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交平臺“去中心化”的幾點誤區

1 評論 10552 瀏覽 7 收藏 10 分鐘

基于當下的不平等,人們往往對新事物產生救世主的寄托,相對意義上平行于現實世界的互聯網以及節點屬性帶來的希望,不可避免的助推此種情緒像藤枝一樣得到徹底蔓延?!叭ブ行幕痹谶@場狂歡中表現的尤為盡致淋漓。

為什么去中心化

無論是多么強大的國家信用背書,還是法律、軍隊的強制保障,由于整體利益的有序無法推導出個體的無私,避免中心化的作弊風險,是中本聰發明比特幣系統的初衷。

盡管逐漸增多的“議題設置”滿足了公民適度的參與感,但依舊沒有改變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由于中心控制帶來的話語不平等權。自媒體的興起一定意義上掃除了傳統媒介眾星捧月般的優越感,讓不對稱的“中心信息分發者”有了切膚之感。

同樣構筑與大V“中心”的社交平臺,帶來的單項交流,存在感缺失,吶喊無力的悲情讓“去中心化”有了堅強的現實理由。

本文無意于探討“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孰優孰劣,也沒有興致亦可能沒有能力給出一個去“去中心化”社交平臺的架構體系。但更大的可能性也許是不存在這樣的社交系統。但筆者卻反感于沒有思考的隨聲附和,低首蹙眉憋紅臉般的故作深思,和用一知半解的理念扮作公知般的搖旗吶喊。

什么是去中心化

成書于1994年的《失控》一文中,凱文凱利對“去中心化”的描述是完整意義上的分布式架構體系。這種理論神奇般的對大眾智慧、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 網絡經濟等作了預言式的洞見。多年之后無論是中國的天河二號計算機還是現在支撐“雙十一”的云計算,本質上都是這種分布式架構理論衣缽的體現,如果跳出互 聯網的范疇,早在20世紀初德國發明鋼軌供電的動車組已經閃耀這種思想的光輝。

以此類比到社交平臺關于“去中心化”實則去的是信息的不對稱性,去話語權的不平等性,去意見傳達的單項性…

去中心化的誤區

1.去微博平臺中的個人標簽

“去微博平臺中的個人標簽”無助于“去中心化”。忽略人本身的差異性,大談去標簽總顯得熱情有余,認知不足。標簽的屬性,是人表現出來的結果。被貼上QS的質量標簽,同樣是建立在產品合格的基礎之上。大V能夠成為大V并不是平臺賦予他們的能力差異,事實上現實中他們確實有著豐富的閱歷和對事物獨到的見解。認知落差的存在,使得無論是通過內容反定義人,還是平臺先賦予人身份,其實只是一個時間差的區別,人本身的差異性決定了二者最后都是一樣的歸宿。知乎上女神曬出照片同樣會被屌絲關注而成為焦點。這也不難解釋為何僅憑手捧奶茶的照片就能讓章澤天迅速走紅網絡的事實。即使微博上的用戶遷移到去除標簽化的知乎如果因為內容優秀,同樣會被追捧成另一種形式的大V,是不是又成了一些人眼中的“中心化”?微博被認為“中心化”的弊病實則是自誕生起話語權重的不平等,規則機制的不平等導致。而這種權重過度向帶有標簽的大V傾斜,導致了一部分人誤認為去中心化就是去標簽的原因。

2.對彼此價值觀的認同而產生新的關系鏈

“對彼此價值觀的認同而產生新的關系鏈”和去中心化沒有關系。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劃分五種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基于成長背景,認知水平不同建立的世界觀很難改變的前提,這或許是找尋相同價值觀的人獲得一種認同感來滿足尊重需求的動力體現。但通過彼此價值觀的認同,產生新的關系鏈,這幾乎在所有的社交平臺都能實現。通過共同關注的大V,結成更緊密 的朋友;通過知乎、豆瓣的優質內容也能互相吸引。本身無關乎“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分。再有即使泯滅人有見賢思齊的提高改變需求,如果只與價值觀相同的人相交往,也會顯得既可憐、自大又固步自封。事實上人既有杵臼之交也有患難之友,有總角之好也有忘年之交。只認同自己價值觀的人難免陷入另一種“人以群 分”的中心化圈子,何況人的價值觀還不可能一成不變。

3.中心化社交的是弱關系,強關系是去中心化的

某明星微博粉絲多達幾千萬之眾,卻關注者寥寥,這種粉絲對明星的擁護擁是建筑在崇拜上的一種非常弱的社交關系,沒有見過,可能沒有聊過一句話,甚至微博內容 也不是明星本人發布。但圍繞明星的“粉絲”卻能形成我們常說的“粉絲經濟”因此有人說得弱關系者得天下,弱關系一般都是中心化的。強關系是去中心化的,圈子本身非常小,形成不了經濟效應。證明某個論斷為雖不容易,但證明它為假卻很簡單,舉一反例即可。知乎上的關系屬于弱關系,卻沒有人認為知乎是“中心化” 的,項目經理和團隊建立的微信群,成員間是強關系,卻仍然改變不了“中心化”的事實。因為關系的不對稱,話語權的不平等并不會因為強弱關系的轉變而有任何變化。同樣基于平等架構的知乎也不會因為弱關系而變得不再具備“去中心化”屬性。

后記

因為意義的相對性,“中心”和“非中心”本就可以相互轉換,就像你無法界定集體到底有多大,為了集體可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但當這個集體遇到一個更宏大的范圍,該集體是不是又成了犧牲對象?如果不能保證每個人的利益得到尊重,集體利益最終也不可能得到保障。

張小龍在談微信去中心化時,被譏稱為理想主義情懷,恕我淺薄無法辨別這是出于認知的不足,還是基于利益的惡意宣揚和詆毀。如果我相信人是友善的,這不免讓我產生一種高出他人見識的不安,所以我寧愿相信這是腹黑的后者所為,反倒提供了我為張小龍“去中心化”做一番注解的價值。按照張小龍的理解“微信不會提供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給所有的公眾平臺方、第三方?!?“微信每天有近千萬的公眾號,在微信里面很活躍,他們的活躍是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帶來的。微信并沒有一個中心入口來提供給他們。”這是洞悉了本質化后的理 解,以微博為鑒,去除規則機制不平等的原罪,張小龍用發令槍的聲響保證了所有公眾號從最開始起跑時的公平,至于后面公眾號所能達到活躍度完全取決于自身的差異。另外一點張小龍希望微信搭建一個生態系統,“簡單說我們是希望建造一個森林,而不是說我們要建造一個自己的宮殿出來?!边@一點上張小龍并沒有局限于 對“中心化”認知的泥沼。去中心化不代表沒有中心,張小龍用分散為更多的中心為”去中心化“做了最好的詮釋。而這一點正是凱文凱利對“去中心化”分布式架構體系的描述。

 

文章來源@白略網

版權聲明:若文章來源或內容有誤,請聯系我們主編,QQ:419297645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邏輯清晰,用詞犀利,佩服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