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海洋經濟”理論模型:試圖解釋互聯網行業所有現象的一次“不自量力”的嘗試
筆者從事互聯網行業至今已有五年時間。從游戲競品分析開始,冷眼旁觀了眾多互聯網產品的潮起潮落,試圖從中挖掘出各自的成敗原因,對其現象進行解釋,從而預判新產品的走勢,不斷的錘煉自己的行業敏感度。有一天深夜,我問自己,是否可以構建出一套完整的理論,能夠解釋互聯網行業的所有現象,總結出適用于整個行業的普適性規律,而不再是局限于一個個產品本身。
在沉思了幾天之后,我重新回顧了之前的所有積累,最終決定為之一戰。同時我也深知,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浩大工程,并非是以自己當前的眼界、成績、能力、積淀、精力等條件所能完美達成的。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終是要先邁出這艱難的第一步。
此文主體部分完成于2014年中旬,歷經一年多時間的修補和改版,完成了V1.0的階段性版本(后續仍會不斷迭代,但由于業余時間安排的原因,迭代期未知)。雖深知本人目前的水平有限,不免貽笑大方之家,但還是斗膽分享出來,還望得到行業內外的前輩和高手多多加以指教。本文頭圖由海洛創意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這是一篇純理論性的文章,而一提到理論,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對此產生興趣。原因大概有以下兩點:一是人微言輕,既不是功成名就的業界大佬,又沒有做出過驚世駭俗的產品,所謂的理論,分量輕薄如紙;二來人們注重商業上的效率,人們希望快速獲得對自己產品直接有益的“方法論”,而“理論”這東西太飄、太虛,讀起來又枯燥乏味,基本上等同于無用。
研究“無用”的東西,似乎更像是皓首窮經的學術派所為(雖然自己目前仍然是艱苦奮斗在一線的實戰派)。然而,重要的并不是本文所述理論體系的本身,而是在這個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是否能夠激發出新的靈感,進一步延展思考的廣度,更好的理解這個行業,盡可能的規避決策上的失誤。
“互聯網海洋經濟”在V1.0版本中,主要提出了一個理論框架,將大量的互聯網產品事件有序的鏈接起來,穿透大量眾人皆知的常識,將其進行粉碎式的分解,嘗試指出它們背后的原理和因果關系,抽象成簡單的圖示和文字并進行重新整合。
通過理論框架的目錄延伸,眾多方法論將被分門別類的銜接在主干上,而方法論又與具體的產品或功能互相連接,以此構成一個縱橫交錯的、可自發生長的知識體系。但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后兩者所占筆墨不多,敬請諒解。
一、互聯網海洋經濟模型
1、海洋資源模型
1)復雜系統源自于簡單系統的演化。
2)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的兩大基本概念,在互聯網行業中,分別對應產品和用戶需求。
3)用戶與需求的連接關系,分明、暗兩種。當用戶知曉并希望滿足某種需求,這種關系被稱之為“明連接”;當用戶知曉但并不希望滿足某種需求,或用戶尚不知曉某種需求,這種關系被稱之為“暗連接”。
4)每一個用戶的需求都可視作是無限的,因為需求可以不斷向下細分。
5)在“明連接”的前提下,隨著細分程度的提高,需求在其細分鏈上的單位價值量,通常也會相應隨之提高。需求價值=初始需求價值×細分稀缺系數。
6)用戶的“能力疆域”是有限的,并不能同時滿足所有的需求。用戶的“能力疆域”,受物質條件、時間、空間、人際關系、知識技能、心理狀態等諸多方面的動態影響。隨著用戶“能力疆域”的擴展,明、暗連接的情況也會隨之動態變化。
7)所謂需求的實現,亦即用戶從“能力疆域”中,向需求釋放“能力”,獲得“愉悅”的過程。需求的價值上限,等同于它能夠賦予用戶“愉悅”的總量。
8)需求的實現,存在著不同的優先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但因為用戶個體對需求強、弱的判斷存在差異,需求實現的次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
9)在需求實現的過程中,輸出“能力”和獲得“愉悅”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10)用戶的能力投放傾向,會隨需求的強弱、各個需求的實現程度、用戶與需求之間明、暗連接的變化,發生動態的遷移——取決于用戶個體對“能力”使用性價比的綜合權衡。
11)已被滿足的需求,會隨時間的流逝,再次產生新的“缺口”。時間恢復系數T,受用戶的個體特性、需求本身的屬性所影響。
12)“需求”并不會因為用戶“能力”的輸入就被憑空滿足,“供給”是必須的客觀存在?!爱a品提供者”通過“產品”滿足“需求”來愉悅“用戶”,最終獲得用戶輸出的“能力”。而“能力”,大多可以換算成一般等價物——金錢。
13)單一用戶的需求是無限且獨特的,當引入其他的用戶后,不同用戶的需求便會彼此交叉、形成眾多的聚合點,構成“用戶需求網絡”。該網絡中的兩個基本連接結構單元,分別為“用戶—需求—用戶”、“需求—用戶—需求”。
