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市場的“繁榮”背后,隱藏了哪些令人唏噓的真相?

0 評論 10076 瀏覽 177 收藏 12 分鐘

挖掘機哪家強?山東濟南找藍翔。這句廣告語今年超級火,各種“XX哪家強?”的段子被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玩兒的不亦樂乎。

那要是問“中國APP哪家強?”應該找誰?

App作為互聯網產品的一個典型代表,從2009年開始便突飛猛進式的增長和發展。今年1月份的數據顯示,以Android系統為主的Google Play應用商店,App數量超過140萬。而7月份的報道數據顯示,蘋果AppStore應用商店里的App數量已超過150萬。

隨著近幾年中國智能手機迅速普及和用戶的海量增長,新的App更是層出不窮。加上這兩年國內創業環境的利好,許多創業者也將App平臺作為創業的起點。

這些都帶來App市場的“一片繁榮”。然而,表象“繁榮”背后卻是令人唏噓的真相。

一、App“生的快,死的也快”成常態

最近,艾媒咨詢和問卷網發布了中國App市場的相關調查數據,數據顯示,大部分被下載的App的使用率和留存率都相對較低,“用一次即拋”逐漸成為用戶的行為趨勢?!按蜷_次數為1次”的用戶占比35%,“打開次數為10次”的比例僅有17.6%。

另外,移動應用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個月,85%的用戶會在1個月內刪除已下載的應用。社交類App競爭最為殘酷,死亡率達35%。

這些數據的確反應出App市場的現狀:App在吸引用戶長期使用和關注方面面臨著巨大考驗。

甚至這也成為一種惡性循環,很多App產品較為注重眼前利益,只注重前期用戶的快速積累和圈錢,并不重視后期對用戶的維護和功能的更新和改善。另外,有些App產品在設計之初以“短期產品”看待,在功能設置和長遠發展上并未考慮很多,顯得漫無目的。也有些App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死了重新換新的。

再加上,用戶要從如此多同質化的App中選擇一個嘗試使用,這就意味著他們會暫時放棄其他同類型App。如果第一次使用體驗失敗,那么用戶便會永久拋棄這款App。所以,用戶也會不斷體驗嘗試新App,定期清理不喜歡或不會長期用得上的App。

這些現象都會讓App市場表面看似繁華錦簇,但實際上較為浮躁?!吧目?,死的也快”也變成App市場一種惡性循環的現象。

二、App市場擁擠,“大而全”無勝算,“小而美”才有戲

盡管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68億人,智能手機用戶規模為6.09億人,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和智能手機用戶規模整體上呈現增長趨勢。但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增長率卻是呈明顯下降趨勢的。

1

2

這說明,中國的智能手機保有量和規模已經接近飽和狀態,開始趨于穩定,未來的增長空間會不斷縮小。

同時也說明,在相對穩定的移動空間里,隨著App的繼續涌入,原本就十分擁擠的App市場將會更加擁擠,廝殺也會更加激烈。

這一方面會帶來App產品的競爭和同質化加重,另一方面也會讓App產品的創新變得困難,但這也逼迫更加垂直化和細分化的App產品不斷出現。

比如,移動App會從大而全的“全能型”向“有個性的、定制化的單功能型”過渡,并且重視垂直用戶極致體驗的App將更多出現。

三、要有粘度,需滿足“用戶本質需求”

我在上篇文章《社交媒體時代,誰決定互聯網產品的成???》中已詳細分析了,社交媒體時代用戶三個層次的需求:本質需求、附屬性需求和邊緣性需求,并且也分析了每個層次的需求在互聯網產品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和角色。

在這三大典型需求中,本質需求是核心拉力,如果不能滿足用戶的本質需求而單單空談附屬性需求或者邊緣性需求時,互聯網產品是沒有根基的,也未必能長久黏住用戶。而越能滿足用戶的本質需求時,用戶越難以輕易放棄這款產品。

App產品層出不窮,但死掉的也一波接一波,原因在于,這類產品只滿足了附屬性需求或邊緣性需求,但這些需求并不能真正觸及用戶痛點,用戶來的快走的也很輕松。所以,用戶的這種來得快走的也輕松也會造成App“生的快,死的也快”。

