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持久戰:農業種養殖大商業模式分析
農業就是場持久戰,想要通吃,需要很多的人力財力腦力和政府關系支持。
現在越來越多的上市大公司開始涉足到農業行業,包括阿里、騰訊、華為、??低?、大華、華三等與農業看似不相干的企業,開始與海吉星、中化、地利、中農批等農業老手爭搶地盤。
農業和工業中的某些細分行業將是未來的藍海,IT企業也勢必一擁而上,期望改造和變革。但對于農業,這些企業最好的策略還是并購,畢竟不熟悉的行業還是讓專業的熟悉的人來突破。
然而這些新貴,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依靠線上的信息化和物聯網設備進行賦能,而不是利用自身的管理理念、銷售渠道、品牌意識來真正為農業服務,這也導致他們只能掙政府和國企的錢,中小企業就被無情忽略。連云計算、大數據等IT技術提供商都在往中小企業擁擠,農業又大部分產能來自中小企業、個體戶、合作社。
因此,我提出以下商業模式理論框架,將充分發揮即將涉入農業的上市企業的全面價值,這部分上市企業無外乎硬件設備企業和IT企業。具體理論框架按照養殖業和種植業區分,且涉及多個對象,后續會按照每個對象輸出其理論框架。最終還是期望這些理論框架,能夠在有識之士處變成實踐框架。
一、養殖業商業模式理論框架
養殖業商業模式如下圖所示,具體的首要核心是貿易,我將農業商業模式的根本問題定義為貿易,這也是我對訂單農業情有獨鐘的原因,也是美菜、宋小菜、盒馬生鮮等線上平臺存在的意義。
次要核心是政府,中國政府無論是在貿易側、生產側還是產業服務側均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有了政府的支持,很多工作會容易的多,既有政績又有資金出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企業的主營業務會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概念相結合。
最后的重心是上市硬件或軟件公司自己的能力,該能力是促進貿易和政府發揮角色價值的基礎。
養殖業商業模式,按照下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 起始點
起始點是作為商務主體的上市硬件和軟件公司,依托自身的能力,構建起整個生態體系,其能力不乏監控設備、RFID標簽設備、物聯網設備等硬件技術,軟件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實時監控管理等軟件技術,還包括方案規劃、戰略咨詢、管理體系等管理技術的輸出。
2. 第一層
起始點優先服務的對象是縣域養殖龍頭企業。并為生產龍頭企業提供生產過程監控、銷端視頻查看、生產決策分析、全程追溯、品牌增值和數據融資服務。具體如何實現以上內容,我不就展開了,歡迎和我討論交流。
除了從生產、品牌、融資之外,還能夠在銷售側服務養殖龍頭企業,幫助其建立強大的銷售渠道。同時為其下游買方提供全程追溯服務,養殖類的追溯至生產廠家及部分的生產過程,具有可行性。
并在渠道擴展、廠商直銷和物流配送方面為養殖龍頭企業賦能,當養殖龍頭企業具備市場銷售部門時還能為其部門提供品牌營銷、會員服務的等增長營銷策略,提供信息化軟件為支撐。當企業有信息化支撐后還可直接對接盒馬鮮生等生鮮新零售。
扶持完縣域的龍頭企業后,就需要將經驗賦能給合作社,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中心,合作社及農民生產共同體。龍頭企業拿到農業補貼,將自身經驗經驗賦能給和合作社;在產能不足時可向合作社進行養殖托管,托管過程中需要應用軟件和硬件做監管;養殖托管降低龍頭企業的資金投入,解決合作社的銷路問題并出具品牌。
農民依托合作社的形式,與龍頭取得聯系,農民不直接與龍頭企業相關聯,養殖大戶除外。
第一層主要目標就是實現縣域龍頭企業的塑造,并通過龍頭企業帶頭作用,形成養殖生產共同體,并全程軟硬件可控,最終帶動縣域經濟及鄉村振興的經濟振興。
3. 第二層
第二層是其政府為主導的。切入點的是政府的農業補貼、監管以及對農民/合作社/生產龍頭企業的政府服務,并能夠形成當地生產企業、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的三產統籌縣域發展。以補貼、監管和服務首先驅動生產龍頭,再者促進當地加工企業、貿易企業與生產龍頭企業的互動,當地出品當地優先消化,共同對外輸出,共同維持構建的縣域品牌。
第二,以政府為主導,將本縣域的加工企業、貿易企業與生產龍頭企業的往外推,以政府進行政府背書,上市企業提供軟硬件的技術背書,與外地的加工企業、中高端市場、生鮮新零售平臺形成跨地區的產銷聯盟??h域政府甚至還可以為生鮮新零售平臺提供土地資源,以便引其入駐,拉動當地品級,并由這些上市企業提供全面的軟硬件支撐。
第三,政府針對當地的六項業務中也可以發揮上市企業價值:
- 產業規劃結構調整可以發揮企業的產業規劃能力,并引入合適的合作伙伴;
- 以軟硬件支撐產業規劃結構過程發展,進行規劃實施進程管控;
- 服務龍頭企業,是以資金+技術+管理形式,全面為當地龍頭企業輸入補貼、金融保險、信息技術、物聯網硬件技術、管理技術,打造高科技技術和管理理念武裝的新型養殖龍頭,提高其產品附加值,拔升管理水平,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供應鏈效率;
