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前世今生

3 評論 13136 瀏覽 100 收藏 16 分鐘

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智慧城市,但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行業還沒有成熟,還在摸索階段,有不少問題需要克服。

在中國,重慶機場的人臉識別系統成功匹配到了逃亡3年的北大弒母案疑犯,張學友開演唱會抓壞人頻上新聞。而在美國,坐擁眾多人臉識別公司的舊金山,監事會為了維護政治正確和聽從選民對隱私的擔憂,通過條例全面禁止政府使用人臉識別,哪怕是警局使用該技術抓罪犯也不行。

人臉識別抓逃犯全靠背后的智慧城市建設,既需要廣泛地設置監控攝像頭,又需要數據實時回傳與處理。智慧城市還有望能解決城市患上的供需不平衡、擁擠、污染、混亂等等城市病。于是,政府在大力推動這樣的民生項目,各產業鏈相關軟硬件企業也在抓緊布局這個新的市場。

中國發展智慧城市有著獨特優勢

西邊不亮東邊亮,相比于西方,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建設智慧城市會更順暢。

中國有強有力的政府。政府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不會受到如國外私有土地征用等等的阻礙,推進會十分順暢。新常態及貿易戰壓力下,智慧城市建設將會成為基礎設施投資新的標的。根據DELOITTE研究機構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已啟動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達1000多個,其中一半(500個試點城市)在中國。

政府在智慧城市上的訂單預算數額特別巨大,動輒以億元計。2018年8月,阿里云中標海口以單一來源方式采購的城市大腦2018年示范項目,金額高達4.83億元。而算上配套的所有相關產業,央視報道的預計市場規模是破10萬億。

中國的制造業和大數據產業已有技術積累。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在2015年就達到了世界第一。華強北能訂到各種定制硬件,城市中IoT基礎設施也早有布局。中國大人口大國土面積積累下最大量的數據,4G物聯網等ICT技術的普及更是能將細枝末節的數據都實時互聯。

政府部門無紙化辦公、數字化及信息共享建設已見成效。智慧城市全產業鏈軟硬件企業眾多,ABC等技術也達到了可以局部落地的程度。例如,BAT都有自家的地圖、云服務、AI項目,數字城市可以作為出口。

國內企業參與智慧城市將與政府雙贏。由于數據和服務的敏感性,政府不會將其交給國外企業,哪怕技術更先進或是成本更低,這是國家安全問題。出于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與國際科技實力競爭考量,政府也更愿意將資金交給本國企業。

企業拿到的政府投資沒有后顧之憂,從執行到驗收都有政府支持。這筆資金可以用來發展技術積累實施經驗,過程中也能使用政府的權威數據進行AI訓練或做商業布局,這些在B端C端的其它項目中都是可以再次利用的。

有著這么多好處,互聯網巨頭也緊隨形勢圈地布局智慧城市。

技術進步驅動下的互聯網巨頭的智慧城市動作

2014及以前

智慧城市概念早在2008年就被IBM提出,上海、南京等城市在2011年就有了相關規劃。直到2012年11月,住建部發布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才成為國家性方針政策,次年1月首批有90個試點城市通過申請。

2013年7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智慧城市標準化白皮書。當時還處于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之交,主要建設任務還在互聯網覆蓋和信息數字化上,做通信及硬件的華為已經積累了ICT解決方案,運營商是主要參與者,而互聯網巨頭沒有大動作。

2013版智慧城市技術參考模型

得益于在云計算上的提前布局,2014年2月27日,阿里巴巴與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合作建立中國首個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數字互聯網城市—智慧互聯網港灣。此后,阿里相繼與浙江、貴州、廣西、寧夏、河南、河北等多省政府達成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的合作。

2015

2014-2015年,4G正式開始普及,移動互聯網覺醒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設需求更加迫切。到了2015年,“互聯網+”概念大熱,各互聯網巨頭紛紛借勢搶灘布局智慧城市,AT在各自圈地。結合“互聯網+”,支付寶和微信都有著各自的“城市服務”,提供公安、交管、住房、民政等政務服務和醫療、水電煤繳費等生活服務。

阿里云和端兩手抓。阿里云參與的“云上貴州”平臺建設,將7個廳局41個系統遷移其上,幫貴州省政府節省了51%的成本。在云計算外,阿里借助高頻支付場景,在校園、公交、水電煤、醫院、政府部門繳費等金融相關領域大展拳腳,并推出芝麻信用提供征信服務。

騰訊利用大流量的社交優勢與政府部門合作推出公眾號和服務,同時騰訊云也初具規模。2015年,騰訊頻繁地與省市地區簽署戰略框架合作協議,進行全面的“互聯網+”合作。馬化騰曾給上海市政府作報告,隨后合作就下來了。在“互聯網+中國”峰會更是一氣簽下15個省市地區。

在阿里1年后的2015年2月27日,四川省崇州市政府宣布與百度簽訂智慧城市建設與信息產業發展方面的戰略合作協議,成為百度合作的第一城。百度此時由于缺乏移動互聯網和toB布局,合作寥寥,沒能在智慧城市上趕上AT。

2016

2016年AlphaGo擊敗李世石使得AI被廣泛普及和接受,阿里和百度也在當年公開了各自的“大腦”,AI技術的發展使得城市有希望真正智慧起來。

8月的云棲大會北京峰會,阿里發布其人工智能ET,阿里云開始提供AI服務。10月的杭州主會場,杭州市政府宣布已與阿里云一起給杭州改裝“杭州城市大腦”,用于高效調配城市電子公共設施。隨后,阿里與蘇州、澳門等市開啟合作,還推廣到了吉隆坡。

