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人讀書指北
提到人生三境界,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而對于互聯網人讀書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起初對行業知識基礎了解,后來對理論有了掌握,再后來利用理論回顧基礎,進行新的突破。
經常有人問我,某某方面有什么好書推薦。以前的我會把最近讀到的好書推薦給對方,雖然我知道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真的會去讀。
我不是吐槽大多數人沒有讀書動力這件事,而是我發現推薦同樣一本書,不同的人的評價有時會截然相反。
同樣一本書,一個朋友的評價是這本書太空洞了,沒什么干貨。而另一個朋友的評價卻是這本書干貨滿滿,收獲很多。
后來隨著自己讀的書越來越多,逐漸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中國禪宗史書《五燈會元》里記載了唐朝青原惟信禪師說的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被稱為“人生三重境界”,我發現讀書和人生竟然如此相似。
第一重境界
成人學習有自己的特點。教育學家諾斯總結認為:成人學習的特點之一就是只學他們認為有用的東西。
這時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充滿可操作的執行步驟,拿來就能馬上用的書。這種書往往被我們稱為“有干貨”。
比如我想要做營銷,想要知道一些營銷的知識。那么你不要告訴我營銷應該做成什么樣,“要吸引人”、“要有賣點”這些套話對于現在的我來說沒有太大價值。
如果你能提供一些案例故事、簡單的工具,或者實戰類的經驗的話對我來說更為重要。
比如告訴我某產品當時做了一個成功的病毒營銷,當時用的是什么文案、前期做了哪些工作、后來如何趁熱打鐵等等。
當我讀完以后,會感覺自己也經歷了項目的過程,獲得了一些“二手經驗”。
這個階段的讀書,就像是在看“旅行指南”。那些案例、工具、技巧的書讓你對這個行業,這個領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并且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可以開展基礎的工作。
這一重境界,看山是山。這些山的形狀給了你對這個領域最初的認識。
第二重境界
經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書本上記錄的那些案例、工具、技巧在實際的工作中用起來不那么順手,很多新手會在這個階段陷入瓶頸。
這類人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偏理論的書。比如營銷的理論,產品設計的理論等等,像《定位》這類大部頭的書。
這些書在第一重階段時候讀起來會覺得有點虛,太理論化。但當你有了一些經驗,并且陷入瓶頸時,帶你突破的往往就是這類書了。
第一重境界讀書時讀到的案例,為什么我用起來就沒什么效果?當你懂了更高層次的理論,你可能就能明白背后的原理,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
比如以前有個美國推銷員的推銷訣竅就是敲門后向主人要一杯水喝,這個行為可以大大增加推銷的成功率。
這個案例我們很難照搬。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它背后的原理,你就能想出一些適合自己的辦法。它的原理就是,當主人給這位推銷員倒了一杯水之后,不愿意再拋棄自己“好人”的人設,從而增加成交率。換句話說,利用了“人們都厭惡損失”的特性。
經歷過這個階段,你很容易會把這個領域的相關知識整理成一個體系,從而能記住十幾本書中的內容。
比如營銷領域,核心就是4P:用戶,促銷,渠道,價格。所以有些人可以把《增長黑客》中每個部分的大致內容和順序都能記下來,因為那本書的整體脈絡就是按照AARRR以及4P的邏輯來的。
當然,可能作者當時并不是有意為之的,但是只要是營銷相關的知識,就不會超出這個范圍。
還有楊飛的《流量池》一書,通讀完后你會發現核心就是三點:定位、符號、場景。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用戶,促銷,渠道的三種落地化的方案。
所以,一門學科里,你只要掌握核心理論,那么你就能夠把一堆書融會貫通起來。
你甚至還能對書中的內容生出疑問,考慮為什么會這樣寫?
比如韋爾奇的《商業的本質》里寫到營銷的本質,他分成了5個部分:用戶,渠道,促銷,價格,團隊。
相比4P,他增加了一個團隊。當然團隊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我們容易理解。4P沒有涵蓋團隊是因為4P只討論要做什么的營銷方面的工作,而韋爾奇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
但是為什么杰克韋爾奇把渠道放在了前面?
思考之后,我覺得原因是韋爾奇所在的時代是傳統商業時代,當時渠道還未廣泛開發,更多的渠道決定更多的受眾。
但而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各種渠道的價值已經挖掘殆盡,用戶不是獲取不到信息而是獲取的信息太多了。所以更有趣的促銷(宣傳)方式才更重要,現在要把促銷的優先級調的更高。
這一重境界,看山不是山。
你看到山時會思考這座山是怎么形成的,以及為什么是現在這個樣子?
第三重境界
經過第二重的讀書經歷,你對這個領域的知識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理解了。這時候會遇到一個新的問題:自己明明知道的這么多,怎么還是做不好事情。
在第一重時,看到什么方法好就會去試,雖然不去思考背后的含義,但是憑著這種拼勁,還是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
但是經過了第二重之后,雖然考慮問題更全面,但是知識體系偏理論,沒辦法落地。
沖破這個瓶頸的方法是返璞歸真,重新看那些案例和工具的書籍。這個階段,就達到了”六經注我”的程度。通過學習其他人的案例、工具、技巧等,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
在第一重時,我們看這些案例的時候,沒有能力分辨其中的一些隱藏問題,比如適用的場景、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不是當前最需要做的事等等。
但現在,你對這個領域非常了解,再去看這些案例時,很自然地就會把這些內容放在自己知識體系的適當位置。另外還可以幫助找出具體的落地方案。
經過第二重的人,往往對這個領域有了全局的認識,了解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但是一個人的思考維度畢竟是有限的,有時候知道工作的方向,還是不知道具體該怎么去做。
比如根據現在的產品現狀你知道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找到新的渠道去獲取新用戶。但是到底該在什么渠道做什么樣的推廣呢?
所以如果看一些這方面的案例,可以幫助我們打開一些思路,更快的找出方案。
最近在微信群里看到這樣一張圖,不管是否是真實的,這無疑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腦洞。通過看這樣的案例,可以給我們考慮新渠道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
這一重境界,看山還是山。
雖然看起來做的和第一重境界時一樣是看案例和技巧,同樣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钡堑谝恢厥强吹绞裁淳褪鞘裁矗粍拥匚?。第三重是帶著目的的看,抓住問題的主干。
結語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所以我現在也不太直接推薦具體的書了。
希望我的讀書心得能讓你知道現在的讀書瓶頸在哪,從而針對性地突破。
作者:三元方差,公眾號:三元方差(sanyuanfangcha)
本文由 @三元方差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棒
你去年看了多少本書。
人到一定的年齡,就會有你說的這種,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了! ?
等再老一點,就看山還是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