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的意義:馬云激蕩風云(1988~2013)

0 評論 3957 瀏覽 0 收藏 12 分鐘

Veni Vedi Veci

歷史總是以后知后覺的姿態告訴我們過時的經驗,可是,事實卻是,一切真理和啟示在當下沒有任何的意義、價值,推動著人、事、社會和歷史往往沿著自然而然的軌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靜謐事態悄悄進行著的只是當下的一切——各種偶然與必然因素的奇妙混雜和組合。

在云詭波譎的1964年出生的馬云今天將淡出阿里巴巴,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他選擇了以這樣一種別致的方式為自己人生的某個階段畫上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句號。但是,對馬云、阿里巴巴以及波瀾壯闊二十年的的中國互聯網而言,這更像另外一個新的開始。

最初的選擇

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

這是瀛海威的廣告牌,這是那個時代中國互聯網的最強音,這就是1990年代中國互聯網生態的真實寫照,那時候,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互聯網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樓。

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經驗、沒有任何可以參照故實,那時的中國互聯網滿目的荒涼、貧瘠與蒼。

西進,西進,西進。這就是那時中國最早涉足互聯網的那批人的心聲和心愿,他們只能向當時最先進、最繁榮的美國互聯網學習、取經。

美國互聯網在做什么?他們是怎么做的?怎么做才能賺錢?如何土洋結合讓美國經驗在中國開花結果?如何走出中國互聯網自己的新路?

他們討論并關注著這些問題,他們試圖解決它們。那時候,最早嗅到互聯網暴風驟雨來襲氣息的那批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是Yahoo、微軟乃至AOL,那時候,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趕走喬布斯、幾乎陷入絕境的蘋果。

彼時,Amazon并不急于盈利的緩慢增長態勢讓股東不滿,Google還只是互聯網大潮中呱呱墜地的嬰兒而已,那時候,扎克伯格不過被大家視作一個比同齡人國家聰明的天才中學生而已。

那時候,Titanic在領導的首肯下和觀眾裸裎相見,經歷了失落八零年代并在緊張九零年代中蹣跚的中國人第一次在大熒幕上面對玉體橫陳的Rose,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似乎突然間開竅。

一些最聰明、對時代和環境嗅覺最敏銳的人已經摩拳擦掌地要把美國的互聯網革命引進中國,就像數十年前從蘇俄引進庶民風暴一般。

他們要么是土生土長的土鱉們,要么是鍍著留學锃亮金光回國的海歸們,他們幾乎一窮二白,他們手中幾乎沒有任何可以實現權力尋租的資源,他們唯一擁有的是就是超越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勇氣、視域和認識。

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馬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離開的意義

馬云稱自己只是一個小混混,但是時與勢、命與運卻將他推上了如今的高峰,可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是高處不勝寒,有多少能力,就要承擔多少責任。

從現實到互聯網,從有形到虛擬的網絡,那些做運動鞋、做飲料以及做電腦的企業家當然也很偉大,當然也有開創新性,但是和他們相比,對后來者來說,這些中國互聯網的先行者更加親近并能夠從他們身上獲益匪淺。

五十多年來,終于有企業家可以自豪并光明正大地利用美國的商業模式、經驗去武裝自己,他們終于可以借著市場經濟和資本勢力在市場上搶到自己的地盤。

改革開放十多來,終于有一批底子清白,靠著新技術、新模式成功而與大佬平起平坐的商人,即使美國的互聯網也無法忽視中國的這群互聯網從業者和創業者。

馬云提出了新商業文明,可是這種規制和范式卻恰恰是這一批人在創業的過程中經歷過成功風光、低谷、失敗乃至絕境之后而得出的共同財富。中國的互聯網本沒有路,恰恰是這群最早的開荒者、探路者篳路藍縷,才終于走出了一條羊腸小徑,在美國同行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前進的同時,這群人為中國互聯網留下了讓前路不是那么晦暗的火種。

