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分配權”的爭奪,這才是“內容創業下半場”的真正含義

0 評論 10721 瀏覽 145 收藏 14 分鐘

1、如何判斷一個內容是不是IP?

言多必失,在整個業界一股腦“IP”、“IP”的嘈雜聲中,阿里影業的徐遠翔終于捅了個馬蜂窩。這下才發現,大家說的“IP”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縮寫,直譯就是“知識產權”。真實語境中的“IP”是什么,圈子里各種說法琳瑯滿目,但都說不到點子上。

其實判斷一個內容是不是IP,有一個最簡單不過的標準:這個內容是否能夠僅憑自身的吸引力,掙脫單一平臺的束縛,在多個平臺上獲得流量,進行分發。

  • 單一平臺的流量多寡,不是必備條件。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抗日肥皂劇,收視率可能會比《花千骨》、《瑯琊榜》和《羋月傳》更高,但是它成不了IP。因為它的“流量”,是頻道(也就是平臺)給它的。離開了央視,沒有人會再想看到它。
  • 是不是虛擬形象,也不重要。日本真人演藝組合AKB48和湖南衛視真人秀《爸爸去哪兒》,憑借優質內容,都實現了在多個平臺上的分發。
  • 甚至知識產權本身,也不是非有不可。王尼瑪的“暴走漫畫網”最初是通過一系列“表情包”在社交網絡中走紅——例如最經典的一張暴走表情,來自姚明的新聞發布會。之后陸續拓展脫口秀、表情包、手游等分發形式,才是“暴漫”完成“IP化”的關鍵。

再說一遍,一個內容是不是IP,只看一個標準:它能否憑自身的吸引力,掙脫單一平臺的束縛,在多個平臺上獲得流量,進行分發。徐遠翔犯的錯誤,在于他把結果當成了原因。專業編劇們的憤怒可以理解,因為他們才是IP的“元創造者”,而他們手中的“權力”,被徐遠翔所忽視了。

2、一部分內容生產者獲得了超過平臺方的流量分配權力

內容生產者能掌握一定的“權力”,并不容易,這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新事。

在以前,作者寫了一篇作品想要發表,得給報刊投稿,得看報刊編輯們的眼色和興趣。就算確實寫得好,如果被分配到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刪減到一個“豆腐塊”的篇幅,最終也是無人問津。

互聯網發明以后,雖然內容分發總的成本下降了,但是流量分配權仍然長期掌握在門戶網站編輯的手中,和以前差別不大。后來有了搜索引擎,情況好一點,但是想要自己搞個個人網站,然后從搜索引擎那里獲得流量,仍然是件代價高昂的事。在中國,尤其如此。

1.jpg

中國互聯網不同時代內容分發的形態

微博出現以后,內容生產者更自由了,可以從事一些碎片化內容的分發。

微信公眾號的出現讓整個事情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微信公眾平臺對流量分配權的下放,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信號。留給其他一些大的內容平臺的選擇只有:跟進,或者被內容生產者拋棄。

他們都選擇了前者。

2.jpg

一場歷史性的逆轉出現了。到2015年下半年,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曾經掌握過流量分配權的平臺(三大門戶、百度、QQ、微信、微博,加上今日頭條的頭條號),已經全部將權力下放至“自媒體”。

這一趨勢的直接結果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互聯網上,一部分內容生產者獲得了超過平臺方的流量分配權力。

3、新一代的內容生產者的確趕上了好時候

分發的門檻空前的低,愿意為他們分發內容的平臺也空前的多。在過去,把一篇作品投給幾家媒體的人,是最不受歡迎的投稿者,這種行為叫做“一稿多投”,是要上編輯們的黑名單的。

現在呢?只要你高興,分分鐘可以在所有平臺上發布內容。而且事實上,很多人已經開始這么干了。

7.jpg

來源:《只做微信公號的你,正在輸掉內容創業的下半場》

前一陣子有篇很火的評論,標題略聳動——《只做微信公號的你,正在輸掉內容創業的下半場》。文章指出,現在絕大部分在微信上起來的的知名自媒體,已經把自己的內容在各個平臺上鋪開了。

你可以算一算,微信+頭條號+網易+搜狐,如果將來再有機會再搞一個QQ公眾號的話,整個中國互聯網的流量,基本也就這些了。

不過,流量再大,也只是個想象空間,不是每個自媒體都能吸引和分配這些流量的,就算“大號”,也不是都有這個本事的。

3.jpg

通過某個自媒體在不同平臺分發內容的具體效果,可以推測這個自媒體是不是真的有“流量分配權”。由于網易、搜狐等客戶端都不對外顯示閱讀量,只拿微信和頭條號兩個平臺上的數據做個觀察。

