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P2P
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加入呢?還不是事件過后,依稀兩句感慨。
彼此心照不宣,共識卻已達成——P2P的未來,很暗淡。
監管埋頭推整改和清退,只字不提備案;平臺默然推整改與合規,絕口不談明天。大家都保持著沉默,一邊等待最壞的結果降臨,一邊又暗暗期待最壞的事不會發生。這最壞的事,自然是P2P只有清退、沒有備案。
P2P惹了眾怒。很多人表達意見:假如從沒有P2P,哪來這么多集資詐騙。就好像說,假如不是現金貸搗亂,我們早就將高利貸趕出這個世界。
當然,從來就沒有假如。
P2P崩潰簡史
P2P的所有問題,根源于“德不配位”——定位于信息中介,卻對風險大包大攬,風險生成能力與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終成禍端之源。
早期的P2P是民間借貸的線上版,出借人和借款人一一對應(Peer to Peer),平臺居間撮合。那個時候,P2P模式簡單,卻不被人看好——陌生人之間談信用是扯淡,這事做不成。
不過,馬克思說:
“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
資本如此,勞動人民也不例外。P2P收益夠高,雖然看上去不靠譜,依然有人嘗試。2007-2010的三年時間里,10家平臺相繼成立,熬過了艱難的萌芽期。
之后的兩年,P2P迎來了轉機。
智能手機面世后,7×24小時上網成為可能,帶火了微博、微信等移動端APP,互聯網開始席卷一切。類似團購這樣的創意,一度引起千團大戰;P2P雖不被看好,但總算與互聯網沾邊。2012年末,平臺數量增至150家,年成交突破200億。
次年,互聯網金融成為風口,P2P被樹立為典型,等來高光時刻。2013-2014年,2000多家平臺密集成立,年成交突破2500億,P2P成了新金融里的頭號角色。
數以千計的平臺,競爭白熱化。恰逢互聯網思維吹遍神州大地,優化產品體驗成為致勝法寶——
- 替出借人承擔損失(本息保障),降低出借人的風險;
- 將萬元大標拆分成百元小標(金額拆分),降低投資門檻;
- 將兩年期借款拆分成八個3月期借款(期限拆分),讓短期投資也能享受高利率;
- 引入債權轉讓機制(產品活期化),提高產品的流動性;
- 墊資給借款人放貸,再把貸款轉讓給出借人(超級借款人),降低借款人等待時間;
- 甚至先發幾個假標把資金占上,再去尋找借款人(資金池),降低出借人等待時間;
- ……
有些優化不傷及根本——如金額拆分和債權轉讓;有些優化偏離了信息中介的定位——如本息保障;有些優化走火入魔,與非法集資、無牌放貸無疑——如資金池、超級借款人。
這個階段,P2P們“進化”程度不同,頂著同一個帽子,卻同名不同種。入魔的平臺最風光,如e租寶和泛亞之流,儼然成了行業龍頭;當然,死得也快,沒熬過2015年。
e租寶們讓大量出借人血本無歸,2016年,整頓大幕開啟。8月,《網貸暫行辦法》出臺,以信息中介定位為抓手,把P2P這些年 “進化”出來的資金池、本息保障、超級借款人等“魔性”特征一一殺死,意圖將P2P打回原形。
紅線和邊界確定了,落地卻不易。
P2P數量眾多、魚龍混雜又涉及公眾資金,若合規要求一步到位,會危及出借人資金安全,引發風險隱患。于是監管給了整改過渡期,又拋出“備案”的胡蘿卜,激勵平臺奮力整改——早日上岸,變成金融正規軍。
“異化”尚淺的平臺,看到上岸的希望,洗心革面,潛心整改;入魔已深的平臺,早已回不了頭,混在整改的大軍里,依舊故我,成為隱形的地雷。如錢寶網這種,上百億的標都是虛構的,讓它怎么整改?索性騙一天,是一天。
所以,P2P整改,一直是少部分平臺在整改;大多數平臺我行我素,還以自爆的形式不斷搗亂——加深公眾對P2P的恐懼感和監管對P2P的厭惡感。
2018年6月的集中爆雷潮,更把這種情緒引至頂點。自此,公眾對P2P避之不及,能逃則逃;監管也越來越不耐煩,能關就關。
那些歡天喜地等備案的平臺,懵了。
假如滅了P2P
P2P的命運,似乎懸在監管一念之間,其實握在自己手里。
金融監管是理性的決策,不是孩童嬉戲,松與緊、開與關,不過是風險和收益的蹺蹺板。P2P的發展,若風險可控,又能助力普惠金融,怎會沒有明天?
