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決定反而有更好的結果?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看對錯”比“分利弊”更重要。在決策的時候,我們總會陷入筆者所說的“模糊的正確”與“正確的模糊”,如何判別背后的原理和意義呢,筆者將為我們娓娓道來。
一、模糊的正確
一個人的能力在職場上體現在三個層面:
- 第一個層面是學習,也就是輸入。
- 第二個層面是執行,也就是輸出。
- 第三個層面是在學習與執行之間的決策。簡單說,就是做決定:
場景一:你正忙得焦頭爛額,同事的工作需要請你幫個忙,你要不要幫他。
場景二:你有一個很好的跳槽的機會,上司卻許諾更高的薪水留你,你怎么辦?
場景三:你大學同學想找你合伙創業,你要不要創業,要不要跟他合伙,要不要按他設想的方向?
上面的幾個常見例子不難發現,決策跟學習和執行很不同:
首先,需要你做決定的事通常非常糾結,要在幾個難判優劣的選項中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且這些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對別人合適的作法,你卻未必。
其次,學習的結果是理解,執行的結果是完成,這些都有即時反饋,只要你不自我欺騙,很快就能得到正確的獎勵和錯誤的懲罰。但決策的結果是好是壞,目前很難判斷,你永遠不知道你放棄的選項會不會更好。
最重要的不同:你的決策信息是不完備的——完備了就不叫決策,而是執行了。
比如上面場景二“你有一個很好的跳槽的機會,上司卻許諾高薪留你”,想要做出科學明智的決策,你必須判斷出現出上司是真的想留你,還是假意留你,再找新人替代你——而想要準確地判斷出這一點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學習是找到前人開好的路,執行是沿著這條路堅定地下去,那么決策就是在無數條不知道通向何方的路中,選擇一條最可能的。
上周發的文章《人生的選擇: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正確的模糊》,是從“尋找人生方向”這個比較價值觀的角度去闡述“看不清未來時,應該選擇模糊的正確”這個理念。
從留言看,大部人都是認同這個理念的??梢挥龅綄嶋H問題,就接受無力了,因為這種思想跟人的“趨利避害”的天性非常沖突,所以道理雖好,從來都只是少數人才能做到。但實際上,“模糊的正確”應該是我本人最核心的人生理念之一,同時又是非常實用的決策方法論。所以我想要一系列的文章去詳細地闡述這個理念。
二、用結果倒推決策
讓我們回顧一下上一篇的內容,什么是“模糊的正確”。
假如你置身濃霧中的叢林,只依稀通過太陽辨別方向,你發現此刻正確的方向上泥濘一片,前方不知道有什么。選擇這條道路,短期內你不一定會做對,所以是“模糊的”;但你總是沿著正確的方向在走,所以又是“模糊的正確”。
在相反的方向有一條大路,選擇這條道路,短期內你會走得很好,所以是“正確的”,但你并不知道這條路將把你帶向何方,所以它是“正確的模糊”。
道理很容易接受,能成功的人都是能走到最后的人;而能走到最后的人,又都是選擇前者,也就是“模糊的正確”的人。
但現實卻很遺憾,大部分人都會放棄“模糊的正確”去選擇后者——也就是身邊能看得清卻不知道通向何方的路。
其實,“模糊的正確”理念不是心靈雞湯,它是通過邏輯推理出來的方法?!澳:恼_”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決策條件是模糊的”。
以“你有一個很好的跳槽的機會,上司卻許諾高薪留你”為例,之所以說“決策條件模糊”,因為新東家開出的薪水是確定的,但新環境是不確定的;留在原公司的工作是確定的,但老板的真實意圖又是不確定的。
所以這兩個選項,你無法判斷優劣——如果你一下子就做出了選擇,那就不能算是決策,而是執行了。
在這種模糊的條件下,大部分人的直覺都是要“讓我把這紛擾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想方設法去判斷“老板說的話會不會當真”,或者“新公司到底好不好”,然后再去比較??烧沁@個直覺思考,讓你背離了“模糊的正確”的決策理念,你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假如你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發現老板是個說話算話的人,你最后決定放棄跳槽,到了年底也順利加薪,這個結果似乎是好的。但判斷一個決策是否成功,并非是看結果的好壞,而是檢驗當初的決策目標是否實現。
比方說,你出門前認為天要下雨,帶了把雨傘,可天反而出了大太陽,剛好用來遮陽,但這個結果也改變不了你決策錯誤的事實。
在本例中,這個目標就是你當初跳槽的原因。如果你只是為了加薪,那這個決策就是成功的;如果你跳槽另有目的,這個決策就不成功——你被后來遇到的“模糊條件”給帶到溝里去了。
有人說,就算決策不成功,我還是加到薪了,還是賺了啊。錯誤的決策反而帶來了當下看比較好的結果,這正是大部分人不愿選擇“模糊的正確”的原因。用結果倒推決策,這更是大部分人的直覺思考。
想要知道這種思考方法的危險性,我們就要知道“決策目標漂移”這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三、目標漂移
下面是一個經典的“目標漂移”的心理學實驗:第一次測試時,測試者要在兩種雜志訂閱方式中選擇一種
- A:《經濟學人》電子版,售價59美元
- B:《經濟學人》電子版+紙質版,售價125美元
結果只有32%選擇B——這很正常,大部分人并不需要同時看兩個版本的雜志。
但當加入第三個選項C后,令人大跌眼鏡的結果出來了:
- A《經濟學人》電子版,售價59美元
- B《經濟學人》電子版+紙質版,售價125美元
- C《經濟學人》紙質版,售價125美元(新橧選項)
結果選B的人卻上升到84%——難道大部分人忽然覺得自己要同時看兩個版本的雜志呢?
