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腦:如何才能真正說服他人?
我們對真實的世界一無所知,眼前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是我們大腦“虛構”的。
就在剛才,我失手打碎了古董——嚇醒了——醒來一瞬間,我聽到隔壁打破了玻璃的聲音。
就在這短短0.5秒,從夢境到現實的交界處,我體驗了意識最反直覺的一面:大腦捕捉到聲音、喚醒情緒,最后才被我“意識”到——有人打破玻璃。
哪里反直覺了?
我們一直認為,是先“看”到“聽”到了某事,然后大腦才喚起情緒、進行回應。
事實恰好相反,是大腦先捕捉到零散的畫面、聲音、激起情緒,約25毫秒后,你才“看到”完整的畫面,進而有意識的作出反應。
若非剛才的一場夢,我們平時很難直觀體驗到,感官與意識,誰先誰后。
這25毫秒的先后之差,有何可說的?
這電光火石的差距,顛覆了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對真實的世界一無所知,眼前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是我們大腦“虛構”的。
我們經常開玩笑的說,腦補腦補,但腦補,才是事實。
一、進化壓力使我們的大腦愛編故事
聽上去匪夷所思?我稍微闡述的具體點吧:首先需明確最關鍵的一點,我們的意識——無法觸及感官收到的“一線”信息。
以視覺為例,表面上,眼睛似乎給我們傳遞實時高分辨率圖像,但視神經真正傳遞給大腦的,卻只不過是一系列視覺區興趣點的輪廓和提示。
圖:視神經過濾后傳遞到大腦的低數據率的7個“影像”
為什么演化要把人腦“設計”的這么古怪,讓人類只能活在意識虛構的世界,永遠無法觸及物理世界的真相?
原因很簡單,演化特別講究“經濟”,作為自然界進化的巔峰之作——人腦,當然追求“最少的能量辦最多的事”:由于我們感官同一時刻接收到的信息量(視音頻、觸覺味嗅覺等等)太大,這些信息同時涌向大腦神經中樞,如果我們大腦固執的要對所有信息進行處理,就好比你拿充電寶驅動特斯拉,還未啟動就得歇菜。
那么大腦如何才能既準確獲得外界“事實”又能盡量少的處理信息?很簡單,信息過濾與數據提煉。
以企業管理做個類比,就很容易理解:大腦意識就像是大集團的老板,意識讓你“看“到的世界,就好比老板對該集團概況的了解。比如:馬云,怎么管理阿里這么大一片攤子?
很簡單,分層授權。
集團公司真正跟外界發生互動的物理事實,比如,你在淘寶上買了假貨,在螞蟻森林收了多少綠色能量,馬云可不管(想管也不夠精力),他只管各子公司所匯總的信息(這些并非事實,僅是匯總數據),篩選他認為重要的(意識就是這么主觀),進而呈現集團的概況(馬云眼中的視野),最后再做決策。
大腦同樣如此運作,我們各個感官中樞,聲視覺、嗅味觸覺,按照自己的節奏,實時將一線信息(這些我們“看”不到)匯總后傳遞給上層感覺神經元組,大腦意識以平均每秒40次的速度,匯總所有感官上報的信息,再將它們整合,串成連續完整的聲色畫面(解讀),最后呈現出我們的“所見所聞”。
這就是為何,我們自有意識起,所見所聞的一切,都是大腦意識的虛構!
(*虛構的內容由你的知識、偏好、感官接收到的碎片信息編織而成)
初生的嬰兒大約能感知到感官前線“怪異”的物理畫面,可惜那時候我們還沒完整意識,無法記住那是什么體驗。
但我們仍能還原,現實中,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大腦大概是怎么運作的:
首先,感官向你的意識上報:眼球輪廓、手腳輪廓、振動的音波、特殊的氣味、你眼球瞳孔、肌肉收縮、脈搏變化、藍色紅色金色……沒錯,這聽上去挺驚悚的,所幸,你大腦也是這么認為。
于是,大腦負責協同整合的區域,將所有這些碎片的感官信息東拼西湊,就像女媧造人,嘭!
