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優選,王衛不歸路

0 評論 10064 瀏覽 3 收藏 19 分鐘

順豐優選,嘴里含著金鑰匙,是名副其實的高富帥,然而,一路走來并非順風順雨,倒是歷經波折。電商這條路對順豐來說才剛剛啟程,未來不可預測且路漫漫其修遠。
先看“順豐優選”的成長軌跡:
2010年8月,順豐“E商圈”開始運營,幾乎同時在深證布局便利店業務,嘗試O2O模式;
2011年12月,順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000萬;
2012年3月初,順豐高端禮品平臺“尊禮會”上線;
2012年6月1日,“順豐優選”正式上線;
2012年10月,原CEO劉淼退位,在職僅5個月,集團副總裁李東起上任;
2013年2月26日,順豐優選宣布開通上、廣、深三地配送業務,但僅限于常溫商品;
2013年3月26日,順豐優選新增天津、杭州、蘇州、南京、武漢五大常溫商品配送區。
自順豐觸電以來,幾乎每一個季度都會有相應的戰略調整,實際上“順豐優選”至今尚不滿周歲,在電商界只能算是一位小朋友。
順豐速運卻是一家擁有15萬員工,營業額近200億的大帝國。
為什么一個不差錢的“龐然大物”,卻要急匆匆的踏入電商呢?
兩位CEO的不同解釋
關于順豐跨界做電商的初衷,大家都議論紛紛,莫衷一是。而順豐優選兩任領頭人也給出了答案:
去年10月份,原CEO劉淼多次宣稱“順豐做電子商務的初衷并不是迫于上游下游的擠壓,而是希望做一個銷售健康安全食品的網絡平臺”。
今年3月份,新上任的CEO李東起則公開宣稱“順豐涉足電商做生鮮食品平臺,實際上是為自己涉足冷鏈物流做準備”。
不到半年,兩任CEO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但果真如他們所說嗎?
首先,王衛不可能以“食品安全”為己任,輕易拋開主業去涉足一個陌生行業。其次,備戰冷鏈物流市場是順豐的長期戰略,但為了將來能在冷鏈物流市場上吃飽飯,而刻意做電商餓三年,如此繞彎子的事情禁不住思量。
在優選上線之前,王衛曾特意從深圳飛到北京給各位高管開會,他再三強調“順豐優選是不能失敗的項目”,可見王衛承受了不小的壓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初衷給他帶來了如此沉重的壓力?
順豐繁榮的背后 ?
2008年中國M2貨幣總量約47萬億,到2012年時則瘋狂增長至97萬億,4年里M2翻了2倍多。同時,我國的GDP由08年的30萬億增長到去年的52萬億,增長了約1.7倍。國家財富的增長速度低于印刷鈔票的速度,經濟虛胖,人民幣的購買力在不斷下降,導致的結果是,地價、物價、人力資源價等均大幅上漲。
“快遞”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人員、地租、房租、車馬費等是其主要成本項目,來看看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順豐的。
順豐現有員工近15萬,假如以5000元/人的月工資為核算依據,工資每上漲10%,對于整個集團將是7500萬/年的巨額成本。物流中心和集散中心用地量非常大,而這幾年的房租地租幾乎都是翻倍增長。跑運輸離不開汽油,而油價則是以超過10%的年速度增長,以93號汽油為例,2008年時約5.5元/升,而今天則是8元/升,綜合漲幅超45%。
這些成本,是順豐速運提高盈利能力的直接負擔。
除了被宏觀經濟所累,順豐的同行們也在步步緊逼。
國內有60%的快遞量來自淘寶網(含天貓),而這其中有80%的單量被“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韻達)分食,順豐僅占10%左右。淘寶網店很少能承受得起順豐的價格,而多數網店也非順豐的時效性客戶,顯然“四通一達”迎合了大眾的低價需求,有如此高的市場份額也不足為怪。順豐要在這個市場里獲取更多份額必定困難重重。
另外,“四通一達”也沒有坐以待斃,也在逐步的逼近高端市場,從它們航空貨運的積極備戰中可見一斑,而且,順豐還不得不抵抗聯邦快遞、UPS兩家外資巨頭的兇猛殺入。
這盤棋對王衛來說是“前有狼后有虎”,他不得不思量下步棋該如何布局。
王衛向來穩健、踏實、勤奮,無論如何他定然不會拋棄自己的核心業務。
