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與合,淺談iOS與Android的對立和統一
Android和iOS作為當下兩大主流移動操作系統,經歷了多年的相愛相殺,它們在競爭中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而隨著市場的發展,它們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Android和iOS面世至今已經有十余年,作為先下唯二兩大主流移動操作系統,二者十多年來相愛相殺,跨越了功能機時代到智能手機時代。
它們的誕生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晶,也為全世界的人們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世界的變革之快,兩大移動操作系統卻始終走在創新前列,作為承載幾十億人信息交流的媒介。也許下一個十年,它們依然能活躍在人們視線的主舞臺。
一、發展歷程
2005年8月由谷歌以4000萬美元收購注資操作系統公司Android。此時Android僅僅成立22個月。
2007年1月喬布斯在MacWorld大會上發布了第一款蘋果手機,并為操作系統取名為iPhone Runs OS X。
第一代的蘋果手機不能更換壁紙和鈴聲,也沒有第三方應用,不過就當時來看多點觸控的大屏幕、觸屏的交互操作、便攜拍照特別是去除了傳統的撥號鍵盤只保留了一顆HOME鍵的革新,依然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同年11月,谷歌正式向外界推出Android系統,并宣布成立全球性的聯盟組織,聯合手機制造商、芯片制造商、軟件開發商電信運營商共同維護Android的開源代碼。
在諾基亞當道,功能機盛行的時代,大多數人對Android系統的推出持悲觀態度。相反,Symbian系統在市場中表現良好并占據了絕對優勢,在統治了手機界半壁江山的諾基亞看來,當時谷歌和蘋果推出的移動操作系統還不足以威脅到Symbian的地位。
2008年蘋果推出了iOS開發包并在7月開放了App Store,標志了移動應用時代的開啟,其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獨具一格的分成體系吸引了大量開發者入駐。彼時,谷歌推出了第一款搭載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HTC G1和Android1.0,一上市后就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獲得了熱烈的市場反響。
2008年在這個智能移動系統百家爭鳴的年代,Android和iOS齊頭并進,展現出了極大生命力,開始威脅到Symbian系統的統治地位。
2009年是iOS和Android躍進的一年,iPhone OS 3.0增加了文本復制、粘貼、推送通知和視頻錄制等等在現在看來是極為基礎的功能,極大增強了iOS的實用性。谷歌也在嘗到G1的甜頭后,對Android做出了小幅度升級,并趁勢推出了搭載Android1.5的G2和Android1.6的G3,從Android1.5(Cupcake紙杯蛋糕)及以后,谷歌都會為每一個Android大版本用甜點命名。
2010年,iPhone OS正式改名為iOS,同年發布了喬布斯經典之作ipone4。iOS4新增了多任務和FaceTime兩個主要功能。而競爭對手Android系統也迎來了10萬個應用數量的里程碑,并在12月升級到了Android2.3版本。后知后覺的Symbian系統的市場份額快速萎縮,這一年才剛剛開始面向第三方和開發者提供開源服務。但隨后索尼愛立信高層拋棄研發塞班系統新手機的開發計劃,12月塞班基金會網站關閉停止向外界開放源碼下載。
第二年,各大廠商除了諾基亞都紛紛放棄了Symbian系統。難以置信曾經的移動操作系統霸主Symbian竟潰敗得如此之快,一夜之間Symbian平臺便分崩離析。Android接過Symbian市場老大的位置,從此之后Symbian系統一蹶不振,直到2013年被諾基亞放棄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塞班作為諾基亞全資子公司,受其狹隘保守的格局影響,對手機廠商和第三方開發者并不友好(系統只適配諾基亞手機且開發難度高)。相反地,谷歌積極地對Android開源,短短數年內就完成了彎道超車徹底擊敗Symbian。
