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偷竊:如何保護寶貴的注意力貨幣?

7 評論 3508 瀏覽 8 收藏 24 分鐘

注意力比金錢更貼近“財產”,畢竟金錢的效用還依賴于人為制定的“契約”,但注意力,早在貨幣出現的幾百萬年前就已經在履行價值兌現的職責了。

“帥哥,舞蹈瑜伽健身么?”

是不是很熟悉?在每天回家的路上,這句話我至少要聽兩遍。對,僅在短短的一條街上,他們就安置了不止一名健身卡推銷員。

有時候想,如果每天路過時,他們用把刀架在我脖子上,要求我轉賬10塊,那么我必然會惱怒并轉賬,離開后馬上報警。但為什么,他們每天硬推,雖然擾民,卻沒人報警。

換句話說,人人都知道劫財違法,但為什么,違背他人意愿劫持其注意力卻可以光明正大

你可能會認為這個想法既反常識又反常情,但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將會發現,金錢與注意力的內在關聯比我們猜想的更曖昧。

有人會說,劫財犯法,因為私人財物受產權法保護。

但事實上,注意力比金錢更貼近“財產”,畢竟金錢的效用還依賴于人為制定的“契約”,但注意力,早在貨幣出現的幾百萬年前就已經在履行價值兌現的職責了。

一、注意力貨幣是原始的貨幣

雖然每個人對人生終極目標的定義不同,但你還是能在下面找到自己的坑位:

  • “道金斯-達爾文主義”追求的生存、繁衍;
  • “人文主義”追求的個人自由及價值實現;
  • “宗教主義”追求的磨煉靈魂(他們把人生當做不朽靈魂的歷練場)

無論你的生存之道是什么,“注意力”始終是我們唯一能依賴的“原生資源”。

比如:獲取食物、學習技能、尋覓配偶、風花雪月,或者是專注于深愛的事業,又或者是冥思、與神秘的靈魂對話,做哪一樣不用“支付”你的注意力“本錢”?

馬克思告訴我們,商品的價格是價值的反映,而價值取決于必要勞動時間。但我們別忘了,如果我們不事先投入“注意力”資源,“勞動”根本無從開展。

拿出我們初中時的數學基礎,就可以推導:支付注意力兌現勞動力,支付勞動力兌現價值,而價值是金錢的前身與內涵。

雖然沒人愿承認自身淺薄,但人類總喜歡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淺薄。

上述推導稀松平常,但無論法律、傳統經濟學家還是普羅大眾,均只重視金錢的價值,對于“注意力”卻不太在意,甚至肆意糟蹋。

如果你還不愿意接受注意力跟金錢的內在同質性,我們不妨一一羅列下金錢的屬性:

(1)金錢可以用于交易,注意力同樣可以用于交易

公司每個月定期發錢給你,既不是因為你出賣了靈魂,也不是你出賣了身體,純粹是因為你售賣了自己的注意力。

(2)金錢能夠用于投資增值,注意力同樣可以投資

我們每個人收入不同,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單位注意力”價值不同,而我們的注意力價值恰恰是以前我們將注意力投資在自己身上的結果。

持有大量金錢能讓人獲得影響力、地位;吸納大量公眾注意力的人同樣可以獲得威望。(詳細分析參考“互聯網人抗思想病毒手冊”)

最典型如名人、明星,舉手投足都能觸動公眾的敏感的神經,甚至不擇手段嘩眾取寵“成名”的“丑星”、“艷星”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3)人們可以自行“理財”,注意力同樣可以“自由支配”

一個被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征服的人可以通過“買買買”獲得短暫的快感,但一個自然人也可以簡簡單單的通過配置自己的注意力感悟生活而獲得充盈的愉快。

甚至,金錢不一定能讓人變得幸福(想象下家庭不和睦的富翁),但人要感受到幸??鞓?,卻一定得“支付”定額的注意力,比如:“心流”就是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又比如:“感受幸?!逼鋵嵕褪怯眯捏w會生活、留意細節,這同樣需要付出注意力。

當然,相比金錢,注意力既不依賴主權信用支撐,也不存在“通貨膨脹”等貶值效應。從這個角度看,注意力是一種更優質的“通貨”。

……

或許你會說,你差點說服我了,金錢還有一點職能是注意力難以取代的:金錢可以用于儲存(剩余)價值,但“注意力”卻是以意識流的形式存在,就像時間,你“用”或“不用”它都在“流逝”,這種情況,怎么說?

