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研發產品的三個核心秘訣
一提到騰訊,大家會想到非常多的優秀產品,例如QQ,例如微信。騰訊產品憑借其魅力影響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我們不禁想問:騰訊有什么打造產品的秘訣呢?
說到QQ和微信,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一個來自于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之手,另一個則出自于大家公認的產品之神張小龍,這兩款產品可謂是騰訊強大的奠基石—— 一個讓騰訊從幼苗成為大樹,另一個則讓騰訊再一次沖上云霄。
一提到國內互聯網公司,大家認知里先出現的是BAT(百度、阿里、騰訊),特別是百度的技術、阿里的運營、騰訊的產品。而騰訊在產品研發方面可謂是爐火純青。
馬化騰曾經說過:“資源只是加法,產品力才是王道”,而絕對的產品力才是絕對的競爭力。那么騰訊是如何打造每一款產品的呢?
今天將為大家分享騰訊是如何打造那些龐然大物的,即騰訊研發產品的三個核心秘訣。
一、做小、做減法
做小如同字面意思一樣,騰訊的每一款產品都是從很小開始做起來的。
微信1.0版本
起初的微信,即微信1.0版本,它只有一個功能,那就是短信功能,是免費使用的。目標就是為了對拼當時三大運營商的收費。
那時候的微信是沒有什么語音功能,也沒有什么視頻通話,也更不可能有微信紅包。因此這個版本的微信是在內部使用,張小龍當時就帶著整個團隊親身使用這款最初產品。直到更新出現了微信2.0,才添加了其他功能。
為什么要做小呢?從上面的微信我們其實也很容易得知結果——節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只有做小才能夠很好地把控風險,以最少的時間、最少的開銷,來更快地孵化產品。
要想快速前行,最重要的是減負,因為只有身無累贅才能快速奔跑。做產品也是這樣,在產品設計時,我們要不斷地給產品進行減法,砍去無用的枝蔓,大樹才能更好地成長。
傳統的產品開發中,我們總是會陷入一種追求完美的狀態,總是覺得功能設計得越多,需求方案提得越多,才是一款成功的產品,也顯得自己很專業。
其實不然!
在騰訊做QQ郵箱時,很多研發人員都追求完美,可最終收獲的只有用戶無盡的吐槽,直到張小龍與團隊做過詳細的交流。
QQ郵箱團隊經過此次交流后,開始用心關注用戶,傾聽用戶心聲、挖掘用戶需求。他們每天都要看用戶的帖子評論,每天和同事的交流也換成了QQ郵箱。經過一個多月的深度了解用戶,他們開始對產品進行整改,QQ郵箱也得以成為騰訊為數不多的七星產品,可謂一直深受用戶喜愛。
同時他們也得出一條產品心得:一款好的產品應該滿足用戶需求,而不是滿足自己的想法。在設計產品時,要重度關注用戶的需求,砍去自己“幻想”需求。
二、快速迭代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曾經的360大戰QQ,兩者的戰爭可謂是激烈無比,兩者對產品的迭代速度更是以小時來算。而最終決定這場戰爭勝敗的原因是——騰訊的反應速度比360更快,騰訊以超快的速度對產品進行迭代,做到了用戶想要的產品,最終用戶也就選擇了騰訊。
那為什么要高速迭代呢?
因為迭代是重復反饋過程的活動,其目的通常是為了逼近目標或結果。每一次對過程的重復稱為一次“迭代”,而每次的迭代結果都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
簡而言之,迭代會更好地試錯出這樣一個結論——產品是不是用戶要的,而不是實驗產品最原始的“目標”。
以往的時代是確定性時代,我們可以推測市場需求什么,然后供給市場,自然我們也會收獲巨大利潤。然而時代已經變化,這是一個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的特性是不確定性,是無法對產品的走向進行估測的。這也是很多人都在感嘆為什么以前的產品研發手段到現在都幾乎失靈的原因。
同樣也微信為例,微信從只能發短信的1.0版本到現在構建的微信生態7.0.4版本,不是一開始就設計好的,而是一步一步的迭代過來的。
因為誰也無法估測到微信現在的樣子,現在的樣子與其說是張小龍和團隊開發的,不如說是用戶自己想要的模樣。而迭代中也要注意一點——圍繞用戶的反饋進行迭代,不能瞎迭代。正如上面所說,做產品最關鍵的點在于圍繞用戶,挖掘用戶需求,進而迭代出用戶想要的產品。
同樣地,服務業產品/制造業中的軟件產品,要做到周迭代;制造業中硬件產品要做到月迭代。
三、灰度測試
什么是灰度測試呢?要想了解這個問題就要先明白什么是灰度。
從字面意思理解,灰度就是存在于黑與白之間的一個平滑過渡的區域,所以對互聯網產品來說,上線和未上線就是黑與白之分,而實現未上線功能的平穩過渡的一種方式就叫做灰度測試。
灰度測試的好處是——避免面對危機。因為產品一次性上市=風險一次爆發,而灰度則可以避免這一切,同時也可以避免“一次到位思維”。只要對進行過灰度測試的用戶調研,就可以知道即將上線的功能是不是符合大眾的需求,如果不是就砍掉,這樣產品就避免了一次危機;而多次試驗就會得到用戶想要的,那么上線后,就不會出現大量用戶抱怨的場面。
就微信而言,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例如我的微信有一些功能,而朋友卻沒有,那么很榮幸告訴你,你被微信選擇了灰度測試,微信就是以這種方式進化到了現在。
圖為某次的灰度測試
灰度測試的用戶選擇,可以從內部用戶開始,即我們自己;再到核心用戶,即對產品非常關注的用戶;進而到活躍用戶,經過以上的用戶群體測試,覺得產品功能是行的,就可以對全部用戶公開,即上線產品。
同時注意整個流程的測試量是慢慢放大,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測試的。
本文由 @艾永亮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抄抄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