14)當需求聚合,其價值也會聚合。產品的直接價值=產品的用戶覆蓋率×∑n需求價值(n代表與該聚合需求具有“明連接”關系的用戶數量)。
15)產品在對聚合需求進行定向切入后,會對用戶需求網絡施加影響力,產生連接價值。通過“用戶—需求—用戶”單元,可以連接到新的用戶,幫助產品提供者拓展既有市場;通過“需求—用戶—需求”單元,可以連接到新的需求,幫助產品提供者發現更多的潛在市場。
16)產品的連接價值=用戶鏈路數量×∑R產品對網絡的影響力(其中,用戶鏈路表示用戶A向用戶B主動發出的連接,用戶鏈路數量=N×(N—1),近似等于用戶數量的平方;產品的影響力會隨著網絡鏈路的延伸而衰減,R代表不同的延伸程度)。
17)用戶需求是無限的,但產品不可能無限。只有當滿足某個聚合需求所獲得的總收益能夠達到一定的量級,對應的產品才有商業上的存在意義。產品的總價值=產品的直接價值+產品的連接價值。
18)產品對“網絡”的影響力會隨時間流逝而逐漸衰退,抑制衰退、不斷強化影響力,是產品的基本生存法則。
19)在用戶需求網絡中,在既有的連接上進行鞏固和強化,難度系數要遠低于創建新的連接。因此,產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新產品通常會需要借助既有產品的“連接價值”,以更低的成本去連接更多的用戶。
20)將單一、極簡的“用戶—需求”關系,抽象為一個個“水分子”,那么,無限用戶的無限需求,就匯聚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汪洋;將每一個用戶的每一絲“能力”,抽象為附著在“水分子”中的“資源”,那么,富集的“資源”就是這片汪洋中珍貴的寶藏。
21)當產品提供者們組建航船,開始了新的征程,以“資源”為核心的互聯網海洋經濟鏈條,便開始逐漸運轉起來。
2、海上勢力模型
1)研發商
- 當定位到新的富集資源,研發商針對目標用戶群體的需求,開始研發產品。
- 產品面世后,研發商需要投入宣傳推廣費用,以便于連接到更多的用戶。
- 宣傳推廣存在不同的耗損率,致使“真實覆蓋用戶”<<“推廣覆蓋用戶”。
- 產品在解決了“真實覆蓋用戶”的需求后,研發商將獲得產品收入。
2)運營商
- 相較于研發商盈利模型,運營商與之的根本區別,在于產品的獲取方式,是通過代理而非自主研發(僅以最小模型論述,不以公司為單位)。
- 運營商替研發商承擔起產品宣傳推廣、維系與用戶網絡連接的職責,作為回報,運營商將獲得產品的分賬收入。
- 隨著行業分工的進一步細化,運營商和研發商在擅長的領域中,各自的優勢會不斷得到積累。更廣泛的用戶基數、更低的推廣損耗率、更具黏性的連接關系,幫助運營商成為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
3)流量商
- 研發商或運營商,歷經一款或多款成功產品的積淀,通過對需求的切入,連接到了大量用戶。然而畢竟精力有限,無力滿足無限的用戶需求,大量的“資源”會因空置而無法變現。為了能夠從中獲益,他們會通過授權分享的方式,引進更多的運營商和研發商,共同“開采”這部分資源,從而轉型為產業鏈中的“流量商”。
- 流量商會根據自身的需要,與不同的合作者展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合作,例如廣告、IP授權、直供分銷、聯合運營等等。其本質是借助自身產品的連接價值,通過向合作方租借自己開拓的“用戶-需求”網絡,獲得加盟產品的“準入費用”。
- 流量商商業模式運作的生存之根本,在于擁有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體系。違背“開采”協議、過度“開發”、污染“環境”等行為,會對流量商的長期發展造成危害。
- 雖然已經擁有了龐大的用戶基數,然而由無限用戶需求所構成的“海洋”無邊無際,流量商在鞏固既有海洋疆域的同時,還需要不斷的向外尋求拓展。進入其他流量商的“領?!鲍@取用戶固然有益,然而成為一方“領主”才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因此,富集資源的最上游空間,成為流量商的兵家必爭之地。
3、海上經濟模型
下面,我們將以上所述內容,繼續抽象成簡單的圖片和文字,納入到統一的體系之中。
- 無限的用戶需求匯聚成一片茫茫無際的海洋,富集的需求是海洋中珍貴的資源;
- 產品是用來開采資源的工具,開采不同的資源,所需的工具不同;
- 研發商是工具的制造者,他們需要研究目標資源的特性,制造出與之匹配的工具;
- 運營商是資源的開采者,他們需要尋找資源的富集地,引進合適的工具進行開采;
- 宣傳推廣的用戶覆蓋情況,對應為運營商在海洋中資源的開采范圍;
- 當開采成功,運營商與用戶之間連接的建立情況,對應為開采者的自有海域;
- 流量商是掌握一方海域的領主,他們會向資源開采者開放部分海域,收取準入費用。
為了獲得更多收益,作為工具制造者的研發商,可以選擇的策略是:
- 將同一工具賣給更多的開采者,以單品的規模帶動增長;
- 制造更多種類的工具,不斷的拓寬產品線;
- 制造稀缺緊俏的工具,在黃金時間內高價出售;
- 提高工具的品質和資源開采效率,獲得更高的議價權;
- 掌握對應資源的開采能力,兼任開采者身份。
……
作為資源的開采者,運營商可以選擇的策略是:
