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裁員不斷上演:互聯網式的自我救贖開啟
關于裁員的消息屢屢傳來,互聯網公司裁員背后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么?
毫無疑問,當下的互聯網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從未有過的寒冬,此起彼伏的裁員浪潮就是這一現象的直接體現。從當初的中小型的互聯網公司的996到現在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我們已經切實感受到了來自互聯網行業的陣陣寒意。對于互聯網公司的裁員,不同的人總是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站在裁員本身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公司裁員說明這個行業正在進入到一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階段。
對于曾經風光無限的互聯網公司來講,裁員或許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是,在商業的世界里,或許活下去要比活得光彩更有意義。因此,從這個邏輯來看,裁員或許是抵御寒冬期的正確選擇。
單純地去討論裁員其實并不具有真正現實的意義,因為對于企業來講總是可以找出百萬種可能來進行裁員。因此,透過裁員,我們去弄清出行業到底病在哪里或許更加重要。對于企業來講,它可以明白自身在經營上出現了怎樣的問題;對于個人來講,它可以讓個人更加明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出現了怎樣的瓶頸。
從這個邏輯來看,我們去弄清楚互聯網公司裁員背后的真實原因或許要比僅僅只是討論互聯網公司裁員更加重要。通過找到互聯網公司裁員的真實原因,我們可以找到互聯網企業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根本問題所在,并且真正將企業的發展帶入到正常的軌道里。
裁員不斷,互聯網行業究竟出現了怎樣的問題?
從去年開始有關互聯網公司裁員的話題便不絕于耳,更有一些公司未來讓員工主動離職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有強制996的、有鎖定公司賬戶的、有連夜搬家的……這些裁員的方法除了讓我們見識到了企業的招數之外,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場席卷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寒冬期的來臨。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互聯網行業一直都是一個風光無限的行業,五險一金的社會保障、前臺妹子的高顏值、創始團隊的超級豪華都在告訴我們互聯網行業的風光無限。然而,隨著互聯網紅利的結束,特別是以資本為主導的驅動方式的落幕,互聯網,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行業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尷尬。于是,裁員開始出現,整個行業的發展進入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寒冬期。
那么,作為一個曾經風光無限的行業,互聯網的“病”到底出在哪里?裁員是否真正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困境和難題呢?我們首先來看,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互聯網公司裁員潮的發生?
資本供血式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縱觀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資本在其中扮演著相對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沒有資本的助推,就沒有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然而,正是由于資本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過程當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互聯網公司的發展模式都是to VC的發展模式。
通過迎合資本的偏好,不斷“創新”出所謂的商業模式;為了滿足資本的需求,不斷獲取流量;為了擴大市場規模,不斷進行瘋狂的補貼;為了講好故事,不斷對創始人進行虛假包裝……以資本為圓心的發展模式,最終讓很多的互聯網公司失去了自我,更加失去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他們的發展基本上是靠資本供血的方式來維系的,他們的發展與其說是考慮消費者的消費痛點不如說是在投資本所好。所以,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在講故事、講模式、講顛覆,實質性他們只不過是為了博得資本機構的一笑而已。
盡管資本供血式的發展模式可以讓初創型的公司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但是,如果僅僅只是將企業自身的發展停留在資本層面上,而不去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新,那么,一旦當資本供血不濟或者是投資機構的偏好發生變化之后,公司的發展便會面臨挑戰。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本供血式的發展模式是難以為繼的,它僅僅只能將企業的發展扶上馬,但是即使是有些投資機構扶上馬還送了一程,一旦資本不斷供血,公司發展立馬就會出現問題。
以燒錢、補貼為代表的商業模式難以為繼。我們看到很多的互聯網公司為了在短時間內搶占市場,確立規模優勢,在發展早期通暢會采取燒錢、補貼的商業模式來推動。滴滴如此、摩拜如此、美團如此甚至一些大型的互聯網公司同樣如此。
不得不說在流量紅利期,依靠燒錢、補貼的方式來迅速搶占市場的做法是非??尚械摹H欢?,等到流量紅利見頂的時候,如果繼續燒錢、補貼,不但無法獲得海量的流量,而且還有可能讓公司事物探索切合實際的商業模式的機會。
一味地燒錢、補貼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企業成本的不斷增加,我們看到一些中小型的互聯網公司如此,以美團、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同樣如此。當企業的發展依靠燒錢、補貼來維持的時候,企業的成本和產出必然面臨一個入不敷出的情況。當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勒緊褲腰帶的時候,裁員現象便會發生。
投資機構的投資邏輯已經發生改變。早些年,互聯網行業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快速的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投資機構的投資邏輯是看重市場規模和份額的,并不會考慮企業本身的自我造血的能力。
只要互聯網企業可以講出足夠打動投資機構的故事,投資機構便會砸錢給他們。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互聯網公司開始瘋狂地拓展業務,進而不斷搭建團隊,甚至有些互聯網公司把團隊招聘員工的數量看成是一個考核指標。這就造成了很多互聯網公司面臨未老先衰的問題,組織臃腫,效率低下讓依然年輕的互聯網公司早早地就患上了大企業病。
這種一味地投資,不求回報的做法顯然是不可維持的,當資本不再進行投資和供血,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便會開始遭遇挑戰。那些在資本供血期被招聘過來的員工便開始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因此,透過這一輪的裁員潮,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地看出投資機構的投資邏輯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表面上看,互聯網行業正在經歷異常寒冷的冬季,實際上看,其實是以資本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開始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的表現。當資本不再為互聯網公司供血,互聯網公司為了生存下去必須要增強自我造血的能力,而當自我造血的能力尚不奏效的時候,或許通過裁員來縮減成本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然而,僅僅只是裁員的話并不能夠真正解決企業自身發展過程當中的問題,正如為了縮減成本而進行996會導致磨洋工的現象出現一樣?;ヂ摼W公司想要真正擺脫當下的發展困境和難題,除了裁員之外,或許更加應該深度思考并找到有關自身未來發展的更好的出路。
后資本時代,互聯網企業如何走出寒冬?
