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作工業4.0,唱作工業互聯網,寫作中國制造2025
工業4.0是近幾年非常耳熟能詳的概念,這個名詞也意味著工業上出現的新要求、新變革。筆者強調,工業4.0將會是中國傳統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的一次“大蛻變”。接下來,看看筆者是如何分析的吧:
一、工業4.0
人類過去250年的經濟增長史,是連續三次工業革命直接帶來的“福利”:
- 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年代~1840年,由英國引領的機械化革命,標志是蒸汽動力的發明、紡織業的機械化和冶金工業的變革;
- 第二次工業革命:18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由美國和德國引領的電氣化革命,標志是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還有石油化學工業、家用電器等新產業的出現;
- 第三次工業革命:上世紀50年代開始直到現在,由美國引領的自動化革命,標志是計算機的發明、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的變革。
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是用機械能取代生物能,正式進入“工業”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意義就是嵌入生物能、擴展機械能的效率和規模,進入大規模生產時代;那么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就是進一步升級機械能的職能和產能,進入產能過剩時代。
只不過對于新中國來說,錯過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我們,直接就身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洪流之中;我們有緣享受“后發優勢”,用短短的40年經歷了西方世界需要時代人才能走過的路。
不過令人尷尬的是,中國制造雖然在高鐵、基建、航空等領域都有比較亮眼的成績;但我們在機械、電氣和信息自動化等三個時代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們過去創造的奇跡更多地是依托中國工人和科研工作者的雙手來完成的。
而這一次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我們似乎又慢了半拍:
- 2011年4月德國政府正式在漢諾威工博會上推出“工業4.0”的概念: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后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
- 2012年底美國通用電氣(GE)首次提出“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通過智能機器間的連接并最終將人機連接,結合軟件和大數據分析,重構全球工業、激發生產力,讓世界更美好、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潔且更經濟。
- 2015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當然,德國發明工業4.0的概念沒那么單純,就像1887年英國出臺的《商標法》刺激了德國制造的“轉型”與“革新”;雖然當下德國制造已然被捧上神壇,但只有德國人自己知道錯過了“互聯網經濟”的自己有多“虛”。
感謝幾個豬隊友的同時,德國制造也算是時刻保持“警醒”;這不,工業4.0的出現就是德國為了挑戰美國的“互聯網霸權”特制的“殺手锏”。美國幾乎是“條件反射”地拿出了自己的應對方案“工業互聯網”,國內的“制造2015”就更像是一次有計劃有預謀的路徑抉擇。
如果說德國的工業4.0是一次制造升格,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是一次產業沉降,那么我們的制造2025就是一次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同時,其實我們著眼于大局就能看到:不管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是中國的制造2025,它們本質上都是對于未來幾十年地球制造話語權的爭奪。
當然,不像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那樣背負著巨大的政治包袱,我們沒有盲目向德國看齊,也沒有向美國服軟;我們很清楚中國制造的現狀和偏科的兩位(德國偏硬件制造、美國偏軟件生態)不同,我們雖然已經邁過機械化的關口,但我們依舊處在電氣化和自動化的夾縫。
龐大的人口紅利帶來的消費市場確實給中國制造創造了無數的機會,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人口紅利消耗殆盡之后,卻也為我們在向自動化轉型的過程中增添了無數變量——這一群勞動力人口怎么安置是一把懸著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幸而,我們沒有著急、我們也來得及,工業4.0的進程遠遠沒有那么快。
二、從巴統到瓦納森
中國制造作為一個“追隨者”,它在剝離了自身“廉價”的代名詞之后,卻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很多人覺得制造比創造簡單,就不應該在品牌素質上與別人有太多的差距。
但是很明顯,前幾年三星、蘋果的肆虐,去年中興被一劍封喉,以及現階段華為的5G戰爭,都是因為我們在這些核心技術上的“軟弱”,才會被人扼住喉嚨。
對于這一波享受“中國復興”的吃瓜群眾來說,“外強中干”顯然是不可饒恕的。但其實在那一波埋汰中國制造的“鍵盤俠”眼中,他們只能看見現在,看不清昨天啊,更看不上未來。