反過來說,某些App“生的快,死的也快”也要歸因于,這些App在產品設計之初就沒想清楚到底要滿足哪方面的用戶需求,或者沒找到真正的需求痛點,用戶沒有理由長期耗在上面。

在艾媒咨詢的調查數據中,最受用戶歡迎的前20款App中有近一半的App是滿足“用戶本質需求”的產品,剩下的也多是能提供基本需求的產品。這一結果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上述分析。

3

四、馬太效應明顯:BAT系App主導市場,小門第App面臨挑戰

在最受用戶歡迎的AppTop20中,僅有今日頭條、美圖秀秀、360手機衛士、360手機助手、酷狗音樂五款App不在BAT體系之內。剩下的App分屬于百度系、阿里系和騰訊系。

4

并且,在移動社交、移動出行、手機地圖、移動購物等領域的App中,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或強勢地位的App產品也多歸屬于BAT。

5

這意味著,App產品創業者若想在這些領域單槍匹馬的另起爐灶的話,面臨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并且需要有超強的營銷和市場運作能力,否則就會受到競爭對手強烈打擊,或最終論文BAT的囊中之物。

這樣看來,在App市場中,馬太效應趨于明顯,強者依托資源、財力和市場控制權將會變的更強,而弱者一開始想要突圍會變得十分困難。

因此,App大致有三種命運:

  1. App切中大多數用戶的某些需求,自身發展勢頭良好,并慢慢形成氣候。但如果業務與BAT重合,則將會被整合收購或被強烈擠壓。
  2. App產品自身不痛不癢,用戶粘度不夠(比如功能大而全,或根本沒摸準用戶需求,或者為網紅App,趁熱火極一時等等,都會讓用戶粘性很差),那么生命周期就會比較短暫。最終半死不活,成為可有可無的雞肋。
  3. App產品另辟蹊徑,滿足小眾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在小范圍內深耕,最終可能難以成大氣候,但擁有固定的用戶,能自給自足。

另外,App自身的縱向整合上也面臨著挑戰,比如將App的舊系統升級,然后將現存數據庫架構跟不同平臺上新的移動技術進行整合,就是一項麻煩事兒,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精力甚至財力。

縱向整合意味著,一款App出來后,要不停的更新迭代,才能匹配不同平臺的技術要求和設置,也才能給用戶帶來體驗上的新變化。

所以,App創業不僅會面臨橫向的資源整合和市場運作挑戰,還要面臨縱向整合方面的困難和局促。

五、細分領域App:多家林立、分化嚴重

App領域的馬太效應以及激烈的生存環境,都會導致未來App產品創業向更加細分和垂直化方向發展。這也意味著,App若想生存下來,必須不停地尋求功能、體驗、模式方面的微創新,并且垂直領域的用戶需求也將會被挖掘的越來越深,也會在垂直方向上進一步細化。

因此,在BAT不會涉足或不愿意涉足的細分領域,創業App仍有許多成長空間。所以,細分領域的App會呈現多家林立、分化嚴重的局面。比如,在移動音樂、女性時尚、早教教育等領域,出現了許多實力相當的App,這些App中雖然有領頭羊,但各家也并不遜色多少,它們共同瓜分市場。

6

另外,像天氣資訊、本地生活、手機修圖等領域,App的分化也較為明顯。

7

所以,在這些細分領域,對小門第出身的App來說仍然存在較大發展機遇,有機會嶄露頭角,但同時也會面臨與自身水平相當的眾多勁敵,也要承受在這些領域不斷涌入的新App產品帶來的更多競爭,實在是舉步維艱。

如今,App市場的創業紅利已過,在風云變幻的市場,創業者要面臨的不確定因素有很多,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拆分并找準用戶的需求變得更難了,并非動動嘴皮子就可以。

因此,要想深挖垂直市場,那就先踏實、實際地去了解目標用戶吧!不要一廂情愿的自認為自己好,要問問用戶到底需不需要你?為什么非得需要你?

(注:文中所用數據來自艾媒咨詢和問卷網的調查數據。)

 

作者@常寧 ?來源@鈦媒體

原文鏈接:http://www.tmtpost.com/1489704.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