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容到流量到性價比,是新媒體洗牌的機會

1 評論 6418 瀏覽 17 收藏 9 分鐘

從微信公眾號,到短視頻,到直播電商,新媒體行業的生意形態不斷地迭代。

01

微信公眾號上線開放注冊的時候,我在機關掛職。那天下午正好沒什么事干,一口氣注冊5個QQ號開通了五個號。如果那些號隨便留下一個話,應該跟36氪、AppSo等號同齡,保不齊還有一天發3次的古老權限。

兩年以后再關注微信公眾號,已經有了有贊、微盟等第三方服務商。服務號在企業里火爆的時候,那些敢于走出繭房的傳統媒體從業者已經通過微信公眾號賺到第一桶金。

后來,服務號沒落,H5小游戲被廢棄、微商城荒廢,也沒有人再在服務號了簽到、抽獎搞微信墻,但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生意依然火爆。

2014年7月,新榜發布了第一個微信公眾號影響力榜單,公眾號的內容營銷生意開始走向正軌。與兩年前上線的微博微任務不同的是,公眾號的營銷更多是基于內容的,誠然粉絲量、閱讀量是衡量廣告價值的重要標準,但內容是承載了這一切的核心。

微信官方自始至終沒有想過從內容生態里分羹,即便2016年上線的騰訊社交廣告平臺,也只是用過文末卡片、文中隨機插入小程序廣告的形式“蹭”一些流量。

內容是公眾號創作者們獲取流量的核心方式,個人創作者沒法投放社交廣告,擴大曝光的非內容手段也只能是多轉朋友圈和群。

所以,微信公眾號頭部梯隊的創業者,多是精通內容創作的人,傳統媒體行業的從業經歷成了公眾號創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

流量一直是互聯網的“王”,地域號、親子號、節日祝福號等粉絲畫像清晰的公眾號,通過精準測算的ROI在社交廣告中批量投放后,僅靠流量分成就賺的盆滿缽滿。但公眾號的主流依然是“內容”,所以流量黨們登上內容創業的舞臺是在公眾號出現后的第6年。

02

2016年9月短視頻產品A.me上線,12月更名為抖音;17年1月獲得頭條數百萬天使輪投資,3月岳云鵬在微博發布了一條帶有抖音水印的視頻,產品引發了不小的轟動;6月吳亦凡入場,8月VV已經超過10億!

“兩微一抖”成了新媒體行業的標配。

頭條或許一開始就沒有把抖音定義稱為一個媒體工具,數據+流量讓它更適合作為一個商業平臺。2018年,抖音瘋狂的開啟商業化:6月dou+、8月星圖、10月上線商品櫥窗,三大殺手锏讓抖音成為變現的沃土。

100dou+ = 5000次曝光、100次曝光可以帶來1次銷售轉化、一次銷售轉化可以帶來20%的利潤,這些都是可以被明確測算的ROI。

內容變成了“傳單”。

誠然,內容依然承擔了擴大曝光、提高轉化率的重任,但流量可以被測算了。這對于商業來說有了更大的應用價值:一邊是日漸壓縮營銷預算卻提高品效合一要求的廣告主,一邊是手持流量待價而沽的內容創業者,抖音讓這一切鏈接更緊密。

除了優質內容的生產能力,數據營銷、流量操盤成了抖音掘金者的必備能力。一個不能合理應用數據驅動讓流量最大化發揮價值的內容創業者,和沒有流量的隔岸觀火者沒什么區別。

這是一次洗牌。

那些秉持“好的內容終會發揮價值”的老一輩媒體人,在新的流量生態里敗下陣來。對比新榜的公眾號和任何一個抖音影響力榜單,頭部賬號主體的重合度極低。并不是說優質的內容不再有價值,而是需要更多的技術翹板了。

當然,或許是公眾號的500強們溫水煮青蛙不想求變,但如此大規模的青蛙泡在溫水里,讓我們不得不認為他們不是不想跳,而是不會……

03

一不小心,2019年就變成了直播電商元年。從薇婭、散打哥“日進斗億”的直播數據我們不得不這么給2019年貼上這個標簽。

直播賣貨這件事實在是太火了……

上一次用心看直播還是在網吧,因為我賊法22總是卡在2000分,我要看看那些wow大神們的神操作和直播解讀。

后來我們終于拿到了挑戰者稱號,但是沒給主播打賞。那些主播每天直播10個小時以上,早期可以通過拿粉絲打賞月入十來萬。后來行業沒落,他們只能靠代打勉強維持生計。

當我再關注直播的時候,這行業變天了:主播一手提著貨展示一手拿著手機,厲害的一天就能出幾萬單。

直播衍生出了一個巨大的產業,從上海的紅人經紀到義烏的工廠老板,每天過億的錢在這個產業里流轉,淘寶今年618期間直播的營收甚至達到130億!

這又是一個洗牌的機會。

短視頻跟直播距離太近了,就像是同一個機會。如果你深入研究過直播電商,或者閱讀過那些對直播電商有過深度報道的文章,你應該有一個感受:直播電商不僅僅是玩內容、玩流量。

日帶貨過億的淘寶第一主播粉絲量也不過600萬+,這個粉絲量級不管在抖音還是快手都進不了前50名。顯然,直播電商的主播們需要比操盤流量更重要的技能。除了主播的帶貨能力,選品、賣點展示、控場、物流、售后的一系列的問題需要主播和他的團隊去解決。

商品似乎才是直播電商的核心元素,不是主播也不是流量,粉絲對性價比的追求高于一切?;蛟S那些直播的忠實用戶,進入直播間的目的只是為了消費吧,顏值和才藝并沒那么重要。

這顯然和通過“內容”或者“計算”獲取流量后再做變現的玩法完全不一樣了,這確實是一個新的機會,但它不再適合“獨立創業者”們。

依靠流量獲得變現機會的“獨立創業者”很難在性價比上跟自產自銷的主播競爭,不管淘寶一姐薇婭還是快手散打哥、小亮娃娃夫婦,他們都有自己的加工工廠,唯一的另類也就李佳琦了。

或許,有個問題需要重新討論一下了:直播電商還屬于新媒體行業么?

#專欄作家#

喜新,微信公眾號:喜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產品經理、新媒體、數據分析師三棲。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你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