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享經濟,又一個“約炮”“玩票”的噱頭?

2 評論 13217 瀏覽 135 收藏 15 分鐘

自2014 年開始,隨著人口紅利和市場資源的重新配置,以Uber/Airbnb為代表的共享經濟產品在各行各業“橫沖直撞”,而人的知識和技能的 “共享經濟” 也開始打破機構、資質的限制,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時間拍賣、在行、8點后、1英里….各類應用數不勝數,正在緊鑼密鼓搶占這片新生市場,行業好不熱鬧。喧囂過后,作為旁觀者或從業者,是否又需要冷靜下來看看,這到底是真的顛覆,還是資本催生的產業泡沫,又或是個別人一廂情愿的妄想。就在知乎的“模仿對象”Quora估值達到9億美金的顛覆時期,我們有必要來梳理一下關于知識分享經濟的種種可能。

“泛知識”分享下的知識分享經濟

不得不贊嘆,人類對知識的需求是個海量無從窮盡的增量市場,因為人類的進化和更替就是隨著獲取信息或答疑解惑前進的。從消費(接受信息)到分享(傳播信息)到創造(提供新信息),人們對知識信息的渴望永遠孜孜不倦。但我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方式多是粗暴低效的。正如行業人士表述的“一般情況下,用戶遇到難題時有兩種解決渠道,一種是免費的咨詢,一種則收取高昂的培訓費用。”如今傳統培訓咨詢已經無法 “因材施教”、“按需服務”的知識經濟的需求。

  1. 成本高。免費的互聯網獲取方式需要從海量的信息里去做篩選,時間成本高。而付費的培訓咨詢則財務成本高。據行業市場調研發現,一個商務人士每年獲取知識的成本最低也要5000元,而培訓咨詢公司所需的場地等硬件成本和推廣、銷售等營銷成本也會轉嫁到學員身上,繼續推高成本。
  2. 效率低。首先是高昂的培訓課程時間集中且信息量大,真正吸收的卻較少。其次一對多的模式無針對性,所謂的武功秘籍也絕非能包治百病,況且每個學員面臨的問題都需要對癥下藥。再者即便是能做到一對一,但無法保證咨詢者或被培訓者都能找到理想的指導老師,美國Quora的初衷就是讓很多想采訪的人但采訪不到互聯網公司CEO及核心團隊成員能與普通用戶實現點對點溝通。

于是,一種借助于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充分挑動行業專家的認知盈余來實現信息經驗分享的知識共享經濟模式就有了成長的土壤。PC時代的維基百科、Twitter、百度百科、譯言也是借助這種UCG模式利用人們的認知盈余實現平臺用戶的積累。而如今Treatings、1英里、靠我等也是讓用戶把個人的認知盈余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知識共享。這或是一場“經驗交談”,又或是一次“技能切磋”,而就是這種基于經驗知識傳遞的非標準化的產品恰好是“泛知識”在實現價值交換。比如前不久靠我邀請知名“智客”鬼腳七在其平臺上接受固定時間的問答環節,短短3個小時共有172個人參與,當日活動收入達到1萬多元。于是更多行業大咖小V們開始可以借助于“靠我”等平臺提升個人品牌的同時,獲得精神滿足和物質利益雙豐收。

是打破,也是再造,知識共享經濟在蛻變

恰好,響鈴這貨有幸成了多個平臺的“智客”“導師”,在講述知識共享模式之前,不妨羅列一些,如:做一對一見面O2O模式的“在行”,名校學子為師弟師妹提供海外留學咨詢的“1英里”,針對職場菜鳥和小白的職業前輩咨詢的“八點后”,組織用戶線下聚會的“會會”,專注中小企業咨詢的“答賞”,國外也有連接企業家和高級顧問和行業專家的Clarity、Treatings以及學習社區Skillshare。。。各平臺各有特色各有側重,但底層的邏輯都是一樣,通過互聯網化,實現人與知識的泛連接。這是羅振宇“U盤式生存”的最好寫照,每個人都可以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而它這種打破傳統咨詢培訓模式的新經濟形態更有著獨特的優勢:

直接將認知盈余兌換出知識的經濟價值

早前人們只在電視機前消費,而后具有豐富知識儲備的人們通過互聯網進行分享和創造,于是有了知乎、百科。如今靠我、Clarity實現了更多行家的專業知識、技能、經驗等在盈余時間里被利用,并直接兌現。這比在知乎等舞臺上免費賣藝來得更加猛烈,因為這既讓人們更加重視專業知識,又通過付費對信息和用戶進行了篩選,因為真正愿意付費的“知識索取者”才是有粘性的核心用戶,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不會永遠只是免費供應。

認知盈余繼續強化去中心化、去介質化

在這場“認知盈余爭奪戰”中,國外維基百科已經輸給Quora等社會化協作平臺,而百度百科也難以招架“1英里”“在行”們的攻擊。因為他們加入了經濟鏈和社交鏈,前者讓參與者更有動力,后者讓傳播更加發散。這帶來的對商業模式的顛覆,讓原本分工式的生產方式變為了分布式的共享方式。原來一個百科,你編一段我編一段,現在一個難題總能找到最理想的人解答。這直接的結果是強化了兩化,一個去中心化,一個去中介化。當人本身就是媒介,不再依托任何平臺時,知識共享就被無限放大并形成新的泛互聯網商務模式:有認知盈余的行家利用閑余時間為他人提供一對一的高性價比服務,從而把知識分享演變成一場單純且善意的“金錢交易”。

