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5省,采訪近100案例后,我對大眾真實社交觀有了全新了解
社交是人類的天性,對于每個個體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所處環境的不同,不同群體的社交觀念會有所不同。
春節前,我們團隊一行進行了一場跨省的采訪。綜合近100個采訪案例,我們終于對普羅大眾怎么看社交這件事,有了點兒真實的理解。
問題1:你想交什么樣的朋友?
我得到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有趣、共同愛好、漫畫、同齡、妹子、找對象、兄弟、吃雞、老鄉、陪伴、聊天、老公吃醋、閨蜜、三觀、知己、人脈、對工作有幫助……
與受訪人的年齡、學歷層次等高度相關。真實世界中,人們的交友需求是廣泛復雜的。
問題2:你對網上交友怎么看?
我們發現,越是認知水平高的人,對于網上交友的寬容度和接受度越高。這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不同層面的人,認知水平不同,對網上交友的定義也不同。
認知水平跟受訪者的年齡、性別、收入、成長環境等高度相關,互聯網圈里常說的下沉市場,也是我們此行最關注的人群,是指這樣一部分人:整體占比約占中國網民的4成,其中社交屬性較強的用戶年齡以16-26歲為主。他們來自三線及以下城鎮/鄉村,大中專及以下學歷的學生、藍領工人、農民工、務農為主,學歷、收入偏低。
高認知水平的人傾向于將網上交友定義為:尋找有趣的朋友,認識不一樣的人。他們能夠清晰的闡述網上交友的利與弊。但下沉市場人群傾向于認為:網上交友=找對象,對網上交友的認識,停留在:約炮、找對象、網戀等層面。這可能需要歸功于陌陌、搖一搖等1.0社交產品帶給大家的根深蒂固印象。
舉個例子,同樣是15歲的高一學生:
長治市中心購物街上,提著蛋糕盒子的小哥哥告訴我們:他喜歡漫畫,有時會在QQ群里跟同好者討論漫畫新番。但是很少一對一聊天,也不太想深度交往,對性別不很在乎。因為地理學得好,將來想做地理方面的工作,但是還沒想好,高三再考慮。
常袋鎮的街上,幫父母賣豬肉的小姑娘告訴我們:她沒什么興趣愛好,平時打游戲。想找小哥哥聊天,聊什么不知道。將來想做的工作,是坐辦公室的,而且一定不做賣衣服的。
這兩個孩子,由于地理區域、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差異,有著完全不同的世界認知。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不分階層不分年齡,都高頻率的提到一個關鍵詞:不靠譜。這種不靠譜有多種解讀方式:照騙、目的不純、距離太遠、隔著屏幕無話可說等等。但是針對這種“不靠譜”,不同階層的人,應對方式截然不同。
高認知水平的人會從自身需求出發,可以粗略的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交友需求強,也相對清晰的知道自己希望找到什么類型的人。這類人傾向于去試一試,他們認為網絡的虛擬會滋生騷擾和欺騙,這可能是一種難以完全避免的常態。應對騷擾和欺騙的方式有:拉黑、不理睬、舉報。他們會把網絡的人際關系界限劃分的很清晰,這一點很有意思:
- 萍水相逢,聊過就算。有一個小哥哥的描述很有趣,他認為網上的朋友都是機器人:在我需要的時候,傾聽我的煩惱和痛苦。至于對面到底是誰,長相如何,什么身份,不是很care。
- 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走到一起。一起聊漫畫、一起打游戲,在特定的話題和場景下,無話不談。但除此之外,盡量互不干擾。對于關系的深化存在戒備心理。
- 尋找知己,聊得來的人。希望能夠在三觀一致,聊得來的前提下,發展更深層次的人際關系。
交友意愿弱。這一類人會比較佛系,不太使用交友軟件,或者在接到網絡搭訕的時候非常被動,不理不睬。
我們發現,高認知水平的人群中,盡管很多人沒有專門去使用某一款交友軟件,但幾乎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的嘗試過網上交友:
- 玩吃雞游戲,認識了一些常一起打游戲的人,但是平時不太聯系;
- 我有個漫畫群,在群里討論新番;
- 我有時候會在知乎發影評,或者搜索感興趣的八卦,看看別人怎么說,討論一下;
但下沉市場的目標用戶相對來說,缺乏了解自身需求,并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他們傾向于從自身情緒和感受出發,來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可用。態度很兩極化,而且性別差異明顯。下面細細闡述,我們看到的的下沉市場用戶。
下沉市場的男性用戶畫像
(1)缺少社交資本,但并不輕浮,其實真誠、坦率;
他們不擅長包裝自己,以及包裝自己的需求,追求交友效率,卻對“交友套路”全然不知,非常的“直男”。他們常會用最直白的話描述內心所想,這種直白在初識者看來,是唐突的。但目標用戶本意卻并非出口冒犯。
描述一個真實發生在我們平臺的聊天場景:
男:處對象嗎?
