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被討論的“去中心化”到底是什么?
去中心化,這個概念在這兩年炒的沸沸騰騰,高潮出現在去年十二月張小龍詳細闡述微信公眾平臺的八大觀點,其中一點是說“微信要打造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統,不會提供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給所有的公眾平臺方、第三方”。微信這個中國的社交巨頭一舉一動都是互聯網領域中的大事,去中心化被提到如此高度,緊接著便被各種討論各種分析各種研究。
一年了,微信的去中心化做的怎么樣呢?去中心化到底是啥玩意?今兒就簡單聊聊我的觀點。
去中心化最初是一個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原理,百度百科搜索的結果如下: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絡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我們都知道,很多詞或句在現當代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比如奶茶已不是當年我們喝的奶茶,狗帶已不是狗脖子上的項圈,連菊花也不知盛開緊閉在哪兒了~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討論的“去中心化”這個詞的定義確認,是不是承載著最初的本意。對比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原理和互聯網社交網絡,可以很清晰地理出:社交網絡即為自然系統、人即為節點、群或討論組即為新連接單元、熱門人物或事件即為階段性中心、個體的人能不斷平衡不斷完善,并且因為社交因為聯系而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建立新的關聯,這些都說明互聯網中的去中心化和生態學去中心化原理意義相近。
其實,在解釋這個概念時包括舉例,很多人往往陷入一個困局: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導致一個本來說得通的例子也陷入自相矛盾中。比如說微博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體現,每個人都是一個可以去連接別人影響別人的節點,有人就說了“微博中那些明星不就是中心嗎,他們一說話就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這就是典型地誤解去中心化的表現。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中心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中心對每個人不具備強制作用。微博上有著很多明星是影響眾人的中心,每個明星都是靠著粉絲的擁簇,都在一定時期內影響著別人,他沒有強制影響粉絲的權力,哪一天他不紅了他的中心影響力便會不斷削弱。微博上還有很多網紅,他們最開始可能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草根,但通過微博他們也可以產生自己的影響力并且在某個時期內成為一個中心。每個人都可以去連接和影響別人,當自己的發聲和價值主張吸引了別人的關注和支持,那么他就成了一個中心,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中心,每個中心都依賴于每個個體的支持擁簇,離開個體便不存在中心。
有另外幾個去中心化的例子:公交車站和滴滴打車,公交車站是先有既定的一條路線,人要去目的地只能到公交站這一集中點,并且只能達到這條路線的既定的站點,如果目的地不在站點上,那么只能換一條路線或者到離目的地最近的站點后再走路過去;而滴滴打車是每個用戶發出一個出行請求,用戶可以在任意一個出發地并且達到任意一個目的地,每個提供出行服務的車都是一個中心。與之類似的例子是食堂和外賣軟件,前者集中去往一個地點進行打飯用餐,后者是任意地點任意事件都可進行點餐用餐。
說到這幾個例子時,又有人提出:滴滴打車和各類外賣軟件都是做平臺,積累用戶量后他們就成為一個影響強大的中心,這個難道也是去中心化?聽到這類問題時其實我是感到捉急的:上述的例子其實描述的都是一個場景,出行場景和用餐場景,在這種場景中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式,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定義是針對解決方案是否依賴一個中心來判斷,滴滴打車和各類外賣軟件都是一種輔助性服務工具,真正的服務主體是每個個體,滴滴打車是每個注冊司機,外賣軟件是每個合作餐館,他們形成了眾多多元化的中心,在這種場景中即為去中心化的典型表現。這個時候請不要再提另一個愚蠢的問題:食堂和公交站不是也有很多嗎?我們分析問題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定中,非要推及無限范圍的討論都是無意義的扯淡。
現在回到前面說的另一個問題吧:微信的去中心化做的怎么樣呢?去年張小龍闡述公眾平臺的八大觀點時這么說:鼓勵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消除地理位置消除中介,微信做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統,不會提供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愿景是那么美,光聽就讓人微醉~張小龍作為頂級產品經理有著出色的產品素養,甚至可以說理想主義,但別忘了“公司的目的是為了營利”,換句話說不為營利的公司都是耍流氓,都是忘本,所謂在商言商。騰訊給了微信足夠的時間來做用戶體驗來做理想主義者的產品,當下社交第一產品微信已經成了一個潛藏金礦的寶地,騰訊傻啊不想變現不想營利,只是想平衡體驗和利益,或者可以說成平衡理性主義和現實主義。
微信真的堅守去中心化的陣地嗎?這個可能不太好回答,說他堅守吧也有,微信公眾平臺不斷優化體驗完善功能,鼓勵各種服務商入駐,并加強對優質內容的尊重和保護;說到沒堅守吧也算,朋友圈自年初feed廣告首發后便愈發增多,最近一段時間連著看到好幾個廣告,圖文+鏈接、文字+視頻+鏈接感覺愈發兇猛,或許有一天這將成為朋友圈的日常,除此之外微信的二級入口給了京東,“錢包”更入駐了點評和美麗說等,公眾平臺通過微信廣點通投放廣告,這一系列動作使得微信越看越像個流量分發平臺了。
可以這么說,沒有完全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就像大家普遍認為淘寶京東是中心化平臺,但它們的用戶也可以通過社交渠道去分享發掘流量,淘寶有自己的“社區”,京東也有自己的“發現”,這些都是去中心化的形態。我們只能從一款產品的大多數形態和方式去判斷它目前屬于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大分類,誰敢說以后它們不會互相轉化呢?就像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市場經濟也熱熱鬧鬧的;說某個人堅強無比,但他也有默默流淚的時候;水在沸點以下是液態,沸點以上就是氣態了,壓強一變沸點都還得變呢。如此種種,沒有完全的某個東西。
去中心化讓每個個體都有機會成為中心,而每個中心都依賴于個體,個體一散便不成中心了?;ヂ摼W圈轟轟烈烈討論了那么多,真正實踐起來何其容易。第一次聽到張小龍的時候腦海里立馬浮現小馬、大貓,那時候不知道微信承載著那么榮耀的光環和無數的期望;再一次思考去中心化時,甚至YY:未來的互聯網能不能真正做一個去中心化產品,就像開放源代碼這種無私創舉,不牽涉利益只關乎體驗,并且可以眾包資源優化產品。
何處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矣~
本文由@天行(微信公眾號:Utianxing)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我覺得解釋得不是很透
learning:
1、去中心化是可以讓每個參與者都成為一個中心,是多元中心化,而不是無中心化。
2、沒有絕對的,不變的去中心化,要放在具體場景來看待。
最后一句好評,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去中心化”是開源的體現,譬如Google的Android,它建立的系統卻開源分享給眾多手機廠商使用。那麼Apple近年也在逐漸地去中心化。但中心化也有一定的好處,譬如質量的把關,必要的號召力,重要的決策以及經濟利益。我認為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就像一個二次函數,它們有一個平衡的最高點,未來的發展不應該是完全的去中心化。
微博的話,當微博控制熱搜的時候,就有中心化的意味了吧
畢竟中心化的排名競價是一項重要的盈利項目。 ??
看到你的文章終于搞清了。
去中心化比中心化更有前途,去中心化基本可以概括是現在的互聯網化,而早期的互聯網化卻是中心化。這兩個概念是可以互相轉化,這是由于商業利益所致,如果用戶體驗這塊做的很好的話,用戶可見的多數情況應該是去中心化的內容,但實際上也許就是企業作為中心化的運營內容。
滴滴的例子講的不對
感謝樓主分享,學習到一個新概念!
辛苦,寫了這么多
只看懂一部分,有些內容需要再次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