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哪家強?各路APP來作答
高考已經結束了,可是填志愿這一大難題還擺在高考生面前。人生的重大選擇,向左還是向右?這一次,各家app來幫你做出決定。
又是一個六月,第一批00后在這兩年陸續參加高考,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高考結束對于大多數人都不意味真正的“解放”。
無數過來人回頭去看,高考可能會是最簡單、最單純的一件事,因為它只有一個既定目標——向標準答案看齊。
往后的人生會面臨無數種選擇,很多時候無法去判定它的對錯好壞,但我們都希望得到最優解,填報志愿其實就是做選擇的第一步。
80后報志愿的時候,互聯網企業都還在萌芽期;95前的一批年輕人大多也沒趕上移動互聯網的好時光;95后以及00后這一群高考考生,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原住民。
無論是出于社會價值考量,還是試圖在紅利到頂的環境中贏得新一波年輕流量,互聯網企業都應該抓住這次增長機會。
各路app自然都是做了不少策劃的,盡管看起來都是在為考生提供學校、專業、就業信息的建議,實則卻都帶著各家獨具特色的產品基因與內容調性。
一、選擇
想要給出科學的建議并不容易,這一批年輕用戶來了,app們接不接得住卻是另外一回事。
我去觀察了下市面上做了高考填志愿策劃的主流互聯網產品。
1. 百度和今日頭條
作為工具資訊類app或者說信息流產品,百度和今日頭條的邏輯基本一致,都試圖利用大數據為考生提供信息服務,除了與第三方合作之外,甚至會導向第三方app,但這里我們只討論各家app主戰場。
在客戶端,百度和頭條都選擇與高校官方合作,主推內容以視頻為主,兼有文章和問答。
百度app在首頁給到高考專題的入口,下列分為選院校、專業庫、智能志愿和高考真題四個部分,其中院校信息抓取自百度百科,專業庫中能夠查看薪資甚至是男女比例的排序。
在今日頭條需要主動搜索“高考”,出來的tab包括專業解讀、大學排名、分數選大學等,同樣提供智能志愿填報。
百度的做法是與高校官方、學科任課老師合作,甚至請到自家專家、工程師,推出一系列介紹學校和專業的視頻。
百度一系列視頻是具備一定干貨的,高校老師傾向介紹學科本身和研究方向,而在百度工作的專家更側重講學科應用。兩方面視頻結合起來看,有助于考生從整體來了解專業全貌。
但視頻有它的缺點所在:百度每一個視頻的長度都在1小時左右,對于面臨人生關鍵決策的考生來說,不能說花費1小時不值得,但本科志愿填報正式時間往往只有4-5天,這樣來看,觀看1小時視頻就是相當高的時間成本了。
相比之下,頭條的視頻推薦相對優化,能看出這是與第三方合作的結果,時長大概在10分鐘左右,觀看成本較低。
但兩家的視頻都有一些問題,缺乏關鍵信息指引,沒有概括重點和標注時間節點,不利于考生快速查閱和記錄筆記。
如果時間充裕,從高考結束后立馬開始進行志愿準備,視頻其實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本著效率第一的原則,毫無疑問首選文字。
在內容方面,百度利用百度知道,提供一些專業性問答,但百度知道是一個全靠百度流量制成的問答產品了,其回答質量并不夠高。而頭條則利用強大的推薦算法,給考生推薦內容,但這種基于算法的推薦,有時會出來一些噱頭十足、情緒導向、過于片面的內容。
讓百度和頭條官方主導去做內容,并不是他們的優勢所在,這些策劃更多做到了“形”,但沒有“神”。
2. 知乎
反觀內容類社區,則是另一種思路。這里我以知乎為例來聊一聊。
作為問答類社區,知乎各種領域的答主經年累月的知識、經驗以及認知分享,共同撐起來了龐大的虛擬資產,就這一點來看,不是一蹴而就的熱度策劃所能比擬的。
從底子來看,知乎優質內容夠多、夠有價值。對于高考生而言,用戶有身份標志,比如工作經歷和身份認證,另外,根據內容貢獻標記出的優秀回答者也是官方的一種背書。
產品和內容策劃方面,知乎也有一些動作。為了幫助考生填報志愿,知乎在開屏首頁給出引導,主動搜索“高考”后,會有高考專題頁出現,從選城市、選學校、選專業,甚至到高考失利,都有一系列問答。