正如《公眾風潮》作者JoshBernoff所說“企業發展要認清自己的長處,你的優點決定了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如果你的特長是與客戶有良好的關系和互動,那么下一步的重點應該是還可以為客戶提供什么服務,以擴大經營范圍”。
顯然,王衛很清楚自身的優勢,向產業鏈的上游延伸進軍電商業,符合趨勢也是其唯一選擇,后文將展開這個思路,看看他是如何思考這個路徑的。
只是,回頭再看王衛經歷的外部及內部環境,這種產業鏈的延伸不像是主動的自我革命,更像是被逼上梁山,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戰略防御。
被粽子撞了一下腰
2009年,浙江嘉興順豐區部獲得了一個額外的收獲,賣掉了100多萬的“五芳齋粽子”。速遞員借助端午節契機,將耳熟能詳的五芳齋粽子推銷給江浙滬一帶的順豐客戶,端午節幾乎家家都會吃粽子,這算是剛需,再加上“包郵”吸引,成交率自然會高。
這次誤打誤撞的銷售嘗試,讓順豐敞開了思路,之后便用相同的手法在中秋節賣月餅,在春節賣年貨,就連大閘蟹也如此推銷,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0年時一個端午節能賣500多萬的粽子。更令人稱道的是,順豐并沒有承擔太多風險,只是借助自身配送的優勢,建立同客戶的信任關系,推銷顯然自然而妥帖。
上述故事是順豐某位離職員工的親身經歷,并說“賣粽子的成功嘗試直接將順豐送上了電子商務的道路”。
今天,順豐優選把“配送員”特別定位叫“客戶代表”,而“客戶代表”是銷售領域的職位稱呼,說到這兒你便知道“客戶代表”背后的意義了。
推銷粽子的成功經歷和“客戶代表”的由來,給我們帶來啟示,王衛定然會想到他那浩浩蕩蕩的15萬大軍——除了幫人遞送東西,還可以自己賣粽子,當然還可以賣更多產品。
優選的坎坷前世
在成功推銷粽子以后,順豐順勢推出了“E商圈”計劃,并于2010年8月投入運營,主打健康生活網上購物,銷售食品(包含粽子)及少量3C產品。同時并在深圳布局便利店業務,試圖嘗試O2O模式,即網上下單后可到門店自提,也可到門店體驗產品后再回到網上下單,實現雙向互通。
理應這是一個完美的閉循環模式,但該業務并沒有取得如期目標,現今“E商圈”早已關閉了內地業務,收縮戰線至香港。
2012年3月,順豐上線了高端禮品平臺“尊禮會”,銷售各類消費卡、保健品、工藝品等,主要面向中高端商務人士。這其實是“E商圈”的升級版,仍試圖通過O2O的方式鎖定高端禮品市場,然而上線不久便停止了運營,網站至今仍是“測試中”。
無論是“E商圈”還是“尊禮會”都有兩個共同特征,一是從禮品市場切入,復制先前的成功經驗,二是嘗試O2O模式,但均失敗,為什么?
人都有自身的盲點,哪怕他在某行業有絕對的經驗、優勢,而到了另外一個陌生的領域同樣也會茫然、跌跤。
第一,賣粽子的經驗難以批量復制。賣粽子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節日性的剛性需求加上送上門的配送、結款服務,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癊商圈”試圖在終端上架更多日常用品來增強競爭力,以發揮配送員的推銷能力,但現實的競爭環境告訴我們,消費者完全可以去貨物更全、價格更低的地面超市,也可以去已鎖定人們購物習慣的1號店或淘寶消費,歸根結底E商圈并沒有給消費者足夠的購買理由,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用品領域。再看看高端禮品市場,很難想象順豐和全國數萬家的禮品公司爭搶生意該是怎樣的情景,更何況“禮品”是一個中國特色的“關系市場”,絕非搭個網站再整合些貨源就算完事了,這塊市場分散且雜亂,消費者更不會因為配送快而選擇你的禮品。
第二,O2O模式的代價太高。如果嘗試O2O,首先要有足夠多的門店,如果只經營常溫商品,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很難滿足,會流失客戶,如果增加生鮮食品,務必要建立冷鏈物流和配送,超市終端也要配置冷藏設備,可以想象這是一個怎樣的資金和資源的投入,何況順豐在冷鏈市場上的耕耘也不是很深入,尚未做好完備的戰略準備,幸虧“E商圈”退守香港,否則將是一個無底洞。
兩個項目相差1年多,但失敗的道理幾乎是相通的,也反應了人性的弱點,我們總是習慣性的過度相信自己的優勢,做出過于樂觀的判斷和嘗試,結果往往是摔跤。
