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出路:場景、對象、連接
社交,在恰當的場景,與合適的對象,用有效的方式,產生預期的連接,為了社交而社交,并未建立在用戶需求之上,這樣的產品的生命周期難以長久。
社交的根本在于效率。
在恰當的場景,與合適的對象,用有效的方式,產生預期的連接。
這句話引用至《假如美團做社交》,原文也非常值得一讀,我會一一分析這句話在社交語境下的含義。
恰當的場景
引用梁寧對場景的解釋,場景是用戶情感的觸發器。
也可以這么理解。
場景的構建其實是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和抽象概括,通常會利用一些標志性的元素來映射出用戶在當前場景中的一系列行為和反應。
當用戶進入這個場景中時大腦就會自然地對該場景進行響應,聯想出一系情感化的行為和反應。
基于此,就好理解一個恰當的場景的重要性了吧。
如果沒有恰當的社交場景,或者處于非社交場景中,存在強烈社交需求的用戶往往會由于需求錯位而碰壁遇冷,同時,產生的社交行為也可能對其他用戶造成較大打擾甚至騷擾。
以即刻App為例。如我之前《聊聊即刻-興趣社交也許不是社交》中提到,即刻作為內容社區本身不具備陌生人社交場景,而是作為價值獲取/交換渠道而存在的。
本質上,即刻的內容價值遠高于認識一個人的價值,用戶之間通過內容互動的行為依然是在談論內容,如果脫離內容本身,就會陷入無話可聊,難以社交的尷尬局面。
當然,即刻已經在著手對社交場景的構建了,這個以后有機會再聊。
社交場景存在的核心意義在于,通過對用戶認知的引導和心理預期的建設,根據用戶的社交需求篩分用戶(用戶的社交需求是多元的,需引導到對應的場景中去)。
從而降低需求錯位的可能性,為最終的成功連接提供基礎保障。
相親之所以作為大齡剩男剩女最終能否脫單的幾乎唯一主要途徑的原因就在于通過對“奔著結婚去的”這一社交場景的構建從而幫助用戶建立起統一的心理預期,將社交需求高度吻合的用戶篩分出來進行匹配和連接。
恰當的場景也是高效連接的基礎保障。
經常會有通過打王者吃雞脫單的小道消息在坊間傳開,一時間大熱的國民手機游戲成了脫單神器。
但是很顯然與龐大的用戶基數相比,真正脫單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幾乎可以忽略。
合適的對象
什么是合適的對象?
如果用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社交,某種程度上,社交比任何一種交易行為都復雜得多。
其主要特征如下:
- 雙向性。在社交行為中,每個人既是需求方也是供給方。
- 難以量化的。很難用一個或幾個可量化的標準來準確的定價。
- 需求不明的。需求方的具體需求是難以獲知的。這里的具體需求指的是對某一商品各種屬性的偏好及當交易成交時的權重。
基于此,我們可以這樣描述什么是合適的對象:
在一次獨立的兩個人的社交活動中,用戶A作為供給方時,滿足用戶B的具體需求;同時,用戶B作為供給方,滿足用戶A的具體需求。
那么我們認為用戶A對于用戶B是合適的對象,用戶B對于用戶A是合適的對象。
由此,對于如何幫助用戶與潛在的合適對象產生連接,我們又很容易發現幾個關鍵性的問題:
1. 用戶往往是站在需求側去考慮問題的,很難意識到自己同時作為供給方的角色,尤其是男性用戶。
引導用戶積極展示自己,自拍,日常,才藝,興趣……有利于幫助潛在合適的對象進行決策。(這也是soul的信息流的主要價值之一。)
2. 由于難以量化和需求不明這兩個特征,難以為用戶匹配合適的對象。
盡管前有探探的興趣標簽,后有soul的心理學測試,但是對于為用戶匹配合適的對象這件事情顯然沒有提供太大的有效幫助。
(不過soul基于心理學測試的匹配實際作用以后再說)
人是極其復雜的元素綜合體,僅用幾個空泛的標簽和心理學測試得分很難準確描述。