P2P里兩個P,一個P是出借人,他們拿錢出來投資,容易被高息吸引、無視風險并遭受損失,是需要被保護的“金融小白”,是需要被關注的大爺大媽;一個P是借款人,他們需要借錢,又非持牌機構的座上賓,于是求助P2P,是小微金融融資難的主體,是普惠金融的關照對象。
理想的情況是,出借人——讓人操心的“金融小白”——回歸銀行理財,踏踏實實賺5%的收益,不要為多出來的三五個點(P2P收益在8%-10%之間),讓全社會跟著操心;借款人那邊,數以千計的銀行、小貸公司大門敞開,不愁沒有去處,如果就好P2P這口,那P2P可以轉型助貸機構,繼續為借款人服務,為普惠金融發光發熱。
可見,消滅了P2P,皆大歡喜——出借人乖乖回到銀行去,借款人乖乖接受持牌機構的低息關照。結論呼之欲出:不要再空談P2P的明天,一概關停,才是最明智的。
相似的畫面,在哪見過?2017年末的現金貸新規。
新規將年化利率36%以上的產品一概取締,讓借款人借著舒心、還著放心。預想的結果是高利貸和暴力催收絕跡江湖,結果呢,比現金貸更高利、更隱蔽、更肆無忌憚的超利貸和714高炮們(一種借款期限7天或14天的短期高息現金貸),扛起現金貸的旗幟,依舊在江湖上馳騁。
就好比家長管教調皮的孩子,規定每天看電視不準超過1小時,孩子倒是不沉迷電視了,每天蒙頭在被窩里玩起了iPad。人們把教育視作一門學問,也有人稱之為藝術,可見靠“三不準、四必須”,搞不定教育問題。
同樣的,消滅了P2P,出借人會乖乖回到銀行去嗎?未必。蘇大強們深陷豪富理財的陷阱,而豪富理財們從未戴過P2P的帽子。滅了P2P,滅不了人們對高息的追求;P2P只是一個旗幟,樹倒猢猻散,是散了,但猢猻們還在,奔向下一棵樹。
到時候,是不是還有一波爆雷潮,再來一次集中清理?
堵不如疏。
留下P2P這桿旗,給數千萬出借人的高息理財欲望留個出口,三年的整頓,也算有個交代。
借款人也需要P2P。
放貸機構不是慈善機構,普惠金融也非金融扶貧,每家放貸機構都有準入要求,“有3次逾期記錄,不要”、“社保不足半年,不要”、“還沒有工作,不要”……,放貸是為了賺錢,如果貸出去的錢收不回來,高利率有什么用?
放貸機構會設置各種各樣的門檻,把心目中的高風險借款人擋在外面。隨著大數據的應用、信用分的輸出,每家機構眼中的壞客戶正在趨同。
一個客戶在A銀行借不到錢,在B銀行也借不到錢,因為銀行用的是相近的風控模型;一個客戶在銀行借不到錢,在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也借不到錢,因為銀行和小貸公司的風控邏輯,也在趨同。
此時,借款人無路可去,只好朝著大海走去,投向地下高利貸、714高炮的懷抱。為何不讓P2P來做中間的緩沖?
