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平臺高峰漲價是在趁火打劫嗎?
“高峰時段打車被漲價”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一個情況,這是否合理呢?本文將嘗試從不同的經濟學理論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
不希望因為標題原因,給公眾造成誤導,所以先拋出結論:
滴滴等出行平臺,采用潮汐定價策略(高峰漲價),并不是想要在這個時候對乘客趁火打劫,增加平臺收益。而是采用了經濟學相關理論,通過價格手段,讓更多乘客能享受出行服務的同時,也讓司機獲得更多收益,從而實現整個交易系統效率最大化。
出行行業是一個典型的交易市場,在這個市場里,有提供產品服務的賣家(司機),有花錢購買產品服務的消費者(乘客),還有制定規范、保證交易公平的市場管理者(網約車平臺或出租車公司、政府)。
經濟學研究人們面對有限資源如何做出決策。這與產品經理工作內容不謀而合,學習探索經濟學理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現象背后的用戶行為動機以及經濟學規律。
本文嘗試從不同的經濟學理論角度,去解釋出行交易市場中供需不均背后的根源,以及當前被人們所熟知的網約車動態定價策略給社會帶來的價值。
在解釋問題之前,我們先介紹一個經濟學基礎理論:供需定律。
用車需求及其影響因素
決定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的需求量多少,可能由多種因素決定。但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是商品或服務的價格。
高峰期滴滴定價上漲,部分原來有用車需求的用戶,改變主意乘坐更加便宜的公共交通。而平峰期價格下降,原計劃乘坐公共交通的用戶,又愿意付費乘坐滴滴快車。
當價格上漲,消費者的需求量減少,而價格降低,消費者需求量增加,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需求定律。
圖丨用車需求量隨價格變化曲線,橫軸為用車需求量、縱軸為市場價格
影響用戶用車需求的因素除了價格以外,用戶收入、替代品服務價格、消費者群體數量、生活習慣(早出晚歸)、天氣、節日、公眾活動等都是影響消費者需求量的因素。
司機供給及其影響因素
司機通過付出勞動力和時間,為乘客提供接送服務,并以此獲得報酬。
如果將司機的報酬按每小時計算,則時薪可以看作是衡量司機勞動力和時間價值的市場價格。那么司機供給量與市場價格之間的關系滿足如下曲線所示規律:
圖丨司機供給量隨收益變化曲線,橫軸為司機供給量、縱軸為司機收益
每小時司機獲得的收益就越多,就會有更多的司機愿意提供服務,或者有更多的司機愿意付出更多的勞動時間。反之,司機提供服務的意愿就會減少。
這種當其他因素不變,市場價格上升,該物品或服務的供給量增加,價格下降,供給量減少,經濟學上被稱為供給定理。
司機每小時收益是影響司機工作積極性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司機為了獲得收益付出的成本,對工作的預期,同行競爭者數量,個人偏好,政府政策都會對司機工作意愿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現在回到本文探討的問題:早晚高峰出行,正是大家有打車需求,滴滴等網約車平臺卻在這時漲價?這是在哄抬物價、趁火打劫嗎?下面從三個維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1.?動態定價促使供需動態均衡
前面介紹了需求量與供給量隨市場價格變化的關系?,F在我們把二者放在一起來研究分析。消費者將行程費用支付給出行平臺,出行平臺以分成的形式,給予司機報酬。因此乘客支付的價格,直接決定司機的收入。
圖丨用車需求量與司機供給量隨價格變化曲線
正常情況下,假設消費者的用車需求量是不變的,那么市場價格最終會穩定在一個讓司機和乘客都能接受的數值。