相應的,蘋果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里爆發出了蓬勃的創新力,相繼推出了iOS5到iOS7,整合了語音助手siri、數據共享服務iclond、扁平化UI和touchID等等超前的產品設計。從品質體驗和利潤碾壓Android,更頻繁地亮相在消費者面前。這三年里是移動操作系統大舉邁進,很多產品革新成果依然保留至今。
2010年到2013年,蘋果不斷在引導行業創新,而Android持續在模仿iOS的升級理念并打磨自身。市場整體呈現雙頭并進,相互博弈的局面。
此時,手機廠商老大諾基亞依然不肯底下高傲的頭顱使用Android系統,2011年諾基亞和微軟達成合作,開始采用Windows Phone系統作為主要的操作系統。Windows Phone繼承了微軟Windows Mobile的技術底蘊,但可惜的是無論在UI體驗還是系統易用性上都遠不如前兩者,最致命的是在第三方應用上的先天不足,后天不補,直接導致了新產品無人問津、老用戶大量流失的悲劇重演。
2011年,Android系統升級到了4.0,谷歌更注重Android細節的優化提升和基礎功能的升級,并針對良莠不齊的手機廠商做進一步的適配優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底層改造上面,如優化系統速度、web應用api的開發、重新設計窗口生命周期等等;然而各種bug也隨著而來,消費者們經歷了Android飽受詬病的一代。
同年,阿里云正式推出了基于Linux的一個類Android系統yunos,yunos采用了與Android不同的架構,安全性能更優于后者,并兼容Android的大部分應用。在谷歌的擠壓之下,能與yunos合作對象都是國內末流的手機廠商,隨著近年來國產手機小廠紛紛倒閉,yunos也漸漸消失在手機操作系統中,只能另辟蹊徑向交通出行、智能硬件領域發力。至此,已無人能撼動Android和iOS市場地位。
2014年到2016年,國產的Android陣營的手機廠商崛起,系統層面紛紛推出了各自基于Android的移動OS。
于此同時,在軟硬件結合的產品體驗中出現了許多新奇的玩法:指紋識別、壓力感應、紅外遙控、面部識別、曲面屏和全面屏、雙攝和三攝等等,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但不變的是,Android和iOS依然是市面上的主流兩大操作系統,占據著絕對的壟斷地位。隨著移動系統功能以及系統生態的完善,蘋果和谷歌在移動操作系統層面的創新力度趨緩,更多的是相互借鑒和參考,做一些小修小改。
2017年以后,蘋果用戶迎來了iOS11和iOS12,對系統應用與UI細節進行了進一步的雕琢,增強了語音助手siri的可用性,加入Apple Pay轉賬功能,通知中心擴展更全面并提供一些簡單有趣的AR小玩具等等。近年來,智能手機市場尤其是在中國已經逐漸飽和,消費者對手機的換新需求趨緩,加上各大Android手機廠商的強力沖擊,廝殺慘烈,小廠紛紛倒閉或是被吞并,蘋果的銷量短期內開始出現疲軟甚至下滑。
二、系統的對立:開放與封閉
Android和iOS在系統層面的差異化極大,其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系統的開放與封閉,讓二者在定位、發展和戰略走向了兩個極端:
- Andorid的編程語言使用跨平臺能力更強的java,iOS采用執行效率更高的Objective-C和Swift。
- 兩者運行機制不同:iOS采用的是沙盒運行機制,Android采用的是虛擬機運行機制。
- 手機廠商對Andorid優化的參差不齊和第三方app開發者沒有完全統一的開發標準,而iOS則沒有這些問題。
- iOS對后臺進程的管制嚴格,通知消息等喚醒動作有專門統一的激發要求,而Android的后臺允許常駐對內存和cpu開銷較大。
1. iOS
iOS是基于UNIX開發的系統,并且有別于Android的開源開放,iOS的封閉性為所有開發者統一了約束規范,蘋果掌控著app store所有應用的上架和迭代話語權,所有運行在iOS上面的應用程序都需要嚴格地遵從蘋果的要求,小到ui設計大到整體的業務邏輯都在其掌控之下,這避免了類似Android惡意應用泛濫的情況,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三方app的統一性和整體質量。
但不可避免的是,這缺失了Android系統的可玩性和可拓展性;讓人欣慰的是,近年來iOS系統級的功能應用都在逐一完善,對于喜愛iOS的重度用戶來說,越獄已經不再是剛需。
