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凱利:未來科技有4個趨勢可供創業者創業
當前,互聯網行業頻頻上演巨頭并購的劇情,同時又有“O2O死亡名單”瘋傳于網絡。歷史證明,任何巨頭或行業都是有可能被顛覆的。因此,盡管被“O2O死亡名單”搞得人心惶惶的背景下,創業者還是有新的創業方向的?!盎ヂ摼W教父”凱文?凱利就給創業者們指明了方向。
我來自硅谷,那里正快速發生著許多變化,而我來到中國,是因為中國變化的速度比硅谷還要快。那么,到底有什么力量和趨勢在打造我們未來的20年?
在這個時代,我們都想創新,然而我們也面臨著進退兩難的挑戰。那這個時代變化的規律是什么?未來20年又有哪些必然的力量?
200年前,蒸汽機是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然而一開始,正如許多新技術的應用那樣,蒸汽機不是很好用——產品差,風險高,利潤率低,所以前途未卜,因此,蒸汽機被許多世界上的大航海公司所忽視了。然而,這項技術完善之后,所有帆船公司都破產了。
事實上,我們也聽過許多其他的類似故事,最有名的就是IBM。IBM在1980年代時是最先進、最復雜的技術代表,每個商學院都研究過它,每個人都想為它工作。而在1980年代,第一臺個人電腦的名字是Altair,它就像一個玩具一樣,只有通過開關的開來關去才可以編程。在IBM看來,這只是一個隨便的玩具,但哈佛大學有一個名叫比爾?蓋茨的學生,就覺得Altair值得一用,于是就為它開發軟件。隨著軟件越來越完善,電腦的用處也越來越多,之后,這個個人電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謂顛覆了IBM。
為什么要給大家講這些故事?大家可以看到,軟件公司顛覆了電腦行業,顛覆是來自一個行業的外部。Windows是曾經最先進的軟件,微軟是最火爆的公司,但后來出現了一個搜索引擎,于是谷歌成為世界上最受人關注的公司。那么誰會來顛覆谷歌呢?應該不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可能是一家賣書的公司,也可能是一個賣手機的公司,也可能是一家社交媒體公司。而最重要的是,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新技術風險很大、利潤很小又前途未卜。任何一家大型成功公司都覺得不應該投資這項業務,而初創公司可能別無選擇。然而,如果你真的要抓住下一個創新點,你就必須在這些領域里尋找。沒錯,這里就是創新來源的地方。
我在新書《必然》里講了12個長期的趨勢,這些力量在未來20年乃至30年都可能持續下去。下面我就來談談其中的4個,它們與大多數的企業都是相關的。它們告訴我們該做什么,該接受什么。當這些趨勢來臨,與其阻擊,不如投懷送抱。
第一種趨勢:共享
共享中的一部分就是“共享經濟”。Uber是最大的出租車公司,然而它沒有自己的車隊;Facebook是最大的媒體內容公司,然而它并不擁有內容;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然而它沒有自己的庫存。Airbnb是世界上最大的住宿平臺,然而它沒有自己的房產。
所有權似乎不如以往那樣重要了。實際上,獲取渠道要比所有權更好。所有權意味著責任,有了所有權,就要負責備份、存儲、維護、升級、歸類等等。如果你沒有所有權,便沒有以上的煩惱了。因此關鍵還是要有獲取渠道。新興科技恰恰允許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即時地獲得獲取渠道。
渠道不僅僅關乎所有權,不在于能成就一家公司。如今我不再購買電影,因為我有在Netflix獲取電影的渠道;我不再購買音樂,因為可以在Spotify上獲取音樂資源;我不再買書,因為我可以在亞馬遜上獲取圖書,我也不買游戲。因此,作為一名消費者,我再也不用買東西了,我發現獲取渠道要比單單的所有權更加強大。
“共享經濟”使這種情況成為可能。獲取渠道必須是即叫即到的,否則沒用。大家可以想想,還有什么東西可以變成“即需即用”的模式。無論在硅谷還是這里,很多人都在想著模仿Uber改造別的事情。譬如,食物、家具、衣服、醫療器械等等。
美國硅谷有大約9千家創業公司正努力把一些事物轉變成以共享為基礎的服務,然而很多都無疾而終。這就有點像瘋狂的淘金浪潮,人們去想有什么東西可以用新的方式,用新的技術變成一種服務。因此我認為,能共享的必會共享。對于想創業的人來說,問題便是,現在有什么東西是還未共享,但是可以共享的?