- 豐富開采所需工具的種類,提高領海內資源的復用率;
- 與更多的領主達成合作,擴大資源的開采范圍;
- 爭奪優質工具,掌握利器領先其他開采者;
- 兼任制造者身份,降低對引進工具的依賴;
- 兼任領主身份,招攬其他開采者共同開采,收取準入費用。
……
作為掌握一方海域的領主,流量商可以選擇的策略是:
- 吸納更多開采者進入,適時提高領海的準入費用;
- 擴大領海的區域范圍,圈海獲得更多的潛在資源;
- 占領資源領海的最上游空間,使其他領主不得不依賴于自己;
- 兼任開采者身份,提高領海內的資源復用率;
- 兼任制造者身份,進行垂直整合,最終貫通產業鏈。
……
二、 互聯網海洋資源戰爭
海上三方勢力,可以使用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可以直接拿來應用,畢竟在資源開采的過程中,參與者將面對來自全網絡的立體化競爭。在不同的時期,使用某些策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使用另一些策略則不盡然,甚至會拖垮自身。因此,海上三方需要根據的海洋上不同的資源競爭階段,從中挑選出適合自身的最優策略。
1、資源戰爭階段
1) 階段一:新資源的發現
當發現新的資源,其富集程度尚不被人所知,因此貿然行動會面臨較大的風險。但由于尚在競爭者的視線之外,假若資源是富集的,那么,誰搶占時機之先,則誰就會優先獲得大量的收益。
在此階段中,研發商定位并分析用戶需求,開始研發產品,但由于團隊、資本、決策等方面上存在著較多的不確定性,產品的研發成功率難以得到有效保證。
2)階段二:先行者的出現
當產品研發完成、試水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研發商會在繼續完善產品的同時尋求合適的運營商,啟動規?;\營;與此同時,看好該處資源,但卻缺乏相應產品的運營商,也會主動尋求合適的研發商進行合作。
伴隨著先行者的出現,對市場直覺敏銳者,會對先行者的動向加以關注,但出于規避風險的角度考慮,在前景未明之前,大多數團隊仍然會選擇繼續觀望。
在此階段中,研發商繼續承擔著最高的風險;當與運營商達成合作后,一部分風險將由運營商分擔,且運營商的自有海域越廣,研發商所承擔的風險越小。
3)階段三:競爭者的涌入
當先行者的探索性產品成功開采了大量資源后,競爭者會很快蜂擁而至,在已被證實的富集資源處,大舉進行開采。
隨著競爭者數量的激增,資源的市場占有率格局將發生劇變;為了連接到更多的用戶,從而開采到更多的資源,眾多競爭者將盡其所能的延展產品的開采海域,進而帶動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
在此階段中,用戶需求的旺盛程度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時間是最重要的籌碼。擁有稀缺產品的研發商,在與運營商的談判中,將占據有利地位;與此同時,流量商的重要地位日漸凸顯。
4)階段四:紅海上的硝煙
單一資源之上的海面空間終究是有限的,隨著運營商數量的激增,海面上很快就會變得擁擠不堪。掌握各大海域的流量商,為了獲得更高收益,會趁此時機提高領海的準入價格。與此同時,市場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新用戶開始變的難以獲取,只能從其他運營商手中爭奪,開采者之間的資源戰爭日漸激烈。
另外,產品數量已經供過于求,為了能夠將產品出售給運營商,研發商或是選擇不斷的壓低產品的售價,或是選擇不斷的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在此階段中,產品的宣傳營銷成本激增,渠道為王。流量商占據強勢地位,運營商次之,研發商處于劣勢地位。
5)階段五:巨頭間的戰爭
經過紅海之上的激烈搏殺,眾多弱勢運營商的資源被強者所掠奪,被迫大量出局,最終,海面上僅剩下為數不多,可被稱之為巨頭的運營商。
由于巨頭之間的資源戰爭仍在持續進行,對流量商仍然具有較高的依賴度,因此,流量商仍然能夠繼續獲得所轄海域的準入費用,收益的多寡取決于戰爭的激烈程度,但博弈的天平已經開始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所傾斜。
資源戰爭所需的武器,亦即研發商所提供的產品,隨著資源戰爭的白熱化、精尖化,巨頭只會對高效能的產品產生需求,迫使研發商必須提高制作工藝,才可更好的生存下來。
在此階段中,用戶總數幾乎不再增長,幾大運營商瓜分了大部分市場,營銷攻勢主要在這幾大運營商之間進行。同時,運營商對產品的要求已近乎苛刻,品質不足的產品將難以售出、盈利,研發商面臨洗牌,產品為王的時代正式來臨。
6)階段六:掙扎或是求變
海上的資源戰爭已接近尾聲,市場占有率格局大勢已定,難現波瀾。
在此階段中,強勢運營商一家獨大,漸具壟斷之勢,其他運營商無力與之對抗,會相繼選擇被并購或退出;流量商也不再被已經掌握了海量用戶的運營商所需要,大量的流量將空置下來,無法變現;市面上的成功產品屈指可數,品質均為上乘,且具備極高的黏性,實力不足的研發商難有作為。
作為競爭者,是選擇繼續掙扎抵抗?還是另辟蹊徑,尋找新的資源?作為最終的勝出者,是停留在既有的優勢中固步自封?還是在資源沒有枯竭之前,繼續尋找下一個突破點?
