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電商,新的突破口?
“短視頻+電商”模式潛力巨大,前景可期,可從目前國內的實踐來看,雖然已有不少平臺涉足其中,但規?;七M并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還不多,營銷效果也是參差不齊。
要說近幾年最火的互聯網產品,短視頻必居其一。
2016年,自詡“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papi醬忽然躥紅,其致勝法寶正是一系列搞笑犀利的短視頻。近幾年,短視頻不僅俘獲了億萬觀眾,還成為各方資本追捧與巨頭大力扶持的對象,而諸如抖音、快手、美拍、火山小視頻等app的云集,更是印證了行業的風口強勁。
然而,自2018年開始,隨著資本熱度的消退與監管的趨嚴,短視頻平臺依賴外部“輸血”的階段正逐漸成為歷史,如何進一步提高變現效率、強化自身“造血”能力是亟待思考的話題,某種程度上還關系到平臺的發展與生存。
此時,電商切入,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01
眾所周知,經歷了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后,傳統電商的發展模式觸到了天花板,線上流量紅利的見底、獲客成本的提升以及盈利速度的放緩,讓各路平臺撓頭不已。如何挖掘新增流量成了電商公司的“老大難”問題。而這剛好是短視頻的優勢所在。
憑借著豐富活潑的內容、與生俱來的社交屬性與對碎片化時間的占據,短視頻宛如磁鐵一般集聚了巨大的流量。根據Quest Mobile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9月,我國短視頻平臺用戶規模高達5.18億人次(參見圖1)。
恒大研究院的報告也顯示,短視頻在三四線城市的滲透率更高,用戶日均使用時長約1小時,并且時長穩中有升,甚至對微信等社交類app造成了一定沖擊。此等“巨型流量池”,在變現上給人們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與此同時,短視頻的種種特質決定了它在營銷推廣上的天然優勢,理由如下:
- 制作優質的短視頻是一項專業性較高的工作,需要好的編導、策劃與腳本,甚至還需要攝像師、音響師與燈光師等等,如果沒有一個成熟的運作團隊,依靠個人的力量很難完成這么多任務,這也在無形中塑造了短視頻營銷相對較高的壁壘;
- 相對于文字來說,短視頻更具有視覺沖擊性,更能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于是在傳遞品牌精神、品牌形象或者產品的形態與性能時也就更為順暢;
- 用戶在短視頻場景中可以評論、點贊、轉發甚至是模仿或者錄制一段新的視頻,無形中提高了視頻內容的宣傳度,從而達到了營銷目的;
- 營銷者可以將短視頻發到各個直播平臺上,以便讓更多的人觀看,進而拓寬了宣傳范圍。而隨著轉發量的增多,宣傳效果也會水漲船高。
如此一來,一面是短視頻的流量豐富,另一面是電商平臺的獲客焦慮。一面是短視頻的變現壓力,另一面是電商平臺的財大氣粗;一面是短視頻的天然營銷優勢;另一面是電商平臺的商品琳瑯滿目……
取長補短的客觀需要,自然而然地讓人迫不及待想要促成雙方“聯姻”的美事——即在短視頻中植入電商營銷元素,在給電商平臺帶貨的同時,實現短視頻平臺的流量變現。
這并非是“亂點鴛鴦譜”,事實上,業內不少短視頻平臺已經開始試水電商,有的還收獲了不錯的效果。
比如早在2017年,美拍就推出了“邊看邊買”功能,用戶在觀看視頻時,對應商品的鏈接會顯示在短視頻下方,粉絲可以點擊進行購買,而且不會中斷視頻播放;而有“口紅一哥”之稱的美妝博主李佳琦,在抖音平臺上曾經創下5個半小時帶貨353萬、5分鐘內售罄1.5萬支口紅的記錄,這也讓人真切地領略到利用短視頻進行電商營銷的巨大能量。
02
那么,在具體的運營實踐中,“短視頻+電商”模式怎樣才能做到有效鏈接和觸達用戶呢?又應當如何激發用戶的消費行為?