在此價格下,司機的數量也會趨于穩定,只要沒有其他因素影響需求量、供給量,這個市場的價格就會一直穩定在這個基礎上。
以上的假設,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市場均衡,也叫市場估清。經濟學研究認為,一切非市場均衡的系統,都是不穩定的,并且都有向均衡狀態調整的傾向。也就說,在沒有人為干預情況下,市場需求于供給最終會相等。
所以現在回頭來看出行市場的問題,當早高峰來臨時,人們都趕在這個時間段上班、外出,晚高峰大家集中下班、回家,用車需求徒增,而受交通情況、司機數量的限制,此時城市的運力供應并不能滿足所有用戶用車需求,而出現供不應求,如下圖所示。
圖丨高峰時段,用戶用車需求量增加,司機運力不足,導致供不應求
根據供需定理,價格是影響需求和供給的核心因素。如果這個時候通過價格調控,讓價格適當上浮,那么部分對價格相對敏感的用戶,就會選擇放棄,而換乘其他交通工具,而因為價格上漲司機收益增加,將會有更多司機愿意提供服務,如下圖所示。
圖丨出行市場通過價格調控,由供不應求向供需均衡轉變示意圖
P為市場價格,Pe為均衡價格,Supply為運力供應曲線,Demand為用車需求曲線
隨著高峰時段過去,用戶用車需求量逐漸下降,如果此時依然維持高價,需求量下降,而司機運力充足,將會出現嚴重供過于求。
圖丨平峰時段,用戶用車需求量減少,司機運力過剩,導致供過于求
所以平峰降低價格,有利于刺激更多的消費者的用車需求,也讓司機合理調整休息時間,保證下一個高峰運力。如下圖所示:
圖丨出行市場通過價格調控,由供過于求向供需均衡轉變示意圖。
出行市場就是通過不斷的進行價格調整,讓整個市場不斷向動態均衡調整。盡量滿足更多的乘客用車需求,同時讓司機也獲得最大化收益。
2.?動態均衡讓市場剩余價值趨于最大化
這個問題是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市場如何進行資源配置,能夠使得供需雙方在交易過程中利益最大化。
用戶在選擇使用出行平臺提供的服務時,事先會有個心理價位,如果實際價格高于心理價格,用戶可能會因為高價而對平臺感到失望,同理,司機在服務乘客時,總希望自己獲得的回報能更高一點。
這種用戶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實際支付價格的差值,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消費者剩余,用于衡量消費者參與交易活動獲得利益的大小。用需求曲線表示如下:
圖丨乘客(消費者)剩余,如果消費者心理價位為P1,而實際價位為P2,消費者獲得利益為Q×(P1-P2),正好為三角形面積
而司機從交易中獲得的報酬,減去其工作成本,所得到的被稱為生產者剩余,用于衡量商品或服務提供者參與交易活動獲得利益的多少。
圖丨司機(生產者)剩余,如果司機成本為P1,而實際價格為P2,司機獲得利益為Q×(P2-P1),正好為三角形面積
從整個市場的角度,司機剩余與乘客剩余之和,為市場的總剩余。市場總剩余用于衡量市場的運行效率。現在來考察出租車行業的剩余價值。
在分析過程中,我們引入與網約車動態定價完全不同的傳統出租車固定計價模式進行對比。
由于出租車定價模式固定,無論供需狀況如何,都不可能通過價格調控來影響供需關系。高峰時司機供應不足,市場剩余受司機供應限制。而平峰司機供應過剩,市場剩余又受用車需求制約,如下圖所示:
圖丨市場供不應求和共過于求狀態下,市場總剩余
一種理想情況下,市場的用車需求與司機數量相等,此時達到供需均衡,而此時的市場剩余也達到最大值,如下圖示:
圖丨市場供需均衡狀態下,市場總剩余,相比于供求不相等的狀態,該種狀態下,市場剩余面積最大
現在我們回頭來看網約車出行平臺的定價策略,通過價格調控,不斷讓供需雙方趨于動態平衡。換句話說,當高峰供不應求時,調整價格上漲,增加司機剩余,而平峰下調價格,增加乘客價值,整個系統趨向于整體市場剩余最大化。
福利經濟學是規范經濟學的一種。其核心是探討一個交易系統在何時效率達到最佳,以及最優的狀態下,對參與交易的個體福利的影響。尤其是像出行交易市場,福利經濟學理論將有很重要的實踐價值。
