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滴滴的競爭對手,這場仗應該怎么打?

1 評論 9864 瀏覽 20 收藏 9 分鐘

這一兩年專車打得實在激烈,剛剛“滴滴打車”又更名為“滴滴出行”,這是要包攬所有出行服務的節奏啊。

與之相關的一個話題我一直覺得非常有意思:為什么滴滴能夠如此輕易的就延展到整個移動出行領域,甚至把原來在專車和代駕領域耕耘幾年的競爭對手都打得人仰馬翻,這背后的規律和邏輯是什么?O2O和大伙熟悉的互聯網領域的競爭和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戰略和戰術上又有哪些可借鑒的?

首先, “高頻打低頻”以及“剛需打不剛”是延展的先決條件。這句話大家都聽得太多了,但是有他的道理。不光是O2O,互聯網其實都這樣。

微信加個支付功能大家都在用,支付寶加個聊天功能有人用么?反正我沒用過,這就是典型的“高頻打低頻”。邏輯很簡單,微信我天天都在用,里面突然提示我可以用微信買東西了,我捎帶手試一試騰訊就多了一個用戶,未來還能制造各種場景提示你。

滴滴打車延展到代駕也是一樣,很多人天天用滴滴打車,我突然有一天發現多了一個“代駕”的tab,而且還有紅包,我就試一試吧。但反觀代駕,使用頻率要遠低于打車,沒人天天晚上喝酒。

滴滴的優勢不光是高頻打低頻,而且還是剛需打不剛。代駕這個需求相對來講還不夠剛。比如晚上有局,但我還是要開車,目的只有一個:不想喝酒。即使礙著面子喝了一杯,我仍然認為我自己能開回家,不用喊代駕,事實上我曾經有過喝一杯啤酒沒吹出來的歷史,大伙請勿模仿。需求本身不夠剛,就容易被競爭對手侵入,本質原因還在于用戶的惰性,沒事裝那么多APP干嘛?一類有一個就夠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行業的橫向延展都這么容易,否則騰訊就把所有互聯網服務全做了,移動出行這個行業有他固有的行業特點。

這個特點就是移動出行類產品服務的標準化程度太高了。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前期容易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就像國內外電商都是先從賣書開始。但壞處是你做兩年,我做兩個月,咱倆的產品體驗基本一樣。滴滴做代駕,體驗和e代駕差不多,但優勢就是我流量比你大,司機也比你多(理論上白天開專車的晚上都能開代駕),何況我還肯花錢做補貼,你說這仗怎么打?!

標準化程度高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護城河太淺,不像很多互聯網行業,要么有很多的技術know-how,像搜索;要么有很強的網絡效應,像SNS。你先做了兩年,優勢會非常明顯,我自己做,很長時間內體驗恐怕都趕不上你。

BAT的核心業務搜索、SNS、電商平臺,都有極強的護城河,事實上百度也做了百度Hi和有啊,騰訊做了搜搜和拍拍,阿里也做了來往,但結果咱就不講了。事實上,不光是移動出行領域,絕大多數O2O領域都有護城河太淺的問題。導致本來你一小灘生意做得挺滋潤,一不小心就被競爭對手延展進來了,沒辦法,護城河太淺!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標準化程度高意味著產品差異化不足,那么補貼就變成硬道理。拿專車舉例,等車、進車、坐車、離開的體驗其實差不多,無非就是車內干凈點,司機態度好一點,幫你開門幫你拿箱子,后排有瓶水。我就沒聽說有誰討論過是Uber的服務好還是滴滴的服務好,只聽說過大伙討論哪個更便宜。甚至連每一家自己的宣傳也都是強調補貼!

神州專車試圖打差異化,但手法比較初級。說別人是“黑車”,這是講故事給自己聽,他強調的自身優勢反而感知不強,其實用戶并不在乎車是不是屬于公司,或者司機是不是專職,這個不展開講了。

這就帶來了下一個問題。補貼的錢從哪來?從VC來,因此融資能力變成了核心競爭力。資本領域的馬太效應就太明顯了。你要是VC,你會投領先者還是跟進者?顯然是前者。你投領先者,最多是回報率低一些,1-2倍,但我還能賺一個名氣。你去投后面的,可能會一分錢都拿不回來。你說你怎么選?回到專車領域,我聽說Uber中國最近融資十幾億美金(老百姓高興了),其他的專車如果不轉換思路我認為再能拿到投資的可能性不大了。

說了這么多,感覺“移動出行”領域的從業者要絕望了,那是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了?我認為也不是,但是有一點要明確:就是當紅海市場有一個明確的領先者的時候,正面戰場肯定不是好的選項了,要考慮差異化走細分市場。補貼顯然不是差異化的方法,你能補貼他也能補貼,而且補的比你還多,因為他融資能力比你強。你一定要補貼也沒問題,全國人民還要感謝你。況且高頻剛需的都是入口,和互聯網一樣,都沒打算在入口上直接賺錢,后續羊毛可以出在豬身上,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但前期,就算貼太多的錢也要占領入口,所以靠補貼打肯定不行。

我隨便說幾個不負責任的想法:現在專車的一個痛點是司機都不認識路,深圳軟件園這樣大眾的地方還得講半天,你能不能搞一個都是老司機(的哥)組成的車隊,這個用戶端感知很明顯。當然車不一定有那么多,甚至可以只接受預定。主打的用戶也可以偏商務一點,對價格也沒那么敏感,手機上一輸入航班號,兩頭的接送機都安排好,而且一出航站樓,有人拿著有你名字的牌子等你,幫你提行李,倍有面子!走高端一點的路線?,F在的Uber也有Uber Black,滴滴也有高級車,但好像只是車好一點,其他沒區別。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走企業市場(聽說有的已經在做了,但是我還沒聽說過周邊的誰在用),搞定一個企業直接就搞定了所有企業員工的商務出行。員工必須得用你的服務,否則報銷起來很麻煩。你搞定了BAT,直接給你帶來上萬名用戶,你總可以給我打個折扣吧,企業還能省點錢。而且你還可以給企業提供賬期,一個月結算一次那種,賬單上寫清楚每個員工每一次商務出行從哪到哪多少錢。從用戶角度,我一說軟件園你也不用找半天,商務辦公的就那么幾個片區,司機跑幾次就全熟了。

過去兩年上演的專車大戰轟轟烈烈,我只能提供我的一些粗淺體驗和理解,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討論和分享,把這個寫成一個經典的MBA案例!最后,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商戰》,商戰引用了很多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理論,詳細闡述了市場領先者,市場追隨者在防御戰、進攻戰、側翼戰的不同策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程浩

微信公眾號:haogetalks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分析的不錯,比較有深度,受教了!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