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B端產品,如何順利開展workshop?

0 評論 15429 瀏覽 56 收藏 17 分鐘

workshop,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需求訪問會。在workshop中,業務雙方會對產品需求進行初步溝通與評估,筆者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我們一起聊聊B端產品的需求訪問是怎么樣的。

一、什么是workshop

各位B端產品/需求分析的同學一定對workshop這個名詞不陌生,它的中文名是需求訪談會。個人對C端產品不熟,本文也僅就B端產品的訪談聊一聊個人經驗。本文適合0~3歲的產品同學。

一般而言,workshop指的是就某一議題的面對面需求溝通會議,用于溝通業務現狀、痛點,并初步評估需求的可行性及方案,及傳達初步方案。

一般成員包括:

  • 業務
  • 產品經理
  • 架構師/資深開發

一場好的workshop應該至少做到以下幾點:

  • 業務關鍵流程及關鍵需求點達成決策;
  • 評估需求可行性,對于簡單需求可形成各方滿意的初步方案;
  • 識別并剔除不合理需求(例如:需求無邏輯或實際可能發生的業務支撐、投產比太低、造成項目風險的需求);
  • 形成清晰的會議紀要/需求文檔。

痛點

Workshop的特點是信息密集,背景了解較少,因此造成溝通較難。以下列舉我在過去幾年中常見的痛點:

  • 業務需求溝通不到位:如遺漏、錯誤;未挖掘真實需求導致需求易變更;
  • 方案可實施性差導致需求重談;
  • 需求管控失?。喝缗茴}導致需求無法充分表達、無限發散、接受不合理需求等。

以下將根據經驗方法,按照workshop的各個環節展開闡述如何避免痛點、達成目標。

二、事前準備

1. 了解背景

會前需盡可能了解以下信息:

(1)溝通的主題

若溝通主題是他人發起的,則需要了解主題的業務知識,最好是該公司/部門目前的業務。若無法獲知,則應了解行業或龍頭的業務模式和解決方案,可在后續溝通中獲得優勢。

還需了解本次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例如解決現有系統功能不好用的問題,則應盡量了解當前的系統操作。有條件的可以去測試環境等操作一下。

(2)對方的部門架構

Workshop費時費力,我們應了解對方部門的架構,確保溝通對象能決策溝通主題,或至少能負責大部分問題。對于中途加入的溝通對象,應了解或詢問其崗位。比如:這位也是你們做運營的同事嗎?和你一樣負責系統對接嗎?

以上問題也適用于溝通過程中出現的新主題、新加入訪談的成員。

前一陣某知名咨詢公司來我司訪談,他們主訪談顧問都不問一下我司甲方參會的是誰,于是在一屋子業務中,選擇問一個新人程序員業務流程,結果后面結論推翻重新談。

(3)溝通對象的能力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熟悉業務/系統的人進行溝通。若已知該對象的能力不行,則可以在初期嘗試換人或找到其他外援同事。換不了是大多數,但是如果外援都找不到那就會累死自己和項目。

外援可以是你同行其他公司的朋友(他們的意見只能作為參考),也可以是業務部門的其他負責相似模塊的同事。

(4)我方領導的要求

我方領導掌握著資源,不搞清楚他們要什么、能接受什么,可能要命。大需求workshop之前,需要著重弄清楚領導對需求的定位(什么時候愿意投入多大資源),至少受到領導的授權。

2. 安排人員

一個流程完善的公司,一場需求評審會要產品、業務、運營、UI、開發、測試、架構師等角色參與。同樣,在workshop階段,也有其人員安排:

  • 1~2名產品(依據溝通會內容復雜度、長度而定,可用錄音筆挽救)
  • 資深開發/架構師一枚
  • 可決策的業務

確定人員后,對于內部team(其他產品和開發)還需做以下事情,用于培養默契:

  • 互相傳遞了解的業務背景
  • 預估會議溝通難度、難點
  • 明確主旨和互相配合點

特別強調一下要帶開發,因為哪怕真的很簡單的功能,你的開發可能會告訴你不能做,所以需要一個技術伙伴實時幫你評估,幫你懟其他開發,還能從技術角度幫你懟需求。

3. 安排場次

在workshop之前,需逐步了解信息以合理安排后續訪談計劃:

  • 根據業務知識和項目/需求背景,找準對接人。
  • 通過最初溝通了解需求框架和主要關聯方,然后安排后續的workshop:
  • 首先需組織一場項目/需求背景介紹會議,務必請對接人協助邀請各個關聯方參與。會后需收集關聯方的態度和意見,明確后續對接人,并及時反饋各方領導。
  • 后續根據需求細節安排主題相關的會議即可,但是每場會議都要事前明確溝通主題,時間和會議室盡早預定。
  • 最后,需求內容定稿階段,組織一次各方參與的會議評審,此次會議不強求各方參與、但需知會各方。

關于會議時間的選擇,時長最好在2小時內,并且安排在上班半小時后、下班半小時前。如需其他人加班支持,最好事先面對面溝通請求幫助。

三、事中溝通

在溝通前,我們已經做了大量鋪墊,這會大大提升我們的自信。訪談主要目的不是交朋友,而是對外理解需求,明確需求、挖掘需求、引導需求;對內傳達需求,確保隊友理解主框架,減少會后再次溝通工作量。

1. 抓議題

當會議較為順利、人員溝通能力較好時,會議容易出現發散的情況。無關話題發散超過0~2分鐘就必須打斷。

另一種常見情況是,內容相關但是層次不對,例如在溝通框架的會議上過多地討論細節,也需要打斷。

對于會議主持者,要知道什么話題會易于帶來發散和細節討論,并在自身避免。

能判斷什么話題需要打斷,討論的東西能否幫助解決問題,無關的及時打斷。其次方式要合適,例如:你的點很有用,我記下來了,后面細節討論的時候再說,我們現在先看XX問題。

2. 打破僵局

與上面一種情況相反的是,會議陷入僵局。你需要分析僵局的原因,例如:

  • 參會人不知主題/其他人員,則需介紹背景。
  • 被技術/業務性問題卡住,則可以抓大放小,能不糾結的就先過;對于較大問題可詢問誰懂這一塊,能否現在邀請參會。
  • 被制度流程性、決策性問題卡住,大多數情況則需了解問題找哪位領導拍板,并給出可能結果的對應方案,重大問題不要擅作決定。例如:回去你和你們李總溝通一下,如果要做,我們就XXX;如果不做,我們也向領導反饋為什么不做。
  • 對方故意不配合,若感受到這一點,則需說明來意,放低身段,可以說是雙方領導安排,可以表明合作的好處,但不要自恃專業、表達高人一等情緒。
  • 對方描述不清楚問題,這種情況需要你用清晰的邏輯幫忙梳理流程、問題。

對于暫時無解的阻斷性問題,可以在安排后續action后,再中止會議,讓出時間解決問題。

再舉一個反例,前段時間有位tier2的10+年資深顧問來我司訪談,張口就說我們做了十多年的業務根本不對。我們解釋了之后,她竟然反饋說這一套流程市面上80%公司都自動化了(這個數據不知道從哪里聽來的,完全不負責的態度?。瑢е挛覀儤I務狂翻白眼然后敷衍了事,最后她的訪談拿到的只是她腦海中的那一套已有的業務信息。

3. 及時反饋確認

溝通需求最忌諱的就是似是而非,最怕的就是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并沒有。以下做法可以減少錯誤:

  • 理解的情況下,要用自己的語言簡短概括,這樣能確保理解正確并同時完成需求明確。
  • 對于似是而非的問題,要多問幾個來源,確保自己理解了,確保訪談對象提供的信息可靠,而不是接受錯誤的結論。
  • 對于自己不懂的且在主線上的問題,不要羞于提問,不要竊竊私語,反而要及時直接提問。若花了一段時間仍不理解而且隊友理解了,那可以考慮先過掉。
  • 對于關鍵性節點,還需多問隊友是否也理解了,否則后半程隊友可能就是一尊菩薩。

往往是模糊的地方,藏著潛在需求。一般明確的、好解決的問題早就解決了。幾個經典的問題是:

  • 你們現在系統是怎么做的?
  • 你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什么?(要點是拆分問題、連續追問)例如自動化率不高,那么你們全流程是哪些步驟?哪些步驟已經自動化、哪些沒有?已有的步驟是否已全部自動化?如何實現的?沒有自動化的步驟問題是什么?是太復雜還是投產比太低?
  • 你們曾經為了解決問題做過什么?(這個問題可以幫你踩坑)