比如:行走在路上,這段時間的注意力既不能夠用于“賺錢”也不能夠用于“投資”,將健身推銷類比為“劫財”是否有點夸大其詞?

乍一聽,好像是這么回事。但哪怕不需要任何腦神經科學理論的加持,我們僅憑著生活經驗稍作分析,就知道這個理由站不住腳。

在所謂的“垃圾時間”中,比如,等人、走路、排隊等等……我們依然擁有“有效支配”自身注意力的能力:

我們可以將這些時間的注意力資源用于思考問題,尤其對以我們這類依賴“創造力”工作的人,說是“一刻靈感值千金”完全不為過。但靈感一旦被突然打斷,經常會永久性遺忘(創造型工作的朋友應該都明白這種無奈感),這里面的損失換算成金錢是多少?

*另有研究表明,思考的問題越久,被打斷后需恢復思考的時間也越久。

我們也可以將這些時間的注意力用于聽音樂、欣賞身邊的美,我支付我的注意力換取愉悅的體驗。甚至,我們大可任由“頭腦空白”(發呆),看似“浪費時間”,其實恰好相反,如果我們要保持大腦的活性,必不可少就是讓“思維留白”。

高效的注意力分配必然是一張一弛、有緊湊有寬松,這正是“冥想”的價值之一——釋放大腦的意識,為了更好的恢復“注意力支付能力”。

反之,如果我們“思維留白”的任何時間,比如散步時的推銷、電梯時的廣告、甚至蹲廁所時某些應用的推送……都把我們的注意力劫持的一干二凈,這只會讓我們后續付出更大的“恢復代價”,換句話來說,他們無形中劫持了你“未來的注意力”

很多人體驗過注意力“破產”的滋味——注意力渙散,反應遲鈍,別說思考,甚至上個廁所都忘了洗手。

……

至此,我們理清了“注意力資源”跟“金錢”的內在同質性。

二、注意力貨幣比金錢貨幣更珍貴

有了上述結論,我們可以更準確的解讀,為什么像騰訊、Facebook、Google等互聯網公司不計一切成本投入用戶體驗研究,卻免費提供給廣大民眾使用。

而他們之所以市場估值驚人,通俗的說法是因為“流量”,其實這個解釋不準確,歸根結底是吸納了海量注意力,注意力能帶來流量,但流量不一定帶來有效注意力(例如一線城市地鐵、步行街)。

注意力是貨幣的原始形式,金錢能實現的目標,它同樣可以(如果你認為不行,那只能說明你并沒有對自己“支付”(投資)過足夠的注意力)做到。但金錢做不到的事,比如幸福感、關愛、成就感,“注意力貨幣”還是能做到。

不少人已經意識到了,在以貨幣為核心的經濟學看來,市場可以做“大”,你賺了一萬,世界不會因此消失了一萬。

而注意力貨幣卻是個典型的“零和博弈”市場,且相當公平,帝王將相也好,小貓小狗也罷,每個人的注意力貨幣都只是一生,每一天的有效注意力貨幣也就十來個小時。

你為抖音支付了兩個小時的注意力,自然就只能從你支付給自己(自我增值)、支付給家人好友的注意力中扣除兩個小時。

你笑這些互聯網公司免費給你提供玩具,他們卻笑你免費給他們提供注意力貨幣,他們賺的盆滿缽滿,你只留下一身空洞軀殼。

注意力貨幣與金錢貨幣,到底誰優誰劣,誰更值錢,聰明的資本市場早在我撰寫本文之前就已經給出答案了——看看那些高市值的公司名單,剔掉依賴國家壟斷資源的企業,答案顯而易見——注意力貨幣才是更稀缺資源。