在此,我們不妨對該模式深層次的運營機理加以分析。
首先,若想有效鏈接與觸達用戶,關鍵在于以用戶關注內容為核心的消費場景構建,這其中包括兩個層面的內涵:
其一,要打造有價值的短視頻內容,以此來驅動用戶
互聯網的大發展,讓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媒介冗雜,信息爆棚。當鋪天蓋地的信息塞滿當代社會的個體空間時,便會引發“墻紙效應”——“當一個起居室鋪滿400平方英尺的墻紙時,誰都不會注意到墻紙的存在”;換言之,當人們感受到的叨擾日益加深時,便會本能地過濾掉這些信息。
此時,人們的注意力成為了稀缺資源;而抓住這種稀缺資源,則必須要依靠有價值的內容傳遞。這就需要平臺提供以用戶關注為核心的內容,即從用戶實際的多元化、個性化審美需求出發去生產內容。這里“價值”高低的衡量標準就是能否讓用戶歡笑、教用戶新知、引用戶思考等等,滿足程度愈高,內容價值也就越高。
于短視頻而言,豐富的內容表現形式是其與生俱來的優勢,基于此,在短視頻電商營銷過程中,如果能夠進一步做到“投用戶之所好”,以用戶關注內容為核心進行節目內容生產,便可以在驅動用戶的同時,提高營銷的成功率。
其二,營造消費場景來連接用戶情感
互聯網時代,消費場景的挖掘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用戶日益看重體驗式消費的今天,商家更需要對消費場景進行精心構思和巧妙渲染,使得目標客戶群體能夠獲得不同尋常的體驗感,而其中的關鍵便在于同用戶建立起情感鏈接并達成價值共識。
基于上述考慮,短視頻平臺可以在內容上因時制宜,并通過精心的設計,將合理的互動式消費場景融入進來,為用戶營造“沉浸式體驗”——即精神高度專注、未遭干擾且體驗最佳的無意識狀態。處在該狀態之下的用戶,會表現出要與內容系統持續產生關系的強烈意愿,這種強連接不但增添了更多層次傳播的可能性,更為直接的就是將潛在的消費行為即時轉化為現實。
有了上述基礎,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怎樣觸發用戶的消費行為了。
我們知道,在短視頻內容驅使與消費場景影響下,用戶在進行消費決策時并不能時刻保持理性,而正是這種沖動消費的客觀存在,讓“短視頻+電商”的變現成為可能。
具體而言,短視頻平臺向基于大數據篩選后的用戶提供有價值的視頻內容,這是將用戶注意力轉化成購買力的先決條件;同時,給用戶呈現理想化的消費場景,以此激發共鳴,誘發用戶的“購買沖動”;而視頻識別、產品匹配、無時差流暢化,同界面跳轉、支付等后發動作,則為用戶的“購買沖動”變現提供了技術保障……
不過,在此過程中,最難把握的地方便是如何抓住用戶完成“由觀眾向消費者身份轉變”這一決策的“關鍵時刻”。
按照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系主任陳剛教授的說法,這種所謂的“關鍵時刻”是大數據背景下的一種全新營銷視角,是真正以消費者為原點及主體的新營銷方法。這種“關鍵時刻方法論”的精髓在于:在正確的時機,用正確的方法,打動正確的人。而這也與 “內容價值驅動用戶”的理念是相通的。
正因為如此,“短視頻+電商”的運營理應獲得啟示。從短視頻平臺角度來看,需要規劃什么樣的內容、構建什么樣的消費場景來帶動用戶,讓他們的心緒達到這一“關鍵時刻”臨界點;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又要預置怎樣的需求解決方案,來時刻準備迎接這個“關鍵時刻”到來,從而提高命中率。而這,也是值得商家們去思索的問題。
03
“短視頻+電商”模式潛力巨大,前景可期,可從目前國內的實踐來看,雖然已有不少平臺涉足其中,但規?;七M并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還不多,營銷效果也是參差不齊。
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現實瓶頸的存在,給短視頻和電商的“聯姻”造成了些許麻煩:
其一,內容井噴,但質量良莠不齊
在當前“內容為王”的新時代,各個短視頻平臺都在積極推進內容戰略,由此帶來了內容形式的日趨豐富與資源數量的井噴式增長。然而,人們屢屢看到的是,各平臺在生產視頻內容時,同質化發展趨勢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市場內容趨同、競爭失效,也難以抓住用戶的眼球;更有甚者,個別平臺不惜推出低俗劇情來博取流量,對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造成了破壞。
需知,具有用戶價值的內容才具備整合用戶注意力和激發消費沖動的潛質,而低品質內容,連用戶價值都沒有,營銷價值又從何談起?
其二,營銷導向可能會傷害用戶體驗
通常情況下,看視頻與逛電商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互聯網行為,這就導致用戶在觀看短視頻與在線購物時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于前一種情形而言,用戶只需要很放松地投入到短視頻內容之中去即可,完全不需要進行深入思考;于后者而言,消費者在網購時涉及到精挑細選、商品比價、網上支付等多重環節。
而問題恰恰在于,一旦在短視頻中植入網購元素,那么這一連串“買買買”的動作會引發思緒停頓與角色切換,對用戶之前的視聽體驗造成傷害,從而觸發人們的戒備心理或抵觸心理,甚至會造成平臺用戶的流失。
因此,如何針對用戶心理來制定一整套方案,讓兩種不同緯度的行為兼容,也是對內容生產者、平臺運營者與技術開發者智慧的考驗。
不過換個角度看,任何道路都不會一帆風順,更何況這場“聯姻”才剛剛開始。我們不妨多一點耐心,再多一點努力——畢竟,“磨合期”已至,“蜜月期”應該不會太遠。
作者:付一夫,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本文由 @付一夫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短視頻創建的初衷是為了什么?不是為了后面開展短視頻社交電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