3.?價格歧視讓司機收益最大化
高峰期價格上調,會將部分價格敏感乘客拒之門外,而平峰期價格下調,又吸引更多價格敏感用戶。
假設從價格敏感角度,將網約車平臺用戶按價格敏感程度分成兩類:價格敏感用戶和價格不敏感用戶,那么針對不同用戶類型,同一種商品或服務設定不同價格的行為,在經濟學上被稱為三級價格歧視。
這里我們還是拿出租車固定計價模式與網約車動態定價進行對比,如下圖所示,單位時間內每完成一單,所付出的成本,經濟學上稱為邊際成本。
固定價格下,提供相同的服務,邊際成本是不變的。那么司機獲得的利潤,就等于乘客支付的價格,減去邊際成本。圖中正方形面積區域即為司機獲得的整體收益。
圖丨單一定價策略下,司機獲得利潤
網約車平臺在需求量不變的情況下,采取動態定價,不同偏好的用戶的定價不同,如下圖所示,由于低價吸引了一部分對價格敏感度更高的用戶,更多的司機獲得訂單,因此司機整體利潤增加。
圖丨三級價格歧視,動態定價策略下,司機獲得的利潤,當價格由P0調整至P1過程中的每個價格節點,都可能符合對應乘客的心理價位,這部分乘客是在原基礎上額外增加的
價格歧視被廣泛用于交易活動中,淘寶雙十一優惠券、京東買2件9折、3件8折,都是不同類型的價格歧視運用。
充分競爭市場中,價格歧視的正確運用,不僅有利于增加市場福利,在類似出行交易場景中,還極大優化了資源配置效率。日常生活中的工業電價錯峰調價、水、天然氣階梯收費,都是運用了經濟學價格歧視策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到此,針對網約車平臺高峰漲價這個問題,我們從三個經濟學維度探討了它的價值。任何理論都有邊界,以上探討建立在兩個經濟學假設基礎之上:
理性人假設:微觀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在決策時,總會朝著最有利于自己的目標進行。
充分競爭市場:在以上討論中,我們都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價格由市場供需雙方自由決定,并最終趨向于市場均衡。非完全競爭市場,價格被部分勢力控制,而無法形成市場均衡,使得社會福利最大化。
寫在后面
在一個行業久了,有時候會發現,我們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了解這個行業。
雖然每天都在接觸這個行業的不同信息,但是并不知道這個行業的邊界在哪里,這些信息散落在腦海里,不能成形成像,也就說不清道不明。
信息之間無法進行關聯,也就無法形成知識,運用在實際業務中并產出價值。所以我一直在嘗試,融合不同學科的方法論,將存儲在腦海里的這些信息,有序的組織關聯起來,讓他們產生價值。
另,在分析過程中我發現,當理論運用于實踐時,會出現水土不服,尤其像經濟學這類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更需要因地制宜,才能更有解釋力。
例如,出行交易場景中,影響人們選擇出行方式決策的,除了價格,時間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從某種程度來說,時間也是衡量價值的一種。
供需曲線只是經濟學家為了讓理論適用范圍更廣,進行了極簡抽象。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還當綜合考慮多種約束條件及他們對問題的影響權重,最后給出最優解。
所以這篇文章只是一個開端,后面我會繼續深入探索,嘗試用不同的視覺,來解釋行業內的一些問題。
作者:花四爺,微信公眾號:花四爺(ID:siyesay)
本文由 @花四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弱弱的問下,為什么不是橫軸是價格、縱軸是供需變化,不是一般縱軸跟隨橫軸變化么?
剛好我想考經濟學的研究生,以后又可能想走產品這條路線,點贊!
很贊!
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