在互聯網的海洋中,資源,從來就不是靜止和永恒的存在。
2、戰爭階段分析
回顧本節所述的資源競戰爭的六個階段,我們將研發商、運營商、流量商,在不同時期的市場機遇、盈利能力情況,用如下列表進行描述。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隨著戰爭階段的演化,留給競爭者的機遇是越來越少的,而競爭優勝者所能獲得的收益是越來越大的,因此,作為競爭者,選擇合適的介入時機至關重要。
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看,只有率先成為競爭的優勝者,并將優勢一直延續到最終,才可獲得最大的收益;而若想率先取得優勝,則需要在第一個階段就進行介入,為第二個階段的到來做出充分的準備。
當然,這僅僅是理論上的極端理想情況,畢竟機遇總是和風險并存,而不同的團隊在應對不同的風險時,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雖然從宏觀層面上來看,早期階段有利于競爭者,但絕不意味著只有在早期階段介入才可獲得成功。
三、 互聯網資源戰爭策略
所有產品的成功,都是基于戰略的成功。靈活有效的戰術、強悍的執行力,是通向成功的必需卻不是根本。
在互聯網海洋資源戰爭中,對戰爭全局的認知、對資源定位的方向感、對敵我實力的判斷、對產品規劃和實現的管理、對時間窗口的把握、對成本和利潤的精算、對事件發展的預見性,對團隊人才梯隊的建設維護、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布局整合、資本運作的閃展騰挪……戰略,是以上諸多因素的立體融合。
戰略這個命題所牽涉的因素過廣,難以在有限篇幅中展開解讀。為了保證與本文的相關性,我們僅將目標聚焦于互聯網資源戰爭的核心——如何采用優勢策略,使產品能夠占據有利的格局;以及從原理層面上,它是怎樣運作的。
1、轉換成本策略
當某一款產品取得成功,便會有無數的新產品接踵而至?!敖梃b模仿”固然能夠大幅降低需求探索的風險和成本,產品的開發難度也會大幅降低,但顯然,能夠將前者的成功復制于本身者甚少,更遑論超越前者——這便是因為“轉換成本”在其中發揮作用。
1)原理及理論推導
將眾多目標產品的用戶,導入到自己的新產品中,存在著不同的難度,為了將“難度”進行量化,我們可以引入經濟學中的“轉換成本”這一概念,用公式表述為:
轉換成本系數越低,表示用戶越容易被新產品所吸引,反之,則表示用戶更愿意停留在已經習慣的產品中。
出于兼容、通用的角度考慮,我們可以將產品的競爭力,分拆、合并為以下四組要素:
- 需求契合度:是指用戶需求定位的精準程度,以及產品的需求實現程度(核心需求+主要需求+周邊需求);
- 用戶體驗:是指用戶使用該產品,所獲得的實際綜合感受,與預期的對比情況(畫面、操作、便利性、代入感、服務等);
- 產品黏性:是指用戶對既有產品的依賴和習慣程度(社群關系、排名、主觀情感、金錢投入、興趣周期等);
- 嘗試成本:是指用戶從知曉到使用新產品,所要付出的綜合成本(時間、費用、硬件、網絡情況、易用性、接觸情景等)。
另外,由于新產品尚未被用戶所接觸,因此新產品的產品黏性無法建立;由于目標產品已被用戶所習慣(產品和用戶之間的連接已建立),所以用戶對目標產品的嘗試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將以上四組要素代入到轉換成本公式,可以得到下式:
從而,轉換成本策略的應用方式便清晰起來。
2)策略應用和現象解釋
作為進攻方,新產品的提供者需要:
- 針對特定的用戶需求,選定一款或多款產品進行分析,建立競爭力分析模型;
- 厘定各個競爭力要素所占的權重,并判定各自的評分;
- 評估團隊的實力,模擬使用有限的預算,以最高的性價比提升新產品的吸引力系數;
- 計算出目標需求的轉換成本系數;
- 選定相似的特定需求,重復步驟1-4,找出轉換成本系數較小者,結合市場規模,最終制定決策。
作為防守方,既有產品的提供者需要:
- 針對特定的用戶需求,選定一款或多款競品進行分析,建立競爭力分析模型;
- 厘定各個競爭力細分要素所占的權重,并判定各自的評分;
- 標明自身產品及所有競品中的“高權重、高分值”的選項;
- 根據團隊實力和預算情況,模擬以最優的性價比,提升既有產品的流失成本系數;
- 對彌補哪些劣勢、繼續加強哪些優勢,做出最終的決策。
作為競爭者,為了能夠爭奪到更多用戶,需要盡可能的提高新產品的吸引力;作為先入者,為了避免用戶被競爭產品所奪,就要不斷的拉升產品的流失成本。這就是先入者與競爭者之間,圍繞著轉換成本進行的動態博弈。
回顧“資源戰爭階段”一節,我們可以看到轉換成本在各個時期的變遷情況:
在階段三中(競爭者的涌入):