可以說,當下正在經歷的席卷整個互聯網公司的裁員潮其實是資本驅動的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失敗的表現。隨著資本不斷進行盲目投資和供血,互聯網公司除了進行裁員短暫性的緩解自我發展過程當中的痛點和難題之外,更加需要找到后資本時代的發展模式,才能讓自己真正走出寒冬。
增強企業的自我造血能力,減少對于資本的盲目依賴。我們都知道,一個能夠進行自我造血的公司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寒冬,華為、蘋果、三星、阿里、騰訊等公司就是他們的代表。雖然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這些公司的經營會出現一些困難,但是由于這些公司自身的自我造血的能力足夠強大,因此,他們即使是在寒冬期依然可以獲得相對較為穩健的發展。
當資本投資邏輯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真正能夠讓互聯網企業走出寒冬的正是企業自身的自我造血能力。通過公司的自我造血,這些互聯網企業可以彌補由于資本退潮帶來的空白,真正讓公司渡過最艱難的時期。
另外,通過增強公司的自我造血的能力,我們同樣可以找到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之外的全新模式,從而將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真正帶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減少對于資本的盲目依賴,增加對于未知領域的探索,或許才是互聯網企業渡過最黑暗的時期,真正迎來明媚的春天的關鍵所在。
打破傳統模式的枷鎖,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我們看到造就當下很多互聯網公司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流量思維和平臺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隨著流量見頂,依然依靠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是投入和產出比的不協調,這也是為什么有如此多的互聯網公司發生困境的原因所在。
當資本不再看中這種發現模式,互聯網公司為了繼續贏得資本青睞,必然需要改變這種以流量和平臺為代表的發展模式,真正將自身的發展帶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打破以流量和平臺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轉而將發展的聚焦在其他的模式上,或許才是擺脫當下互聯網發展困境的關鍵所在。
不再唯流量至上,不再依賴平臺,而是將發展的目光轉移到產業互聯網、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等方面,只有這樣,互聯網企業才能真正擺脫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其實,現在,我們看到的互聯網巨頭和資本都在加持的新零售、人工智能、大數據都是未來的發展風口,我們可以將發展的目光轉移到這些方面來破解當下的發展困境。對于廣大的互聯網公司來講,或許這些新的發展模式的探索才是經過互聯網時代的積累后真正應該發力的地方。
優化自身的業務,不斷提升現有業務的造血和盈利能力。其實,互聯網時代衍生而來的諸多業務都不是毫無意義的,相當有一部分業務都是相當有用的。在這個大背景下,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擺脫資本寒冬的關鍵遭遇如何優化自身的業務,并且借助這些業務提升自我造血和盈利的能力。
我們看到的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裁員其實都是保留那些真正能夠盈利的部門,裁撤掉那些無法給他們帶來盈利的業務,從而讓公司的盈利和造血占據上峰。
當資本后時代來臨,我們或許應該優化自身的業務體系,保留那些真正能夠給自身發展帶來動能的業務,剔除那些無法給自身帶來盈利的部分。只有通過不斷優化企業自身的組成部分,才能真正將互聯網公司的發展帶入到良性發展的軌道。當公司的自我業務不斷成熟,不斷給公司供血,我們才能將擺脫當下的寒冬,進入到真正意義上的春天。
如果深究導致當下裁員潮的根本原因,或許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的潰敗才是導致這種原因出現在根本原因所在。何謂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說白了就是以資本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只有真正擺脫對于資本的盲目依賴,真正將企業自身的發展帶入到以企業自我造血和盈利為主導的發展階段,互聯網公司的發展才能真正告別寒冬,迎來陽光明媚的春天。
#專欄作家#
孟永輝,微信公眾號: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撰稿人,媒體人,專欄作者。從事互聯網多年,長期關注行業研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