- 服務農民,是政府的基本職責,但為農民的服務必須是帶銷售后援性質的農業服務反哺,在提供一系列信息化服務的同時,必須切實幫農民解決銷路問題,可依托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解決,無法直接與銷售側的產銷聯盟發生聯系;
- 農業監管,是農委和農業局的主要關心之處,需要依托構建產銷聯盟、服務龍頭企業和服務農民過程中獲取數據資源,以便成為農業監管的可視化展示基礎,并將縣域農業資源一張圖展示,充分涵蓋農業資源、養殖過程、貿易流向、產業數據等細分領域的大屏展示,既有宣傳意義,悠悠成果展示鼓勵價值;
- 招商引資人才引流,是縣域農業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的保障,可利用上市企業背景進行融資合辦,養殖、加工、貿易、電商、服務等商務資源的導入,并引入相應的人才,同時進行有效的內部挖掘,如使龍頭企業的員工更多接觸外界商業模式,逐漸成長。
從第二層到第三層之間,上市企業主要需要幫助政府與第三層的個體取得深入合作,以便以縣域為統籌與銷地形成跨地區產銷聯盟,并由上市企業提供真實全鏈路數據
4. 第三層
第三層可以理解為消費者,含加工企業、中高端市場、生鮮新零售,以及2B和2C市場,上市企業不需要直接插手消費側的貿易,只需要為他們撮合產銷聯盟并適當提供軟硬件,為產銷聯盟做監管之用,同時針對2B和2C市場上的互聯網企業,還能夠提供配送監管服務。
服務服務以服務收費,或者是服務免費,硬件收費方式,絕不能踏入交易,在合作過程中強塞入合作伙伴還是可行的。
二、種植業商業模式理論框架
種植業的商業模式類似與養殖業,不同之處是,種植業龍頭企業因為種植產品價格普遍較低的原因是很少會有營銷部門的,當然這個也需要跟種植的品類相關,因此將本地貿易企業作為服務主體,上市公司可以為本地貿易企業提供損耗計算、市場情報、標準作業監控、財務可視化、冷庫倉儲、經營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務,使其成為貿易龍頭企業,為縣域經濟爭光。同時為養殖龍頭企業提供的物流配送改成冷鏈物流,全國范圍內的跨幅更大。
- 第一層中,同樣是以生產龍頭基地為出發點,上市企業為其可提供生產過程監控,病蟲害防治,合理作業降成本,渠道和資金支持等服務。
- 種植業的本地貿易企業與政府同處于第二層級,并進行擴大化,其實第二層次還需要包括種植業的加工企業。
- 第三層中,較之養殖業,新增外圍服務企業,如冷庫商,冰瓶廠商、泡沫箱廠商、農業植保廠商、農資農藥農機廠商等。養殖業的外圍服務企業則會少一些。
三、結論
要做養殖業和種植業方面的上市企業,大的商業模式只有他們能做,因為除了需要技術資源外,還需要資金資源、人際資源、管理資源,投入大時間久。后續文字介紹小的商業模式,一些是個人能做的,一些也是傳統的軟件和硬件企業能做的。
農業就是場持久戰,想要通吃,需要很多的人力財力腦力和政府關系支持。
農業是不能打一槍就跑的項目制,是需要去探索思考的運營制,不但要線上軟硬件服務,更渴望線下渠道、管理技術、資金、政府補貼、品牌運營。
作者:清河落河清,一個農業產業產品經理,公眾號:農業一二事
本文由 @清河落河清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您好,您應該描述的是龍頭企業+農戶的這種模式,那或多或少的會與政府打交道,這種模式的出發點是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脫貧致富,而今后的農業的發展方向是智慧農業,比如華為、騰訊等大企業的入場,利用物聯網技術為農業賦能,從而解放勞動力,兩種模式還是有很大的不一樣
未必是龍頭企業,因為我國農業龍頭企業大多是沒有管理思維的,也沒有適合應用管理思維的大面積農田或農地(個別農產品如土豆、豬還是能應用一點),因此需要的是龍頭企業+IT企業/互聯網企業形成的合作企業來解決,用技術實現思維轉變,先塑造銷售管理思維。當然個人啊,合作社啊,或者你自己回去,可能效果都會好。農業就是解決銷路,而所謂的智慧農業是降低成本,這個我國農業成本暫時不需要降低,也沒有辦法通過智慧農業的規模經濟去降低邊際成本(國情所限)。我國很多農業的子行業,受地域和產業發展限制根本不適合也不需要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只不過是IT廠商為了賺錢,多加一個行業解決方案而已。你也可以把智慧農業理解為羅斯福新政里的造路和挖路。好久沒來,很多問題沒及時回答,抱歉。
對于“我國農業暫時不需要降低”這點比較困惑,為什么不可通過智慧農業實現集約化,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從而實現降低成本?
就養殖或種植行業來說,我國國情決定因素太多,比如分布分散、種養殖規?;?,種養戶成本敏感,數字化改造成本相對較高,除非ZF或企業支持,個人很難接受,其次,小規模也從根本上無法實現集約化;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贊同
您好,怎么聯系您 ??
微信號18966469267。好久沒來,很多問題沒及時回答,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