競爭者開始大規模涌入,新老產品之間的較量逐漸展開,在此階段中,當前產品的用戶黏性尚未鞏固,新老產品在需求、體驗、嘗試成本上的差距也并不明顯,因此轉換成本相對較低,用戶容易引入,但也容易被競爭者搶去。
在階段四中(紅海上的硝煙):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新老產品圍繞著需求、體驗、黏性、嘗試成本上的較量將頻現奇策,當前產品的流失成本系數、新產品的吸引力系數,兩者水漲船高、互有勝負,轉換成本也隨之飄忽不定。
在階段五中(巨頭間的戰爭):
隨著資源戰爭的精尖化,巨頭所持有的產品,其流失成本系數已達到相當的高度,新產品若無突破性的進展,很難拉低轉換成本,用戶流入到新產品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在階段六中(掙扎或是求變):
市場格局大勢已定,優勢產品的需求契合度、用戶體驗、產品粘性均已達到新產品難以企及的高度,轉換成本達到峰值,新產品的成功機會十分渺茫。
我們可以用“轉換成本”的概念解釋以下現象:
問:為何在今天看來品質很糟糕的游戲(如傳奇)仍然非常火爆?
答:產品黏性的積累優勢。
問:為何當年以《征途》為代表的“免費游戲”能夠迅速異軍突起?
答:嘗試成本的突破性創新。
問:“微創新”的本質是什么?
答:立足于已知的需求和產品,在需求、體驗、黏性、嘗試成本上的全方位改進。
……
當然,在這里還是要重申一下,產品的成功,并不是只做夠這一個點就可以的。
2、差異細分策略
一個市場之所以能夠被稱之為“紅海”,首先是因為該市場擁有足夠富集的資源,其次才是圍繞著這個資源的競爭足夠激烈。正因為資源已被證實是富集的,參與者都有可能分得一杯羹,不至于空手而歸,因此,即使競爭已然十分激烈,仍然會有眾多的新增競爭者加入戰局。
在“紅?!敝?,流量商處于優勢地位,運營商次之,研發商處于劣勢地位。若想取得更高的收益,新加入的研發商,除了需要在產品層面上降低轉換成本外,還可以借助其母體公司在產業鏈中的布局優勢,降低產品在收入分賬上的損耗,這就是大中型研發商在紅海之中的常規戰法。
而作為小微型研發商,在該階段所處的產業鏈的地位非常尷尬,加之團隊實力和資金較為有限,難以在用戶體驗、嘗試成本上取得重大突破,使用轉化成本策略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收效甚微。
因此,研發商可以從需求契合度出發,通過細分市場的差異化競爭方式,爭奪非焦點目標的資源,從而獲得遠超出在紅海之中正面作戰所能取得的收益。
1)原理及理論推導
在“海洋資源模型”一節中,我們曾經提到過,用戶需求可以向下無限細分,且隨著細分程度和稀缺性的提高,需求的價值也會隨之提高(在明連接的前提下)。
因為用戶需求的無限性,不可能每個需求都會被相應的產品所滿足,所以,用戶會選擇使用“替代產品”來滿足“替代需求”(論“備胎”的作用)。
然而,用戶一旦能夠獲得期待產品,且其在自己的“能力疆域”之內,他們便會迅速的將自己的“能力”,從替代產品轉投到期待產品之中(論“備胎”的悲哀)。
我們可以使用“差異轉換系數”,來量化將用戶從替代產品轉換到期待產品中的難度。
其中,差異轉換系數越低,表示用戶越容易接受新產品;反之,則表示用戶更習慣于使用當前的替代產品。
與轉換成本公式相同,產品的競爭力仍然可以分拆、合并為需求契合度、用戶體驗、產品黏性、嘗試成本四組要素。但與之不同的是,替代產品無法滿足用戶的真實需求,一旦用戶能夠獲得期待產品,替代產品的用戶體驗、產品黏性便可以忽略不計,同時,替代產品的需求契合度也會遠低于期待產品。
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通過對比轉換成本公式,我們可以得知,在“新產品吸引力系數”相近的情況下,“差異轉換系數”要遠小于“轉化成本系數”,也就是說,具有差異細分特質的產品,通常具有更高的用戶轉換率。
2)策略應用和現象解釋
“轉化成本策略”是基于已被驗證過的富集需求,注重于正面的、全方位的對抗;而“差異細分策略”,是針對于細分需求的奇襲,僅適用于進攻者,且存在一定的探索風險。當奇襲成功、需求得到市場驗證之后,其身份便會立刻轉變為防守方,這時,便需要采用轉化成本策略,來防御后來的競爭者了。
差異細分策略的實施步驟如下:
- 針對特定的用戶需求,選定一款或多款產品進行分析,尋找合適的潛在期待需求;
- 權衡潛在期待需求的細分稀缺價值,預估其市場規模;
- 厘定未來產品的各個競爭力要素所占的權重;
- 評估團隊的實力,模擬使用有限的預算,以最高的性價比提升新產品的吸引力系數;
- 模擬推演競爭對手采用轉換成本策略,對自己進行攻略的防守情況;
- 重復步驟1-5,在“差異轉換系數”最小和“轉換成本系數”最大之間進行權衡,做出最終的決策。
我們可以使用“差異細分”的概念解釋以下現象:
問:為何“臉萌”當時能夠在眾多形象類APP中迅速爆紅?