事實上,探探的做法簡單粗暴,將顏值屬性極大地強化,這樣做的結果顯而易見,大部分顏值并不出眾的用戶是難以完成匹配的。
或許,當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出現的時候,社交江湖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有效的方式
盡管移動互聯網發展至今10余年,但是線上信息傳遞的方式也實在算不上有趣。
文字,圖片,語音,語音通話,小視頻,視頻聊天,直播……除非下一代互聯網工具的到來,否則線上的信息載體幾乎不太可能發生改變。
有效的方式本身其實無關乎信息載體,而更多的是指社交行為中所有對趨近最終的社交目的有推動作用的動作。而信息載體的作用是幫助甚至是觸發用戶持續不斷地發生這種動作。從而建立起連接,達到社交目的。
如果還是將社交看做是一種特殊的交易行為,信息的傳遞方式一定不是以越多越好來衡量的。
有效的方式可以幫助社交中的用戶完成以下兩點:
作為賣家時可以選擇性地大力宣傳自己的優勢,同時隱藏起自己的劣勢。
作為買家時可以根據自己手中的社交貨幣來評估價值是否對等。
使用什么載體進行信息交換是用戶的自由,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但是很多時候用戶無法或者沒有能力選擇有效的方式進行信息的交換行為,產品的引導和幫助則至關重要,否則,社交行為本身就會變成噪音,使用戶厭煩。
這一點,大多數女性用戶在當前的許多社交產品上都深有體會,聊天列表里充斥著無數的打招呼或者無意義的評論點贊信息,但是卻沒有聊天的欲望。當找到某個想要聊天的對象時,卻總是陷入查戶口尬聊的局面中。
如此循環往復。
最后離開,留下一地雞毛。
預期的連接
社交這個詞過于寬泛,很難用某一準確的描述來定義,因為社交本身就是許多復雜行為的統稱,而不像吃飯這個動作這么簡單明了,甚至派生出了許多不同的類別,職場社交,游戲社交,興趣社交……
表面上社交的目的都是為了產生和人的連接,但是產生連接的目的卻是千差萬別的,聊天,戀愛,結婚,約炮……
而這些才是社交的真正目的。
用戶一開始,就是抱著這個預期的目的去社交的,只不過往往有些人會直接袒露,有些人會隱蔽起來。
如果無法幫助用戶產生預期的連接,那么整個社交行為其實是失敗的,無意義的,只會不斷產生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用戶逃離只是時間問題。
如何幫助用戶建立預期的連接,從產品誕生的那一天起,它一定是幫助用戶為了產生某一種或者某一類具體的預期連接而存在的。否則這個產品是無法活的長久的。
陌陌早期的定位就非常清晰直接,民間都知道是個約炮軟件。用戶都是帶著這個預期來的,早期這種連接的成功率也是比較高的。
盡管后來由于監管趨嚴,以及為了做大和盈利而轉型直播,但是依然成功地靠著一大批累積的女性主播,滿足了當前定位下的陌陌用戶群體的預期連接。
總結
社交不是需求本身,而是實現社交背后具體需求的手段。
因此社交的核心一定是社交背后的真實需求,而不是為了社交而社交。
為了社交而社交的產品,盡管表面上會有短暫的爆發或者繁榮,生命周期一定是不長的。
只要找準了用戶的真實需求,產品定位清晰,哪怕在當前,社交的紅海中依然還有出路。
回到開篇的這句話:在恰當的場景,與合適的對象,用有效的方式,產生預期的連接。
無論是場景,對象,還是連接方式,都不是目的,都是作為手段或要素為預期的連接服務的。
作者:青銅選手很嗨皮,公眾號:不聊產品,個人微信:inn0ver,歡迎勾搭,不定期輸出互聯網,產品,工作,社交等觀點
本文由 @不聊產品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我的公眾號已經更名為:摸魚簡史,歡迎交流,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