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社交,豆瓣決定從“小事”做起

0 評論 14610 瀏覽 12 收藏 9 分鐘

近日,一則豆瓣發布新版本3.0的消息在朋友圈不脛而走,作為一名資深豆友,這個消息讓我感慨良多?;叵搿按蠖拱辍钡某霈F幾經坎坷,從當初阿北堅持不設置統一的入口到兩年后改口上線大豆瓣。然而萬眾期待的大豆瓣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很多用戶紛紛表示,用這個APP還不如直接打開手機瀏覽器上豆瓣呢。

顯然,這樣的移動端入口難以滿足一眾文藝青年的期待,數月過后,豆瓣2.0來了。新版slogan為“匯集一億人的生活趣味”,主打的功能改為豆列,然而濤聲依舊。沉寂一年之后,這一次豆瓣的改變更加徹底。豆瓣3.0不僅將slogan改為“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甚至連LOGO都一起改變。目的似乎很明確,全力配合新功能:豆瓣小事。

豆瓣小事到底是什么

豆瓣小事雖然是個新東西,但其內在邏輯脫胎于書影音條目下的即時討論與豆瓣小組?;旧峡梢岳斫鉃?,在小組題目,也就是興趣是名義下的,脫離書影音的即時討論。也就是說,豆瓣的策略已經從書影音社交轉向到了大眾興趣社交,百度貼吧化。

誠然,一億人的生活趣味顯然非書影音所能概括,而在書影音商業價值的挖掘上面,豆瓣已經被一眾O2O趕出場外。將書影音的文化趣味轉向生活趣味,豆瓣似乎找到了一片新的大陸。但是,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情,這件小事“小事”能辦到么?筆者表示,這有點很難。

舉個簡單的例子:微信搖一搖,大家都在有趣地搖一搖,就能搖到一個有趣的人么?

歸咎到底,豆瓣的初衷是“以書會友,以友會書”。這次將書更改為了小事,也就是說“以小事會友,以友會小事”。其關鍵的點仍然在于用戶之間關系鏈的建立,也就是“會友”的過程。而以什么由頭來“會”,這里就存在一個轉換率的問題。

電子商務領域里,大家都比較強調轉換率,因為提高一點轉換率,可能就是提高好幾倍的利潤。其實在社交領域也是一樣的,一個社交軟件,其轉換多少對人的結識,就能增加多少用戶粘性。相比于書影音語境下的短評長評,這些沉淀的內容顯然比“小事”更能體現一個人的興趣,用戶通過閱讀引起共鳴,繼而產生“關注”、“私信”等關系鏈建立的操作。

但是類似于“隨手拍”這樣的“小事”,這種缺少語境的表達,能展示出多少“興趣”呢?。長期以往,小事所呈現的便是,有事即奏,無事退朝。同樣的人來人往,百度貼吧還能沉淀一些在精品區、照片區、視頻區、貼吧群組。而豆瓣小事又能沉淀多少呢?有人離開,有人歸來的聚會,玩鬧過后只剩一片狼藉。

顯然,這樣的“小事”既沉淀不了內容,又無益于關系鏈的構建。豆瓣在用戶流失壓力下所做的語境擴張努力,結局反倒一場空。

與此同時,另一款興趣社交APP陌陌,卻在努力地洗白缺少語境和表達空心化所造成的“約炮”氛圍。有意將興趣話題導向書、影、音等文化產品。在拓展提升語境這方面,陌陌不僅在電影、書籍領域和豆瓣合作,獲取豆瓣上的信息,還在音樂領域與蝦米合作,支持在線點播功能。

在陌陌洗白自己的同時,豆瓣卻在面臨接盤。這樣的結局,或許在一年之后,大家提到約炮神器首先想到的是豆瓣,大家想起書影音首先想到的卻是陌陌。這樣的換位,唐巖一定笑了,不知豆瓣的阿北又將作何感想。

內容聚合這條不歸路

縱觀豆瓣APP的數次迭代,歸咎到底一直是在做一件事,內容聚合。

豆瓣1.0可以視作WEB端到移動端的過渡,但仍推出了IM形式的即時討論功能。但這種即時討論是放置在各個條目之下的,而這些條目又處于豆瓣UGC長尾的不同位置。這就導致了兩種結果,要么加入討論的人數太少,沒人說話;要么加入討論的人太多,模糊了討論的焦點。

豆瓣2.0內容聚合方式換成了豆列的興趣標簽。豆列很早以前便出現在了WEB端,但那時的豆列更多的作用是為豆瓣猜提供數據信息,并不直接用做內容搜索的工具,這次復制到移動端,面臨更加復雜的操作過程,效果自然難以保障。

豆瓣3.0擴充語境,意圖通過小事進行聚合。這一次的聚合,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內容聚合,而是人的聚合。豆瓣此前的聚合方式無論是同好、標簽、豆列、豆瓣猜,都是基于書影音的UGC內容聚合,而這一版本的“小事”卻將聚合的順序顛倒,先聚合人,再制造內容。但這樣的聚合,不僅沒能利用上豆瓣海量UGC的優勢,反倒是另起爐灶,重新上路。這樣丟棄豆瓣立身之本的做法,不僅聚合不到人,更是難以產生高質量的內容。

慢公司的急躁

被外界視為慢公司的豆瓣,一直都在試圖尋找一種突破,但每一次的突破卻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

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方向錯誤。

豆瓣總是期望橫向擴充語境來實現內容的拓展,繼而提升其商業價值。按照這個思路,豆瓣從早期的書、影、音一路拓展到同城活動、小組、東西、市集。然而,頻道越擴越多,內容越來越散,頻道間卻形成壁壘;松散的內容在各自頻道內形成閉環,但從整個豆瓣來看,其實卻成了一個發散的開環系統。

豆瓣的當務之急,或許在于打通書、影、音之間的頻道隔閡,而不是試圖拓展新的語境。豆瓣之前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就是一度出現的跨頻道豆列(這個豆列可以將不同頻道的事物,組織在同一個豆列中)。比如說,將一本書、一部電影和一首歌放在同一個豆列中,但后來由于一些技術的原因,這個創舉又回滾成一則豆列只能包含同一頻道下的內容,也就是說,跨頻道的豆列功能被取消。

筆者認為,跨頻道的聚合,關鍵并不在于設計復雜臃腫的豆列,其關鍵點在于用戶。豆瓣應該堅持“以書會友,以友會書”的理念,突出“友”的作用。豆瓣方式的興趣社交其實不必借助于新的“小事”、“豆列”、“標簽”等功能,將主頁的小事調整為關注動態,將運營策略從內容沉淀改為關系鏈沉淀,再通過沉淀后的關系鏈進行內容分發。

也許,這才是一條符合豆瓣的興趣社交之路。期待豆瓣4.0。

 

本文由 @青空片想?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