討論至此,已經能夠充分證明法律系統、公眾意識的嚴重滯后性了:我們立法保護相對沒那么重要的金錢貨幣,但對更貴重的注意力貨幣卻毫不在意。

絕大多數人不會搶錢,但很多人對于“打劫”他人注意力卻沒有絲毫羞愧

這種現象每天都在大量上演:

  • 狹窄空間的刺激性廣告
  • 大街上的硬性推銷
  • 公眾場合衣著裸露、奇裝異服、大聲喧嘩
  • 圖書館、電影院、歌劇場手機不調靜音
  • 學生宿舍不顧他人正常作息吵鬧
  • ……

不過,相比互聯網上對民眾注意力的大額度“誘奸”,上述注意力劫持充其量只是零頭:

  • 各種軟件、應用的內容推送
  • 帶暗示性誘惑、獵奇、嘩眾取寵的標題圖文、視頻
  • 以朋友之名求贊、拉關注、保險、信用卡
  • 帶沉癮設計的視頻流應用
  • 假新聞(假傳重大事件)
  • 偽科學醫療資訊
  • ……

如果說前者的注意力劫持屬于“損人不利己”,那么后者的劫持則屬于赤裸裸的劫財了——他們能從中獲利。

但是,我們都知道,錢財乃身外之物,但“注意力貨幣”非常特殊,它既類似于物質的存在(在大腦中由生物能量轉化過來),但又跟我們的腦神經元緊密捆綁在一起,換句話,被劫財,只是丟了身外之物,但被劫持了注意力貨幣,是否相當于被改造了身心的一部分?

確實如此。

三、被劫持的注意力,被微損壞的心智

后互聯網時代以來,人們普遍抱怨許多人變得更加冷漠、暴戾。

這其實恰恰驗證了人們注意力被過度劫持的后果。

神經科學家馬修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在“休閑狀態”下會將注意力放在社會認知模式上,也就是說,它更關注人際關系,促進人類彼此的關愛、同情、理解、合作。

但隨著我們的“休閑注意力貨幣”被線上各種“誘惑”榨取的所剩無幾,人們的基本社交能力急劇下降,重度成癮的網民變成了更名副其實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德國生理學家曼費雷德·齊默爾曼計算出我們的意識每秒只能接收40比特的信息,相比無意識100萬比特的信息量處理能力,我們能自由支配的“注意力貨幣”實在少的可憐。

大概總量是多少呢?樂觀計算,一個人活90歲,他終身能處理的意識信息也就238G左右,還不如你電腦的一塊硬盤大。

更糟的是,現代腦神經科學告訴我們,我們注意力貨幣被外部劫持(中斷)的越多,后續我們需要支付“大額度注意力貨幣”的能力也越差。這就好比你想下載首音樂聽,結果電腦提示硬盤已無法保存超1M的文件,所以盡管你有幾百G的硬盤,但什么有趣的內容都保存不了。

在現實中的典型狀況就是,當你需要高度專注去應付困難問題時,會發現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難集中精神。(詳細分析請參考“當有毒的知識遇上聰明的大腦”)

一個社會公眾對注意力貨幣的態度,可以強烈反映該社會的文明程度。

比如,在某歐美國家,人們看電影,如果有人(不得已)低頭查看下手機短信,盡管是靜音狀態,但他們還是會感到非常羞愧,原因是這種行為會影響周邊人觀影的興致。

與之類似,日本也是一個把“不要給別人造成困擾”掛在嘴邊的民族,他們甚至連自殺都會選擇特定的地方,以方便警察及家屬善后……

以上分析,內容較多,我們簡單總結下,為什么注意力貨幣遠高于金錢貨幣的價值:

  • 絕對稀缺性——每個人只有“一生”的存量;
  • 能兌現成金錢,能買到金錢買不到的事物;
  • 增值潛力大,對自己“投資”注意力貨幣能獲得成百上千倍增長;
  • ……

然而,它卻有兩個重大缺陷:

  1. 外人可以直接劫持你的注意力貨幣(并從中獲利);
  2. 與個人“身心健康”高度交織,對注意力過度劫持可能會造成長期注意力貨幣的“貶值”。

討論至此,我們可以把問題還原的更直觀一點:對于一個毫無“注意力貨幣”自保意識的人而言,他就像背著一書包的金幣,還開著口,每天傻呵呵的穿行在鬧市中,口里念叨著“天下無賊”……

既然“注意力貨幣”如此重要,那么接下來的幾年,相比金錢,人們看待注意力貨幣態度的整體趨勢將會如何?

