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問每周精選】第77期:為什么菜市場賣水果,水果店不賣蔬菜?
最近有個問題關注度很高,相信各位看到這句話就一定知道我在說哪個問題了。沒錯,就是為什么菜市場賣水果,水果店不賣蔬菜?我們在天天問討論了這個問題,大家的回復都很精彩呀,來看看吧~enjoy~
問題
為什么菜市場有賣水果,水果店不賣蔬菜?@奶酪陷阱
精選回復@蘇閩? @魚蛋sama
- 從定位上來說,其實一開始是沒有專門的水果店的,只有菜市場(或者超市)。水果店作為“垂直分支”,自然只賣水果。
- 從使用場景來說,去菜市場的用戶需求核心是采購可用于日常三餐的食材,其中水果是包含于目標需求之中的;去水果店的用戶需求核心是采購可用于日常零食相關的食物,所以我們看到水果店還可以賣一些膨化相關的零嘴,而蔬菜魚肉是超過了需求之外的商品。
- 從供求銷售來說,幾乎所有城市和較大的村落都有菜市場,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專職的水果店,所以菜市場需要承擔銷售水果這種與蔬菜擁有相似運輸保存屬性的商品。
瓜果魚肉商品在冷鏈體系中,處于不同等級的溫度帶標準下,菜市場大多數商品的冷鏈物流和存儲要求是覆蓋水果店商品的,而水果供應渠道和存儲冷鏈無法支持菜市場生鮮商品的要求;
精選回復@Pa.木杉 @王世虎
產品經理要從各維度全面的分析問題,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感觸挺深的,很多角度是我自己都沒有想到,學習了。感謝各位認真回答的答主~
分享一下個人想法,角度是:用戶的需求和場景決定了產品的形態。
去掉文縐縐的專業名詞,只說說日常生活中我作為一個買菜做飯人的場景。
(1)買菜:在我有做飯的需求時我會去買菜,這個前提下在菜市場看到想吃的水果時,我心里想的可能是:順便帶一些回去吧,正好家里的梨昨天吃完了;算了,昨天剛買的還沒吃完,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我思考的是買不買。
(2)買水果:平時我買水果的場景有兩種:自己想吃水果了;看望朋友時買些水果(空著手可不好,禮尚往來)。
毫無疑問,這兩種場景下,對于買菜的問題我想都不會想。
從這兩個場景出發,其實無非是高、低頻和場景細分的問題,買菜的場景較高,發生頻繁,對于菜市場的水果商家而言,無非是利用菜市場較大的人流量帶動水果這種相對低頻的銷售,所以菜市場會有水果出售。
反之,對水果的需求相對于蔬菜本就較低,在低頻的場景中再去考慮更低頻(買水果時“順便”帶點蔬菜)的需求,就等同于不加的話沒有問題,加了也只是很少或者是沒有人覺得好,那加了又有什么意義呢?更何況對于賣水果的商家而言,在攤位或店鋪中加入蔬菜需要的成本可是不低的。
同類的問題,淘寶可以增加旅行服務(飛豬),攜程不能賣服裝?美團可以外賣、火車票、訂酒店,但是滴滴加這些就是很奇怪?
因為菜肉消費比水果高頻,高頻的消費渠道可以帶動低頻品類的銷售,低頻的品類銷售渠道很難反向操作。
答案中各位答主分別從渠道、存儲、商業價值、用戶認知、心理學等各個角度的解析都很到位,向各位學習,歡迎拍磚交流。
精選回復@魏立羽、心夢無痕
都在說不可以,我倒是覺得可以一試啊,主要是看怎么賣呢?之前誰也想不到酒店可以賣床墊啊,現在高端酒店看上一款床墊,直接掃碼購買配送到家。
蔬菜也一樣,精選蔬菜,擇的美美的,水靈靈的,保鮮膜封裝,和水果放在一起,也不失為高端白領的剛需啊,誰說買菜就一定要去亂糟糟的菜市場。
盒馬鮮生應該就是在做這種事。
精選回復@白先生、木一
先說說題外話,我覺得產品經理在思考上需要有發散性思維和結構性思維兩個特點。發散性是要求我們在分析一個需求時盡量能做到全面化的思考,結構性思維則強調的是分析結果是多層級且邏輯是縝密的。
基于這兩個因素,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先從蔬菜和水果(產品)所涉及到的角色進行發散性思考分類,進而逐個思考背后的原因(邏輯)。
蔬菜和水果涉及到的對象有:供銷商、賣家、買家、蔬菜&水果(產品本身)
以下是我對上述分類所作出的思考(個人思維有局限性,希望大家見諒,提出看法和意見)
供銷商:在以往是沒有水果這一特別分類的或者說蔬菜的供應運輸要求與水果的供應輸送要求相似。而由于蔬菜的需求量比水果的需求量大的多,便于統一管理,減少管理和運輸成本。有許多城市和地區的菜市場都承擔著運輸和交易水果的特點。
