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簡史:如何在輿論世界中保持清醒?

19 評論 4598 瀏覽 47 收藏 26 分鐘

你相信什么,事實就真的變成了什么。

一個人走在路上突然遭雷劈了,真相是什么?

這取決于這個人是誰。

如果他是黑心藥企的負責人,那真相就是“惡有惡報”,遭上天懲罰了。

如果他只是個普通人,那真相就是,雷暴天,沒事不要外出瞎逛。

有些事情的真相很簡單。

兩個人坐電梯,一個人突然聞到一股惡臭,那么顯然是另一個人放屁了。

有些事情卻撲朔迷離,譬如近期吸引了舉國目光的“問題疫苗”事件,釀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某些身居要職的人道德淪喪、毫無底線?還是不受制衡的權利必然會滋生腐?。炕蛘呤欠ㄖ撇煌晟?、媒體不獨立、經濟模式不適應?亦或是拜金主義泛濫,社會笑貧不笑娼,最終自食惡果?

真相是什么,表象來看,也許都是,若要深究下去,也許都還不是。

還有一類真相更有意思。

2018年,房價是漲是跌?小米股票估值是低了還是高了?

真相取決于大眾相信什么。

如果大眾迷信房價會漲,那么無論政府釋放什么信號,機構如何做空,房價還是一樣堅挺。

這時的“真相”更像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你相信什么事實就真的變成了什么。

至此,我們已經初步得以一窺“真相”的詭異特性了:它有時候是主觀,有時候是客觀,有些時候甚至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換句話說,公眾享有的真相“知情權”似乎成了空中樓閣、水月鏡花。

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一詞被列入牛津字典的年度英語詞匯,“后真相”的原意是,人們忽略事實,以立場決定是非。

但“后真相”一詞的流行頗有誤導性,它似乎暗示人們,在“后真相”興起前的數千年間,人們既追求真相,且還一直能夠掌握真相。

事實正相反。

人類自有語言的歷史起,不僅鮮少尋求真相,多數時候,我們還得不要細究真相,唯有如此,人類文明才能發展到今天。

一、主觀真相:根植于人性中的故事天份

看過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的朋友都理解,我們的文明建立在共識(故事)的基礎上。

為什么我們愿意任勞任怨工作整整一個月,只為了銀行發給你的一串阿拉伯數字?因為我們可以拿著這串數字交換各類生活用品、甚至友情愛情、組建家庭。

但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串數字不過是存儲在某些偏遠山區服務器中的一串010110組成的代碼。

這串數字的“魔力”之所以成立,前提是,所有人必須對一套“金融體系”、一套“法律體系”的故事(概念)堅信不疑。

但這兩套“故事”的真相是什么?無非兩套絮絮叨叨、沉悶無比的行文條款,如無必要沒人會看。

別說普通人了,就連這兩個領域最博學的專家也沒人能完整的在腦海中將之重現。但有趣的是,它就是發揮了作用:所有人對這兩套故事的真相知之甚少,但所有人卻對此堅信不疑。

這種情況是不是像極了“迷信”?

迷信的人對鬼神的真相知之甚少,但迷信的人卻對此堅信不疑。

沒人曾親眼見過佛祖慈祥的笑容,縱然衛星工作站工作人員每時每刻檢視天下的任何一片云彩、宇航員登上了月亮也沒有找到任何嫦娥的云裳、月兔的皮毛。但偏偏天底下的貪官污吏作了惡之后就喜歡效仿世俗的規矩,拿錢去“賄賂”神靈以獲得內心救贖。

為什么同樣是虛構的幾套故事,前者就是“現代社會的基石”,而后者卻是“迷信”?