工業設計專業的或許有所了解,中國作為“山寨”大國很多時候是沒得選擇:
- 1949年11月,包括美英日法澳在內的17個國家在巴黎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目的是是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中國在1952年被納入管轄范疇;
- 1994年4月1日巴統解散,但春天并沒有來;
- 1996年原巴統“十七成員國”和其它16成員一起又成立了一個控制常規武器和高新技術貿易的國際性組織——瓦森納協定,包括軍民兩用商品和技術清單9大類和軍品清單22類;中國、伊朗、利比亞等均在這個被限制的國家名單之中。
雖然中美在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領域有過合作,但在美國所謂的“全球安全戰略”之下,不僅中美,中國和其它歐洲國家(捷克、意大利)之間的高新科技技術合作也收到美國的粗暴干涉。
受限于《瓦森納協議》,從芯片設計、生產到航空航天,中國都不能獲取國外最新科技,從零開始就決定我們必然會走不少彎路。
2018年,華為好不容易憑借5G技術突出重圍,其受到的“禮遇”大家想必都知道。
建國初期,中蘇關系尚且友好的時候,中國還能從蘇聯引進相關技術;但是中蘇關系破裂之后,在美國的“強干涉”、歐洲的“愛莫能助”之下,從中國制造中崛起的“中國科技”真的很不容易。
三、汽車發動機
僅僅只是想想,都感懷老一輩人的驚艷和心酸。
在美國的科技封鎖之下,1959年我們研制出自己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那時的我們還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試爆。
其他例子我們就不一一枚舉;不可否認,中國制造是在一個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一步一個腳印站起來的。
看到中國制造光鮮的一面,我們有資格振奮;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忽視了中國制造的背面,雖然這幾年我們終于在智能手機上扳回一城,但在汽車制造業方面,真的很“脆弱”。
當然,我們也想過走捷徑,比如直接跳過油氣發動機進入電氣時代(電動汽車),但依舊有一個特斯拉“望塵莫及”。
手機缺“芯”,汽車缺少“發動機”,這兩個話題似乎總能牽動人心。
2011年,韓寒在評論五條杠少年黃藝博時曾說,中國造不出像樣的汽車發動機,甚至造不出一個耐用的軸承和液壓件。
2017年,韓寒在與網友互動的時候又一次提到:“我們國家的制造業飽受非議,我的賽車十幾年沒有獲得一件靠譜的國產發動機……我多么希望我的賽車搭載著一具國產引擎去征服世界。而嘴炮始終不能解決問題。誰能給我這個發動機?”
姑且不提有多少共鳴者、又有多少捍衛者把韓寒推到了風口浪尖;中國制造的核心技術“短板”是真的愈演愈烈(在這里我并不想支持誰,又或者是反對誰)。
這段時間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骨骼清奇”的回答,qygg同學說到:
二戰后的五個戰勝國中、美、俄、英、法在汽車領域都不如三個戰敗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不是因為五常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他們點亮了其他科技樹,有意無意把德日意的技術上限鎖死在“機械時代”。
四、科技樹
其實上面有關于德日意被鎖死在“機械時代”的假設,更深一層思考,涉及到的就是國與國之間對于高科技人才流動的“引導”,點亮什么科技、又把哪些科技外包,這又會面臨國家經濟體量的終極問題。
假如你是一個中國頂尖的理工人才,在不考慮移民和收入的情況下,你的職業選擇:
去中科院研究原子彈、去北方工業研究導彈、去航天局研究登月、去國網研究超高壓、去大連造船廠造航母、去商飛造飛機、去鐵老大那里去研究高鐵、去清華研究NPU、去華為研究通信和麒麟、去AT寫代碼、去上汽吉利之類的公司研究發動機。
但假若你生在德國,那么你最好的職業選擇就是去大眾研究發動機。又或者,你的才能不止于此,重新研發一個內燃機也還算不錯。
qygg同學的例子也許有點極端,但是以德國80%中小企業的體量,咖啡機、電冰箱乃至于汽車幾乎就是他們的天花板;沒錯,他們可以精益求精做出更好的咖啡機、制冷系統和發動機,但然后呢?
考慮到五常中英、法的體量和德日意相當,但是他們的國際影響力顯然高于后者,更別提英、法還是兩個松散組織歐盟、北約的成員國;他們并不孤立,因此就有更大的國際背書做更多事情。
體量大的好處固然多,發展的著力點太多,稍微有點小動作都有可能刺激整個經濟結構。但體量大也并非全無壞處,比如美國就整天神經兮兮地害怕自己跌落神壇;科技樹點歪了就和Facebook、亞馬遜和谷歌分別發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而且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雖然成員的確不少,但總有點像是通用的“孤軍奮戰”。
2018年,對于世界制造產業來說,還真就像是被“滅霸”打了一記響指,隨機殺死了漫威宇宙一半的生命。
投影在互聯網經濟甚囂塵上的2018年,蘋果和亞馬遜先后戳破萬億美元市值的天花板,但也只是曇花一現;雖然目前蘋果和亞馬遜又一次分別回到了9000億美元大關,但是這一陣經濟寒冬已然擴散到Snapchat、Tumblr和Pinterest。
對于中國制造來說,A to C模式已經到了盡頭,在互聯網經濟“血肉噴張”的時候,我們也有必要回歸中國制造的“錚錚鐵骨”;而這一次心無旁騖的參入工業4.0,將會是中國傳統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的一次“大蛻變”。
#專欄作家#
幻夢邪魂,微信公眾號:wanyidongx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每一次輸出至少都有一次有價值的思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