答:網絡形象—>極具個性的專屬卡通形象定制。
問:阿里為何在“淘寶”之后又推出了“天貓”?
答:網上購物—>B2C,強化B端的品牌影響力,提升C端對商品質量的信心。
問:為什么“知乎”能夠逆襲“百度知道”?
答:知識問答—>更專業、更友好、更理性、更有深度的知識問答社區。
……
3、 先發優勢策略
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經濟、外交,歷來都強調掌握先機的重要性。對于日新月異、競爭異常激烈的互聯網市場來說,情況更是如此。當一個新的資源被發現時,搶占先機者,可以極低的成本,迅速獲取大量的用戶;但如果錯失先機,想取得同樣的成效,則需要付出數倍于之前的代價。
1)原理及理論推導
與上文思路相同,我們將缺失需求對應的新產品的用戶獲取難度,量化為“先發轉換系數”。該系數越低,表示用戶越容易接受新產品,反之,則表示越難。
與轉換成本公式、差異細分公式相比,產品的需求契合度、用戶體驗、產品黏性、嘗試成本四組競爭力要素仍可沿用,區別在于:
①,“缺失產品”根本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一旦用戶接觸到可用的新產品,“缺失產品”的用戶體驗、產品黏性便可忽略不計;
②,用戶會積極主動的、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并使用符合需求的“新產品”,嘗試成本帶來的負面效益可以忽略不計。
③,“缺失產品”的需求契合度遠遜于“替代產品”和“目標產品”。
將以上元素代入,可得到如下公式:
接下來,讓我們將其與轉換成本公式、差異細分公式進行對比,
從而,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在新產品各項條件相近的前提下,先發轉換系數<<差異轉換系數<<轉換成本系數
需要注意的是,先發優勢與產品推出市場的時間先后順序,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而是以產品所面向的具體用戶,是否接觸過同類產品為判定依據。也就是說,后推出的產品未必沒有先發優勢(只要你夠快)。
2)策略應用和現象解釋
采用“先發優勢策略”,有助于在藍海市場中,以極低的成本,迅速的提升市場的先期占有率。在團隊綜合實力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優先嘗試采用這一策略。但在探索藍海的過程中,會伴隨著很高的風險,并不適宜在一開始就全力押上。同時,互聯網行業的競爭異常激烈,一處已被發現的藍海,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迅速變為紅海,“先發優勢”就將不復存在。因此在使用該策略之前,一定要審時度勢,準確的預估市場的變化趨勢,并確保團隊具備極高的執行力。
先發優勢策略的實施步驟如下:
- 不斷的探索和挖掘用戶的缺失需求,選定若干可執行的目標,預估其市場規模;
- 規劃未來產品的實施方案,進行模擬推演;
- 在能夠承擔足夠探索風險的前提下,研發一款或多款最小可用產品;
- 在小范圍內驗證最小可用產品的在需求定位方面的精準度;
- 模擬推演競爭對手采用先發優勢策略和轉換成本策略,對自己進行攻略的防守情況;
- 重復步驟1-5,直到確立目標,做出最終的決策。
- 集中優勢兵力,迅速迭代,大面積推廣,并構建起足夠的競爭壁壘。
我們可以使用“先發優勢”的概念,解釋以下現象:
- QQ聊天(在線即時通訊的藍海市場,社交關系網絡形成了強大的黏性)
- 百度搜索(中文搜索的藍海市場,足夠強大的技術壁壘)
- 微信游戲爆發(基于移動端的全新游戲需求,平臺優勢助其迅速擴張)
……
4、長尾突破策略
在互聯網的海洋中,存在著近乎無限的用戶需求,同時,由于互聯網產品的天然特性(貨架足夠長、個性化、容易找到、無倉儲物流成本、無擴大生產成本,等等),使得長尾理論普遍適用于互聯網行業。
在長尾鏈條中,市場的需求決定了只要產品具有價值,能夠滿足小眾市場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產品就會有市場。中小型研發商、運營商選擇尾部差異性較大的產品,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實力強大的對手進行直接競爭,另一方面個性化較強的需求通常具有更高的價值,對應的產品也通常會獲得更高的收益。
長尾理論告訴我們,在保持“主體”不減的情況下,只要能夠延長“尾巴”的長度,將眾多小的需求累積起來,達到一個可觀的數量,即可實現整體收益的增長。但是我們必須注意這樣一個前提,在長尾理論中,人們津津樂道的成功案例,無論是Amazon、Netflix、還是 Google,他們在長尾策略上的成功,都是基于流量商的身份,而絕非孤立的、直接的產品提供者(研發商/運營商)。
作為單一的產品提供者,根本無力去研發或運營近乎無限的產品,去競逐“尾巴”的長度。試圖以累計尾部之和,達到超越主體的這一做法,在商業模式上根本無法成立。在商業的直覺本能上,產品提供者們仍然會以富集資源為目標,這與長尾理論所倡導的方向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得出結論,長尾理論并不適用于產品提供者?