哆啦A夢呈現在你意識圖像中。
這很棒,除了一點——它不是真實的,是你大腦神經元激活之后的“呈現”,是“意識”替你做出的解讀。
無論你用多少倍數的透視顯微鏡去查看,你大腦還是你大腦,一團類豆腐花粘稠物,里面一片黑暗,散射著生物電流,并沒有任何一絲,你所熟悉世界的表象音色。
這就是大腦意識的真相:感官與外界交互,思維(意識)將感官輸入的信息進行過濾、匯總并作出解釋,更確切的說,是編織故事。
我們可以從神經性疾病患者身上看到大腦意識是怎么編織故事的。
有種稱為科塔綜合征的疾病,患者的情緒中心跟感官斷裂了,這些人對世界的一切感知都跟我們一樣,唯一區別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激起他們一絲情感波瀾。
試想下,思維意識收到一切感官信息卻沒有相應的情感信息,該作何解釋?
比如,看到一只狗兇狠朝你撲來,無動于衷;被狗咬了一口,會感到痛,但不感到恐懼或憤怒……
為了應付這一矛盾,大腦便得出一個符合邏輯卻荒謬至極的結論:此人已死。
而科塔綜合征病患真的是這么想的,他堅信自己死了,甚至宣稱聞到了腐肉的味道。
這正是意識的本質,它是個狂熱的邏輯愛好者,無時無刻不在用邏輯替我們的感官、情緒做出理性解釋,編織故事。
意識恰恰是理性的代言詞,它用邏輯語言發聲。
二、“以理服人”為什么行不通?
大腦意識的這個發現,顛覆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觀點,比如:
- 認知方面,我們認為一些人沒有邏輯,這是錯的,邏輯是人類的共性,就連科塔綜合征患者的邏輯都沒有問題,一些人表面上“沒邏輯”,其實是見識不足所致;
- 決策方面,理性也不太可靠,它存在的初衷是為感性服務。比如女朋友因生理原因來情緒,你這時就會“做什么也不對”,因為她的意識正緊急搜羅周邊讓她產生情緒的根源,而你的行為,似乎是唯一解釋;
- 記憶學習方面,以“故事”形式組織的信息更容易記??;
- ……
上述任意一點詳述展開,都是獨立的專題。
咱不求多,今天,我想把上述思想串起來,探討一個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經常要用,卻又經常感到無可奈何的情境——說服。
比如:
- 勸你爸少抽點煙、勸你媽少吃剩菜、勸長輩少買保健品;
- 讓孩子少點玩手機、糾正不良習慣;
- 改變領導定下的不合理要求;
- 勸說客戶購買你們的產品、服務;
- 勸親朋好友遠離傳銷、綠茶男女等;
- ……
上述我們都不陌生,但要真正說服他們非常難。
有些人把“權威、身份打壓、經濟打壓”當做是成功說服而沾沾自喜,比如領導對下屬、父母對孩子,殊不知,這類說服壓根起不到效果,對方嘴上服軟,暗地里變本加厲。
說服他人時,很多想當然有用的策略完全無效。比如:以理服人、陳述利弊——為什么明明很多“這么明顯吃虧、上當受騙的事情”,對方還是固執己見?
讓人難以理解。
按上述大腦意識的研究,人類不是天生的邏輯狂么?
問題恰恰出在“邏輯”上。對,沒錯,人類編織故事的邏輯一致,但每個人知識背景不同,同樣的邏輯、面對同樣的信息、不同的見識就會編織出完全不同的故事。比如:同樣是犯了“科塔綜合征疾病”,感受不到絲毫情緒。
對于(患病前)擁有神經醫學知識的人,他的邏輯會告訴他,我病了!但對于缺乏相關知識的人,他的邏輯能且只能得出結論——哦買嘎,我死了!
