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薩比效應:難道成功的不該是我?
“瓦薩比效應”的殺傷力是驚人的,它不僅獵殺富人,還榨取窮人。
01
什么是“瓦薩比”?
這個詞是“哇,SB!”的簡稱,代指那些對自己一無所知事情產生迷之自信的行為。
例如:
- 在海底撈吃個飯,覺得這不就是個火鍋嘛,我也能搞;
- 去美術館看幅畫,心想這是啥呀,我也涂抹;
- 看到火爆的公眾號,覺得自己寫要好得多;
- 遇見美女內心憤然道,我當她男朋友可能更好;
- ……
瓦薩比效應=覺得別人行業簡單+覺得自己干更好。
- 覺得別人行業簡單,就像是覺得“老婆是別人的好”;
- 覺得自己干更好,就像是覺得“兒子是自己的好”。
簡而言之,瓦薩比效應就是:這簡單,讓我來。
“瓦薩比效應”詭異之處在于,它是“老婆是別人的好”與“兒子是自己的好”的混合體。
所以煤老板搞高科技,明星投樂視。
“瓦薩比效應”的殺傷力是驚人的,它不僅獵殺富人,還榨取窮人。
所以毫無理財常識的人們去投團貸網。
富人的錢很少是花光的,他們如果不幸敗光家產,大多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虧掉的;窮人的錢不管有多么少,也會因為“瓦薩比效應”而虧掉最后一分錢。
02
幾乎所有的創業故事都是:有一次我干啥干啥,覺得不爽,那么為什么我自己不來做呢?
吃了啥不好吃,我來做;什么東西不好用,干脆我來發明。
于是某事兒干成了。
如此說來,瓦薩比效應豈不是荒謬的?
其實不然,也許你聽說了霍華德·舒爾茨覺得美國咖啡太難喝,所以要將歐洲的咖啡文化帶過來,于是有了星巴克。
事實上是,星巴克是另有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最多只是第二創始人。
馬斯克也不是特斯拉的創始人,該公司是2003年由馬丁·艾伯哈德和馬克·塔彭寧共同創立的。
最早的麥當勞是1940年由麥當勞兄弟創立的,推銷員雷.克羅克是后來介入,然后反客為主,進而發揚光大。
第一創始人負責培育火種,第二創始人做大做強。僅靠“瓦薩比”是不行的第一代創始人其實已經完成了隨機測試。
單純憑借“瓦薩比效應”,介入陌生領域,即使成了,大多數也是撞運氣,無法復制。
03
2010年,Facebook做了一個職業社交網站BranchOut,聽起來像是領英的克星。通過導流,該App的用戶迅速增長到了2500萬。
此外,BranchOut還拿到了近5000萬美金的投資,有錢有流量有品牌,這事兒看起來非成不可啊。
然而沒多久,因為做不下去,Facebook以200萬美金外加一部分股份,將這個App處理掉了。從社交網絡到職業社交網絡,看起來是一個很自然的延伸。然而“瓦薩比效應”仍然發揮著神奇的作用,讓Facebook對職業社交的好奇與自信打了水漂。
難道馬斯克不是橫跨幾大領域嗎?你仔細看看,他干的其實是一件事情:用“技術+商業”激活某個產業。他通過自學“懂”了火箭發射,但仍然不算專家。更何況他是個瘋子,不能用來否認“瓦薩比效應”。
你也許還會說,維珍也是什么都干?。]錯,布蘭森同時干了幾十個看起來完全不搭的事兒,但他實際上是聚焦到品牌本身。
維珍要推出的新產品或服務,必須具有以下屬性:
- 最佳品質;
- 有創意;
- 較高的金錢價值;
- 對現有其他選擇具有挑戰性;
- 能增添一種趣味或頑皮感。
維珍的品牌戰略是:“它是一種(與用戶的)終身關系。”
每一次產品延伸都將是對維珍品牌的再一次“注解”。所以維珍干的還是“一件事”。同樣,“異類”布蘭森也是無法模仿的。
一個人一輩子只能賺一種錢。
04
為什么會產生瓦薩比效應?
原因一:幼年心結
小時候我想做個賣西瓜的,因為特別喜歡吃西瓜。然而,生意不是過家家。
原因二:咖啡館錯覺
每個女性心底都有個小店情結,覺得既賺錢又浪漫,還自由閑適。其實是用顧客體驗到的氛圍,替代了經營背后的艱辛。
原因三:覺得自己的經驗可以復制
覺得自己的模式無堅不摧,可以復制到別的領域。例如:覺得自己地產干得好,你們造個汽車那算啥事兒,閃開,讓我來,當然又可能最后還是以造車的名義去拿地。
一個領域的能力,很難轉移到另外一個領域。
原因四:“烏比岡湖效應”
“烏比岡湖效應”,這個名字源于加里森·凱勒。他假想明尼蘇達州有個神奇的小鎮,那里“所有的孩子都比一般孩子優秀”。
該模式常常出現在對某些難以客觀衡量的性狀或特征進行描述或評估的時候,比如駕駛能力。只有 2%的高中生在一項調查中表示,他們的領導能力低于平均水平,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比其他人出色得多。
例如:在中國,街頭的店鋪,關了又開,開了又關。咱們總覺得自己可以比別人干得更好,別人開不下去,但“我”可以。
原因五:“積極思維”與“樂觀偏見”
擁有積極思維的人容易受到激勵,業績更出色。但反過來,積極思維也帶來“樂觀偏見”,現實中你很難把握合適的尺度。
原因六:可得性啟發法
當你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腦海中最快蹦出來的答案,并非理性的思考,而是那些最容易冒出來的案例或逸事。
這種心理現象叫“可得性啟發法”,它強化了“堅持”這一理念。
請回答一個問題:人們更可能被墜落的飛機殘片砸死,還是被鯊魚咬死?