9月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大腦正式發布,百度云及其ABC布局有了集中統一的對外接口。12月8日,百度云與寧波市人民政府正式舉行簽約儀式,宣布在共構智慧“寧波大腦”創新體系等方面開展戰略合作。此后,百度與雄安新區、北京海淀西北旺等紛紛達成合作。

騰訊沒有特別強調AI技術,而圍繞微信和騰訊云在政務、旅游、交通等領域發力。2016年,騰訊召開了“云+未來”峰會、“互聯網+警務”峰會、智慧交通高峰論壇等,與多省市就各個細節部分展開合作。

今天

近年來IoT設備成本降低、5G將要到來,但AI技術發展并沒有想象的樂觀。各家的技術實力都能完成任務,但也都沒有壓倒性的優勢來完全替代人力或別家方案,最后拼的是競標能力。同時,互聯網企業在智慧城市的競爭焦點是在智慧交通和便民服務上。

阿里云智能事業群主推ET城市大腦。阿里的ET城市大腦已經迭代到了3.0,在核心交通的基礎上拓展到了政府和企業等生態協調。阿里有支付寶能作為便民服務入口,直接提供實名認證、信用和支付功能。

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也有優圖這樣的AI技術。騰訊用地圖和乘車碼等布局交通。但騰訊最大的優勢是在社交上,更懂用戶體驗的便民服務和最大量的用戶定位、聊天數據及入口都可加以利用。前后結合下的“粵省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組由于早期積累下的自動駕駛技術,推出AI City的“ACE王牌計劃”。計劃將通過車路協同V2X的辦法避免圖像識別的缺陷,并用AI做預測??上У氖?,智能車和5G尚未普及,而搜索入口相比社交和支付不夠高頻和個性化,百度又一次在規模上暫時落后于AT。

不得不提一下軟硬通吃的華為,華為能夠完全使用自家體系內的產品和服務做出解決方案來。通信設備、邊緣芯片、IoT部件都能生產,華為云能夠提供存儲和算力,華為手機也能作為C端入口。華為提出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是“一云、二網、三平臺”,旨在做全流程。

智慧城市概念龐大,有傳統硬件廠商、通信和云服務廠商、AI技術公司等眾多生態位。京東、平安、科大訊飛、浪潮等也紛紛布局智慧城市,各相關領域也在加大投入。

智慧城市建設完成還需時日

餅畫的很大,但現實還是給人打擊。目前沒有出現壟斷企業或是行業聯盟,說明行業還沒有成熟,還處于摸索階段,有不少問題需要克服。

數據開放互聯、政府合作談判困難。由于數據的敏感性,要說服政府提供數據或是在各部門各區域間流通數據都是困難的。智慧城市是非常大的投入,作為民生工程,如何向政府保證實效,最終中標也需動一番腦筋。

業界尚無統一標準。雖然標準化部門制定了一系列國家標準,但都是頂層框架的參考標準或是評價標準,真正到具體細節的設備規格、數據格式等等沒有行業統一標準。這造成了數據孤島、效果難以量化、軟硬件廠商割裂、重復建設等一系列問題。

同時,各家企業各自為政,用著自己一套方案。政府要與多家合作部分內容,或者需要換合作方時,會有對接成本或是要推倒重來。對于非標品的驗收也只能通過側面數據來進行,而城市有沒有智慧、城市節能或節約成本多少難以精確描述。

2018年12月19日,發改委、網信辦發布的《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2018)》將市民體驗的權重從2016年的20%提高到了40%。此舉側面反映出,智慧城市不僅僅是產品還需要人文關懷,市民的主觀評價而非客觀數據更為重要。

安全和隱私輿論。智慧城市不同于商業場景,對服務穩定提供和數據安全要求極高。阿里云和騰訊云等服務商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宕機事故,給上云企業帶來了經濟損失,城市一旦宕機波及范圍會更大影響也更嚴重。

游戲《看門狗》中的黑客入侵了中心化的“城市大腦”ctOS后變得無所不能,小到門鎖、交通信號燈大到核設施都能控制,真實世界的我們承受不起。

ctOS

將攝像頭錄像、車輛信息等等涉及隱私的數據交給除政府外的第三方讓人擔憂。一些廣告聯盟通過數據共享,某App針對用戶在其它App上的行為也能精準投放。當企業拿到政府收集的權威數據后要如何管控其行為還沒有先例。

結語

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數字城市,旨在將檔案無紙化并聯網。IoT、蜂窩網絡、ABC的發展則一步步催生出智慧城市,是萬物互聯、智能自動化決策的城市,能夠高效調度、合理分配、集約環保。

最初技術水平限制下沒有受到重視,當各個環節逐漸實現后,智慧城市集中爆發出它的魅力。中國的智慧城市是各相關企業的新機會,有望成為全球標桿。

#專欄作家#

首席發言者,微信公眾號:shouxifayanzh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工具產品和人工智能領域,擅長AXURE,興趣愛好看書,思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您好,請問如果需要轉載,請問聯系誰呀?

    來自安徽 回復
  2. 寫得真好

    來自山東 回復
  3. 感謝分享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