一對一知識服務模式釋放了“弱關系”的巨大能量

和咨詢公司、教育培訓機構、問答型網站等一對多或多對一不同的是,知識共享經濟模式是一對一的服務模式。無論是靠我、1英里一對一的電話/在線溝通,還是在行下一對一的見面聊,這種一對一方式,都是在為針對性、私密性的知識服務提供場景;也為建立深度的人際鏈接創造了可能。更重要是,此時知識分享不再局限于“強關系”的圈子內部,而讓“弱關系”的牛人也參與進來為自己出謀劃策。這既完成了媒介改變信息不對稱的本質任務,又讓知識實現了可復制并使得共享的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套用蕭伯納所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人將有兩種思想。”這正是知識共享的真正殺手锏:無“內耗”卻可產生純增量價值。

哪怕長袖善舞,也要小心行業暗箭

如果我們把衡量在行等這類產品是否有價值的標準定為:

  1. 是否有態度的內容(內容價值)
  2. 是否在做圈層化互動(用戶交互)
  3. 是否讓參與者在共享中獲利(新的連接價值)

那共享知識經濟模式就應該是讓知識這種非標準化的產品用C2C(個人對個人)的模式實現多贏。而行業高歌猛進的現在也絕非萬事大吉,即便是最完美的商業模式也有坑坑洼洼的“陷阱”。

對知識交易感的態度

的確,有了知識共享經濟模式,智客行家們可以利用碎片時間來幫助用戶解答各類問題,這種智慧交易方式避免了用戶不停去問“熟人”的尷尬,也讓學員與專家保持純潔的“金錢聯系”。但在被“士農工商”的傳統文化或多或少影響的當下,在“談錢傷感情”的時代,把專家的時間和知識明碼標價是否需要一個平衡的尺度。當“話題談論”“知識分享”與金錢親密接觸甚至等價交換時,又該如何去對待大V們身后那最后的身份標簽。這種知識交易行為又如何保證知識分享的初衷:最大化利用認知盈余,因為認知盈余的體現在三個方面:

  1. 高價值信息的獲取,這包括如何篩選出真正有質量的知識,實現行家過濾,如何提高這些行家對平臺的依賴,以及如何保障專家服務的質量。
  2. 高質量信息的高效匹配,這包括對知識檢索與推薦的效率,以及最終促成交換的滿意程度。
  3. 信息價值的評估,這包括定價機制、激勵機制和評價反饋機制。

如今在行用充滿儀式感的約見“淡化交易感”,而靠我則采取淘寶式線上付款線上溝通的交易方式,試圖擺脫見面給錢相互尷尬的局面。這真的是最好的方式?

非標準化下如何保證服務品質

知識共享經濟實質是認知盈余的一種演化,采取的是一對一個性化私密性C2C的模式。這種分散化個性化的用戶需求就無法讓知識提供者實現標準化。在非標準化的服務體驗模式下,如何保證服務品質?如何實現產品規?;??如何去量化單場服務和整個平臺的價值?平臺如何提供足夠好的信息去支撐用戶挑選合適的導師?靠我目前采用實名制認證和雙重交易評價系統,在行在細拆服務流程,1英里采用雙評分制。。。這些都是在希望加強對這種非標準化產品的可控性,但這真的屢試不爽么?服務的標準化和可復制性又如何解決呢?

用戶規模、內容質量與平臺質量的權衡

說完服務質量就得說說用戶規模、內容質量和平臺規模,一般人都認為凡是社區就應該灌水,但量增加不等于社區成長,因為有了巨大的用戶量和內容量不一定是件好事,百度流量那么大,它的“新知”卻折戟沉沙。這類一對一的兼職知識共享平臺更是,專家與學員的會面頻次都不會太高,平臺若要提高交易頻次和交易量,勢必會擴大用戶規模,但一旦用戶量增大,信息篩選的成本就會提高,一對一溝通的質量就會受影響,另外行家總是相對少的,大多數用戶的需求怎么滿足,難不成都變成“大班上課”“視頻演講”?

平臺商業化的變現

作為知識共享經濟平臺,他們固然有三個使命:

  1. 消除“知識交易感”帶來金錢的罪惡感
  2. 讓行家導師智客存在感爆棚
  3. 學生們“滿載而歸”

但即便完成了以上三樣,他自身的商業價值就實現了嗎?非也,如果學員與行家私奔擺脫了平臺怎么辦?一對一的溝通方式會不會又成為了新的“約炮”工具?三四線城市是否存在這類場景需求,學員付費意愿怎樣?是不是每個平臺都能和靠我一樣與酒店、Uber深度合作,實現住宿、交通等一站式服務的同時獲得利潤?專家有限的的“交談社區”里,如何以交談為核心連接更多服務,構筑商業模式?

但是,這不意味著知識分享模式就無想象空間,就像當年的淘寶一樣,很多人剛開始只是試一試,后面開始以此為生。知識共享經濟作為新的行業形態才剛剛萌芽,對泛知識的商業化也剛剛開始。當每個人都開始脫離固定工作,實現“U盤式生存”,踐行著共享經濟和去中心化,我們是不是真迎來了新的時代?

 

本文由 @曾響鈴(微信號:xiangling0815)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鄙視標題黨!

    來自北京 回復
    1. 作者主體說的還是知識分享,“約炮”什么的也只是比喻,再說對于現在互聯網的知識分享體現作者分享的還是很到位的。

      來自江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