我們在新聞、書籍里經??吹健拔幕町愐l劇烈沖突”,問題一樣,哪怕是同樣的利益,雙邊背景知識(價值觀、信仰等也是知識的一種)不同,編織的故事就會風牛馬不相及。
這也是為什么,當我們“說服”他人時,最容易犯的錯就是“以理服人”。
這就像你要求未滿一歲的孩子分享玩具,拜托,他思維中還不存在“客體持久化”(即一旦玩具離開視野就好比消失),你讓孩子怎么編織關于分享的故事?
同理,你跟老頭老太太扯什么“亞硝酸鹽激發基因突變”,這套科學故事同樣打動不了他們。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真正說服他人呢?
真相是,我們永遠無法說服任何人。
人類意識的運作模式決定了兩件事:
(1)人類能且只能理解“故事”(敘事)
*科學的數理抽象概念在意識中仍是以敘事方式組織,要是你愿意,也可稱之為信息結構(秩序)
(2)人類能且只能被自己編織的故事說服
即,人之為人,注定了只有自己才能說服自己。
原因前面分析了,大腦為了節能,其CPU運算量無法應對真實世界中海量隨機的各種感官信息流。
為此,我們只能在真實與實用之間做出權衡,放棄精度,從海量信息中篩選“重要信息”放進我們的意識中,讓我們“看到”。
*篩選信息的過程就是編織故事
比如,你在森林漫步,猛然發現老虎,于是,在你意識世界中,多彩斑斕的森林景致瞬間“消失”,它編織了“老虎襲擊你”的故事,于是你趕緊開溜。但老虎真的打算襲擊你么?它可能盯著羊,盯著牛,也許準備喝水,但意識不在乎真相。
可見,故事才是大腦意識的語言。
又比如:皇后死了,一年后,皇帝死了。
這樣零碎的“事實性”信息,大腦意識既無法理解,更無法記憶。
看到這段信息,通常我們大腦意識默認會編織成:皇后死了,一年后,皇帝因過度悲痛死去。
這才是意識的語言,有因果、符合人性情感。但它未必是事實,皇帝死了,未必是悲痛致死,也可能是少了原配修理,縱欲過度。
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知乎上那些最高贊的答案通常都是“跟你說個故事吧”,而那些科學解說(雖然也是“故事”,但遠超越大眾見識,難以引起共鳴)反倒沒有市場。
所幸,這也意味著,我們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說服”他人:創造缺口,讓對方去編織一個故事,讓故事的劇情說服他改變態度。
怎樣創造信息缺口說服他人呢?
大體有三個步驟:
- 知己知彼——分析對方立場、你的說服目標,尋找兩者間的橋梁話題,需能吸引對方興趣(喚起情緒);
- 開場對話——最好是非正式場合,不要透露動機;
- 敘事轉向——推動劇情,說服目標。
我解說下幾個關鍵點:為什么開場話題要能喚起對方情緒?
因為人類意識進化的目標之一,正是梳理信息結構“安撫情緒”。而喚起情緒,能讓聽眾進入“主動編織故事”的狀態。
*情緒是神經生理反應,并非理性控制的范疇
為什么開場不能透露動機(欲說服對方)?
同樣是因為“情緒”。一旦對方得知你想說服他,自然會產生“抵觸情緒”,而他接下來的意識就會優先搜索、編織“反駁你的故事”。
*這就是為何“以理服人”式的說服經常失敗,這會喚醒對方抵觸情緒
順帶一提,西方心理咨詢通常運用“共情”開場。這種方式,理論可行,但一來我們多數人未經專業的心理訓練。其次,這不適合東亞這種隱晦表達情感的文化,若真的操作起來,只會顯得刻意生硬,要么讓人起雞皮疙瘩,要么打草驚蛇,讓對方戒備。
實際上,歷史上著名的“說服”案例,恰巧便是運用了我所提議的“創造缺口讓對方編織故事”的策略,這個經典我們學生時代學過——《觸龍說趙太后》。
我們先一起復盤下,觸龍是怎么一步步讓脾氣火爆的趙太后改變心意,并最終讓心疼的小兒子到齊國做人質。
先看開場。群臣都“直諫”,得到的結果是“老婦必唾其面”。
這就是喚起抵觸狀態,有理沒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惹怒老娘了,老娘只想朝你吐口水。而我們的主角觸龍,一上來,先關心太后身體,只口不提人質的事。
讓太后放下戒備之后,觸龍馬上“創造故事缺口”——向太后徇私,幫自己的小兒子謀個編制內的保安崗,理由是他偏愛小兒子,希望替他弄個鐵飯碗。而偏愛小兒子,恰恰喚起了太后共鳴(即我提到的“喚醒情緒”),自然而然觸發太后編織故事的動力——“男子漢大丈夫也偏愛少子?”