原因在于,前者更符合當今社會的運作,縱然它是虛構,但我們就是不能去深究“真相”,否則我們社會的基石就會轟然而塌;

而后者(宗教思想)雖然在幾千年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社會運作模式,所以棄用了。

如果你乘時光機到數百年后,看到歷史書把我們今天的法制文明說的一文不值,那么千萬不要在意,因為我們也常常用“封建迷信”四個字定義古代社會最重要的故事。

但是,每當我們在金字塔的角落露出張傻臉自拍,或者徒步萬里長城的時候,贊嘆之余千萬別忘了,正是人們“迷信”創造了這些奇跡

討論至此,我們可以洞察出人類進化史上的最大奧秘了:

雖然偉大的思想家們總是賦予“追求真相、尋求真理”以浪漫主義色彩,但人類存活至今靠的可不是追求真相,事實恰好反過來。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作威作福,更多的是因為我們天性就擅于主動虛構“假象”,正是依賴那些編的特別好的故事,才得以動員大規模的群體,協作辦大事。

進化從不在乎“真相”,進化只在乎“適應力”。

如果“編織故事”比“追求真相”能讓人類社群獲得更好的合作能力,創造更強的生存條件,那么,我們腦海中寶貴的注意力資源就必須放棄尋求“真相”。

或者,我們可以把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故事”說成“主觀真相”可能會更準確一點。

這個才是真實的人類歷史。

人類注定必須稀里糊涂的活著,這也許是“大智若愚”的另一種解讀。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天天嚷著“還事實真相”,為什么我們不干脆順著人性,少點較真,活的瀟瀟灑灑豈不樂哉?

理由是,我們一方面需要“大智若愚”,另一方面,卻又需要知悉“必要的真相”以獲得對生活的掌控。

尤其是,當有些人事侵犯了人們利益的時候。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具備微妙的拿捏“真相”的尺度,當我們需要奮起反抗的時候,“還事實以真相”就是最義正言辭的“工具”(它觸發了我們基因中的“公正”本能),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政治家的潛力。

二、真相的相對論:權利黑洞

為什么蘋果會掉落?因為重力作用?不,更準確的答案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因為地球質量產生的時空扭曲造成的“牽引效應”。

物體的質量越大,周邊時空的“扭曲”也越強,這個現代物理學的隱喻是否適用于人類社會?

很不幸,在“權利”這個概念上,竟然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一個人權力越大,他相對越容易接收到被扭曲的事實真相。

這極好理解。

想象一下,奧地利總理庫爾茨(國家元首,年僅32歲的帥哥)突然造訪你們大學,作為面對面接訪的代表之一,你是否會素面朝天操持著一把中式英語跟他會話?

不,你顯然會事先苦練英式口音再精致打扮一番。

真相簡史

奧地利國家總理庫爾茨(圖片來源新華網)

這正是權力(無論哪種類型)的過濾效應:接近他的人會盡量屏蔽負面(對自己不利)消息,只呈現好的一面。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栽在這里的人不計其數。

混得好的中層干部都明白“忠言逆耳”的潛規則,所以如無必要,不據實匯報。以至于,現實中百姓早已民不聊生,而統治者卻還以為天下太平。

當然,當權者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洞察真相又談何容易,他必須額外下一番苦功。古老的諺語都會說,“真相從不簡單”。

那么問題來了,位高權重者,分配在每件事上的精力本來就較一般人稀缺的多,在這種情況下,到底該選擇關注哪些事情,又該忽視哪些事情呢?

這個選擇本身又依賴周邊的“親信”,這就陷入了惡性圈子中。

這是真相的“權力扭曲”效應。

它并非僅僅發生在大體量的權力上,就連主管對基層員工,老師對學生,家長對孩子,也普遍發生這種效應。

試問,有多少孩子在外面曠課吃喝,但在家長眼中卻還是乖寶寶?

“權力扭曲”真相是被動造成的,還有另一大類情況,則是“真相”接收者主動造成的,我們稱之為“偏好扭曲”效應。

三、真相的相對論:偏好黑洞

街頭上,一女的暴打另一女的,并說她是“小三”。

事實的真相可能是:

  • “小三”主動勾引男方,期望上位;
  • 男方欺騙女方單身,致使女孩被“小三”;
  • 壓根沒有“小三”,“原配”跟女孩有私仇,找個理由揍她一頓;
  • 壓根沒有“小三”,“原配”患有妄想癥,半路突然發作,陌生人遭殃;
  • ……

真相到底是什么?