有些問題其實幾年前就有,但現在來看回答質量依舊很高。
在這件事情上,知乎區別于所有平臺——不是緊追熱門,而是展現過去八年的內容積累。
另外,知乎也在利用強運營的方式,推出高考志愿主題的知乎圓桌,利用精選的方式推薦給考生和家長真正有價值的問題和回答。
知乎的高考專題視頻主打“過來人”的概念,比起百度和頭條與高校官方的強合作,知乎更注重真實經歷和經驗的分享。
但有一點可能是知乎自己也沒有想到的,這里不僅是過來人怎么說,還包括客觀的第三方怎么看。比如說,對熱門專業的追逐真的那么重要嗎?這里會有專業hr的看法。
作為一個內容社區,知乎真正做到多形式,回答、文章、live、付費咨詢應有盡有。拿live來說,以音頻為主的live似乎沒有視頻那么洋氣,但主講人的身份背景介紹、講座簡介、內容大綱等信息都非常完備,這是其他平臺都很難做到的一點。
道理不難想,為了追趕熱點,勢必時間倉促,幾乎只能完全寄希望于主講人,平臺花在前期溝通和后期審核提煉上的時間將大大縮短。
但別忘了,知乎live早在16年就推出,關于志愿填報的live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后來者能看到評分信息,這是最能降低篩選成本的方式之一。
應該說,工具入口和內容社區各有優劣。就像旅行一樣,你可能得去一個城市的制高點俯瞰,窺一下全貌,但要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和肌理,還是得去和這個城市里的人交流。
綜合來看,工具類型或信息流App做高考策劃有形,再借助內容類社區進一步答疑解惑,也許是考生填報高考志愿的一個整體路徑。
二、探究
歸根結底,填報志愿這件事情還是要從“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根本痛點說起。
或許有人認為,年輕一代比80后們掌握更多信息,大城市長大的孩子會比小城市掌握更多的信息。整體來說的確如此,但要具體到人生規劃和專業選擇,倒也不見得有多么大的優勢。
有上海的朋友在08年歪打誤撞進入一所名校的計算機專業,在世俗眼光中這是命運眷顧開了金手指。三四年后開啟的互聯網熱招,幾乎每個人都能拿到其它專業羨慕到眼紅的多個offer,起薪動輒達到20w-30w。
但事實卻是,那時計算機專業生源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學科競賽的佼佼者,二是被調劑的考生。大神們無需老師來教,自己開始寫代碼,這位朋友陷入了絕望,最終選擇轉專業,畢業后投身文化藝術界。
那么信息互聯網時代能夠讓00后們進步嗎?第一批90后大概是在小學或初中擁有家庭電腦,上了大學才有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相比之下,00后幾乎是在電子設備陪伴下長大,似乎我們想當然地認為他們理應有更多個人意志,但事實也并非如此。
這怪不得他們。18歲以前,幾乎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三點一線,學校、家、補習班(可以任意替換成宿舍、食堂)。為考生們提供咨詢時,常常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想做什么”以及一句反問”有什么推薦的專業嗎”。
此前,出于興趣,我做過一份小規模、有225人參與的調查問卷,包括107名應屆高考生、118名本科以上以及已經工作的群體。
有97人主動提出對高考填報志愿的建議,其中最為代表性的是,26人提到興趣很重要,具體一點則表示高中就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早點明白自己喜歡什么并合理進行規劃,這樣在填報志愿的時候會簡單很多。
喜歡什么、想要什么,個人意志比單純的追求熱門更加重要,但這需要家庭有意識地引導,不僅是從小對興趣愛好的培養,還包括對整個世界的有意識探索了解。
可這一點對普通家庭來說太難,就算工作后進入社會,30歲左右的人也未必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