大多數人的回答還是“鯊魚襲擊”,但事實是:天空墜落的飛機碎片致死的概率,比鯊魚襲擊致死的概率高出30倍。
當你琢磨著開一家淘寶店時,你想起的是馬云的勵志演講,或者某個朋友的朋友的暴富故事,而非到底有多少比例的淘寶店主在虧錢。
原因七:比“自我高估”更狠的是“認知偏見”
人們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更會高估自己“沒有偏見”。例如,覺得“我雖然也是普通人,但我勝在客觀公正,不戴有色眼鏡”。
原因八:“集體手熱幻覺”
中國社會普遍有種“發達樂觀”,我稱之為“集體手熱幻覺”。當然,中國人多,野心家多,創造奇跡的絕對數量的確也多了。
手熱,可能會激發你去冒險;反之你也會有“手冷”的過度悲觀時刻。
中國當下好玩兒和不好玩兒的地方都在于此。
基于以上八點原因,瓦薩比效應正處在高發階段,其造成一種強烈的心理偏差:
成功的難道不該是我?
05
瓦薩比效應有如下特點:對于水平越高、難度越大的事情,越容易產生瓦薩比效應。
例如:民科喜歡拿量子力學入手,絕不碰牛頓力學。
畫鬼容易畫貓難,越陌生越美,越不懂越自信。賭徒堅信自己能夠戰勝賭場,散戶認為一定可以找到短線法寶。
賭場最怕什么?賭徒不來,瓦薩比效應就是賭場老板的財神。
瓦薩比效應構建了循環食物鏈。
搞金融的盤剝搞地產的,搞地產的壓榨搞實業的,搞實業的虐待搞服務的,搞服務的鄙視當農民的,農民只好欺負五谷不分、出名前住在村兒里的藝術家,藝術家成名后忽悠搞金融的。
上面的閉環,是靠瓦薩比效應完成的:搞金融的覺得自己真的懂藝術。
06
難道瓦薩比效應沒有好處嗎?
好奇心一方面害死貓,一方面推動了自然界的演化和人類的進步。好奇心是偉大的,這個世界需要隨機性。
我們要承認很多成功是意外實現的,這其中很多可能與“瓦薩比效應”沾邊兒。但是問題在于,這類成功無法被逆向工程。
成功的隨機性,大約有兩種:幸存者偏差,涌現。二者都很難被精確還原。
技能是培訓出來的,智慧是涌現出來的。
隨機性無法“精確制導”。
假如想提高一個國家的足球水平,需要有一個很大的基座,形成一片原始森林,讓球星涌現出來。但球星具體從森林的哪個角落冒出來,你無法預測。
如果想從小精確地挑出苗子來集訓,送去阿根廷打造成梅西,這就是“瓦薩比”了。所以足球的底層必須是快樂,而非功利之目的。
讀書要讀無用之書,搞研發的需要心有所向。吃飽了撐著的人越多,奇跡越可能出現。小孩子也別太小就定向發展,應該讓他利用青少年時期自由飛翔。
隨機性喜歡無目的的純粹。
07
怎么對付“瓦薩比效應”?
解決辦法一:極度理性
樂觀的時候對好事打個五折。正如悲觀的時候對壞事也打個五折。
解決辦法二:外部視野
卡尼曼想編寫教材,開會討論,大家說需要兩年半時間。他又問,學校編寫教材的平均時間是多久?答:七八年。后來果然拖了很久。所以,別著急瞎想,多看看平均數。
假設一下,這件事情如果是別人做,你會如何建議?
解決辦法三:對專家的建議也要有獨立思考
英特爾的格魯夫,被診斷出癌癥時,醫生給出了治療方案。他還是自己去做足了功課,結果創造了奇跡,戰勝了病魔。
解決辦法四:可信度加權
多問外部專家的建議,甚至安排他們討論,然后進行可信度加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08
有沒有人主動戰勝“瓦薩比效應”?
當然有。
露露檸檬(Lululemon)是家市值220億美金的公司,靠生產瑜伽服聞名于世。
創始人奇普·威爾遜小時候得過加拿大全國蝶泳比賽少年組冠軍。他父親是名體育老師,母親是縫紉愛好者,而他則在二者的交叉領域創造了奇跡。
這個過程并不平坦。
他先是用一萬美元開了家名為“西灘沖浪”的店,賣沖浪短褲,后來又賣滑雪板。
1998年,威爾遜成立露露檸檬,從事瑜伽服裝零售,一舉成名。
看起來他很“瓦薩比”,跳來跳去,但其實呢?20多年來銷售運動服的經歷,從小從父母那里學到的交叉知識,令他能夠抓住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機會。
“我投入了大概一萬個小時。”威爾遜說。
如果“瓦薩比效應”是一場艷遇,你愿意用一萬個小時令其變成真愛嗎?
作者:老喻在加,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
本文由 @老喻在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厲害
哈哈哈
反思一小時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