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七大黃金法則:流量為王、用戶至上

0 評論 11027 瀏覽 30 收藏 10 分鐘

現實世界中有很多看不見的手在引導著萬物的發展;在移動互聯網世界里同樣也運行著許多的黃金法則,遵循這些法則,你才不會被淘汰,而掌握了這些法則你也就掌握了移動互聯網的定律。

一、流量為王、用戶至上

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就是力量,用戶就是“上帝”;掌握了流量,你就有了用戶;而有了用戶,你就有可能擁有一切。

正如一句俗語說的“流量意味著體量,體量則意味著分量;用戶聚焦之處,金錢必將隨之”。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只要用戶活躍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產生質變,從而帶來價值或商機。

百度在PC時代能位列“三霸”之一,主要靠的就是掌握了PC端的最主要流量入口——搜索引擎,可以說“攜流量以令各大互聯網公司,莫敢不從”。

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各個互聯網公司都有了自己的獨立APP,流量不那么依靠百度入口了,自然百度也就漸漸式微了。

現在很多創業公司免費甚至不惜血本也要貼錢買用戶,同樣也是明白了“流量即入口,用戶即金錢”這個道理;也明白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做什么都必須先把流量做上去,才有機會思考后面的問題,否則連生存下來的機會都沒有。

二、免費引流、增值付費

中國掙錢的互聯網公司前期大都用免費策略來吸引用戶,形成用戶規模后再通過一系列的增值服務來獲利。

因為在中國完全“付費”的產品基本行不太通,首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中“免費”二字早已根深蒂固,大都一副“我用你產品是看得起你,還要付錢?”。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前期收費,那么第二天你的競爭對手立馬就會宣布免費,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你的用戶不斷流失,所以只有用免費策略讓用戶對你的產品形成依賴后,才能在一些基礎功能之外的增值服務上展開收費。

微信和支付寶前期都是提現免手續費、還信用卡也免費,將國內用戶“瓜分”完畢,且用戶已經對兩款產品形成依賴后便開始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了。

此外像WPS基礎的Word、Excel和PPT功能都是免費的,但是你要使用一些增值功能如PPT背景、word字體、云儲存等就需要開通會員付費了。

三、找準用戶、解決痛點

一款好的互聯網產品一定是解決了人們的痛點和剛需,比如滴滴解決了人們打出租車難和打車不方便的痛處,美團和餓了么等外賣解決了人們不愿做飯和偷懶的痛處,wifi萬能鑰匙解決了人們舍不得流量和信號不好的痛處……。總之做一款產品一定從目標用戶的痛點和剛需出發,不同目標人群的需求和痛點不一樣。比如高中生和大學生的需求就不一樣,前者的最大需求可能是學習,后者的最大需求可能是找工作或社交;28歲的都市白領和28歲的工廠小哥哥的需求也不一樣,前者的用的可能是抖音,后者則更喜歡快手多一些。

四、功能專注、用戶體驗

“大道至簡”,將自己產品的功能做到極致,使用戶體驗達到最好,而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全,迷失產品方向和失去產品特色。尤其在產品發展前期,一定要學會做減法,抓住用戶痛點,最大化地放大產品特色,使用戶的“爽”和“快感”體驗達到極致。

國民第一APP——微信在產品功能和界面上,都只保留最為核心的、用戶最為需要的產品功能,其余的都一刀切。因為只有簡單到了極致,才能不被超越。

正如張小龍在回復馬化騰的一封郵件中就表達了對減法思維的推崇:“搖一搖很難被超越,因為我們已經做到極簡”。

五、用戶小白、簡約即美

永遠不要把你的用戶想得太聰明,在產品設計時一定要把你的用戶當小白,在最短的時間把用戶想要的以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展現出來,你就贏了。

移動互聯網存在一個 2s 定律:即一個APP或一個界面加載時間如果超過2秒,那么絕大部分用戶將不再愿意繼續等待,而是直接退出。

所以產品外觀一定要簡潔明了,內在的功能和操作流程更是要簡化,讓絕大部分用戶能一眼找到其所需。

六、用戶參與、口碑傳播

“讓一個人付出比給予他更能讓他有參與感”。不管是產品合計還是活動設計時都要給予用戶相應的參與度,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們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對產品的滿意度和信任度;而當信任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就成了產品的“死粉”,自然而然地會為產品做自發性的推廣和傳播,這也就是口碑傳播。

小米最早是做手機系統MIUI的,當時黎萬強和手下的工程師每天都會在論壇上與用戶進行激烈的討論和探討,并會邀請用戶來一起參與MIUI的一些設計,這使得用戶的存在感得到增強;最后當小米要出手機時,這些“死粉”便自發地為小米做口碑傳播,最終形成了“米粉”。

雕爺牛腩也是如此,極度在意美團、大眾點評上用戶們的評價與建議,這會讓用戶感覺自己的意見起了作用,從而轉化為忠實顧客。

總之,做產品時“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p>

七、重視反饋、快速迭代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功夫如此,移動互聯網亦是如此。

尤其是在中國這種“盜竊、抄襲”嚴重的社會環境,如果你的產品不快速上線,那么競爭對手就會上線;一旦競爭對手產品上線形成用戶規模后,你的產品再完美也無法力挽狂瀾了;因為用戶已經習慣那個產品了,不太愿意付出成本來換平臺。

所以盡早讓產品上線,然后在運營的過程中吸取用戶的反饋,快速迭代,最終不斷完善。記住產品不是設計出來的,是 “改” 出來的,不必等一切想明白后下手。

最初版本的MIUI僅僅是安卓系統的一個界面,許多大家熟悉的功能比如語音助手、應用超市、防打擾,甚至手電筒應用,都沒有被包括在其中,這些功能都是在后來的開發過程中逐漸加入的。

MIUI通過研究用戶反應的各種問題,通過每周一次的快速迭代,最終成為了深受手機發燒友歡迎的Android ROM,也間接成就了小米手機。

CF于2008年3月推出,到2010年2月,兩年的時間推出了22個版本,平均每個月推出一個新版本;微信從2011年1月推出到年底,在1年的時間里更新了11個版本,平均每個月迭代一個版本,這都是先推出產品搶占市場,后期再來快速迭代完善產品的典型。

當然,任何“法則”的本質最后都要回歸到產品這一根本載體上來。產品不過硬,什么法則都是瞎忽悠;只有產品過硬,運用法則才能使你“如虎添翼”。

#專欄作家#

馬小帥帥,互聯網鏟屎官,微信公眾號:非著名故事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