沙盒機制不是iOS特有的,但iOS玩轉得得心應手。應用程序單獨運行在一個封閉的沙盒之中,所有的非代碼文件比如文本、圖片、視頻、屬性集合等都集中規范在特定沙盒空間中,不同應用相互訪問這些數據時,需要得到嚴格的授權,這樣極大程度地保證了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沙盒目錄下有三個文件夾Documents、Library(含有Caches和Preferences目錄)、tmp。
- Documents:存放文件數據,系統會自動備份需要的數據。
- Library:存放緩存文件和設置配置文件。
- tmp:臨時目錄文件,會被頻繁的刪除和寫入數據。
iOS系統分為四個層級,這里我們同樣不做過多深入,僅限了解即可:
- 可觸摸層(Cocoa Touch Layer):界面控件、通知中心、地圖和廣告服務等等。
- 媒體層(Media Layer):圖像引擎、音視頻引擎、游戲控制中心。
- 核心服務層(Core Services Layer):網絡控制、數據存儲、其他硬件接口訪問。
- 核心系統層(Core OS Layer):內存管理、電池管理、安全認證等待。
區別于iOS擁有極高的軟硬件契合度,Andorid系統具有開源特性,手機廠商都有針對性地對系統源碼進行改寫和優化,以更契合自家的硬件設備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能在硬件差異性難以明顯拉開的情況下,擴大體驗的差異化。
2. Android
Android采用了由C語音實現的linux內核作為底層系統,在應用軟件和手機硬件中做為一個中間支持層存在。集成了所有應用服務所需要的驅動,通過上層發出的指令來調度驅動服務。
Android采用了虛擬機運行機制,這意味著每啟動一個app,都相當于啟動了一個獨立的虛擬機,并且支持后臺常駐,即便
用戶退回到桌面或者訪問其他app,都不會打斷當前既有的任務回話,并且多個應用間能夠串聯啟動,支持數據和文件共享。在這樣的系統機制下,對cpu和內存的負擔乃至電源消耗自然也要遠大于iOS。
同樣地,Android的的體系架構也大致分為四個層級,從下至上依次是:
- Linux內核(Linux Kernel):內存和進程管理、顯示驅動、攝像驅動、電源驅動等等。
- 系統庫(Libraries):Android運行環境(虛擬機和核心庫)、java的功能函數、數據庫、瀏覽器引擎、渲染引擎等等。
- 應用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提供指令Api,系統級應用的管理器。
- 應用程序(AppLications):瀏覽器、電話薄等系統層面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Android一直在低調而努力地布局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和其他移動市場,涵蓋TV、車載導航、智能手表等等,配合硬件廠商推出了多種基于Android適配系統,從中能看到谷歌發力硬件生態的前瞻性和決心。
而iOS先天的閉源特性,導致蘋果只能親力親為關上門來自己研究,除了2014年推出了智能手表apple watch之外,據稱還在投入研發搭載iOS系統的無人駕駛汽車。隨著5G時代的到來,物聯網必定會催生出新一波的改變人們生活的變革浪潮,而為此深耕多年的Android其表現令人期待。
Android平臺原理機制
iOS 入門簡介
本文僅針對系統層面進行簡單介紹,詳情請點擊引用鏈接查看。
三、表達的統一:扁平風
由于Android手機型號眾多,谷歌近年來也在努力開發設計規范。但前期Android的第三方app都以iOS為參照標準進行設計,導致Android的app的設計風格和布局逐漸向iOS靠攏。尤其是iOS7以來扁平風Flat Design,影響了許多主流app的設計方向。谷歌在2014年推出的Material?Design提出了和許多Flat Design相仿的設計理念,如更鮮艷更全面的配色,扁平圖標和簡約化的框架設計。
1. Material?Design
Material?Design引入了Z軸的概念,讓人欣慰的是,依然保留了擬物運動的物理特性和陰影效果。Material?Design尤其重視動畫效果的展現,勻速機械的動畫效果會讓用戶感到僵硬和失真,其在動畫細節加入了阻尼效果的柔性過渡,這種擬真的效果的觀感非常舒服自然。
Chips是Material?Design精髓之一,即“魔法紙片”,從魔法紙片我們可以具象地了解Material?Design所要傳達的設計理念和風格:
- 魔法紙片具象的來說是一個塊狀容器,可以放置文本、圖片或者各種圖文組合等等。
- 具有的卷曲、懸浮、拖拽、放大縮小和旋轉的特性。
- 具有無限延展的非正常物理特性,又保留了彈性拉伸、不可穿透、動態陰影的仿真效果。
- 組件擁有1dp的Z軸厚度。
- 介于扁平和擬物風格之間,采用了大量擬真動畫。
- 強調視覺層面的融合與統一,過渡柔和清晰,不易產生觀感疲勞。
Material?Design還在其他方面做出了規范約束:
引導性的動畫,需要保持一致的指示性動作:
色彩統一,減淡色調來構建輔助色等等:
圓滑的文本風格,可以通過主色調鋪底,白色文本呈現,四面空間充足的留空,來呈現最佳觀感效果:
可操作元素最小點擊區域尺寸:48dp X 48dp,因此所有的的距離規格是8dp的整數倍:
2. Flat Design
同樣是扁平風,iOS的Flat Design就顯得更簡單純粹,完全移除了物體的陰影效果,但更強調色彩的復雜搭配,以及組件、圖標等等的圓角效果,給人一種更清新活潑的視覺觀感。
從iOS早期的擬物風格,刻意去模仿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器具的按鈕,比如照相機或計算器,界面排布和按鈕的圖標設計都在嘗試還原真實性,對用戶引導有顯著作用。從扁平風格之后,這種引導效果弱化了許多,在備受質疑和批評后經歷了短短幾年時間,時至今日扁平設計是已然是移動操作系統的乃至PC系統的主流。
無論是iOS還是Android,基本的設計原則都很統一,用戶喜歡、方便快捷、優美輕松的既是最好的設計,筆者簡單地將二者統一的設計理念整理如下:
- 功能業務主次分明,UI結構清晰,突出重點,強化警告效果,交互反饋明確。
- 方便快捷,精簡高效,邏輯順暢易懂,以最少的操作(點擊數)獲取需要的結果,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和使用成本。
- 美觀優雅,符合設計要求,盡量做到不突兀、不違和,但仍然需要在細節處保有特色。
Material Design-What is material?文章補充內容,詳情請點擊引用鏈接查看。
四、分與合
截止至2018年底,Android占據了85.9%的移動操作系統市場份額,iOS則拿下了剩下14.1%,這說明其他操作系統已基本退出市場。從生態的構建和系統的開發的難度和時限來看,新生系統暫時還無力挑戰二者,這樣雙頭壟斷的局面可能還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
近年來,移動操作系統領域并不平靜,蘋果接連與三星、高通因為專利問題打起官司背負上數十億美金的和解費,又因為App Store的涉嫌壟斷應用程序下載和向第三方出售用戶iTunes信息而惹上其他官司,負面新聞和麻煩接踵而至。其技術革新的進步減緩導致在系統創新力度已不復當前,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消費者對蘋果產品的期待度和熱情也大打折扣,iphone遇到了明顯的銷量瓶頸。
谷歌的日子也不好過,在去年受到了歐盟50.4億美金的天價罰款后,有消息傳出將對Android系統面向手機廠商收費(來迫使移動設備漲價轉移罰款壓力,最后還得讓消費者買單)。事實上,谷歌可能也正在為收費做出準備,宣布5年內換下Android的新系統Fuchsia的推出便已初露端倪。
國內通訊設備供應商兩大巨頭中興和華為接連受到制裁或禁令管控,這時候我們更明確地意識到,能擁有完全自主技術的硬件產品和系統是多么重要。
據多家科技媒體的消息,今年5月,華為已在歐洲遞交了多個商標申請,其中就包括華為自研操作系統——“ARK OS”。早在去年8月,華為在國內注冊申請操作系統商標“華為鴻蒙”。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國人將能迎來真正意義上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尚未面世的鴻蒙系統,想要挑起大梁在兩大移動os中分得一杯羹,任重而道遠。
iOS與Android自成為對手以來,因為市場體量巨大、定位不同、發展側重和戰略方向的差異化,二者處于一個發展之分,目標之合的良性競爭態勢中。無論是系統架構、交互邏輯還是用戶感知,雖有處處不同的對立,但好產品是用戶永遠不變的需求,最終二者會在產品之旅中出現更多的統一。
本文由@Canbrila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