關于具體挖掘需求的方法,站上有很多,就不多說啦。

4. 配合引導

用開發的話說,需求都是能做的,只是人力的問題。而我們要引導用戶去省時省力的方向,還要引導客戶放棄次要矛盾。

對于需引導的點,在了解需求的基礎上,還需要有以下能力,這樣才能談引導:

  • 知道該需求的實際業務重要性
  • 對于所談需求的主要方案已心中有數
  • 知道各個主要方案的人力耗費
  • 知道你引導的方案不能解決什么問題,這些問題是否致命

對于不重要或不合理的業務需求方案,提出問題以引導。正向引導在于闡述方案的優點,反向引導則在于指出業務的不成熟想法。以反向提問為例:

  • 講機會成本:要做這個方案,你們需要投入多少IT人力,導致你們其他的XXX需求無法支持。
  • 講質量:若按你的方案做,重要性不高、解決不了你目前的問題,反而帶來IT工作量,在固定時間內工作量變大,質量會下降,包括其余你重視的功能ABC。
  • 講后續業務自身影響:你們業務后續也需要花費多少人力支持。
  • 講復雜度:讓開發小伙伴現講后臺實現方案的問題,喝口水讓他們回答開發的問題吧。
  • 設置統籌題:涉及其他業務風險,請統籌財務、法務、信息安全等等。
  • 講流程管控:能做,但是項目會帶來上線風險,需告知項目組及雙方領導核實后做;超出SOW范圍無法做主,請上升PMO。
  • 講行業經驗:龍頭都是怎么做的
  • 拋漏洞:迅速找到對方方案的漏洞(而我的方案沒有的漏洞),讓對方給出解決方案。

正向引導可以從以上角度講自己方案的優點。不過遇上大包大攬的老板,那就只能多做啦。

5. 傳遞情緒與價值

你要能及時感知他人的情緒,并制定對應的溝通策略。具體的內容后續有時間再寫。只有情緒穩定、互相有一定信任感,才可能互相有效溝通。

作為被訪談方,業務輸出了業務知識,你在接收之余應該回饋一些價值,以保持你來我往的平衡感(哪怕實際價值不對等)。在會議空余或閑聊時間中,可以與業務專家討論一些別的事情。這需要在溝通中觀察他人對什么感興趣??傄苷业阶约旱囊恍┹敵鳇c。

例如,教業務基本的IT項目管理知識是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他們懂了項目管理基礎之后,才能知道怎么配合你才能把項目打上線。

八一八各個部門公司間的行情都是可以的,這樣可以了解對方部門的近況、趨勢。

交流交流職業,比如之前我在乙方的實習生就給客戶講現在大學生都怎么找實習,實習行情怎么樣,客戶聽了之后覺得自己的實習招聘貼應該改一改。

四、事后跟進

事后產出比較好理解,要及時發出會議紀要:

  • 一般會議紀要都有模板,記錄會議時間、地點、人物、主題;
  • 內容方面記錄業務需求溝通結論,對于重要非結論性溝通也要記錄。會議紀要不是簡單的內容闡述,要拿出寫初稿需求的架勢來對待。
  • 會議紀要最核心的是待辦事項,初步方案,及責任人,解決時間。

對于待追蹤事項,需要持續跟進,在截止日前就要開始追進度,而不是以會議紀要發出為終點。

對于一些其他對結論有影響的較重大事項,應及時知會各方。

最后

記得剛畢業入行時,小朋友連訪談會都是不太能參加的,只能拿著前線senior的會議紀要畫圖,對直面業務客戶有一定的恐懼感。實際上訪談是一系列綜合因素混合的結果,表面上是主持需求訪談會議,實際上要求你對人對事對業務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順利開展。

除了上文的一些內容,過硬的業務系統知識、過關的溝通表達、與客戶關系維護能力、篩選靠譜的搭檔隊友等等都是成功訪談的其他條件,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早早準備喲。

第一次寫文,寫的比較淺顯,主要是一些主持會議的思路框架,沒有太多抽象的東西。歡迎大家交流~

 

本文由 @咩咩?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