O2O 到底補貼了誰? 塵歸塵、土歸土,最終仍是靠譜的公司勝出
如果你在北京望京SOHO或是中關村附近,中午出門不用帶錢。帶著手機掃碼,就有吃有喝,還能再賺幾十塊。 還有一家叫一畝田的公司,一個月內兩次刷爆我微信朋友圈。先是《南方周末》報道的創業明星,農產品B2B代表,4年、3000 人,3億元交易額。然后就是這幾天,一畝田C輪融資失敗,裁員2000人,大量刷單、虛假交易。 正在輿論風口浪尖的一畝田,是O2O領域的縮影——賽道擁擠,同質化競爭嚴重;賽道上的選手大量燒錢補貼市場、教育用戶。 這幾年O2O項目都貴得不得了,幾億美元的融資都嚇不到人的。但這些錢真的起到這樣的作用了嗎?這些公司是to C還是to VC?什么樣的補貼才是有用的? 大量補貼并沒有像O2O公司想象那樣進入用戶手中,或者說,即便他們知道,刷單也在默許,因為交易額更重要,數字才是交給資本的答卷。 最近在淘寶上售賣滴滴打車優惠券的淘寶店家很不開心。其中,一個一鉆賣家告訴36氪,自從一個記者曝光了他們的生意,用來刷優惠券的軟件就被查封了,生意黃了。 之前,他們借助刷券軟件、卡商手上的大量灰色手機卡,批量刷取滴滴專車、快車的優惠券,再以低價售賣給買家。淘寶上,這款軟件的售價大約在10元左右。以10元快車券為例,每刷取一次優惠券,需要向卡商支付0.1元,需要向軟件方支付0.45元,賣家再以1.25—3元左右的價格售賣給用戶。 在淘寶上,除了滴滴,還能買到易道等打車券、美團、餓了么等的優惠券。概括起來,基本都是用戶知名度高、補貼力度大,刷券難度低的優惠券。當然,大部分都是新用戶才能享受到的優惠券。 購買者里除了“老用戶”,還有不少是賣家自身。此前有媒體計算過,一個賣家花1500元就能買100張0月租卡,注冊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等外賣平臺的帳號,購買自己的服務,就有可能月入十萬。今年春節后,有滴滴的司機表示,他們會組成小組,大家互相刷單,不出家門賺取補貼。Uber司機的刷單行為也被很多媒體曝光過。 也有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時候。補貼力度過大時,競爭對手也會來湊熱鬧,惡意購買。去年5月,微博上有人爆料,美團計劃對大眾點評5.17 團購大促銷活動進行“刷單”。雖然事實真相不得而知,就像當年惡意點擊競爭對手百度的推廣鏈接一樣,這種類似案例很可能真存在。 被動刷單需要技術監測,不少創業公司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數據上確實帶來了增長。 這次被曝光的一畝田,其中也涉及到了刷單。一畝田的業務員在線下采用返利的方式刷線上交易流水,具體做法是“找朋友在APP上發布一個產品消息,然后找朋友去買,錢自己出,把交易額任務完成。最后錢轉一圈在回到自己手上,每筆還有交易額千分之2的獎金”。 這種涉及環節少的項目和服務,更容易刷單。有創業者總結,做信息撮合等較輕服務的,刷單成本低,技術上也很難被識別出來。有多位物流領域的創業者,均曾向36氪爆料過對手刷單的情況。 這種“沒有獲取有價值的用戶”的行為,有投資人也覺得“不正?!?、“不合理”。 O2O領域,這種主動刷單并不少見。對于VC來說,它們允許公司補貼,以吸引用戶,或打擊對手。但這可能是條不歸路。 互聯網追求的是高速擴張帶來規模效益。O2O領域競爭激烈,賽道人滿為患,每一個賽道上選手相距都不遠,誰也沒有絕對優勢。領先者寄希望于補貼下單擴大優勢,后來者希望補貼下單快速追進;有錢的公司寄希望“刷單”奠定行業第一的地位,沒有錢的公司希望“刷單”提升業績拿到新一筆融資。 投資人的錢被燒,卻砸不出確定的優勢,就會加大風險。投資人也會變換策略,要不就不會有滴滴快的牽手,58趕集合并這種戲劇性場景。但一旦下注,他們就和企業一起站到了賽道上,不得不戰。一名投資人向 36氪透露,刷單已經成為潛規則,他們現在會看誰燒錢燒的更高效,能高效燒錢的創業者,往往更善于運營。 更多的投資人則在呼吁合理補貼。比如,順為資本的一位VP認為,為了讓用戶理解新模式的好處和培養用戶使用習慣,可以采取策略性補貼的方式來推廣業務。這種補貼策略必須能有效地帶動真實訂單和真實用戶的增長;同時,業務模式是在一定階段后可以退出補貼策略,不能一味的補貼下去。 本文轉載自:36氪 作者 小石頭“無知”的刷單
刻意為之
O2O 到底要補貼誰?
這個真真假假不知道有沒么有具體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