并不是。之所以這樣回答,是因為長尾理論仍然存在著繼續改良的空間。為了區別于傳統的長尾理論,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長尾突破”。
1)原理及理論推導
在互聯網的海洋中,存在著無限的用戶需求,將其按照價值量進行排序,可以得到如上所示的長尾模型。富集的用戶需求自然廣為人知,然而競爭者的不斷涌入,往往使得最富集的資源,難以被一方所獨占。
在長尾的主體,經常會爆發酷烈的資源戰爭,從紅海上第一縷硝煙的燃起,綿延至終極霸權的統一。后入場的競爭者,只有具備足夠強悍的實力,善用精妙的策略,才能在零和博弈的廝殺中占據一席之地;而在長尾的尾部,大量的資源少有人關注,雖然相對貧瘠,但如果能夠善加利用,所獲得的總收益也會甚為可觀。
在純利益導向、團隊實力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在“尾部”悄然開發,就可以取得超出在“主體”中廝殺所能獲得的收益,那為何還要執著而頑固的選擇后者呢?
如圖所示,我們將長尾部分繼續分割為A、B兩端,其中A段為產品提供者的“長尾突破區間”,B段為流量商的“長尾價值區間”。
流量商的長尾策略自然不必細說,只要能夠延長B段的長度,即可實現盈利的增長。而中小型研發商、運營商,既要回避與強大對手進行直接競爭,又希望獲得更多的資源,因此,可以在A段之內,選擇盡可能靠近主體的部分,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單點突破。
在突破點的選擇上,研發商、運營商需要權衡目標市場的規模、自身能夠取得的份額,以及為此需要付出的綜合成本,從而對該突破點是否適合自己做出評估。我們可以使用如下公式,來表述這種權衡關系:
其中:
- 長尾突破系數,表示目標需求與團隊自身情況的匹配程度,系數越高表示越適合;
- ∑n需求價值,表示(一個或多個)目標需求的用戶規模及付費能力狀況;
- 預計所占份額,表示對未來產品在未來的目標需求市場中,所占份額的理想預期;
- 團隊運作成本,表示團隊在研發、運營、推廣等方面,維持正常運作的綜合預期成本。
對于大公司而言,“團隊綜合運作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在研發、運營、資金、渠道、用戶數量等方面的優勢,將幫助其獲得較高的“預計所占市場份額”,因此,大公司的主要精力,將集中于富集的需求,也就是長尾中的“主體”;
而作為中小團隊,“團隊運作成本”雖然較低,但團隊的各項實力相對薄弱,難以在強大對手的陰影下,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因此,需要避免與巨頭直接對抗,在長尾突破區間中選擇合適的需求。若能使“∑n需求價值”與“預計所占份額”的乘積達到峰值,那么,這就意味著該需求,正是一個絕佳的“長尾突破點”。
另外,資源的富集程度,會隨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改變而變化;需求價值的長尾鏈條排布情況,也會因此而動態的變遷。雖然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節點下,從巨頭的角度考慮,“長尾突破需求”看起來實在是過于雞肋,然而,一旦風浪激變,一定會有新的勢力從中崛起。
2)策略應用和現象解釋
長尾突破策略的實施步驟如下:
- 根據團隊自身的基因,羅列出大量的、可以實現的需求;
- 將以上眾多需求按照市場規模,從高到低進行排序;
- 根據各大需求戰場的“參戰方”數據,評估自身團隊在參戰后,所能攻占的市場份額;
- 模擬使用最優性價比,推演攻防戰的各種可能性;
- 確定“長尾突破需求”,制定最終決策。
我們可以使用長尾突破的概念,解釋以下現象:
問:為何在當時看起來很小眾的MIUI,能夠在后來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答:彼時雖然小眾,但能夠占據主要份額;成功預測并搭乘了智能手機爆發的風口。
問:為何小團隊要避免與大公司的核心產品進行直接競爭?
答:長尾主體部分競爭激烈,馬太效應已經形成,轉換成本已經高到難以企及的程度。
問:為何像騰訊、阿里這樣的大公司要不斷的進行拆分?