  • 對于被出軌過的人,傾向于認為是第一種情況,可能會拍手叫好;
  • 對于被騙過婚的人,傾向于過去攔架,先弄清楚再說;
  • 對于精神病院工作人員,傾向于尋找施暴者“異于常人”的蛛絲馬跡;
  • ……

客觀事實只有一個,但對客觀事實的解讀卻有無數個,遺憾的是,真相總是取決于人們如何解讀事實。

這正是問題所在,人們永遠選擇相信自己期望看到的真相。

這叫真相的“偏好扭曲”。

那么,我們的主觀偏好取決于什么

不少人會認為,取決于人所處的立場。譬如:女性更容易支持女權主義,學生更容易反對學校領導的教學觀念。

但立場其實只是表象。

任何受過人文教育(不是功利式教育)熏陶的人,都會站在“全局立場”看待事物。

許多孩子年紀小小就已經察覺到毫無理由的叛逆很“幼稚”;同樣,也很多女士一眼就能看穿不少披著女權主義外衣的潑婦觀點。

為什么有些基層員工就是能夠站在公司立場思考問題,因為他內心深處從未把「自我」定位為公司這艘船上的一顆螺絲釘。

事實上,我們的主觀偏好,歸根結底,取決于我們當下(看待問題時)的「自我」身份。我們需要為當下的身份賦予意義感

譬如:人類秀愚昧下限的行為之一,就是狹隘的民族偏見,人類歷史上近乎所有的大型廝殺都可以歸結于這些“真相”。

為什么以前光是“不轉不是某國人”的標題就能夠引起大量網民轉發?

這是因為這類煽情的話術容易喚醒古老的民族(部落)榮譽感,當我們的即時「自我」專注于部落中的重要一員時,我們會特別在乎部落榮譽,愿意不惜一切的為部落“戰斗”,因為這些行為能讓自己的生命充滿意義

眾多的歷史事件、社會心理學實驗早已證實這個結論。

我并非說民族榮耀感沒價值,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它可以喚起人們的強大凝聚力,但是,如果我們因為這個身份認同感,而成為不良商家牟利的棋子,豈不是跟“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沒什么兩樣?

這就是為什么會有“清官難斷家務事”。

因為縱然是許多“大人物”,也不太擅于駕馭家庭身份中的各種「自我」。

你既想要做一個好兒子,又想做一個好丈夫,萬一這兩種身份的利益沖突時(婆媳對你的要求不一致),怎么權衡?

這也是為什么縱然連精通數學、經濟學的牛頓爵士在“郁金香泡沫”中也輸的血本無歸,歸根結底也是因為牛頓駕馭不了“冒險家”自我的身份,以至于看不到泡沫真相。

尤其在互聯網媒體興盛、消費社會興起,自我主義大行其道之后,商業利益、個人利益染指媒介,是揭穿罪惡還是造謠中傷,正邪難辨……我們更加難以窺見任何一絲“真相”了。

明白了“扭曲真相”的本質后(維系「自我」的身份認同),就好辦了。

這給到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清醒”建議:如果你不想被「自我」身份的濾鏡扭曲“真相”,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去獲得一個全新的身份,一個多數時候能夠跳出狹隘觀點的全局「自我」。

比如:努力擁有一個“世界主義者”自我,一個“哲學家(思想家)”自我,這些身份都能夠讓我們跳出一個狹隘的視角看待問題。

我們確實應該嘗試著去理解、統一、駕馭更多元化的身份,這能讓我們擁有更多看待世界的視角。

往功利的角度講,能夠幫我們擁有更多解決困境的思路;往生命意義的角度看,能減輕戾氣、獲得睿智,進而獲得更充盈的生命體驗。

但是,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那既然我們都能夠一一識別出這么多“主觀真相”,難道我們就不能超越進化的限制,但凡在重大事情上都找出“客觀真相”,還世界以“公道”么?

