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 是一場赤裸裸的龐氏騙局?
導語:美國在線教育企業Knewton創始人兼CEO喬斯·費拉雷(Jose Ferreira)上周五撰文稱,與Facebook等新興社交媒體企業不同,Groupon并沒有創造價值,而是創造了一種并不穩定的均衡狀態。它的整個運作模式就像是一場“龐氏騙局”,并將在5年內瓦解。
以下為文章全文:
龐氏騙局
我希望我錯了,尤其是考慮到Groupon瓦解對科技行業產生的負面影響。但是Groupon的龐氏騙局特征難道還不夠明顯嗎?
首先,我認為Groupon提交上市申請并非科技泡沫存在的證據。大范圍的科技泡沫尚未形成,只是零星地出現了一些小泡沫。Groupon所引發的關注和重要性也都無法與歐洲當前遭遇的危機相提并論。但由于它提交了IPO(首次公開招股)申請,而科技界的業內人士未來幾年都將不斷聽到各種各樣的謠言,經歷IPO狂熱,甚至會因為不可避免的瓦解而相互埋怨,因此還是先讓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Groupon的“郁金香泡沫”吧。
Groupon為什么不僅僅是一個科技泡沫,而是一場龐氏騙局?很簡單:Groupon發現,只要能為本地商家吸引新客戶,就可以讓他們嘗試任何事情。起初有幾家位于芝加哥的商家嘗試了這項服務,而Groupon也顯示出了良好的創收能力。事實上,Groupon會馬上將這些“收入”中的一半返還給本地商家。從本質上講,這根本不是Groupon的收入。但從表面來看,Groupon的收入卻很高,這也幫助他們以高估值完成融資。之后,他們使用這些融資招聘大量銷售人員,繼續吸引芝加哥的本地商家,并在其他城市重復同樣的伎倆。
與此同時,很多早期使用Groupon的商家發現,新增的大量客戶突然之間消失了,而由于他們無法持續維持75%的折扣,因此便不再使用Groupon。但Groupon的銷售人員吸引的新商家卻多于流失的商家(目前如此)。Groupon隨后以更高的估值獲得融資,招聘更多的銷售人員,并進軍更多尚未開發的市場。起泡、沖洗、重復。只要能夠給本地商家帶來好處,這種模式就會重復下去。要證明當前規模的合理性,Groupon現在必須要給本地商家帶來普遍而誘人回報。否則,Groupon基本就是一場龐氏騙局。
Groupon的解釋是:它可以幫助商家吸引新客戶,并將其轉變成回頭客,而商家則需要向Groupon購買這些回頭客。這也是Groupon銷售人員拉攏本地商家時的基本邏輯。讓我們透過表面看本質。典型的Groupon團購價約為零售價的50%,其中半數銷售額進入了Groupon的腰包。所以與同等規模的常規客戶相比,商家借助Groupon團購獲得的收入僅為25%。預計Groupon所有的收入都無法創造利潤,所以收入越高,情況就越糟。
自我毀滅
絕大多數本地商家所能承受的折扣都不超過10%,部分特殊情況可能會達到25%。但是75%的折扣是絕對無法持續的。如果所有的本地化商家都開始使用Groupon,那就無法給任何人帶來回頭客:這些顧客都是沖著折扣而來的。這就意味著,隨著Groupon的增長,本地商家及其競爭對手將發現,Groupon的基本邏輯已經不再成立(如果它曾經成立過的話)——Groupon根本無法給他們帶來忠實用戶。所以,他們不會再以當前的形式繼續使用Groupon。
或許Groupon的管理層認為,他們正在創造一種可持續的“囚徒困境”:這將最終傷害本地商家生態系統的價值,但卻會令Groupon獲利。換句話說,Groupon的規模可能會大到本地商家不得不使用的程度,即使可能會因此損失利益。用博弈論術語來解釋:Groupon創造了一個均衡點,使得“所有本地商家都坦白”(All Local Merchants Defect),之后再迫使商家進入到這樣一個價值破壞的均衡之中,借助自身的控制權獲取利益。Groupon顯然不會公開這種想法。他們只會繼續使用“新客戶變回頭客”的邏輯,即使這對于規模龐大的Groupon已經不再適用。
這聽起來有點多疑。但如果Groupon的計劃果真如此,那就算不上多疑,而是天真。多數本地商家所獲得的利益根本不足以為Groupon提供如此高比例的分成。這并不是一個穩定的均衡,而是一種自我毀滅的均衡。在首次嘗試Groupon的服務后,本地商家不久后就不得不停用這一服務。
由于規模效應,沃爾瑪可以壓低供應商的價格,而供應商也必須妥協。低價為沃爾瑪的顧客創造了價值,但只有當沃爾瑪的供應商同樣能夠獲得價值時,這種模式才能持續下去。沃爾瑪的供應商可以通過擴大規模來尋找更有效的生產流程——通常都是將生產過程外包到中國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這對于美國工人而言是一件壞事,但對與沃爾瑪供應商而言,卻可以創造價值。因為他們可以通過沃爾瑪實現高銷量,并借助降低生產成本獲取利潤。
但Groupon的多數本地商家與沃爾瑪的供應商沒有可比性。他們的成本普遍沒有什么回旋余地,因此就無法持續使用Groupon。
例外情況
不過,仍然存在一些例外情況。如果一家本地商家擁有70%至90%的超高毛利率,就可以持續使用Groupon?;蛘撸瑢τ谝患蚁螂娨晱V告等傳統用戶獲取渠道投入大量資金的大型本地商家而言,如果Groupon比傳統渠道的效果更好,他們便有可能使用這款服務。
但Groupon最終之所以會瓦解是因為符合這種條件的商家并不多。
Groupon管理層曾經斷言“本地商家會回來”——有些商家的確會暫時回來。但實際審計數據如何?有多少比例的本地商家重復使用他們的服務?使用次數有多少?久而久之,本地商家使用這項服務的意愿是否在下降?
Groupon管理層不會披露這些數據,當然就更不會公布經過充分審計的數據。相反,Groupon管理層紛紛借助公司的大筆融資變現。他們還創造了一種全新的B類股,以便讓管理層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權——從而盡可能長地維持龐氏騙局。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科技泡沫尚未形成。LinkedIn、Facebook和Twitter等大型科技公司的高估值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些企業擁有不可思議的網絡效應。而且從基本面來看,他們正在創造價值,假以時日還將更好地借助這些價值盈利。但Groupon卻是不可持續的,他正在破壞價值,并將在未來5年內瓦解。到那時,它幾乎肯定會波及整個科技行業。(書聿)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