答:拆分在降低了團隊運作成本的同時,使其獲得了更加靈敏的市場反應能力,同時不失大平臺的強力支撐,可以在長尾突破需求上不斷發力。
……
5、觀海抉擇策略
上文所述的四個競爭策略,主要針對于單一產品(方向的選取、競爭力的構建),相對而言偏向微觀。而“觀海抉擇策略”,旨在通過對多條產品線的綜合布局,盡可能的保證產品的成功率,避免錯失機會成本,偏向宏觀、概括。
1)原理及理論推導
如上文所述,我們將互聯網產品的價值抽象為海洋中的資源——資源的富集程度越高,在單位開采規模下,所能獲得的收益也就越高。
我們可以使用如下圖表,來描述運營商使用“工具”開采“資源”的情況。
其中:
- X軸為資源開采規模,代表在宣傳推廣下,產品通過該需求,與用戶建立的連接的數量;
- Y軸為資本流水規模,代表在開采過程中,資金流的收支情況;
- K1/ON線段為成本支出曲線(非直線,僅用于畫圖示意);
- K2/OM線段為產品收入曲線(非直線,僅用于畫圖示意);
- OA段表示產品的研發或代理成本;
- AC段表示產品的宣傳運營等成本;
- W點表示產品的收支平衡點;
- OWA圖形的面積,表示產品的虧損區間;
- MWN圖形的面積,表示產品的利潤區間;
- MWN圖形與OWA圖形的面積之差,表示產品最終的毛利潤。
K1曲線的斜率,取決于產品的特質,受成本把控的影響;K2曲線的斜率,取決于資源的特質,受運營策略的影響;K1、K2在X軸的投影,OQ段的長度,取決于用戶規??倲?,受宣傳推廣的影響;從而, 通過由K1、K2兩條曲線所組成的圖形的面積差,我們便可以直觀的量化并計算、預估出該資源的富集程度。
2)策略應用和現象解釋
第一步:“判明海域”
互聯網的海洋,根據所含資源的富集程度,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為貧海、藍海、紅海,以及未知海域四個類型。四類海域的特性,以及它們之間的轉換關系,如下圖所示。
- 貧海:資源貧瘠,利潤微薄,整體的開采難度和耗費成本較高;
- 藍海:資源開采的最佳地點,但藍海并不容易被發現;
- 紅海:資源開采的理想地點,但需要面對激烈的競爭;
- 未知海域:未經過市場充分驗證的海域,有可能是藍海,但更多可能是貧海。
第二步:“了解對手”
四類海域之上,存在著不同的資源開采者,充分掌握競爭對手的信息,方能在資源戰爭中把控全局。用戶需求驗證、市場研究、競品分析、數據的挖掘和跟蹤、情報戰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有效手段。根據競爭對手體量和競爭力的不同,分別羅列出他們在各個細分領域內的排名,并重點關注排名靠前者在各類海域中的動向。
- 貧海:推測競爭對手的戰略意圖,評估貧海向藍海轉化的可能性;
- 藍海:深度分析用戶需求和競品的核心,為之后整合實力、迅速展開布局預留出充分時間;
- 紅海:拆解并分析對應產品的競爭力要素,挖掘用戶需求痛點和競品的弱點;
- 未知海域:推測競爭對手的戰略意圖,預測風浪激變后,是否會產生新的藍海。
第三步:“因海制宜”
評估旗下各個團隊在擅長方向上的實力,分別衡量在各個細分領域中,他們所能躋身的名次。選定戰場,整編團隊,制定戰略計劃,研發相應的產品或提供服務,最終投放到資源戰爭的戰場中。
- 貧海:采用“長尾突破”策略;
- 藍海:采用“先發優勢”策略;
- 紅海:采用“轉化成本”策略和“差異細分”策略;
- 未知海域:采用“先發優勢”策略。
四、 寫在最后
此文在最開始,原本是個人在業余時間,用于沉淀和積累自己在日常中的所學所想,而隨意寫就的若干斷章。后來PPT一路狂飆超過400頁,自己查看和修補起來甚覺不便,遂開始著手精簡提煉,嘗試提高可讀性,又歷經多個版本的迭代,最終完成本文。
如果您已掃閱過本文,想必大多會提出一個疑問: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用?——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因為它好像真的沒什么用。對于我來說,它更像是一個私人館藏的所有圖書的總目錄,可以將眾多關于方法論的“書籍”,有序的進行歸類、插入、迭代和管理,方便隨時進行精準化的查閱而已——而人們真正感興趣的,則是“書籍”中的具體內容。且這些“書籍”,最好要是出自名家之手,或是被成功的實踐驗證過的。
然而,我本人目前也只是大廠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雖然在對行業的理解上有自己的諸多想法,也經常進行各類方法論的沉淀,但并沒有什么機會能夠親身驅動,更不要說通過收集或總結出的理論,做出過什么成功產品,來證明自己所說的是正確的了。所以,即使被指責是泛泛空談之輩,我亦百口莫辯。因此,在此文完成之后好久,我也一直不敢將其發表出來,與其說是敝帚自珍,倒不如說是愛惜名聲罷了。
后來有一天翻看知乎,終是算勉強給自己找了一個發表的理由——
「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樣的知識究竟有什么用處?
來自尚萌的回答,詳情請點擊這里。
沒有生動案例的文章,終究干癟而枯燥,但考慮到能夠賞眼本文者,終究是事務繁忙的行業內人士,遂去掉了諸多耳熟能詳的求證式案例,各位讀者可以將自身所見案例,自行代入到本文所述理論中進行驗證。如有疏漏之處,還望及時指出,謝謝!
本文系作者@明澈流風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