我:不處
男:為啥?
我:我不認識你。哪有你這么直接問的?
男:那該怎么問?
我:反正你這么問肯定找不到,女生會覺得你流氓,得互相了解,熟了才行
男:? 那我介紹一些我自己,我叫XXX,身高……
我:(打斷)不是這么了解的……
男:哦,那要不玩一局游戲吧……
(2)低姿態特征更明顯;
薪資水平、教育程度等,決定了目標用戶群體在真實生活中較難獲得尊重與認同。男女比例失調的大社會環境,更增添了目標用戶男性在交友過程中的低姿態認知。
在面對一些不想回答的問題時,他們不會逃避或拒絕,常會苦思冥想給出答案,如果實在給不出,會表達出歉疚。而我們在濟南的街上,遇到的帥哥,細細聽完我們的問題后,高傲的一笑走掉了?
這種特征反應在與異性的交往層面,具體表現在:
- ?不自信,不知道說什么;
- 會不斷主動開口,尋找話題,不很在乎受到相對消極的反饋;
- 不會表達愛,覺得為女生花錢,是男生該做的事;
(3)認知水平相對較低,懶于思考,易受引導;
我的同事去上海的工廠調研,拍了幾張集散中心內的資料照片,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海報上幾個大字:沒錢先進廠,兜里有錢選好廠!
面試攻略上寫著:穿衣服要整齊,可以帥一點,但是不能穿背心。
這幾句文案,實在是精煉純粹,在部分讀者眼里看來,甚至有點廢話。但我們的目標用戶需要這種簡單直白、具有清晰執行路徑的引導,來獲取信息。過度修飾或者包裝的詞匯,在他們這里會被屏蔽掉。
下沉市場的女性用戶
其實下沉市場的用戶,整體來說,屬于沉默群體。但是這個群體內部,年輕女性用戶,更幾乎是個隱身的存在。本次采訪的過程中,深入到鄉村小鎮,在街頭可以看到一些年輕男孩,卻很難看到女孩的身影。她們的特征如下:
(1)矛盾體,思想傳統,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心有疑慮;
在本次采訪過程中,務工女性拒訪率最高,看到話筒和鏡頭,幾乎是以逃跑的方式遁走。她們的典型表現有兩種,一是頻頻擺手笑著跑開,然后在遠處捂嘴偷笑嘰嘰喳喳的討論,觀望,如果看向她們,她們會繼續跑遠;二是見了鬼一樣冷漠的走掉,刻意忽視我的存在。
采訪一位20出頭的小姐姐,街邊土豆粉店的老板娘,她最初是拒絕的,不斷反復強調,我今天穿的不好、我應該梳理梳理頭發。最終在我的軟磨硬泡下,答應接受參訪。所拋出的觀點,很有代表性:
- 生活圈子很窄,渴望認識不一樣的人。沒有路徑。
- 不會用陌生人社交產品,因為已婚了,不適合,而且老公不讓。
- 如果有產品能幫助結識不同的人,可以嘗試。
在我看來,這些行為和答案,互相之間都是沖突與矛盾的。這跟她們成長與生活的環境密不可分。一方面,她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閉塞的,但她們接觸信息來源的途徑又是廣泛的。
(2)業余生活匱乏,需要陪伴;
她們的工作內容相對枯燥乏味,電子廠上班、導購、賣衣服等等,工作帶給她們的成就感,是很微薄的,手機是她們最常用的娛樂方式。
我在聊得得里,遇到這樣一個女孩:16、7歲,不念書了,在親戚開的理發店里當學徒,一個月2000塊,上班的地方,離住的地方只有10分鐘徒步的路程。她對我說:沒什么可玩的,朋友們有時候會聚會。但是除了吃飯唱歌,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她覺得那種場合太亂,就常常不去。
(3)愛美愛漂亮,愛追逐小利;
這似乎是女孩子的天性,但在下沉市場用戶上表現的更為明顯。這一點不多展開了,趣頭條和拼多多商業模式的成功,跟抓住了下沉市場女性用戶的的價格敏感屬性密不可分。
這次旅程也驗證了我們的一些想法。
- 社交是人性本質需求,真實世界的交友需求是廣泛復雜的,交友≠約炮。
- 社交需求是有階層劃分的。高認知水平的人,需求清晰,已然分層。但下沉市場的社交需求,還處在蠻荒0階段。
下一篇文章,從產品的角度出發,思考幾個問題
- 社交產品,有階層劃分嗎?
- “不約”的社交產品,出路在哪里?
- 如何跟大眾對陌生人社交的常規誤解做“對抗”?
- 如果真的有下沉市場社交產品,它該是什么樣子的?
期待與大家進行溝通和討論。
本文由 @小水betterm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很好!從上頭給的案例里頭,很真實很貼切生活。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