我們看在這個關鍵節骨眼上,觸龍是如何引導太后朝著自己想要的劇情轉向——“甚于婦人”(比你們婦女還嚴重?。?。
緊接著話鋒一轉,說“我覺得您愛你女兒多過兒子啊”。
請注意,這里觸龍非常高明,他直到此時并未透露真實動機,而是通過太后自身的“故事”說明太后更愛女兒:
- 太后替女兒深謀遠慮,理由是——太后為女兒祈福不要被趕回娘家,替燕王生兒繼承王位;
- 太后不為兒子深謀遠慮,理由是——歷史上皇親國戚無功勞直接繼承爵位、財富,最終下場慘淡。太后置小兒子于此境況,放棄立功機會(到齊國做質子為國家搬救兵),還分封沃土給他,這不是坑子么?
我們看到觸龍漂亮的將劇情進行轉向,引導太后自己意識到,自己客觀上害了兒子,進而觸發太后去編織剩下的故事,完成整個說服過程。
我們從中能夠看到,說服,最關鍵的是要引導對方意識到自己“編織的故事”存在漏洞,剩下的,由他自身去完成整個故事的劇情。
內在精髓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看到這里,相信老讀者們心中應激起了一陣漣漪——說服過程不就是“學習”么?
沒錯,剖析至此,我們對“說服”的認知升到了更高層次——說服他人的本質正是引導他人進行學習。
這個結論,是大腦意識的運作模式、故事認知、說服、學習全部串在一起激活的產物。
這也意味著,說服他人,說白了就是“隱晦教育他人”,背后的核心能力不是通常認為的“理科思維(抽象推理)”,而是“文科思維”,創造吸引對方的故事缺口,讓他編織一個說服自己的故事。
這可比自己編故事難的多。
為方便你找到感覺,下面,我再以職場情境為例,說明下,如何創造話題,讓對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自己教育自己,從而達成我們的說服目的。
四、說服就是引導對方編個“自我教育”的故事
職場中,我們通常會遇到一種特別棘手的溝通情境——說服領導。
最典型的情況是,領導下達了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比如客觀上難以達成的KPI。
這類情境,該怎么說服領導呢?
我們回顧下說服(激發對方編織故事)的三步驟:
- 知己知彼:分析對方立場、你的說服目標,尋找第三方聯系橋梁,能讓對方感興趣(喚起情緒)的話題
- 開場對話——非正式場合,不透露動機
- 敘事轉向——推動劇情,說服目標
我們從觸龍說趙太后就能看出,觸龍事先做了大量調查工作,因此,開場前,我們也要先分析現狀,知己知彼——領導定不合理的要求,初衷是為了什么?
期望員工發揮更高的工作效能。
*不排除有些是為了逼員工離職,這是另一碼事了
基于此,我們先理清楚自己的說服目標——找個能接受且比“不合理KPI”更有效的激勵措施。
這個替代性激勵措施是——信任并授權員工,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
緊接著,就是最需要發揮藝術想象力的環節——我們需要在這兩個目標之間找到一個橋梁話題,而這個話題還必須能激起你領導的情緒(當然不是惹怒對方那種)。
找到這個橋梁話題后,我們就該進入開場對話環節了。
注意,你必須謹慎挑選說服的場合,千萬別找個會議室正兒八經的聊,這樣的開場不是去說服,那是在宣戰——來,撕逼開始。
越是非官方越好,比如,我們可以跟領導來個“偶遇”吃飯,或下班“偶遇”,這些情境,總得聊點話才不至于尷尬吧。
聊什么才能既激發領導情緒又跟管理有關呢?