四、未來,人們對注意力貨幣的態度整體趨勢如何?

我的觀點是,未來,偏好注意力貨幣大于金錢的人將越來越多,而且程度會越來越深

我們可以從社會的各個層面找到蛛絲馬跡:

  • 市場層面,前面有談到,資本家們早已做出了選擇,市值把榮譽的桂冠戴在了最吸引注意力的科技公司頭上,而不是最賺錢的公司。
  • 政策層面,相比產業招商、企業經營優惠,各大城市近年已經意識到了,人(注意力的載體)才能源源不斷產生“財富”,這也是“搶人大戰”的原動力。
  • 觀念層面,取決于人們是對金錢敏感還是注意力貨幣敏感,根源在于他們成長時的物質水平,俗話說,窮怕了的人特別在意錢。隨著物質水平提升,這類對金錢敏感的群體人數會更少,典型的就是90后獨生一代,大家留意下他們的消費習慣就明白了。
  • 教育層面,教育的本質是個人注意力貨幣的增值,整體上,教育水平越高,注意力貨幣越值錢,相比金錢,會更在意注意力貨幣。

當然,或許你會說,現在房價、通貨膨脹驚人,雙十一又要來了,我想買的東西那么多,收入那么低,怎么可能不在乎“錢”?

這里面涉及到兩個問題:

一個是短視,不是錢沒用,而是相比錢,注意力貨幣更值錢。如果你認為自己賺錢能力差,是因為(過去)沒有給自己支付足夠的注意力貨幣的結果。

另外,就是消費社會意識形態的問題。

我們的很多物質欲望都是市場精心培育的結果,這導致人們對金錢過度敏感,以至掩蓋了注意力貨幣的價值。這個話題較復雜,后續再專題討論。

實際上,經濟學已經開設了一門注意力經濟學的分支學科,這也間接輔證了人們將越來越重視注意力貨幣。

那么,不遠的將來,我們的“注意力貨幣”會否在法律層面得到保護?

有點難。

一則“注意力貨幣”難以量化,且社會盤根交錯的利益糾紛,無論依賴社會道德機器、還是立法推動注意力貨幣的保護,都是一件艱巨、復雜的工程,需要技術、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共同發力。

那么,在此之前,我們不得不每天背著滿袋耀眼的金幣行走,沒有法律系統會保護我們的注意力金幣,而路過的人更不會認為掏走你的金幣“違法”或“不道德”。

我們唯一能依賴的就只有自己。

五、如何保護自己的注意力貨幣?

首先,我們先要強烈意識到“注意力貨幣”到底是什么樣的存在,這也是我上述詳細分析的原因。

對注意力貨幣的清楚認知是保護它的前提,否則就會像過去拉丁美洲的土著,拿著大量黃金跟殖民地白人交換玻璃彈球。而現在,我們很多網民也在干著一樣的事情

其次,學著尊重他人的注意力。

你可能會奇怪,不是保護自己么?我保護別人的注意力干嘛?

我尊重別人,別人可未必尊重我。但你嘗試這么做時,這已經不重要了。

人類存在的本質是“關系”,脫離了社會關系(想象下這個世界就你一人),你會發現自己什么也不是,退化成一種“存在”。

可見,他人即我,我即他人。每個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鏡子,我們學習很多運動技能都離不開鏡子。

如果你說自己很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但卻從不尊重他人,這就像一個人說“我很愛你,但我不懂得自愛”一樣虛假。

那么,如何尊重他人的注意力貨幣呢?