遺憾的是,并不能。

四、客觀真相:只能接近,無法獲得

人類史上有段時期非常特殊,它既是人類最為謙遜,也是最為傲慢的年代。

這個年代始于1688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世界開啟了“大科學”時代的篇章。

自此,人們終于謙遜的承認這個世界存在許多“未知”,天空不再是宙斯的宮殿,海洋也不再是波塞冬的地盤,而只是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的財富與真理。

與此同時,人們卻頗為傲慢的認為,我們已經掌握了知曉一切真相的科學工具:牛頓力學體系。18世紀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甚至斷言:

“牛頓是迄今為止最幸運的人,全宇宙只有一條定律,被牛頓發現了?!?/p>

但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相對論、量子力學、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等現代物理學理論撕裂了“絕對時空觀”、“因果決定論”。

舉個例子:在封閉系統中,兩個物體的力學關系,任何一個中學生都能夠弄明白。

但如果再引入第三個物體,求解“三體”問題的運動規律,這將變得極其復雜:A、B均受到C物體牽引力的影響改變軌跡,而A、B的軌跡改變也同時改變C,C的改變又繼續影響A、B……如此往復,毫無規律。

那么,究竟誰是施力者,誰是受力者?互為因果,沒有答案。

劉慈欣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正是基于三體物理學復雜性問題啟發的靈感。

而當下社會,早已不是古代割裂孤立的“部落”時代。電力革命、信息革命、全球一體化早已將全球聯結成了一個“巨型”復雜系統,原創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正是這個意思,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要尋求真相,怎么解?

舉個例子,但凡每次出現“社會丑聞”(并非僅僅針對這次問題疫苗事件),通常最終的真相都是“一些位高權重的人,道德淪喪,最終天網恢恢受到制裁,人們喝可樂慶祝?!?/p>

雖然多數時候,從表象的直觀因果上看,“真相”確實如此,這樣的“真相”也正迎合了群眾的偏好,懲惡揚善,大快人心。

此處大家最好警惕下上文談到的“偏好扭曲”。

拋開最近的問題疫苗、性丑聞(或誹謗?)等等熱點事件,我們不妨認真設想一下,“道德淪喪”真的是“真相”么?

現實中,沒有人天生就是“壞人”,我只知道所有的孩子從小就立志要做科學家、要做明星、要做老師,但從來沒有聽過有誰家的孩子立志要做“貪官污吏”、立志要做“漢奸盜賊”的。

歷史中的曹操最初也是一心一意只想著光復漢室,“漢奸曹操”也是被時勢“造”出來的。

這里有個類似“超三體”問題的復雜性:是“道德淪喪”的人導致了事故,還是“權力”誘發了人的“道德淪喪”?是缺乏制衡的“體制”導致“罪惡的權力”,還是經濟基礎、生產力關系導致失衡的體制?又或者是,人性的本質(自私的基因)決定了社會制度……?

文化維度、人性維度、歷史維度、政治維度、經濟維度……彼此間相互交織影響。

由于根深蒂固的因果線性思維(參考“思維簡史”),當悲劇發生時,如果我們總是局限于撫慰心靈(抑或發泄憤怒),而不管到底是否接近真相,更不曾認真徹底反省、行動,那么,歷史悲劇還會反復上演。

我們要的不是每隔幾年就喝幾碗毒牛奶,嘗幾瓶毒辣椒,來幾針假疫苗,我們要的是基本的安全保障,而不僅僅是被取悅、僅僅是泄恨。

拋開客觀事實本身的復雜系統的“難解性”,我們別忘了,人類歷史上可是寫滿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劇本,在沒有新聞自由、沒有“責任與權力共同體”的社會中,權勢集團如果想要惡意誹謗其他集團或者個人,并不是很難。

“謊言說一次是謊言,但說一千次,就成了事實。”

這是納粹首席宣傳官約瑟夫·戈培爾的名言。

更為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我們所知的歷史,其本質或許也只是“文學”。

著名思想史學家、歷史哲學家海登·懷特通過語言學的引入,向廣大讀者呈現了歷史學家們的“主觀意圖”,即任何語言文本都不可避免的帶有主觀性,任何“真相”都不可避免的帶有預設立場。

我們不妨把時間回撥到西漢末年,將鏡頭對準著名政治家,王莽。

大家是不是只記得初中歷史上的四個字——“王莽篡漢”?

