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變身讀讀日報,這事沒那么簡單

1 評論 6917 瀏覽 6 收藏 7 分鐘

知乎日報變身讀讀日報,這事沒那么簡單

知乎日報,這個據說只有兩個編輯的資訊閱讀應用,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用戶數量從0暴增到1500萬,成為排行榜前十的APP。

而今,知乎日報進行重大改版升級,摒棄了主編,摒棄了之前的設計架構,甚至摒棄了之前定好的名字——知乎3.0,變身為“讀讀日報”。

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邏輯和思考?

為什么要變身讀讀日報

知乎不缺內容,它沉淀的優質問答的數量級,甚至超過了前輩Quora。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知乎是根據你所關注的用戶來關聯問答內容,而不是話題或者興趣,再加上讓人不敢恭維的站內搜索引擎,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并不容易。

這時候,如何主動有效地輸出這些內容,就成了擺在知乎面前的一大課題。

為此,知乎做了大量的嘗試,《知乎周刊》、電子書、知乎鹽系列,還有,知乎日報。

早期的知乎日報,其實是秉承了博客時代的“愛棗報”、“鮮果聯播”那種人工篩選推薦熱門文章的小作坊模式,這類小而精的閱讀在信息過載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頗受青睞。再加上知乎本身優質的內容、編輯對用戶口味的把握,甚至是標題的優化,讓知乎日報迅速的走紅。

但畢竟人有力窮時,隨著用戶數量的暴增,眾口難調之下,知乎日報升級到2.0,編輯增加到了40個,他們來自知乎的11個不同的專業領域,形成了各自領域的“主題日報”,不但贏得了用戶,也得到了不少專業人士的贊賞。

隨后,知乎日報再次擴大推薦者范圍,將推薦權交到普通用戶手中,內容的來源更加廣泛了。但是,不少讀者卻反應,知乎日報的內容越來越多,卻似乎沒有以前那么好看了,或許,不少朋友打開日報的唯一原因,只是為了看看當天的《瞎扯·如何正確的吐槽》。

更重要的是,每天20篇左右的精選文章,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容有效歸納并輸出給需要的人這個困境。

知乎日報求變勢在必行,于是,有了讀讀日報。

機器算法還是人工推薦

按理說,在信息技術革新的今天,依靠機器、技術和智能選擇的“個性化閱讀”才是王道,但是,在閱讀這件事上,技術很難替代人工,因為,技術不能解決疏理和賦予意義的問題。

提到算法推薦閱讀,難免讓人聯想到今日頭條,但我覺得今日頭條和知乎日報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更多是資訊的瀏覽,而后者更多是深度的閱讀,資訊可以通過算法篩選,而觀點并不能。

所以,讀讀日報采取的是“人人都是主編”的 UGC 模式,每個人都可以創建自己的主題日報,并篩選加入內容,供其他用戶關注閱讀。

這種模式并非憑空而生,它有點類似于知乎早就有的功能——收藏夾,只不過,讀讀日報將收藏夾搬到了前臺,而且,抓取的內容,也從知乎平臺擴展到整個互聯網。

人工推薦,并不意味著讀讀日報不需要技術支撐,如何讓有價值的主題日報排在前列,如何讓用戶迅速找到自己興趣領域的主題日報,以及避免信息過載和版權糾紛,將在今后一段時間里考量運營團隊的能力。

朝著社群方向邁進

更進一步,知乎日報變身讀讀日報,是在向社群方向邁進。

能夠讓個體形成社群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基于基于地理位置(LBS),抑或基于興趣,而閱讀,正是聚合興趣的一個重要方式。

簡單來說,現有的大多數閱讀應用好比一個雜亂無序的圖書市場,大家隨意翻翻看看,覺得不好就換個地方。但現在的讀讀日報,好比這個大市場里突然多了許多管理員,他們把書籍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分門別類,并且孜孜不倦地給你推薦他覺得不錯的書和理由,你會更喜歡哪種方式呢?

更何況,可以全網抓取內容的聚合方式讓讀讀日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閱讀本身。比如,有人創建了推薦 APP、推薦公眾號,甚至推薦工作機會的主題日報,這些日報本身,就可以視作一個社群。筆者也注意到,許多公司或者機構,比如丁香醫生、什么值得買、拉勾網等也入駐了讀讀日報,這說明,讀讀日報的社群價值已經開始彰顯。

在追求自由化、多元化、個性化的社群時代,來自個體成員的非常微小的興趣、非常精細的需求、非常細膩的情感,都能找到同類的人組成社群,個人的興趣因為有了社群的互動而得到共鳴和放大。而讀讀日報這種基于興趣和知識的社群,應該有著更大的想象空間。

作者:望月

來源: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豆瓣小組?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