當然不是。在二選一的決策中,消費者考慮的是“挑出我最需要的”,所以一個電子版就夠了。
可加上一個毫無道理的昂貴的選項之后,很多人的決策目標就被帶到溝里去了,不知不覺變成了“挑出性價比最高的”。
這也是商家常用的“提升客單價”的營銷手段,增加一個更貴的款式,以提升價格居中的產品的銷量。
消費者在消費決策中,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目標飄移,鬼使神差地買回一堆原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老婆和老娘掉水里應該先救誰”這個經典的兩難問題,也犯了“決策目標飄移”的錯誤,人掉到水里,當然是先救人,救上誰就是誰啊。
想要實現一個長遠的、艱難的目標,你一定會遇到不止一次的“目標飄移”。
上次我寫了一篇介紹上?!熬愚D戶”的文章,后臺有人求建議,說自己的職業比較特殊,需要戶口打破“天花板”,他研究后,發現最快的方法是到國外選擇一所野雞大學,上一兩年學后再“留學落戶”。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目標飄移”,為了職業發展去尋找落戶,但在落戶的過程中卻打破職業發展的連續性,偏離最初的目標,變成了為落戶而落戶。
人生是由一個又一個決定組成,如果大部分的決定都順著決策時點的利弊,你就像飄落在風中的葉子,不知道下一步會飄向何方。
四、職業發展的五個建議
那么,在職業發展的問題上,怎樣才能做到“模糊的正確”,并防止目標漂移呢?我總結了五點:
1. 第一件事是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這是“模糊的正確”理念中,代表“正確”的唯一因素。它通常是基于自身因素和外部條件,自身因素包括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人生價值,外部因素包括職業的薪資待遇、發展前景、成長環境。
然并卵,很多人可能在這一關就卡住了,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怎么辦?
沒問題,這種情況本身就可以用“模糊的正確”的方法去得到。不過,這是一個大話題了,我將在這個系列的第三篇詳細說明,同樣以職場上問題為例(大家也可以提一些你遇到過的失去方向和目標的困惑)。
2. 在職業發展中,遇到任何難以選擇的困境時,都要回到那個“正確的”原點,從這個目標的本義出發,窮盡你所有資源,實現單點突破。
比如說,你未來的職業規劃是創業,那么,當你面臨著“高薪但更專職化的職位”和“低薪但更接觸市場等創業的資源”時,你就應該選擇后者。
3. 很多“聰明”人會為自己規劃很多“曲線救國”的路徑或“一舉兩得”的事,比如上例,有人會想,我可以先做那個高薪的職位,積累了資本后,再回頭做“接觸市場等創業的資源”的事情。
但事實上,一個過于迂回的路徑,加上一個本來就很困難的任務,再加上這么想的人,性格中必然有易妥協的一面,結果99%是迷失,因為這樣做是在模糊自己的目標。
4. 奉行“模糊的正確”的人,常常要放棄短期內更有利的機會,做更笨的事,所以常常讓人覺得是一個失敗的人。
比如上例中,為了保證“創業”這個關鍵目標,可能——
- 在同事努力做業績時,你更在意與某些客戶保持私人關系,導致你的業績上不去;
- 符合自己發展方向的業務過度投入,其他業務保持將就;
- 領導覺得你工作心浮氣燥,總是關心一些與執行層無關的問題……
但這些都不是問題,“模糊的正確”追求的是把所有“微小的正確”朝同一方向積累,直到達成目標,而中間的所有問題都無傷大局。
5. 要達成大目標,需要先拆成小目標,這一點大家都會。但拆細小目標常常無法拼成大目標,因為“小目標”很容易讓人產生“目標飄移”。
關于如何將“大目標”拆成“小目標”,同樣是這一系列的第三篇的內容。
作者:人神共奮,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JK7oLC_ILPGvzuybuSdvCA
本文由 @人神共奮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這個作者跟紙盒小卡車是一個人?寫出來的東西真不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