于是,在移動互聯網的新拐口,中國的互聯網從業者第一次發現自己不僅和美國的同行不僅差距縮小到了匪夷所思的境地,甚至還占據了某些天然的優勢。

在新時代面前,以往的優勢和法則俱是云煙,曾經的成功經驗反而有可能是最大的負擔和枷鎖。在這種背景下,馬云的隱退更像是給新人讓路,讓新陳代謝更快的人去主動適應新的時代。

通過出神入化的運作,阿里巴巴集團在去年第四季度的營收超過18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八成,凈利潤同比漲幅超過172%達到6.4美元,超過騰訊(5.5億美元)和百度(4.5億美元)成為國內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

他留下了一個相對完善的阿里巴巴集團的人事、業務框架,他已經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潛藏的政策、股權風險,他通過入股新浪微博、高德地圖為即將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建筑了厚實的防御工事。

馬云已經做到了自己的極致,他為繼任者和阿里巴巴留下了無論是眼前還是長遠都可以倚仗的寶貴財富,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是如此。

離開,并不意味著棄絕,或許只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親近。

回心,只在朝夕間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

鄧公的論調已經讓90年代一部分商業嗅覺最敏銳的人先富起來,在世紀之交,第二批人開始崛起,馬云和十八羅漢聚義杭州,馬化騰偏居深圳籌劃企鵝的前途,李彥宏從美利堅歸國。

1988~1999,馬云做老師教英語,辦網站,進入外經貿部,成為體制中的一員。如果就以體制內身份這樣波瀾不驚地度過一生,那么,現在虛歲50的馬云還需要再在崗位上再虛度15年才能退休。

幸好,他選擇了自己創業,所以,他才可以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地去選擇休息,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急流勇退地把事業交給年輕人去做。

如果沒有孫正義和楊致遠的火中送炭,阿里巴巴是否能熬過由美國肇始的互聯網冬天?是否能迅速擴張到今時今日的規模?

如果沒有2006年非典的爆發,阿里巴巴是否又能那么快地在短期內爆炸式增長?

如果沒有對包括孫彤宇等人近乎冷酷的驅逐,淘寶今天又會是怎樣的一副面貌?

如果沒有忍痛分割天貓、對淘寶的大調整,淘寶的前景又會如何?

如果沒有大手筆的私有化退市、從Yahoo手中贖回股份,阿里巴巴集團的未來又會如何?

如果……現在,阿里巴巴14歲了,淘寶10周歲了,過程中有太多的如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著落錯滿盤皆輸。

一個僅僅技術團隊就超過7000人的公司,一個年交易規模超過1萬億元的線上交易平臺,一個未來有可能是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

創業成功的幾率究竟能有多少呢?像馬云這樣的成功的幾率又會有多少呢?成為像馬云期望那樣成為跨越三個世紀的百年老店的幾率又是多少呢?

到了到今天的這般地步,阿里巴巴現在的事情還只是阿里巴巴的事情嗎?馬云的事情還只是馬云的事情嗎?馬云遲到了,省委書記要道歉,阿里巴巴做小額信貸了,銀行業集體如坐針氈。

光是很暖很好的,但是離得太近、太久,就會有被灼傷的危險。

馬云說他累了,想休息了,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不只是客套而已,并不是冠冕堂皇的說辭而已。他已經做得足夠多且足夠好,剩下的事情已經不是他可以操控并操心的了。

他本來只是普通大學英語老師,他最近熱衷著環保和太極,他和施瓦辛格、李連杰以及周星馳談笑風生,他喜歡金庸的小說自比風清揚,他被坊間給予商業精神典范贊揚的同時遭遇著虛偽、矯飾的評價,他自畢業后和師妹結婚至今,有一個高高大大的兒子。

這就是馬云,你大可把他當作中國互聯網未來的標桿性人物,但是,他首先是普通的中年男人,放下包袱和重擔,能夠去做更多自己感興趣并喜歡的事情,這是一件幸福并讓很多人羨慕的事情。

最后,我發現用批評家艾亨瓦爾德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形容他,原來竟是那么貼切:

他在巔峰,打了一些至今猶無法辨認的信號,他那舌蔽唇焦之口還說了一些預言和不詳的話。現在,斯人已去,我們只能獨自來猜測這些啞謎了。

來源:創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