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垃圾分類到手機回收:放錯位置的資源為何備受追捧?

0 評論 3764 瀏覽 16 收藏 15 分鐘

在垃圾分類的熱潮之下,閑置手機的處理變得很是尷尬,于是難以言明的手機分類,將手機回收行業重新帶火了。


近段時間,垃圾分類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其中閑置手機的處置,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手機廠商推新越來越頻繁,大量的舊手機被閑置。閑置手機本身屬于可回收物,但電池卻屬于有害垃圾,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事實上,很少有人會將閑置的手機隨意丟棄,特別是一線城市用戶,開始把閑置手機賣給回收平臺或者通過C2C出售,聰明回血賺點零花錢。此次,借著這波垃圾分類的東風這個本身已經發展得愈發規范的手機回收行業又火了一把。

“五環外”低調的長尾戰場:二手電子流量集聚力凸顯

手機,毫無疑問是互聯網時代的載體,稍微夸張點說,移動互聯網有多發達、中國每年新機的出貨量有多大,相應的二手手機的潛在空間就有多大。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每年的手機閑置量大約有2億部,當時閑置手機的回收率還不到1%?,F在這個市場已是每年4~5億舊機閑置的增量市場,2019年的手機閑置量預計達到4.99億臺,目前,中國市場中的舊手機回收滲透率已接近10%。隨著2020年5G的商用,我國手機當年的淘汰量預計將達到5.24億臺。

資本、市場、創業者都逐漸意識到:閑置手機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是一座沉默的金礦。但想要掘金,離不開對“人、貨、場”的理解與重構,畢竟手機回收在本質上依舊是“人貨場”的生意,通過“場”的建立使得人與貨實現聯系,而在供應鏈的創新就在于對人貨場的重新賦能。

1. 人:年輕用戶群體對二手手機有天然的接受度

在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里,“人” 這個因素可以理解為“流量”。

CBNData《報告》顯示:90后喜歡將閑置物品賣給回收機構,購買的二手商品種類最多,二手手機、數碼產品和圖書是90后購買最普遍的二手商品。不少高性價比的二手3C產品,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

在向著增量市場轉變的過程中,C端用戶消費主力以及消費意識的轉變成為3C產品回收豐沛流量。

2. 貨:“橄欖形”貨源格局下的“螞蟻市場”搶奪戰

數碼回收是一條漫長的鏈條,街邊的小販可以被看作是“小魚”,體量巨大,業態分散。愛回收,回收寶之類平臺是業內大鱷,但是相對萬億回收市場,占比并不高,電子回收行業形成“橄欖形”即“兩頭小,中間大”的結構。街邊小販眾多,“螞蟻市場”的群體最大。

食物鏈上的每一家回收商就像大魚吃小魚一樣,層層出貨給體量更大的回收商,再層層加價?;厥樟渴请娮踊厥招袠I的護城河,回收量直接決定著議價權。如果有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從1%提升到10%,意味著它將可以站到很接近食物鏈頂端的位置,可以吸走小回收商的貨,搶占更多“螞蟻市場”量的差距就代表價格的差距,更強的議價能力無疑是重要的競爭壁壘。

目前市場的瓶頸不在于銷而在于“采”——沒有足夠多的高效的手機回收渠道進行“采貨”,二手手機市場,一邊是大量的閑置未被回收的手機,一邊是大量的二手機銷售需求,但是中間的連接橋梁沒有做起來,而機會點就在這里。

3. 場:從種草到拔草的生態閉環

場是什么?場就是觸達用戶的地方。

場分兩種:

一種是刺激需求從而形成的“欲望場”,通過線上廣告營銷、線下體驗店刺激消費,流行的說法叫“種草”,為了在未來某一刻進行轉化。

另一種是滿足需求、“拔草”的場,又稱“收割場”。年輕群體已至,當市場培育期已過,人與貨構建了“欲望場”,完成種草。

“收割場”的魅力可真不小。二手交易為入口,能衍生的巨大盈利想象空間,包括新貨買賣、金融服務、周邊配件、售后服務、租賃服務、社區社交等,使得越來越多的巨頭資本也開始向3C回收市場傾斜。