因此,對于填報志愿而言,在短時間內做一些測試、尋找最大程度發揮自己優點的專業,同時考慮就業前景,就是一種穩妥的選擇。但明智的選擇來之不易,報志愿比高考本身更加艱難,也更為重要。
結合問卷的幾個問題來看,往后對學校、專業的滿意程度與填報志愿時了解到的信息量和準確性呈絕對的正相關:
- 18.64%的人對學校、專業的滿意程度超過 85%,因為他們認為學校專業基本符合預期;
- 另外18.64%的人認為自己的學校、專業與預期差距非常大,他們對學校、專業的滿意程度為31%;
- 此外,還有10.17%的人在填報志愿時基本沒有了解過學校、專業情況,他們對大學的預期是空白的,因此他們對學校、專業的滿意程度只有25%。
這幾年,”城市、學校和專業沒有想象中重要“的言論似乎變成了政治正確,實際上是一碗毒雞湯。
一句沒有說出來的前提是,如果選擇、決策錯誤,那就盡力通過個人努力力挽狂瀾,可這其中的沉沒成本并非每個人都能承受。
從填報志愿起作出相對更合理的選擇,難道不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嗎?
三、思考
不過,即便有這么多App,他們或許擅長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但人生選擇不是由大數據和機器算法決定的。
填入分數、名次,然后獲得智能院校推薦,甚至還能看到各行各業的薪資排序、男女比例……
聽起來很智能,但這真的明智嗎?
在填報志愿或者說人生選擇這件事上,大數據并不能夠提供個性化指導,或者說,大數據不會告訴你薪資高的行業,代價是什么,可能是沒日沒夜的加班甚至通宵,可能是看起來高大上的銀行需要坐三年前臺。
城市、學校、專業、科研、就業……每個考生和家長看重的東西不一樣,重要性也有先后之分,落到解決方案上,還是在于人。
一種說法是,長輩的人生閱歷和見識已經不足以指導這一代人,對于非一二線城市來說尤其如此。
那種傳統的熟人之間的連接,在互聯網時代的2019年的確已經不再奏效。父母、親戚以及他們的同輩人大多會出現信息過時、對新興行業不信任的問題。
換句話說,父母自身的知識儲備,哪怕再加上他們的關系脈絡,都不足以支撐起為這一代00后填報志愿、出謀劃策的訴求。
與其依靠父母長輩,不如選擇同輩的信息渠道,校友群就是一種提供信息的方式
不過,這類群會出現活躍成員年齡偏低的問題,大多是大三以下的在校生比較活躍,可他們缺乏工作經驗,只能提供學校和專業信息。
在這種群中,獲取信息的方式是群內或一對一的聊天,時間成本過高。同時,志愿群需要經營管理,一旦核心成員畢業、工作,整個群就會缺乏引導。校友之間通過高中作為紐帶,但無義務提供不間斷、持續、具體的點對點幫助,更何況每年高考志愿填報都會與大學考試周重合。
由此反觀,知乎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它不只在做一個高考專題,而是能夠提供全路徑的解決方案。高考填報志愿只是一個切入點,但從城市、學校、專業選擇,到就讀體驗、實習、校招、工作,你可能只有在知乎才能夠找到相關聯的一切。
高考志愿的填報、選擇沒有對錯和高下之分,針對同一個問題,每個人給出的回答和解釋也有所不同,知乎從來不會提供一家之言,而是多家思辨,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標準答案。
先通過學校、老師了解志愿填報規則和技巧,利用百度、今日頭條等工具或資訊類app了解概況,再通過知乎這樣的內容社區聽取一些個性化建議,也許是比較科學的組合。
對于這一代00后而言,重要的是他們在多年后回頭,能夠說自己填報志愿,是在了解充分信息的情況下作出的第一個人生重大選擇。也許并非最好、最正確,但這是18、19歲的他們盡力做出的最優抉擇。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esnql52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專注互聯網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