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音樂還有什么機會

0 評論 15788 瀏覽 76 收藏 15 分鐘

1.音樂類應用競品篩選

通過appstore、豌豆莢、199IT數據中心、36氪、音樂產業類公眾號等渠道,第一批篩選出的競品如下(篩選知名度較高或者產品模式具有代表性的產品):

酷狗音樂、蝦米音樂、QQ音樂、網易云音樂、酷我音樂、百度音樂、多米音樂、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考拉fm、豆瓣fm、企鵝fm、章魚fm、唱吧、全民K歌、echo、酷我K歌、5sing、鈴聲多多、酷狗鈴聲、酷音鈴聲、聽歌識曲、獵曲奇兵、音樂雷達、節拍器、VLC播放器、PowerAmp、Realplayer、CoachGuitar、彈吧、彈彈、為藝、麥頌、野馬直播、樂流、mozik、挖哇、看見音樂、spotify、bandcamp.

2.競品進一步分類

1

競品分類

3. 各類別分析

綜合類音樂平臺:

此類產品核心功能為音樂搜素、試聽、下載和社交,服務內容包括歌單、個性化推薦、曲庫、歌詞、MV等等。隨著音樂版權的正規化,此類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內容及運營,即使功能體驗較差,也會因為某平臺擁有喜好歌手的獨家版權而選擇忠誠。

而目前的版權格局下,大公司只會越來越強,正如目前阿里音樂、QQ音樂和海洋音樂三國鼎立的態勢已越來越明顯,小公司和新進入的競爭者將會越來越難生存。

綜上所述,從綜合類音樂平臺進入市場會遭到巨頭圍堵,不是好的切入點。

音樂工具類:

此類產品若能找到有價值的剛需切入,下載量將會非??捎^。但由于國內付費下載的行為并未培養起來,大部分工具類產品需要通過移動廣告的形式來賺取利潤,會對用戶體驗造成破壞性打擊。加上主流產品已經開始迭代一些工具類的剛需點,比如微信搖一搖識別歌曲,酷狗鈴聲等等。音樂工具的市場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

綜上所述,音樂工具類產品盈利模式不佳,容易被大產品取締,也不是好的切入點。

音樂教育類:

此類產品目前可分為“純線上”和“線上+線下”兩種模式。純線上的產品比如CoachGuitar,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吉它教學app,篩選出經典的吉他彈唱曲目后,提供視頻、曲譜、慢動作視頻、全角度視頻、伴奏等服務,非常好的滿足吉它彈唱者的需求。但因為制作成本高,每首歌的課程售價需要25元,對中國用戶來講,肯定是偏貴的。線上+線下的模式就是重資源的產品了,app只是宣傳和信息對接的渠道,如果在線下沒有好的音樂師資、場所、運營人員和推廣人員,產品很難成功,所以創業者多半本行就是做音樂線下教育的。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類的產品創業重資源,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渠道和人脈,也不是好的切入點。

說了比較多不太適合的機會點,講一講個人認為不錯的音樂產品切入點。

4.從需求出發

其實聽歌的人需求非常簡單:

  • 找到有情感共鳴的歌
  • 將這種情緒與他人分享
  • 將一首歌打上自己的烙印,比如翻唱或者改編

a和b已經是現在主流的產品形態,即通過搜索、推薦、歌單等形式幫助人們發現歌曲,通過評論、分享的形式將這種情緒與他人共享。而c類的需求也就是我所說的未來方向。

其實這樣的轉變是音樂產業的一次大變革,原來的音樂產業注重消費端,注重唱片銷售、演唱會、應用分發。但未來的音樂產業開始注重生產端,注重生產端也有兩個方向,一是開始關注更好的服務音樂人,二是UGC,讓普通大眾也能參與生產音樂。

這就是為什么電臺FM類的產品越來越多,因為音樂或者說內容的生產者是每個人,荔枝FM主打人人都是主播,強調的就是一種UGC的概念。這也是為什么唱吧這一類全民K歌的產品也這么火,連我父母都沉迷于此,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唱歌,唱歌的人都希望有聽眾,錄好的歌就能分享到社交平臺,還能通過K歌評分和別人PK。

5.新的機會

其實當下熱門的互聯網詞匯,比如“O2O”、“垂直化”、“智能硬件”等都有他們合理的邏輯,越難成功也就越說明產品一旦崛起將構建極高的競爭壁壘?;ヂ摼W+音樂的改革一樣可以從這些大潮里學習商業模式,以下是個人覺得值得探究的模式:

音樂人服務:

很多獨立的小眾音樂人或者初出茅廬的音樂新人在創作出歌曲后,都希望有人幫助他們發行、做版權管理、宣傳、銷售等等,但傳統的產業模式可能制作和宣傳一張唱片的周期會非常長?;ヂ摼W的出現可以讓音樂人直接上傳原創作品并且自己運營粉絲群體。如果有平臺可以在吸引了大量音樂人和聽眾后,對接起這個供需兩方的市場,將能形成良好的生態圈(比如現在豆瓣的音樂人小站)。

比如悟空音樂就在廣州大學城從大學城中培養有潛力的音樂新人,然后幫助他們做音樂發行、宣傳和演唱會,做大公司無法照顧到的潛在音樂人服務。上海的看見音樂也在做獨立音樂人的版權服務生意。

優質內容輕推送,再從媒體轉服務:

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音樂也越來越多,雖然現在的推薦算法能較好的推薦喜好歌曲給用戶。但其實很多音樂往往因為它所關聯的電影、故事或者人物所出彩,純粹的音樂推薦并不能讓發燒友了解到這些傳奇的故事。就像最近比較火的“一個”,每天只推送一張畫、一篇文字和一個問答。如果專注在優質音樂內容的發掘、背景故事梳理及每天僅一次的推送,未嘗不能打動一部分用戶。當然,這也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產品形式,盈利模式將成為這類產品的瓶頸。比如現在做音樂內容推送的“余音”,每期都會推薦音樂人和歌單,雖然我很喜歡這種“獵奇音樂”的感覺,但是也一直比較擔心他們的盈利模式。

不過再仔細想想36氪的成長模式,從創業媒體切入,再進一步發展為孵化器,做創投人服務。音樂媒體切入的產品也可以在用戶數量、專業音樂人群中的知名度做起來后,做音樂人服務,切入本文所說的第一個機會。

新的盈利模式:

Spotify的盈利模式很有意思,免費用戶在使用Spotify的服務時將被插播一定的廣告。而付費用戶則沒有廣告,且可以擁有更好的音質。

Bandcamp則像淘寶一樣,讓音樂人直銷他們的音樂,而且用戶可以通過自定義的價格,從0至無限,來購買音樂的下載權。但有意思的是,平均下來,歌迷們會比市場上同類產品的最低價多付50%,每天都有很多發燒友進行大額支付,例如購買一首歌曲100美元,一張專輯500美元。也就是說,用戶對喜愛的歌反而愿意多付點錢來支持音樂人。

庫克音樂專注于古典音樂,他們購買了古典音樂版權后,將曲庫出售給大學圖書館,這樣學生就能去圖書館免費聽到優質的古典音樂。這個做的就是2B的生意。

國內目前也興起做音樂現場直播的生意,汪峰投資的野馬直播最近也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因為在國內,前期版權體系的缺位讓大部分音樂人的大部分收入,只能從演出中獲得。這是一款讓用戶在移動端觀看音樂演出直播的產品,大部分直播需要付費觀看。產品里有 “回看” 功能,目前回看免費。這也是一種新的盈利方法,不過是把傳統的音樂賺錢方法搬到了線上。

構建生態圈:

有個很有意思的數據,蒂姆庫克稱Apple Music三個月免費期結束后留下了650萬的付費用戶,三個月就超過了Deezer九年來辛辛苦苦積攢的634萬付費用戶。為什么?其實很簡單,iPhone、iPad、iPod、Mac都是各自領域的領頭產品,每個產品里都自帶itunes,都自帶有Apple Music,用戶量基數本身就是一個大級別。小米在手機里預裝MIUI音樂,華為在手機預裝華為音樂,都讓他們在市場上迅速的占有了一定份額。

QQ的綠鉆,作為音樂產業里典型的盈利模式,也構建了一個很好的生態圈,在“綠鉆”背后,是一個聯動的粉絲群,而這些粉絲群借由騰訊的眾多產品串聯到一起,就形成了一個數字音樂生態圈的雛形。粉絲(用戶)在QQ音樂上聽歌,在微信來傳播,通過綠鉆和騰訊的電商渠道付費支持歌手,參與O2O互動,等等等等,QQ音樂為粉絲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立體的“消費場所”。

再說豆瓣,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在豆瓣上去評論音樂,找音樂?因為豆瓣是一個文藝生態圈,喜歡音樂的人通常還喜歡其它文藝的事物,比如電影,比如書。大家去看看現在音樂排行榜前幾名的歌曲,通常都是影視劇的主題曲或插曲。人的行為很有意思,看書的時候提到了一首歌,就想去聽聽,聽歌的時候想起一本書,就像去看看。豆瓣一個巨大的文藝生態圈,就能讓文藝青年通過站內鏈接在不同的領域跳來跳去,這種感覺別提多爽了。

垂直化:

垂直化,或者說做細分領域始終是產品切入的好方法,因為這一塊大公司嫌市場小不愿做,大部分新入者不一定有資源。但多少現在的新生代公司就是從垂直領域做起來的啊,像垂直招聘的拉勾,垂直電商的聚美優品,垂直社交的blue,垂直媒體,垂直搜索,垂直理財等等。

音樂也有很多細分領域,而且這些音樂形式之間的用戶行為之間還真有不同。聽民謠的人喜靜,聽金屬的人喜燥,聽說唱的人喜動。聽戲曲的多為中老年,聽說唱的多為年輕人,聽粵語歌的多在廣東。正因為每種音樂人群的需求不一樣,才有了垂直音樂產品的優勢——你才是最了解目標受眾的人。

O2O:

O2O和音樂一樣能擦出火花,比如現在很多公司在做的“線下KTV+APP”,他們可以通過APP預約包房、點線下包房曲庫里沒有的歌、現場唱完的歌還能錄制評分后上傳到APP里供用戶分享到社交網絡,同在一家KTV的用戶還能通過LBS進行陌生人社交。

音樂教育里也可以通過在線上對接想學音樂和想教音樂的人后,在線下完成課程教育。所有的定價、支付、老師評價、課前預習、課后答疑都可以在線上進行。

#專欄作家#

烏木,公眾號:wumuwizard,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簡書@烏木。喜歡搖滾和吉他,喜歡騎自行車,喜歡用Sketch,自學編程中,對交互比較敢興趣。希望做個全面又有夢想的產品人,夢想是做一款自己喜歡用戶也喜歡的產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