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做K12教育產品,先把握當前市場大環境
K12是基礎教育的統稱,是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教育。本文將從K12教育的政策、市場、技術這三大環境,分別來看看教育產品當前的發展狀況。
2019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互聯網+教育”,那關注教育事業的同學們作何感想呢?想必,有同學跟我一樣早有心思邁向K12教育,做一款有價值的K12教育產品。
有價值是何定義?我想,我們并不能僅用衡量互聯網產品價值的權重來評判它了。
教育是讓人成長的方式,是一種為自己創造價值的手段,那教育產品終究還是得以教育為導向。對此,評定一款教育產品是否有價值,那應該看這款產品提供的服務是否助力用戶成長,是否讓用戶有更好的成長體驗及效果。
或許,我們先不著急用互聯網產品的思維去打造教育產品。而是更應該先了解清楚,教育產品所處的環境、用戶屬性及需求到底是什么樣的。
其實網傳“懂互聯網、懂教育的人,才能做教育產品”這句話我是贊同的,因為本身教育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本文主要講述,從K12教育的政策、市場、技術這三大環境分別去看,教育產品推進與阻礙,教育產品市場格局,教育產品發展形態。
首先是政策層面
自2012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并將“三通兩平臺”作為建設重點后,借助“優質資源共享,網絡學習空間”的利好政策,互聯網教育就開始涌現。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成熟,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教育部于2018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讓發展“互聯網+教育”持續得到重視與支持;而《計劃》中“普及推廣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更是互聯網教育產品的福音。
隨著企業不斷涌入教育市場,為了防治教育產品良莠不齊、課外培訓機構瘋狂增長的現象,國家也制定了相關的政策;這令互聯網教育有了更多機會的同時也面臨發展瓶頸。
時至今日,在深化應試教育體制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和現代化教育落地的政策影響下,K12教育或許又有了新變化;那“互聯網+教育”又該如何破局?
其次是市場層面
K12市場規模及狀況
(數據來源于艾瑞咨詢)
在利好的政策和資本青睞下,整個K12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呈現漲幅;而線下的市場份額卻增長變緩,增長率持續下降。
那實現線上市場的增量,也不是單方面來自政策的利導,我覺得從微觀上看還應該跟以下因素有關聯:
- 家庭經濟好轉,促進教育消費觀念轉變;從控制支出到注重時間及經濟的投入。
- 家長屬性遷移,改變教育理念;從排斥電子產品到網絡接受程度高。
- 學生對網絡的偏好持續高漲。
- 互聯網教育模式多元化,從單一的題庫,在線輔導到直播、雙師課堂多元發展。
盡管在線市場持續漲幅,但線下市場在整個市場中的占比率也居高不下,出現該情況主要是由于在線用戶滲透率低,具體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吧:
- 1.3億的學生群體分布在三線城市及以下,而這里的很多城鄉學校有數字鴻溝,沒有合適的模式開發下沉市場。
- 1.7億的K12群體,小學生占1億,而對于升學壓力并不大的小學生,目前K12在線產品所提供的內容與之需要并不匹配。
- 線下培訓機構觸及范圍廣,使得學習的經濟成本及時間成本不高。
- 學習試錯成本高,線下有老師及同學、家長等熟人為學習效果背書,形成一定的路徑依賴;而線上未形成品牌優勢。
K12市場格局
如果單分析K12整個市場情況,而忽視K12市場潛在的細分領域,是不足以看清K12在線教育全貌及問題。對此,通過分析K12潛在的細分領域,進一步了解K12在線教育的格局。
業界在進行在線教育細分時,會將K12教育與素質教育、少兒英語等劃分到不用的細分領域;但,從年齡屬性來看,K12教育本應涵蓋素質教育、少兒英語。
為什么不該將少兒英語、素質教育與K12教育區分開呢?一方面我覺得在政策的導向下,未來學校對一個學生的評價并不是單方面的以應試成績高低來評定一個學生的優良。而會是形成一套多維度多指標的評價體系。
這樣一來,素質教育及少兒英語中所培養的能力也將被量化成若干評估指標;所以素質教育與少兒英語也將成為“應試”的一分子。對此,現在以應試提分為主的K12教育,不應該忽視潛在的競爭,要積極探索、拓展業務。
另一方面我認為,當下小學生的父母在教育觀念上會比較開放,他們不再是僅僅看重孩子學習成績,而忽視對孩子的綜合素質及能力培養的管制者。他們也表現出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及投入更多的經濟讓孩子在課外培養自己的興趣及素養。
這也從側面印證,K12在線用戶滲透率僅為11%的原因;所以K12教育也應該把少兒英語及素質教育列為重點發展的對象,在模式及內容上形成“應試+非應試”的聯動,與線下產生差異化。
雖然,少兒英語及素質教育中主要的少兒編程所占的市場份額并不大;不過這會是K12挖掘小學生用戶的入口。
最后是技術及產品層面
回到以應試為主的K12在線教育產品中,除了政策和市場的環境需要我們關注外,還有技術層面的大環境也是要格外重視。
不妨,我們從當前的產品形態切入,來了解一下教育融合技術后,哪一種“新產品”在未來更有機會順應學校和用戶的需求。
從目前典型的拍照搜題、海量題庫、視頻講解、在線答疑、在線直播、社區交流等形式為主的產品,可將其劃分為工具類、內容類、社區類、平臺類等四種產品形態。
這幾種形態中應用相對成熟的技術有,圖像識別技術也就是OCR識別技術,再者就是實現內容生產及直播的底層技術,像基礎設施技術、平臺技術、云端技術等。
僅僅這些技術的運用實質不過就是把線下的資源整合到線上,實現資源共享、資源不受時空限制而已;也更多的是在練和測發生一些變化,在教與學上似乎還是遵循傳統的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學模式;顯然,這僅僅是發揮IT時代盛產的技術。
那,在數據無處不有、數據充分流動的DT時代,教育也該順勢而為了吧?但,數據怎么賦能教育呢,數據與教育結合會讓學習更簡單嗎?
