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蝦還是抓“瞎”? 阿里整合蝦米前途未卜
新聞背景
阿里巴巴收購蝦米網快半年了,這兩個月終于開始加速整合,先是上個月淘寶的工具欄增加了聽歌的功能,再是剛剛公布的雙方賬號打通。兩個“小動作”看起來貌似并不驚人,卻是必不可少的“前戲”——近年來,雙方都在各自領域精心布局,賬號打通之后,雙方的聚合基本成形,接下來就看雙方會如何借助于已有布局嘗試新的音樂營銷模式,而這方面“阿里蝦”可謂前途未卜。
電商+音樂:并不是賣歌那么簡單
電商介入音樂銷售是大勢所趨,京東試水付費下載,亞馬遜挖走前百度音樂總經理梁康妮,都證明電商看好數字音樂的付費前景。而國家政策對于付費下載的支持,更成為“音樂產業止跌回升”的利好。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收購蝦米網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如果僅僅將電商加音樂等同于“賣歌”顯然是不夠的。如果僅僅只是“賣歌”,到目前為止,除了前兩年的彩鈴經濟和騰訊的“綠鉆”,國內的數字音樂銷售并沒有很好的盈利模式,哪怕Kindle順利入華,亞馬遜通過kindle賣音樂的前景也未必一片光明,各種調查結果都顯示,國人對于付費購買音樂作品的意愿不太強烈。
而且,在云服務日益普及、連iTunes都正在向云音樂轉型的當下,相比過去簡單的作品/人銷售模式,未來的音樂產業需要更多元化、更立體的營銷模式來支撐,在這方面,阿里巴巴旗下平臺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淘寶網上已經有大量音樂人在出售各自的作品、演出門票和周邊產品,這一切都有可能整合到未來蝦米網的業務中。
淘寶的靈活性和多樣化,足以承載更多更有想象力的音樂營銷服務,不僅僅是針對聽眾的音樂服務,還包括針對音樂人和商家的服務,這是阿里巴巴收購蝦米網值得期待的原因之一。
但這也取決于兩個字,布局。
阿里+蝦米:布局已定
誠如投資界大佬王冉所說,未來音樂將不再是賣作品,而是賣服務。“綠鉆”就是一種服務,iTunes賣的也是一種服務——如果不是因為蘋果打通了產業鏈,讓iPod加iTunes有比較愉快的體驗,相信也不會有那么多人愿意付費下載。
賣服務需要更精心的布局。
傳統唱片業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唱片公司生產內容,然后層層分銷到消費者。隨著音樂的“流化”,數字流的服務已經打破了傳統的銷售渠道,服務的多樣化一方面給音樂營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不可控性——未來的音樂流更像是“公共資產”,誰都可以使用,如何利用它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就看你怎么布局了。
這也是阿里巴巴和蝦米網的優勢。前者近年來先后布局云服務、移動終端和社交媒體,后者不但建成了同行中最好最完整的產品線,在付費服務(如與聯通合作推出包月服務)、社交媒體(微博和微信)以及音樂節合作上也表現得非常積極。兩者的結合,雖說不一定會催生出更好的服務,但至少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
以蝦米網新推出的“音樂人”產品為例,表面上看“蝦米音樂人”無非是“豆瓣音樂人”的翻版,但相比目前還無盈利模式的“豆瓣音樂人”,背靠淘寶網的蝦米未來是有可能為音樂人提供音樂營銷的解決方案的。
抓“蝦”還是抓“瞎”?前途未卜
“布局”只是成功的基礎,如何依靠已有“布局”去解決用戶(聽眾、音樂人、音樂公司等)的需求決定阿里巴巴抓“蝦”的命運。
比如,阿里巴巴布局社交網絡所獲得的LBS數據完全可以用來開發類似Wahwah那樣的基于位置的社交音樂電臺服務,根據用戶所在位置和相應的行為推薦相應的音樂以及社交,但是有數據是一回事,產品開發又是另一回事;又比如,理論上“蝦米音樂人”可以滿足一個獨立音樂人從作品自主發行到社交推廣到周邊產品銷售等方方面面的需求,但音樂人們是否愿意使用“蝦米音樂人”也得看產品開發和運營。
還有,阿里巴巴要如何“洗干凈”蝦米網殘留的版權問題呢?用錢來解決“三大唱片”也許不難,還有更多國外獨立廠牌的作品怎么辦?蝦米網曾與一些獨立音樂人鬧過糾紛,“蝦米音樂人”如何取得獨立音樂人們的信任?
以上種種為阿里巴巴抓“蝦”的前景蒙上了一層紗。
(資深音樂媒體人)
via:騰訊科技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