一個屢試不爽的話題就是“談論孩子的教育”。畢竟,一個不擅長帶團隊的領導,同樣不太會帶孩子(背后激勵邏輯近乎一致)。
因此,你可以這么切入話題(如果你未婚,可說親戚的孩子):“現在的孩子真不容易,從小起就競爭激烈,我侄子6歲(“恰巧”跟你領導孩子同齡),又是練琴又是英語……對了,您孩子是不是也安排的滿滿的?”
你領導一聽,跟他們家情況類似,起了興致:“是啊,沒辦法,現代社會弱肉強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啊?!?/p>
你趕緊對領導觀點表示認同:“對啊,我也這么覺得。我哥嫂后來發現,越是逼的緊,孩子進步反倒越慢,親子關系都變得有點緊張了,頭疼啊?!?/p>
如此打開信息缺口,喚起領導主動填補的欲望。
“嗯……確實,我孩子也經常嚷著不想去上課。我還在想現在的孩子叛逆期來的真快,你哥還在跟孩子較勁?”
“我嫂子特意翻了一些兒童教育的專業書籍,有個觀點對改善我侄子的情況特別有用——大概是說,我們低估了孩子主觀能動性的力量——那個教育家讓我們借鑒企業管理的方式管理孩子。我哥嫂試著做,對我侄子還挺管用的?!?/p>
話鋒一轉,將教育孩子跟企業管理進行關聯。
“哦?你哥嫂后來怎么管孩子?”
“他們讓孩子自由選擇課程,條件是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把課程學完,但不再強行要求每天做多少練習?!?/p>
“結果呢?”
“挺出乎我哥嫂意外,侄子變了個人似的,進步比以前快,最重要是會更主動向老師請教。我哥還跟我說,孩子跟成年人一樣,越是信任他,他的業績就做的越好。以前對侄子提硬性數據指標,傷著孩子感情了,覺得不被父母信任,學習自然就越沒動力……”
此處故意用管理類術語來形容孩子,繼續強化關聯,讓領導從教育孩子的故事漏洞中,意識到管理團隊的漏洞。
如果你跟領導關系一般,那么談到這個份上就夠了,接下來,就等著領導自己完成剩下的劇情,靜待他主動改良管理方式吧。
畢竟人都不是白癡,實施“高壓”政策后,下屬們的不滿都寫在臉上呢。
最后再次強調,說服的實質,是倒逼著對方進行一次學習。
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有效說服的局限性——當對方的知識背景與你說服的目標之間差距太大,找不到“橋梁話題”,這意味著學習成本太高,這就超出了“說服”的控制范疇。
尤其是對一些年事已高的長輩,說句不好聽的,他的大腦神經元可能不具備“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了,這也意味著你無法完成有效說服(只能嘗試其他策略)。
五、凡事有個代價
結束前,我們重新審視下,為何說服他人,要采取如此“迂回”的文科思維(調動情緒、讓對方編故事),而不是直來直去的理科策略(擺數據、說道理)。
原因正是人類意識的天賦職能——降低大腦運算負擔,從真實世界繁雜海量的信息中,梳理出秩序化信息,編織故事,方便我們更簡單的認知世界,更有利于生存競爭。
我們的意識總是滯后于情感(已得到實驗證實),這便是鐵證——它從環境中匯總信息、編織故事需要點時間。
同樣,繽紛美麗的自然、悅耳動聽的音樂、溫暖安心的擁抱……所有這一切,都是大腦替你編織的美好故事。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人類永遠只能囚禁在陰暗潮濕的腦顱內,活在二手信息的世界中,安靜沉默,任由意識替你編織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
這是站在進化之巔的代價。
#專欄作家#
李少加,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哆M化式運營》作者,“基于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互聯網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深入淺出,鞭辟入里!作者的文章真是既條理清晰,又緊貼現實的生活,真是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