第二種趨勢:互動
第二個是互動。在西方,現在我們都是通過屏幕來展示我們的文化。我想在中國也是。我們曾經有一種文化,大家都會看書,都會寫下東西、集結成書。但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屏幕,每件事都在屏幕上發生,因此我們的文化缺少了活力。將來在任何一個平面的表面都可以成為一個屏幕,屏幕將變得極其廉價,并將覆蓋一切事物的表面,你的衣服、桌子、墻上,一切都可以成為屏幕,包括常見的可變事物,不需要離開,我們也可以把它們變成屏幕。因為我們有第二塊第三塊屏幕,我們在看向屏幕時也在使用屏幕,有時我們會同時看著三個屏幕,所以其實屏幕有一整個的生態系統。重點在于,屏幕改變了一些地方,一本書,在書里面的內容是固定的,非常確定、明確,他的著者有一種權威性,書和印刷品都有一種權威性。而現在我們把所有東西都搬到了屏幕上,都是流動性的,隨時變更的。
我們在屏幕上的東西隨時隨刻都在變化,這改變了我們的文化,權威性不再,對于每個專家都有一個對應的反專家,所有結局都是開放性的,你對于真理的理解將會改變,因為沒有權威信息告訴你什么是對的,須自己去證明真理,自己參與進去并寫出真理。這與擁有屏幕的世界很不同,它們會與真理互動。
我們現在用自己的身體與這些屏幕來進行互動,不光是我們在敲擊鍵盤,未來你可以用整個身體都與數據、與電腦互動。即使是手勢也能讓我們與事物互動,它們可以辨識手勢及以外的東西,它們可以辨識出我們眼睛在看哪兒,我們看著的屏幕會反饋回給我們,我們看的所有屏幕都會看我們,跟著我們的目光,看我們在看什么。
但現在還不止是看,電腦能夠識別人類所有不同的情緒,所以當你看電影的時候,如果你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感到困惑,或是覺得無聊,抑或是感覺恐怖,我們看過的內容會回應我們在觀看的時候產生的情緒。這意味著,電腦和我們制作出來的東西更類似于一種交流,我們和它處于一個關系網中,我們看它,它會看回來。就像我能看到你的臉、你的情緒,和你對談,根據你的反應調整話題,我們的電腦將能做同樣的事情。它們將實時適應我們,所以擁有這種可調節的情緒的屏幕將在你看它的時候也看向你。虛擬現實就是整體的人整體的高度相互作用,虛擬現實就是當你戴上頭盔、戴上手套和套裝,或是其他什么裝備,它會追蹤你的整個身體,看進你的眼睛、所有一切,并會給你帶去令人驚異的感受。
第三種趨勢:流動
你所涉及的事物都在流動,無論是數據、農業、住宿、交通還是教育,所有的商業都是數據商業。數據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們并非是用來收藏、存儲的。它們需要的是流動,與其他數據相連接。如果將數據與其他的數據相連,并且處于流動的狀態,它們才能發揮出更為強大的作用,因此,計算機行業的三個階段,首先是辦公層面,比如文件、目錄桌面,然后就轉移到網頁、鏈接。但是現在我們正處于第三個階段,就是“流”,正是目前我們在經歷的階段,別想文件、目錄、網頁鏈接什么的了,想一想“流”,像我們熟悉的微信流、微博流、推特流、臉書流、Instagram流、電視屏幕下方滾動的信息、音樂流等等,它們并不是靜止不動的,相反它們時時刻刻都在流動。
一種“流”,我是在8年前創建的,我在想現在我們佩戴的設備是怎樣跟蹤記錄我們自身的狀況的。任何事物否能夠被跟蹤記錄,身體的每個部位、一個人的一生,我們可以對其進行量化,然后進行測量、跟蹤、記錄。一開始,一些人運用一些設備,千方百計地跟蹤記錄自己的情況?,F在有許許多多的手表等設備都被用來跟蹤記錄,它們記錄各色事物,比如睡眠質量、睡眠模式、腦電波、葡萄糖含量、血糖,血壓等等,我的一個朋友就說這好比星際航行采用的測量儀器,只要接觸到這些儀器,就可以知道診斷結果。記錄儀置于太陽穴,它就可以讀出你的腦電波、血壓以及氧含量等等。
關鍵是,甚至Apple腕表也有跟蹤記錄的功能。任何你認為可以測量的東西都能夠測量出來。由此得知,我們有一大良機去開發、制造感應器去測量能夠被測量的事物。這樣做意義重大,因為我們在搜集、測量、連接這些信息。你一生都會記錄這些信息,通過記錄你所有事物的日志,你可以知道自己正常狀態。你的體溫每天、每月、每個季度都會有變化。憑借多年累計下來的體溫曲線,你能夠掌握自己的正常狀況,一旦知道這一點,就可以直接定制適用于自身的藥物。我們說3D打印技術,可以直接生產出一劑供你服用的藥物。服藥后,用感應器來評估藥物的療效,第二天,它會根據之前的評估結果來調整用量,每個人按需定制,這應該是信息流動的最終目標吧。我們不僅在自我跟蹤記錄,同時別人也會跟蹤記錄我們。地球上的60億人都在記錄著彼此的一切。有的時候我們交出自己的信息,我們以一登錄網站,就允許公司跟蹤記錄我們的信息。像湯姆?克魯斯要是逃跑的話,為他定制的廣告也會始終跟隨著他,他逃不開這些廣告,因為它們在跟蹤記錄他。這就是我們的未來,任何能夠被跟蹤記錄的東西都會被跟蹤記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應對,我們不能將其終止,那該怎么做呢?怎樣才能使其變得更具吸引力,更好呢?