你只需稍微細心點即可,比如:公共空間不要影響別人、或者衣著暴露奇裝異服;內容從業者不要以誘惑性(不實)標題或內容誘騙讀者;沉癮設計的產品、技術務必主動收斂……

尊重他人,其實就是學著重新尊重自己,這就像借助特殊的鏡子“看到”自己的注意力貨幣一樣。

注意力收放自如其實是注意力“交易能力”強大的一個體現。我們不妨將這種能力看作一種加強版的“財商”。反之,ADD(注意力缺失癥,又稱兒童多動癥)其實是一種注意力貨幣“交易能力”喪失的體現。

那么,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注意力交易能力呢?

完全可以借鑒生活中的“理財”模型。

如果我們問,如何提升理財能力呢?

大家想法就很多了:我們可以進行記賬,縮減高支出的預算;我們也可以積極投資,將低投入產出比的預算投入到高產領域。

把這個模型挪用到“注意力貨幣”領域:我們可以積極評估生活中各類活動的“時間開銷”,重新對注意力貨幣進行優化配置。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應該學著積極評估各類事件的“意義”(價值尺度),因為注意力貨幣的終極兌換對象,其實就是生命價值。

著名人際關系專家芭芭拉·安吉麗思在《活在當下》中談到:

“我們大部分人的生命長度看似相似,但是在這相近數量的生命里,我們能夠萃取的生命精華卻是大相徑庭。

生命的寬度與高度,完全取決于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去活?!?/p>

從哲學層面看,注意力是人性價值的實現單位,如果我們想保持人的尊嚴度過一生,就必須學著像重視金錢一樣對待我們的注意力

我們學著重新關心自己注意力的流向,學著重視日常生活的細膩感受,而“感受與意識”恰恰構成了人之生命質量的核心。

所謂世界,就是我們窮盡一生精神所能達到的邊界。注意力貨幣,將是我們踏向人生旅途的終極本錢。

#專欄作家#

李少加,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哆M化式運營》作者,“基于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互聯網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有硬套理論之嫌

    來自廣東 回復
  2. 手游,短視頻,資訊,社交偷走我們零碎時間(注意力),讓我們放棄思考

    來自加拿大 回復
  3. 把全文的“注意力貨幣”換成“時間”,完全無問題。全文可總結成一句:時間就是金錢。

    來自北京 回復
    1. 其實不同,注意力、時間、金錢,是三種價值存在,這三種價值的重要程度排序也代表著不同的價值觀。舉個例子:女朋友要求逛街;1、最高價值是帶著注意力陪伴,全神貫注的陪著試衣服,給出真誠的建議。2、其次是時間陪伴,就是你想逛多久,我就陪你逛多久,買了衣服我給你提著,問我建議,不好意思,我在換衣間附近坐著玩手機呢。3金錢,這個就等而下之了,你想逛街?我沒時間,給你1000塊錢,自己買件衣服吧。
      這三種價值,代表了你的價值觀和意愿,對方的體驗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對方不需要你陪著,就像要錢,你也就會給錢,那說明你們價值觀是相同的 ,很合適。三是有的女人和你一起不是要你給錢,是要你用心的陪伴與相處。那就是價值觀不對付。很難長期在一起

      來自山東 回復
    2. 感謝代解釋~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過度簡化用固有的舊概念理解新事物,解釋的很累了(攤手)

      來自廣東 回復
    3. 首先,感謝愿意舉例說明,理性探討問題。其次,作者的回復中的不屑和傲慢讓人感覺很不舒服。關于你的解釋,把注意力和時間做拆分,從邏輯上,兩者的顆粒度是不同的,同時把注意力這個概念放大了。例子中注意力的內涵除了注意力本身外,還默認包含了思考、經驗、審美、態度、行動等要素:只有這些全都都具備,才能實現“全神貫注、給出真誠的建議”,單純的注意力并無法等同于上述行動。

      來自北京 回復
    4. 哇 你怎么不寫一篇文章出來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