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體育如何“智慧”起來?
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分別為智慧體育的客觀條件、體育產業的現狀與痛點、智慧體育如何滿足痛點?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出臺的46 號文中,明確提出了2025年實現5萬億體育市場總規模的目標 。
兩年之后的2016年12月,發改委、體育總局印發《“十三五”公共體育普及工程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2025將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提升到2平米。
在先后兩次政策的大力刺激之下,體育產業迎來爆發已成定局,“智慧體育”的概念也在此期間應運而生。
其實智慧體育的概念至今仍然沒有官方的定義,智慧體育究竟如何才能“智慧”起來呢?
在我看來要關注的是這兩個過程是否“智慧”:獲取數據、做出決策。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我想要知道的體育信息,大到體育新聞比如昨天的曼城德比誰贏了,小到離我家最近的籃球場在哪兒;在獲取到我想要的數據之后,才能做出最優效率的決策。
01 智慧體育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
要實現這樣的效果,包含三要素:數據化、網絡化、智慧化。
1. 數據化是基礎
通過人臉識別、可穿戴設備、動作捕捉、硬件外設等等,任何的事物都可以被感知并以數據的方式被度量計算,從而將傳統的物理世界數據化;
2. 網絡化是條件
隨著網絡通信的進步,一切都可以通過網絡連接到一起,4G的到來已經讓無線網絡基本達到了日常有線網絡的效果,而未來隨著5G技術的成熟,速率、容量、時延的極大提升將提供更多可能,從而實現物理世界、虛擬世界與人類社會的全面互聯,系統和人、物都可以產生交互;
3. 智慧化是核心
有了可度量的數據以及全面互聯的網絡,借助系統的計算、加工、挖掘,將數據轉化為洞察和預測,從而讓這個獲取信息以及決策的過程變得更“智慧”。
我們再來看一下行業的發展趨勢,體育產業可以簡單分為體育制造、體育服務以及體育衍生三大細分產業。根據國家體育局的數據,2016年,我國的體育制造業仍然占據總產出的62.9%,體育服務業占據35.9%,隨著體育產業在政策利導下不斷市場化、商業化,體育服務業所占的比重將持續上升,是整個體育產業中最有挖掘潛力的部分,本文也將重點討論智慧體育在體育服務產業中的應用。
02 體育產業的現狀與痛點
在體育服務產業中,有兩個繞不開的關鍵詞:用戶、體育場館。用戶是享受服務的終端消費者,而體育場館則是體育賽事和大眾體育活動的基本載體,產業中的痛點也是圍繞著這兩者間的矛盾而產生。
從用戶角度來看,根據艾媒咨詢在2015年進行的市場調研,有49.3%的用戶每周參與運動,這已經是個不小的比例,但用戶們對目前的運動體驗卻并不滿意,其中沒有合適的場所、沒合適的伙伴已經成為阻礙網民運動的最大阻礙,而這兩個因素,反應的都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痛點。
從場館運營角度來看,目前通過運營方式,可以將體育場館分成三類:
- 無固定運營方的社區體育場,規模普遍較小,包含一到兩種運動類型,輻射周邊2公里以內,2-3個小區的居民。痛點主要在于用戶缺少管理、設施損耗嚴重、完全沒有數據留存;
- 中型的民營體育館,由民營企業租賃商場的場地或者自建場館,由該企業運營或者外包給其它公司運營,服務內容較多,包含一到三種運動類型,輻射周邊5公里以內的用戶。痛點主要在于人力成本高,管理漏洞大,有飛單風險;
- 大型政府體育館,由政府投資建設,運營一般外包給專業的運營公司負責,包含三到六種運動類型,輻射范圍涵蓋整個行政區。其痛點主要在于各分包間數據不互通、服務標準不統一。
從宏觀來看,國家制定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需在2020-2025年間,從1.8平方米提升到2.0平方米,看似只有0.2的增加,但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前提下,體育場館的絕對數量將有爆發式的增長,同時參與運動的用戶也將會有大幅度的增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體育場館的資源整合、以及大量增加的運動數據如何整合,將成為越來越大的痛點。
03 智慧體育如何滿足痛點?
用戶的運動體驗可以分為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三個階段。
1. 運動前
運動前主要是對于運動時間、場所的決策階段,要解決用戶與場館運營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首先要做到的是場館信息(位置、設施、預定情況)的聚合,可更進一步的包括實時在場人數,具體在場用戶,甚至可引入社交關系鏈,比如在場用戶中是否有我的好友等等,這些都是為了給用戶的決策提供足夠的數據支撐,做出預訂、組局等下一步操作,同時也成為了體育場館導流的最佳途徑,大大提升了場館運營效率。
2. 運動中
運動中包含從用戶到達具體的運動場所到離開運動場所的整個過程。
首先可優化的點就是如何讓場館識別到場的用戶是誰。目前仍然有不少場館采用最原始的手工記賬方式,稍好一些可以通過報名字或手機號,再通過店員查系統確認身份。
在目前識別技術漸趨成熟的今天,通過門禁設備與掃碼、人臉識別技術的結合,已經可以做到用戶的無感化進出場與自動計費。這樣用戶不用再進行多余的確認身份操作,場館也不再需要將人力成本花在重復性的確認身份上,而可以集中在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上。
3. 運動后
以往的運動體驗在用戶離場以后,就已經結束了,而智能體育硬件可以為運動插上數據的翅膀,為用戶在運動后生成專屬的數據報告,比如通過動作捕捉系統,可以生成用戶的進球或者其它高光集錦,可穿戴設備,可以記錄更詳細的監測數據,讓用戶更了解自己的運動情況。通過這樣的增值服務可以大大增加用戶的運動積極性,從而將用戶再次引導向運動前的階段,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場館的運營最終要達到的目的都是盈利,其關鍵是場地使用率以及成本控制。
場地使用率如何提高在上文中已經說過,但場地使用率并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場館長時間滿負荷運營,對于設施的損耗過快,會造成很多隱患,因此可通過在體育場館的關鍵設施上安裝傳感器來監測設施狀態,超過安全閾值即通過預警提醒場館運營人員。
通過軟硬件結合實現的無感化進出場和自動計費,可以大大減少運營的人力成本。同時通過人臉識別、智能監控和系統數據監測,可以對用戶、以及場館運營人員的違規操作進行預警和回溯問責,將不必要的成本浪費降到最低。
本文由 @周大短腿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場地和人與人之間的匹配度真的太低了,偶爾想打球或其他運動類項目,基本都缺人缺地方,遇到的更多是缺人。
這個報告已經是我已經看過的相對準確的描述,但是還有盲點沒有寫出來
結合體育產業與現在的智慧發展很好的總結,能聊下嗎?
可以呀,可以加我微信zhou-chuyuan
看到回復一下,完全可以落地
沒說不能落地呀,已經有不少公司在做這塊了
哪些公司在做?
整合場館信息,方便我們選擇場館地點和時間,也可以像美團一樣做商家測評,督促場館做好服務;利用好大學的場館,可以提供大學生做場館志愿者或者有償打工,總的來說這是必然的趨勢,分析的很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