賣家:這里我是從賣家獲利角度和管理成本出發的。蔬菜的平均利潤不不比水果。所以賣蔬菜的商家可以賣點水果獲取部分高利潤的收入,而賣水果的商家就沒必要花額外的成本和時間去銷售比自己本身水果還低利潤的蔬菜了。
買家(用戶):這里我是從用戶的使用場景和用戶的心理預期角度思考的。
- 從用戶的使用場景上,用戶購買蔬菜的使用場景是有覆蓋購買水果的使用場景的,炒菜做飯也是有部分用得到水果的,而購買水果的使用場景卻獨立于買蔬菜的使用場景,畢竟水果我們僅僅買來直接使用,無需烹飪;
- 從用戶的心理預期上再說,大家都知道在使用水果和蔬菜的流程上,蔬菜在使用流程上步驟更繁瑣,那么用戶購買蔬菜時心理預期相對水果會更高。很顯然,讓用戶在接受需要烹飪繁瑣流程的預期下購買直接食用的水果是可行,但要用戶反過來則不可取。
產品:這里我從產品定位角度說,前面說到了蔬菜的供應中包含了水果這一品種。所以水果專賣店其實是漸漸隨著人們對水果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獨立出來的垂直分支,所以一般明確了自身產品定位的人,即“我就是賣水果的,不會賣點蔬菜。”
當然還有關水果和蔬菜本身在管理上具體有哪些差異還有商品執照方面,但這些是我的知識盲區,我就不敢獻丑了。
人性判斷:買水果是滿足消費需求,買蔬菜是滿足溫飽需求。前者是高層需求,后者是低層需求。人都是在滿足低層需求的時候“往上想”,很少在滿足高層需求的時候“往下想”。
精選回復@zhogo
什么是菜市場?菜市場是一堆賣菜的集合在一塊,里面有個賣水果的檔口怎么了?這不和有個賣肉的檔口一個道理嗎?
什么是水果店?水果店是你盤個門面賣水果的專賣店?。∽叩氖蔷毣慕洜I??!這就好比路邊的NIKE、Adidas,這不一個道理嗎?
你猜如果有個水果市場,里面有一兩家賣菜的是不是很正常?
此題=為什么天貓上賣啥的都有,而Nike旗艦店咋只賣Nike的東西呢?為啥百貨商場賣手機,手機專賣店不賣百貨呢?
因為把水果專賣店開到了菜市場里;所以問為什么菜市場賣水果?水果店不賣蔬菜?那你咋不再問問菜市場賣水果的那家檔口,為啥你只賣水果不賣蔬菜呢?
綜上,原因是,他們其中一個是菜市“場”;另一個是水果“店”。
精選回復@澤度
首先糾正一下部分問題背景,部分個體商店,水果、蔬菜也有混合經營,不過就門店而言一般水果店不會去賣蔬菜而賣蔬菜的一般會附帶橘子、蘋果、梨、柚子之類常見且保險較久的水果,不過題干大部分條件下成立。
簡單來說,水果投入成本高,中后期管理力度大;蔬菜投入成本低,前期管理力度較大;多種類經營投入、管理成本較高。
拋開經營許可因素:
(1)?“商鋪”“商品”定位因素
非綜合市場,個體小商戶進行綜合售賣難以體現商鋪特點,同其它商鋪的競爭態勢會弱很多;
商品定位上,按生活必須程度蔬菜>水果>水產、肉>干貨,這樣也影響商鋪層級。
白話嘛就是用戶眼里覺得不專業。
(2)“商鋪”管理
水果和蔬菜種類都不少,滿足用戶需求,需要豐富同類型商品;其次蔬菜、水果對新鮮度要求都比較高。
首先是進貨管理(持鮮),蔬菜一般是一日一補,水果看銷售情況,一般銷量可以是2~7天補貨,由于商品類型和交易習慣因素,一般蔬菜進貨在凌晨,水果大多選擇在上午或下午,這樣單進貨就需要一定人力成本。
商品種類多,需要滿足用戶需求就需要較大的攤位面積,但菜市場或個體水果商戶面積有限能給其它類型商品分攤位置緊缺。
(3)用戶需求和消費習慣
對大眾用戶而言蔬菜的消費必須層次比水果高,用戶在蔬菜消費上較頻繁,且更愿意比價。蔬菜保鮮較短,大眾及餐飲購買蔬菜集中在早晨,而水果保鮮周期較長,一般是全天候經營,經營時長往往會比蔬菜的長些。
(這種經營差距,隨著生活節奏、消費習慣、經營模式的改變,也在逐漸拉平。)
(4)經濟效益
上面提到商鋪定位、管理、商品需求、用戶消費,對于個體小商鋪或攤位空間、人力、財力資源有限,這種情況下很少有水果店或蔬菜店愿意全品類經營。
精選回復@echoo
感覺可能是消費者認知層面的事情。
菜市場在自古以來給大家的印象都是大集市,什么都有,而像水果、海鮮這些比較奢侈品的東西,是后來才慢慢從菜市場里細分出來的。所以后來者要再給用戶認知里,建立水果店也賣蔬菜就沒那么容易了。
精選回復@化身孤島的鯨 @carpe diem
其實我倒是覺得水果店不賣蔬菜的觀點已經越來越模糊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店都叫“果蔬店”,同時賣。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不從市場的角度考慮(因為我覺得市場什么人都有,你要滿足他們,那自然是你什么都賣最好),從乙方自身去考慮,我覺得有兩個問題:
- 店面不夠大。只要店大,不管你是水果店還是蔬菜店, 你自然兩者都會去考慮賣,甚至還會加入沙拉、果汁、蔬菜汁等等。本質上說,一般菜市場都比水果店大一些,所以內容也自然會擴展一點點。
- 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存在檔次問題。菜市場賣水果,尤其是進口水果、鮮榨等等,可能會提升一點檔次,但如果水果店賣蔬菜,則可能會顯得差一點。所以更多水果店會選擇做果切、果汁、甜品等。
在路邊看到的,這個店里面賣蔬菜,外面賣水果。
我進去和里面賣東西的人聊了聊,她說他們在原來的地方都是這樣賣的,進貨都在新發地,離得很近。
以上為部分精選回答,還有很多精彩回答囿于篇幅未能精選,大家可以戳鏈接查看呀: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s78dge.html
PS:認真答題認真思考的小伙伴們都棒棒噠~送你們一朵小fafa。
你的看法是什么,歡迎到天天問和大家交流一下呀:http://wen.woshipm.com/
相關閱讀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75期: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為什么都不做「連麥看劇」 ?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73期:釘釘一個B端產品,為什么廣告老是針對C端人群呢?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72期:在付費閱讀這件事上,微信團隊想清楚了嗎?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71期:為什么老說“萬能的淘寶”而不是“萬能的京東”?淘寶你咋這么能~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70期:朋友圈廣告愛用美女圖?還能艾特好友?搞什么呀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68期:產品老司機站?。〗探坍a品新人你的“套路”
精選問題每周有,歡迎食用~配合回復味道更佳(∩_∩)
本欄目由天天問小編 @Tracy??編輯,歡迎大家踴躍提問,一起交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自從有了小米,手機專賣店也開始賣百貨了~~
有幾個正兒八經賣過菜的?有幾個賣過水果的?
我真的忍不住笑了~
雖然天天大家說果蔬,但是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商品類型。
蔬菜往往是一天內完成銷售的快消品,水果不是~
先說進貨,有人考慮過進貨么?
無論是菜市場攤位,還是專門的菜站,甚至門口超市的蔬菜貨架,進貨都是集中在凌晨4點-6點之間,因為這個時候批發市場是蔬菜的集中批發時間,不幸的是,水果也是這個時候發,蔬菜水果早十分鐘晚十分鐘價格就可能有差異,這就導致了進貨的人一定要快速把想要進的貨完成交易,在批發市場,蔬菜區和水果區是分開的,蔬菜往往是大車凌晨卸貨,當天售完,過了8點,只要不虧本,批發商都會甩掉,清倉。
水果呢?有幾個逛過水果批發市場的?
水果批發商都是有冷庫的好么?市場里沒個冷庫,你做哪門子水果批發?
批發商有冷庫集中降低水果儲存成本,零售商有啥?灑水吧?
再說銷售:
你進貨20斤黃瓜,上午3塊一斤,下午2.8,晚上2塊,你爭取當天賣完,你要留到第二天?第二天新黃瓜你還進貨么?
夏天,你批一箱子水蜜桃,放到自家超市里賣,那個玩意不能磕碰啊,磕碰當天就壞掉了,你沒冷庫你敢進多少?
看到各種分析,坪效,關聯銷售,各種營銷理論,看的我云里霧里,都是大神啊 ~
沒有在“場地坪效”方面進行分析的嗎?
從顧客角度來看:在菜市場看到喜歡的水果,便很容易萌發購買的想法,這就是順手的事,即使沒找到合適的水果也不影響這次“買菜任務”,類似于“紙尿布旁賣啤酒”;但買水果的需求中是只會買水果,是不會包含買菜的,因為買菜的時間點一般集中在上午飯點或下午飯點前一兩個小時,買水果的時間點就非常自由,什么時候買都可以。
來自一個經常做飯的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