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把王莽想象成一個大腹便便、奸詐狡猾的中年大叔。

但如果你真的去了解過王莽實施的治國方針,為人處世,你對他的印象會截然不同:

史書記載,官二代富二代出身的王莽完全是個異類,獨守清凈,生活簡樸,為人謙恭,勤勞好學。王莽稱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比如“土地國有、均產、廢除奴婢買賣、與民休息……”

聽起來是不是倍感熟悉?胡適就認為,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

但古代史學家一直充滿濃厚的“正統”觀念,認為其是篡位的“巨奸”。王莽稱帝后,生活一如既往清貧,說他本性很壞,實在難以自圓其說。

但這一屎盆子,一扣就是兩千年。

我們經常說,還歷史以公正的評價,但歷史從未在乎真相。

尾聲:真相真相奈何兮

真相的本質就是一個悖論。

人類征服世界,靠的就是創造和相信虛構故事的天賦,但或許正因為如此,人類注定了不善于區分虛構與真實的異同。

真相就像真理,我們永遠只能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獲得。更現實的情況是,那些越接近客觀真相的人,反倒會覺得自己離真相越遠。

問題在于,未來,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真相”?

尋求真相的代價如此之大,我們到底什么時候才該停下來?

我們前面已經給出了一些建議:嘗試著去理解、駕馭更多元化的「自我」身份,譬如:“世界主義者”自我,哲學家(思想家)自我,環保主義者自我,甚至是一個“佛系”自我……

這些充滿智慧的身份都能夠讓我們跳出一個狹隘的視角看待問題,讓我們更謙遜、智慧、平和。

除此之外,我們務必對自己所知甚少的事情,保留判斷,保持警惕,俗話說得好,“凡事刷屏必有妖”。

至于在努力接近“真相”的道路上,我們到底該選擇哪些事件,到底什么時候該適可而止,這可以吸納“深度實用主義者”的觀點,這取決于“課題”以及“結果”是否能取得某種實質進步。譬如:明星八卦,奇葩社會新聞,真相是什么?多數時候根本不重要。

但對于民生問題、社會制度改良、基本價值觀、社會倫理、階級共識的探討,通往這些真相的道路無論多么艱辛,都值得我們為之努力。

#專欄作家#

李少加,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哆M化式運營》作者,“基于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互聯網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經濟下行出哲學家?

    回復
    1. 哈哈,某種角度講,在理~

      來自廣東 回復
  2. 這篇文章稍微編輯、潤色一下,可以做為中年人的啟蒙讀物。

    來自上海 回復
    1. 中年人! 這…… ??

      來自廣東 回復
  3. 人們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充實自己,讓自己了解更多的維度,從多個視角去分析問題,突破單視角的狹隘與局限!

    回復
  4. 好文章,分析的很深入????

    回復
    1. 感謝鼓勵 ??

      來自廣東 回復
  5. 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干么?

    回復
    1. 有種同感

      回復
  6. 文章真棒!10086個贊!

    回復
    1. 哈哈,謝謝鼓勵,有空時歡迎到敝人公眾號(少加點班)多交流 ??

      來自廣東 回復
  7. 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回復
    1. ??

      來自廣東 回復
  8. 學習了

    來自廣東 回復
  9. 太棒咯啊

    回復
    1. 感謝鼓勵 ??

      來自廣東 回復
  10. 大愛作者!“進化從不在乎真相,進化只在乎適應力”,看到這句話,聯想到最近的黑洞照片,是否會是這么一種情況:在一定條件下,人這種動物在為了不斷適應的目標下,當“適應力”與“真相”越來越偏離時,“適應力”與另外維度的這個“真相”會無限接近,最終變成這個維度的“真相”?是不是就像文中提到的“真相反而越來越近”?

    來自陜西 回復
    1. 有趣且很棒的腦洞,欣賞 ~

      來自廣東 回復
    2. 謝謝您的欣賞,也是受您文章啟發而來的胡亂猜想~而且昨天回復您后又想了下 “適應力”只能無限接近另外一個維度的“真相”但是最終不能完全接觸;如果真的發生兩者完全接觸的時候 那應該是現有世界崩塌的時候 因為另一維度顯然是比當前世界更“適應”的存在。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