可以看到,“自媒體大號”,其實可以分為兩種。

像十點讀書、冷笑話精選、經典短篇閱讀、哲學人生網、水木文摘這樣的號,沒有多少真正優質的原創內容,因為在微信上做得早,成了大號。但是這些內容的可替代性太強了,頭條號這樣的新平臺出現的時候,也一早就有其他同類的號占住了位置。這些“自媒體”想要在其他平臺上分發,是很難的。甚至,就算微信上想保持優勢,都不容易,沒有“水木文摘”,馬上就會有“火金文摘”補位。內容可替代性如此之高,其實很危險。

另一類自媒體,是像嚴肅八卦、商務范、六神磊磊讀金庸、毒舌電影、玩車教授這一類的號。這些內容不僅優質,而且特色鮮明,已經做到了讀者追著看的水平。

他們不僅換個平臺一樣有流量,而且,哪一天他們不做微信號或者不做頭條號了,流量(也就是讀者的注意力)會跟著他們,跑到其他平臺上去。

這些自媒體才是真正掌握了流量分配權的內容生產者,如果套用一開始“IP”的定義,他們已經是自媒體中的“IP”了。

4、對“流量分配權”的爭奪

好像也有過那么一個階段,自媒體人爭著喊,“我這條命是微信給的”。但現在看上去,他們的身體都不太老實了。也難怪,趕上這個時代,只守著一個平臺,挺傻的。

內容生產者(至少是一部分)獲得流量分配權這件事,已經被各個平臺感受到了。今年以來,幾個主流平臺都陸續落實了保護“原創”的政策:

4.jpg

有互聯網以來,“版權”一直是個很大的問題。為什么以前沒人管,現在大家都想管起來了?其實道理也很簡單,說是保護“原創”,其實就是在討好那些能產生好內容的生產者,讓他們在自己的平臺上分發內容,給自己帶來流量。

除了平臺都在向內容生產者示好,資本家也盯上了這一塊?!癐P”的火熱大家都感受到了,在Google上搜索有關IP投資的頁面,結果數量在今年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5-1_副本.png

然而,如果用同樣的方法去看一下“自媒體投資”相關的頁面,會發現一個驚人相似的趨勢:

6-1_副本.png

自媒體與“IP”同時受到資本的青睞——這當然不是因為資本家們突然產生了對內容本身產生了濃厚的情懷。更大的可能性是,這群人已經隱隱嗅到,時代不同了,流量分配權已經流向了部分內容生產者,無論他們是一部影視IP,還是一個自媒體。

無論是在過去追逐平臺,還是在現在將目光轉向內容生產者,本質上,都是對“流量分配權”的爭奪。下注內容,就是下注未來互聯網的權力。

5、自媒體布局多平臺真正的驅動力

當然不是所有自媒體都能趕上這波熱潮的。資本愿意下注的,平臺愿意討好的,只有那些可能在將來獲得流量分配權的內容。

或者說,是自媒體中的“IP”——他們的重要特征是,能產生足夠優質的內容,依靠這些內容,他們能夠在不同平臺上進行分發,甚至為不同平臺分配流量。

之前那篇熱文《只做微信公號的你,正在輸掉內容創業的下半場》里認為,自媒體紛紛布局多平臺是因為:

  • 根據新榜的報告,新榜指數前500的微信公眾號總體閱讀數在今年首次出現連續多月的下滑,平臺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
  • 只做一個平臺,會有越來越大的風險,比如視覺志、世相這樣的大號,都在今年被封過號,后者甚至是永久封禁。

這兩點理由存在,但是,觀察還不夠徹底。

只要有機會獲取權力,人們就會想辦法去獲取,只要有機會使用權力,人們就會想辦法去使用,這是基本的人性。這些自媒體布局多平臺真正的驅動力在于,他們發現自己已經可以掌握分配流量的權力,而不需要依賴其中某一個平臺了。他們想要做的,是獲取流量分配權,成為自媒體中的“IP”。

門戶時代持續了8年,搜索時代持續了5年,微博和微信各領風騷兩三年,再之后平臺愈加參差多元,流量分配權快速迭代、不斷下沉。這場“權力的游戲”會非常殘酷而曠日持久,內容生產者想要活到最后,必須要形成內容上的獨家競爭力,進而掙脫單一平臺的束縛,實現在多個平臺獲得流量的能力——這才是“內容創業下半場”的真正含義。

 

作者@DancerPeng ? 來源@虎嗅網

原文鏈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3101/1.html

版權聲明:若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主編,QQ:419297645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