武俠片里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景,他若想練就一身絕世武功,要先忘掉過去的武功,甚至要忘掉自己是誰?,F今的商業環境瞬息萬變,紛繁復雜,當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時,同樣需要以這樣的心態去面對自身和市場。
踏上“正道”
現今,順豐優選定位是“全球美食優選網購商城”,目標相比之前更清晰了。
劉淼在任時曾坦言“原計劃開通北京業務后,將開通上海、廣州等業務,并大刀闊斧的加速擴張,但上線幾個月以來,并沒有得到他想要的成績,我以為憑借順豐的品牌,成績至少不是現在的樣子”。
可見,順豐的品牌效應并沒有延伸到終端的零售市場,電商的本質還屬于零售業,配送優勢不足以構建核心競爭力,完美的配送僅僅是錦上添花。
李東起上任后做了些戰略調整,現在看是明顯有效的。第一,重新定位優選,擴充品類、繼續增加SKU,這無疑豐富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第二,加深整合物流和配送服務,到目前優選已共享了順豐航空、干線等資源,其次是強化配送隊伍的“作戰力量”,配送團隊和配送設備獨立運營,標配冷藏車,為了完善售后服務,每位客戶代表標配一臺iPad。
2月26日,優選宣布開通上、廣、深三地配送業務,短短三周內流量大漲近100%,與此同時,其他競爭者的流量卻下滑20-40%,可謂初戰告捷。
然而,順豐優選距離最終的成功還有距離。
王衛的不歸路
王衛曾說過“順豐優選是一個不能失敗的項目”,因此擺在其面前也只有一條路“殺出重圍,絕地逢生”。
而前兩年的跌跤已證明了這條路并不好走,目前仍然問題重重:

第一、定位不清晰,產品無優選。
優選全名叫“全球美食優選網購商城”,從字面理解其意在做一個聚合國內外美食商品的銷售平臺,然而其網站上卻重點推薦了太多和美食無關的商品,很難理解各類奶粉和保健用品和美食有什么關系,尤其“美食用品”欄目里陳列了大量的“鍋碗瓢盆”,和美食關聯的也很牽強。唯一可以證明其欲布局全行業產品,難道他的終極目標是擴充到日用百貨?而1號店在前面一絕騎塵,天貓超市后勁十足,京東仍在繼續跑馬圈地,順豐優選究竟意欲何為。
其次,優選標榜以進口商品為主,但搜遍其網上商品,得知進口商品的比例在逐漸降低,也就是國貨產品的SKU在不斷提高,相應的價格也不再高端而是更加大眾化,從某種角度上看有些類似中糧集團的我買網,這里面又究竟隱藏了怎樣的戰略?
第二、運營無優選。
網站主頁導航里有六個頻道,依次是時令優選、生鮮專區、寰宇美食、健康養生、紅酒廊、雅撲會。
“時令優選”并非是一個和生鮮有關的頻道,而是一個茶葉專區,且是相對高端的禮品茶,單價數百甚至上千,這個頻道徒有其名,更不適合做禮品。
“健康養生” 和“環宇美食”是不錯的命題,只可惜內容多是從其他媒體摘來的“舊聞”,既沒有和商品形成關聯購買,也沒有體現SNS的互動性,價值不大。
“雅撲會”意在傳達一種高品質的生活態度,以期教育消費者,這實屬有些畫蛇添足,教育消費者的最佳武器是“優質商品和優質服務”。
第三、競爭對手豎起“擋箭牌”。
客戶數據是電商企業的核心機密,順豐做電商會讓其他同行格外警惕,因為你掌握了別人的核心數據,客戶信息、購買記錄、消費價格均在你的掌握之中。雖然做電商會帶來業務,這類競業大忌也會讓你失去大片業務,如果今后繼續擴張版圖,和更多同行們爭奪市場,那么將會有更多同行們減少順豐速遞的業務量。
順豐跨界做電商給了我們太多想象空間,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這個市場對王衛來說會是進退兩難。
如果是借道優選布局冷鏈市場,那么這個借道成本顯然太高,倒不如直接布局冷鏈更省事、更省錢。如果野心是做綜合的購物商城,那么前方不僅眾敵林立、高手如云,后院還要面對丟失業務的被動局面。如果是想做美食購物商城,那么就需要專注在美食領域深耕細耘,但現在看來顯然不是這么做的。
更何況,隨著各地業務的不斷開放和異地冷鏈計劃的落地,順豐將逐漸把自己推入深水區,整合難度也將加大,如何平衡擴張和穩健、投入和產出,都將是擺在王衛面前的難題。
前方是有一絲光亮,但路途卻一片漆黑,順豐既然已經踏入這條路,也只能走下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