第四種趨勢:認知
我想談的最后一個趨勢,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趨勢:認知。這個詞顯得有點高端,它的意思就是人工智能加物品智能(smartness?of?things)。我認為,這將是未來二十年最大的變化之一。我對這領域目前的發展狀況的了解越多,我就越深信這將是一個“大事件”。
我們現在可以瞥見人工智能的應用情景。譬如你可以對著手機跟Siri對話,或者在安卓上使用等效的服務。我們現在還有了實時翻譯的應用,可以翻譯文本,直接把西班牙語譯成英語,把漢語譯成日語,還還原了同樣的字體。谷歌現在甚至有了同聲傳譯的應用:我說英語,應用能說出漢語,就像今天的同傳那樣。別人說漢語,我聽到的是英語。這應用的翻譯水準比不上今天這里的真人同傳,但起碼比什么翻譯也沒有要強,而且這技術每隔18個月都會改進——人工翻譯并不能這么快地改進。
這些就是人工智能可以辦到的事情。谷歌有一項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觀察照片,然后告訴你照片里有些什么。我往谷歌上傳了14萬張照片,之后我可以對谷歌說:“把所有我和媽媽一起拍的照片找出來”,谷歌就能把所有這些照片顯示出來。把所有有船或者有海盜帽的照片找出來,然后谷歌就會把所有這些照片找出來。這并不是因為我給照片做過標簽,而是因為谷歌能夠“看懂”并“記住”圖像。
谷歌還有學會玩電腦游戲的技術——不是玩的技術,而是學會怎么玩的技術,兩者差別很大。譬如,有一個新款街機游戲,8小時之后,機器能學會怎么玩,并打贏人類玩家。
我談的都是谷歌,不過當然,百度、騰訊也正在人工智能領域重金投入,微軟、Facebook同樣如此。這些大公司擁有開發人工智能技術所需的海量數據。開發人工智能技術需要龐大數量的數據,數量越多,技術越強大。
今天人工智能作診斷可以比醫生更準確,辦案可以比律師做得更好。今天,從舊金山到北京的航班上,機師只操作8分鐘,其余時間都是機器控制。汽車的自動檔比人好,汽車里有防抱死制動系統(ABS)。
無論是谷歌、百度還是騰訊,他們研發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把IQ做成一種服務,這體現了剛才說的“從所有權到服務”的轉變。這種服務以后會跟電力一樣普通。一百年前,工業革命讓一切都自動化,手工變成機工。同樣,人工智能服務就會像電一樣,你無須自行發電,只需要購買,而谷歌、百度這樣擁有海量數據的大公司有賣。你要多少IQ,你就買多少。
人工智能其實是云端技術的核心。我們不能光把數據上傳到云端就完事了,我們還需要人工智能技術去做例如自動標記的事情。我們需要用人工智能去發明新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術越多,就能產生越多新的人工智能技術。越多人用人工智能技術,這技術就會變得越聰明;當這技術變得越聰明,也就會越多人用它。人工智能就是這樣具有網絡效應。
我預測,未來二十年,會有千萬家創業公司,雖然做的事情各不同,但都會把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有償服務加入自己的業務。我們將會看見舊有的事情加入了人工智能,產生了千萬種不同的結果。
我們將會走向何處?無人駕駛、虛擬現實等事物總令人難以置信。剛才我說,屏幕會變得很低廉,以后墻上到處都是。而以前當我說電腦會變得很廉價,門上也可以鑲一臺進去時,大家哈哈大笑:“放門上作甚么?”現在,賓館房間的門把上就裝了臺小型電腦,給你刷卡進入。是難以置信,但很多時候還是相信為好。而很多將成真的事物正是依賴分享、去中心化技術而實現的。分享和去中心化的技術讓我們能夠在前所未有的水平上進行創造。Facebook的誕生和成功完全有賴于互聯網、智能手機,這是以前不能實現的??萍甲屢郧安豢赡艿氖虑樽兂煽赡?。
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才處于這一時代的開頭。我們還處于互聯網的夏商周。今天的模樣,不代表以后的模樣。二十年后會發生什么?有一點我倒很確定,二十年后最偉大的產品今天還未誕生,因此現在還不晚。
我剛剛描述了未來20年會是什么樣子。假設20年后我們坐在這里,那時我們會講些什么呢?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在2035年的時候,我們講的這些顛覆性的、最偉大的產品仍然沒有問世,而你們的工作就是要發明、生產這些這些最最偉大的產品。為什么?因為對你來說,還為時未晚。
source:品途網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