合規的P2P,出借人來承擔風險,千萬個出借人對壞客戶的認定標準,不可能趨同。那些被大數據模型認定為壞客戶的借款人,總能找到幾個愿意一試的出借人吧。
千萬個出借人構成的多元、廣譜的風險偏好集,為小微借款人搭建足夠厚的借款匹配墊,這是P2P這個商業模式最核心的價值,也是不可被取代的價值。利用好這個價值,普惠金融,還能往前走一步。
能退盡退,應關盡關
作為行業的P2P,保住了;作為機構的P2P,未必能活下來。通往備案的路,還有很多障礙,跨不過去的,要么死于“能退盡退,應關盡關”的政策鍘刀下(具體可參照《關于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范工作的意見》,整治辦函[2018]175號);要么死于殘酷的市場競爭中。
第一道關:規模關
對于在營規模較小機構,監管原則是“堅決推動市場出清”,至于何為規模較小,標準沒有公開。
在我看來,這個門檻必然是地方特色,由地方監管機構進行差異化劃線。
- 如果本地P2P數量較多,如廣東、北京、上海、浙江,門檻可以劃得高一些,比如待收余額不低于10億元;
- 如果本地P2P數量不多,如山東、湖北、江蘇、四川,待收余額不低于5個億也是可行的;
- 特定區域,如中西部的西藏、青海等,本來P2P數量就極少,各種條件篩下來,一個不留也很正常。
第二道關:不出險
規模過關,還需身家清白,畢竟e租寶、唐小僧們,個個都是大塊頭。站在監管的角度,麻煩的都是出險的大塊頭。
監管界定的高風險平臺,除了自融、假標、拒絕整改等“硬指標”外,逾期率超過10%,負面輿情大多也在考察范圍內。
逾期率指標需要加倍謹慎,一則平臺執行監管“降余額”的規定,分母在萎縮,指標有脹大趨勢;二則多頭借貸、以貸還貸的背景下,逾期具有傳染性,可控性差。多數時候,一個客戶在一家平臺還不上,也會在其他平臺逾期。
不過,多數平臺披露的項目逾期率一直是0,如果是這個口徑,那本文這里的擔心就算多余了。
第三道關:用戶關
眼睛里盯著監管,難免就忽略了用戶,用戶代表的是市場之手。得監管之手青睞,得不到市場之手的照拂,也是枉然。
出借人關心的是安全,爆雷潮后,出借人加速外逃、加速向頭部平臺集中。至2019年2月末,行業資金凈流出近3000億,縮水三成(與2018年6月末數據相比);十大平臺集中度提升11個百分點,但待收余額也是流血狀態,期間降幅超過60億。
借款人關心能否借到錢。出借人流失后,平臺資金匱乏,借款人能申請到額度,借款標的進度條卻要走上一兩周,也只好逃之夭夭了。
第四道關:轉型關
備案不明朗,頭部平臺做了多手準備——進可專心做持牌機構,頭部P2P多半有一兩個金融牌照;退可轉型助貸平臺,向持牌機構輸出流量和科技。
持牌的P2P,數量有限,持牌機構,又數量太多,專心做持牌機構,這條路不好走。助貸,最為可行,但P2P做助貸,真的有未來嗎?
助貸模式,就像武林高手用內力助人御敵,能撐多久全看內力深淺。流量就是助貸平臺的內力,若自己的流量都全靠外購,內力不扎實,做起助貸來勢難長久。
場景巨頭都有原生流量——百度的搜索流量、騰訊的社交流量、阿里和蘇寧的電商流量等,內力源源不斷,做開放平臺沒有問題。但P2P們,沒有原生流量,即便有千萬注冊用戶,也總有用盡的一天??繌V告不斷輸血,做流量二道販子,也難持續——倒爺們只是轉軌經濟特定時期的產物。
所以,P2P轉型助貸,真有未來嗎?
假如沒有P2P
P2P的明天,尚是未知之數。但回顧過往十年,功過是非,卻也不易蓋棺定論。
說到過失,P2P成為非法集資的遮羞布,密集爆雷更是讓出借人損失慘重。但假如沒有P2P,非法集資就找不到別的互聯網宿主嗎?假如沒有P2P,投資者就甘于銀行理財4.5%的收益嗎?
未必!
說到貢獻,以互聯網為媒介,直連出借人和借款人,為普惠金融另辟蹊徑,這不能不說是P2P一個貢獻。假如沒有P2P,數千萬借款人能在銀行順利借到錢嗎?
同樣未必。
假如沒有P2P,可從來就沒有假如。其實,P2P的方向沒錯,只是路走歪了。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公眾號:洪言微語
本文由 @薛洪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拜托發金融相關的文章能不能對金融的概念了解清楚啊。錢寶不是P2P,這點稍有金融常識的人都知道。。。
大多數都是自融和假標吧,沒有強大的造血能力,最后都是末路!
我是一個較真的 第一句假如出現錯別字
團貸,今天雷了,哎。。
主要是自融。有筆錢在手上膽子就肥了
大部分平臺(99%)本身就是自融。
還自欺欺人,造了一個詞叫做錯配。
且沒牌就是非法集資。
死有所得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