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時代來襲:短視頻裝不下的表達欲

5 評論 16448 瀏覽 52 收藏 18 分鐘

從最早的文字博客形式,再到短視頻發展起來后的“video+blog”,年輕人尋求自我表達的方式在改變,時代對個人創作者的態度也越來越友好。

一架手持云臺、一只微單,構成了vlogger的基本工作條件……

地點不重要,時間段不重要,鏡頭的朝向不重要,最看重的是“記錄”本身。

文字博客趨遠,短視頻還在持續發酵中,Vlog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

Vlog來襲:短視頻裝不下的表達欲 | SmartThought

網絡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

1. 定義與誕生

視頻博客(video weblog 或 video blog,簡稱 vlog),源于blog的變體,意思是視頻博客,也稱為視頻網絡日志。

其“策源地”YouTube 的定義非常簡單粗暴:一種個人創作的視頻類型,最大特征是有人對著鏡頭說話。2009年Vlog這個詞在美國出現,并被收錄進韋氏大詞典。

2012年,YouTube上出現了第一條較為成型的Vlog。如果把YouTube上的所有Vlog按熱度排個名,排名第一的會是凱西·奈斯塔特(Casey Neistat),作為一名職業Vlogger,奈斯塔特被奉為“Vlog之父”,已在YouTube平臺吸粉1065萬。

Vlog來襲:短視頻裝不下的表達欲 | SmartThought

2. 入土中國

盡管國外的vlog市場已經十分成熟,但vlog在中國仍可謂是新興“舶來品”。

美國的Vlog風潮大概在2016年吹入中國。16年加拿大華人冬瓜孫冬山開始嘗試制作以搞笑內容為主的Vlog,被圈內人稱為“中國Casey”。

Vlog來襲:短視頻裝不下的表達欲 | SmartThought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迅速增長以及國內短視頻行業爆發式發展,越來越多人傾向用vlog這種“影像+音樂”的方式記錄和分享自己的生活。

短視頻 與 Vlog

其實短視頻和Vlog,本質上還是不同的物種,形式、內容、平臺等原因注定了Vlog與短視頻是兩條沒有交集的鐵軌。

瞬間吸睛 vs 從容記錄

短視頻必須高效利用時間,確保每個鏡頭都有意義,要在15秒內通過視覺或聽覺讓受眾得到某種情緒上的刺激,因此追求的是“驚艷”“炸裂”“爆笑”的那一瞬間。

Vlog來襲:短視頻裝不下的表達欲 | SmartThought

vlog時長一般為4-10分鐘,敘事變得從容很多,需要依托作者的人格魅力,緩慢將觀眾帶入內容主題,Vlog沒有那么多刺激,要有條不惜地講述一個故事,或有理有據地表達一種觀點,它承載著更多互動性、分享性和對話性。

Vlog與短視頻是“分享”與“秀”的本質差別,“秀”更多的是“博得眼球”,“分享”能夠完成情感聯結,形成獨而不孤的情感體驗。在渠道、場景等越來越重要的短視頻市場中,vlog有著很明顯的內容驅動特征,其所呈現的思想性是很多受眾所關注的。

審美區隔與 視覺消費

與“快手”偏草根、抖音偏酷炫的的審美取向不同, 視頻博客呈現更強的審美區隔。讓·鮑德里亞指出消費的符號可以標記自身所處的階級, 消費是一種彰顯個人品位的途徑。

視頻博客作為一種以年輕人為內容生產主體的文化表達方式充分展現了精致、脫離土味、審丑與惡搞,品味隔離改變了短視頻內容消費者的偏好。正如南京大學周憲教授所言,視覺消費從根本上說是一個體驗性消費,消費過程中商品或服務重要的不只在生理上和物理上對消費者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滿足。

因此,Vlog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視覺快感的滿足,并且能夠產生自我認同的滿足感,一種社會意義實現的愉悅感。從過程中看,這種體驗就是當下流行的所謂格調或品味的塑造和強化。

媒體屬性與 社交屬性

“不同于短視頻記錄一個故事,vlog更像是記錄一個靈魂”當制作者們在好好的用內容來講好一個故事的時候,許多vlogger在不知不覺間便已經完成了用靈魂去敘述一個故事的壯舉。

孫東山在知乎上的回答,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了vlog不同于其他形式視頻內容的獨特之處: vlogger與粉絲更易形成“親密關系”,虛擬社交與現實的界限逐漸模糊,粉絲成為長期追隨者,逐漸達到社交的本質目的。