我們都知道數據的本質就是預測、描述、關聯,個性化。也有很多事實也印證了數據的這些特性。
由此,我們想到的便是讓學習也實現個性化。是的,正如我們所想,當前教育融合數據實現的就是個性化學習。
是否可行,是否有效是我們的疑惑,而松鼠AI的智適應學習系統也用實際向我們證明,他們的產品取得成效。(松鼠AI共進行了六次人機大戰,都大獲全勝)
為什么有如此效果,我認為其實個性化學習就是讓學習變得更簡單了。所以,我想用一個類似的產品試著來印證一下,為什么個性化學習讓學習變得簡單,而簡單為何可以提效。
這個產品是出行必備的導航?,F在想想,導航為什么使我們更簡單的到達目的地?不妨借助下圖讓我們捋捋;
首先我們的位置會被導航系統定位到,接著確定到達的目的地后,系統會根據我們行程方式、始終地點、路況給我們規劃最適合的路徑;
隨后我們開始行走,而在行走中,系統會實時的跟蹤和記錄我們當前的位置,判斷是否偏離預定的路徑、判斷是否到達相應的節點,對此做出對應的提示與預警;
而我們則是一路根據系統顯示的行程狀況與提醒,及時調整自己的行走路徑,直至到達目的地。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發現,其實導航主要幫我們做了以下幾點工作:
- 將不確定的行程路徑進行量化,呈現出可理解的信息。
- 根據行程需要,規劃適合的路線,并推薦最優的方式。
- 引導我們行走,實時更新位置并及時反饋行程狀況,保障行程準確。
可能這樣的說明不夠直觀,不能與學習聯系起來。那現在,讓我們把導航系統實現的方式代入到下圖,我們會發現圖中學習系統的運作邏輯,大體跟導航系統很相似。
1. 都是先定位目標物;
2. 識別和分析目標物所需;
3. 系統再依需做出相符的響應并實時跟蹤目標物狀況;
4. 及時做出反饋。
兩種方式旨在幫我們做引導,而其實引導就是讓不確定、復雜的事,變得確定、簡單。換個角度想,如果產品缺少“引導式”的交互,那用戶該如何使用這款龐雜的產品。
簡單有效就是學生的需求之一,那我們是否還可以大膽設想,未來(近期)也可以綜合利用AI、大數據、VR/AR等技術,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更豐滿。
綜述,我認為自適應學習的產品就是另外一種新形態的產品,是一種“私人訂制”的產品。
寫在最后:
環境是我們做產品需要時刻關注的因素,我們思路要跟隨環境變化而改變。當然,不同環境下的用戶,他們的屬性也不盡相同。所以,下篇會著重思考下,K12的學生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他們對學習有何進一步的需求。
還在教育門前行走,請指教。如若想交流請聯系,你們的建議與想法或許對我有幫助。
本文由 @不一樣先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最喜歡的是導航和學習系統相結合的例子,學習了,感謝!
相互學習
下一篇呢???三個月了。。。 ??
?? 取關K12教育一段時間了,等待再次投入吧。有什么想法可以隨時交流呀
這篇寫的不錯
一個字,超棒的
數據時代,產品不是服務與一群人,而是服務與一個人,針對個人的產品才是教育產品的出路。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質決定的,上至孔子下至今天各種教育理念,基本一致。文章能把導航和個性化學習相比較,很直觀了。 ??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