Vlog來襲:短視頻裝不下的表達欲 | SmartThought

社交的本質是通過高頻率的互動讓陌生人聯系在一起,相比于重在娛樂和吸睛的短視頻,vlog的記錄特質讓其成為一把社交利器。如果說短視頻承載的是媒體屬性,那么vlog承載的便是社交屬性,由于其發源地YouTube不是單純的視頻平臺,所以vlog可以說是社交驅動的,因此Vlogger必須擁有比短視頻紅人更強的人格魅力、更穩定的創意、更專業的視頻設計及制作能力。能否長期穩定產出有趣的內容,是KOL維持粘度的關鍵。vlog有極強的用戶粘性并不只是因為內容,更多在于“人設”,在更為真實的分享中,塑造自我IP標簽,是個人氣質的展示。

Vlog 與 直播

相同的日常化趨向

某種意義上來說,Vlog作為一種影像內容,本質是電視真人秀與互聯網直播的綜合體:盡管最終呈現出的是經過剪輯編輯、與觀眾有時間差的獨立視頻,但是其內容所展現的并非真人秀的戲劇化情節,而是與直播相似的“普通人”屬性。Vlog的核心,恰恰正是與直播不謀而合的日常感。

Vlog來襲:短視頻裝不下的表達欲 | SmartThought

青出于藍的沉浸體驗

Vlog滿足了人們對另一種生活的想象。麥克盧漢有言:“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影像作品帶領我們脫離時空限制,去親歷另一個歷史時期另一個世界發生的事情。人們看Vlog,看他人的一天,另一個真實的人在屏幕那邊吃喝玩樂過他/她的一天,屏幕這邊的自己仿佛也體驗了一番這樣的生活。

Vlog來襲:短視頻裝不下的表達欲 | SmartThought

直播同樣具備代入感,但相比之下從多模態話語分析的角度, Vlog是一種更加具有高情態性的視覺畫面。視頻中往往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的常態, 在色彩飽和度、亮度和色調上具有高情態性, 能夠使人身臨其境,將觀眾很好地代入。

從 “界面”的概念角度, 當屏幕界面上的電子文本呈現在面前時, 主體首先假想自己是他人, 然后再以他人的視角想象自我。以主人公為中心,對著鏡頭說話的變相“直播”,給觀眾帶來一種“云體驗”,仿佛自己也參與其中。

實時與延遲

對用戶而言,目前Vlog所依托的平臺雖缺乏直播中聊天、打賞等成就感激發機制,但在專心收看影像作品的過程中,觀眾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屏幕另一端創作者的情緒及思想,并從而引發強烈、細膩的感性共鳴。例如許多Vlogger會通過在鏡頭前哭泣、保留沒對焦或破損的鏡頭等來增強其“刻意”制造的“真實”脆弱感。

站在創作者的角度,Vlog相對于直播有一定的延遲性,可以保留了一定藝術主體性,也為個人隱私留有了余地:與直播間內大家對主播的“全方位凝視”不同,Vlogger對入鏡的場景、人物、時間等擁有更大掌控,并可以通過畫外音、字幕、音樂等元素來對內容進行選擇性渲染。從這個角度說,創作者對作品內容、傳播方式等保有更多主動決策權。

Vlog的人群畫像

“自戀”的表達者

“舉著攝像頭對著空氣自言自語……”對于含蓄的中國人來說,在10年前或5年前,可能僅僅是“叛逆者”的壯舉,但千禧一代們的想法截然不同。

澳洲專注于視頻傳播與制作的Deli廣告公司曾基于千禧一代做過調查發現,這一代人更為“自戀”:不屈從規則、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站出來發聲,比起成為追隨者,標新立異的千禧一代,則更喜歡成為趨勢的“話事人”。而vlog以其獨特的內容形態成為了他們追求自我表達,凸顯個性最便捷的方法之一。

快節奏、高壓的生活讓人們變得急功近利,不敢慢下來,錄制vlog對于創作者來說,是在尋求一種儀式感。對于觀眾來說,同樣是一種間接參與的儀式體驗,這些體驗可能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得到的。

Vlog集公開性和個人私密性于一身,有著很強的隨意性和互動性,“人格屬性”也許是它最大的魅力。在相對開放環境下長大的90后崇尚個性化,不同于前人寫日記要小心翼翼地鎖起來,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們有著十分強烈的表達自我的欲望,也就更容易接受Vlog這種形式,Vlog給了人們記錄分享表達自我的機會。

求陪伴的空巢青年

青年志發布的《年輕人趨勢報告》指出,如今年輕人在追求自我的同時,喪、孤獨、抑郁也是真實強烈的內心感受。個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年輕一代的群體歸屬感。

記錄型的內容通常都有陪伴的功能,例如直播、吃秀等,vlog也不例外。Vlog滿足了用戶表達自我的欲望以及社交需求,但更重要的是滿足了空巢青年的陪伴需求。Vlog形成的情感聯結準確地啟動了年輕人“多巴胺按鈕”。用戶通過觀看vlogger的日常,體會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某種程度上的替代性滿足。通過追隨自己喜歡的vlogger,你感覺認識他們,甚至是他們的家人、朋友,突然間你也覺得他們是你自己的私人朋友。這是非常令人上癮的。

屏幕外的窺探者

Vlog如同一本公開的“視頻日記”, 允許網絡空間里的他人圍觀自己生活的一隅。每一個社交的參與者都有一個想象中的觀眾。社交規則中對窺探行為的抵制,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人們的隱私多么需要旁人的參與。

Vlog用“共享生活”的方式圍觀生活,這種“共享”無疑是vlog最吸引人的點??粗曨l里其他人的生活,我們會暫時地從自己的生活里跳脫出來,走進一個“陌生人”的生活。vlog大大滿足了許多粉絲對別人生活的“窺探欲”。

寫給別人的日記?

研究表明如果某個視頻需要5秒以上的時間緩沖,那么一般觀看者就會放棄觀看,等待緩沖的時間每多一秒,選擇點擊其他鏈接的觀看者就會增加6%。5G網絡即將上線,影響我們觀看的將不再是網速卡頓,而是“內容卡頓”。

開始拍 Vlog 的門檻很低,要拍得好 Vlog 的門檻卻很高。大多數vlogger只是簡單記錄,缺乏個人風格這種軟實力,大部分內容是對所屬領域PGC內容的承襲。缺乏創意、內容重復,看多了難免會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所以更多的vlogger在制作過程中會像專業的視頻制作者看齊。那么問題來了,vlog的素材經過修剪與構思,那么它究竟是用來記錄生活,還是一個被審判的作品?很多精彩的 vlog 都是一些普通人無法體驗的、好奇的生活方式和狀態,那無腳本、非編劇向的生活內容與藝術性強烈的微電影是否矛盾?

仔細的去分析vlog,大部分人的vlog都是線性時間的單一主人公依靠因果關系連貫現實的小電影。其實把vlog發出來的人都應該有需要被人理解的渴望,帶著這種渴望自然而然會找到自己表達自己的方式。Vlog本質是記錄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增強敘事性只不過是找到一個更好的展示自我的方式而已。

生活有太多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首先造就了vlog的觀賞性,其次當視頻日記遇上社交網絡,在一定程度上,記錄的同時由于他者的圍觀,多多少少是一種經過“美化”之后的日常生活,一個好的vlog不可能是完全脫離編排或編劇。

vlog是關于真實生活的,但看起來又不像直播那么粗糙,也不像真人秀綜藝那么虛假。因此除了承認生活有其荒誕之處,Vlog與劇本創作的結合也可以得到神奇的契合,畢竟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參考資料

[1]Vlog的特點與發展趨勢——從視覺說服視角[J]. 張昕.青年記者. 2018(17)

[2]網絡視頻分享中的“自我呈現”——基于戈夫曼擬劇理論與行為分析的觀察與思考[J]. 王長瀟,劉瑞一. 當代傳播. 2013(03)

[3]短視頻的“下半場”開始了嗎?[J].任隴嬋.視聽界. 2018(05)

[4]短視頻:移動視覺場景下的新媒介形態——技術、社交、內容與反思. 朱杰,崔永鵬.新聞界. 2018 (07)

[5]探究國內Vlog發展現狀——以嗶哩嗶哩為例[J].邱意濃.西部廣播電視.2018(23)

[6]當代文化語境下中國私紀錄影像特征分析與價值呈現[D].于潔.東北師范大學.2011

[7]VUE創始人鄺飛談vlog:沒有自我表達的視頻,更像是旅游宣傳片[EB/OL].http:www.sohu.com/a/280577176_141927.

[8]Vlog:95后世代的新鏡像[EB/OL].http://www.csmrpku.com/archives/11778

 

作者:湯甜,ST輕內容創作人

公眾號:騰訊研究院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GOJEL5EOkekCZH-YV_IrUg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Vlog和短視頻本質上我覺得沒有差異,都是表達欲(傳播)和窺探欲的產品。差異的用戶的需求層次和文化消費水平。就像作者說的,隨著千禧一代成長為消費主體,抖音快手這些產品自然會被這批用戶引導升級,不存在說短視頻容不下Vlog這一命題,短視頻不一定就是短,Vlog也不一定就是長。

    來自江蘇 回復
    1. vlog可以劃到短視頻里的。這個本來就是作為個人視頻博客用的,但一旦想商業使用,迅速吸粉成為網紅,就和短視頻主(UP主)是一個路子的了?,F在也沒有明確的劃分定義,不少人的vlog都是按照短視頻的路子走的,必須霍泥芳霍主任.

      來自上海 回復
    2. 比如

      來自上海 回復
  2. vlog在中國是偽命題

    回復
  3. 您覺得未來的vlog是會作為視頻的一種類型而依附于各大視頻平臺呢還是會獨立一個專門的vlog視頻平臺并兼具社交功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