像閑魚、轉轉這種綜合性二手電商平臺開始開設手機回收業務,此外,還有像回收寶、愛回收等專業垂直的3C回收平臺。3C回收平臺的業務大多與大的電商平臺、頭部手機廠商簽署了戰略合作,為消費者提供回收換錢、以舊換新、保值回購等服務。

去年7月份京東第三次投資愛回收,今年更是將旗下的拍拍直接與愛回收合并。而從去年9月份阿里完成對回收寶的C輪戰略投資,回收寶與閑魚和其他阿里超級APP的合作也越綁越緊,目前,回收寶與閑魚戰略合作的線下“閑魚小站X回收寶”門店正在各大城市拓店。

人與貨構成“欲望場”,完成種草,巨頭入場,或自營或扶持合作方,完成收割。

技術創新與流量獲取的波紋協同

電子回收行業“人、貨、場”已完成蛻變,但從業者要想完成“豹變”需要在兩個層面深耕細磨:

  • 一是技術創新,不斷優化管理,提升企業運轉效率;
  • 二打造自己的流量獲取增長空間。

3C回收領域能夠實現整體飛速發展離不開兩方面協同所產生的波紋效應。

技術上:效率的“搶灘戰”

手機回收行業技術創新的成果就體現在效率上。

技術賦能可以有效的提升用戶手機回收進程的整體效率。比如今年在香港科技嘉年華和亞洲最大的科技會議RISE大會亮相的回收寶手機回收ATM,當場完成精準驗機估價,并實時全款交易。使手機檢測不再依賴于人力,迅速擴大了檢測規模和檢測效率。優化了用戶體驗,縮短了手機回收業務流程,提升了行業業務效率。

新技術的應用,終極目標都是為了用戶體驗與效率。企業的新零售實施,線上+線下,可以提高坪效;有人+無人,可以提高人效。技術推動電子回收大變革,其本質很簡單,技術改變零售,不斷獲得效率上的升級。

身處互聯網中,無論哪個行業都不可避免的進行著流量的獲取→分發→變現,互聯網商業中,從來都不缺乏有“精模式、好產品”的企業,但能成為巨頭的,始終是手握流量的一方。

就比如說阿里系自身所具備的電商流量毫無疑問是如今各行各業都在垂涎的商業資源,尤其是在電商領域中,進來的人都懷著買買買的欲望,所以阿里流量的含金量非常高。

而且,BAT這種級別的公司,習慣性的投資業內的一個領域的多個細分賽道。比如騰訊在電商領域,先是京東,鎖定五環內人群,又是投資拼多多瞄準五環外人群,看似賽馬,實則是想壟斷賽道。

阿里的投資布局則更強調高度的戰略協同,布局長遠。淘寶、天貓、支付寶三個流量引擎,也將對回收寶進行全面扶持與協同,讓回收寶對接7億精準消費者、對接阿里所有消費場景。阿里體系的流量資源、阿里云技術、行業策略,都將開放出來,與戰投伙伴協同,而技術、流量、信用,無疑是破冰二手電商的三板斧。

背靠巨頭可以在競爭前期得到像閑魚、天貓、京東等在流量、數據等方面的幫助,但這并不意味著別的二手賽道創業者就沒有機會了。

有一種關于商業戰略認知的說法:認知分為“基層視角”、“時間視角”和“邊緣視角”,從這三個視角來看,企業想要達到頭部企業的行業高度,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 從用戶視角出發:盈利與用戶體驗的并進

從業者們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也就是所有企業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用戶憑什么被你打動?

而很多行業前中期企業的思維就是價格。價格戰是很多新興藍海行業中常見的前中期競爭方式,通過燒錢補貼的形式去搶占市場,就像網約車、外賣、共享單車等等。但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能夠跟背靠巨頭的回收寶們比嗎?顯然沒有任何優勢。

選擇是一個企業的根本,是企業自我造血以及吸引資本的重要因素,商業的本質是逐利的,巨頭以發展為代價犧牲少許盈利還有規模撐著,中小企業犧牲盈利去強行搶奪市場往往是自取滅亡。

價格戰的本質也是通過性價比去提升用戶體驗,而用戶體驗同樣也可以通過服務品質、場景等其他方式提升,并不是唯一途徑。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首要考究的是活下去而不是一口氣吃個胖子,只有妥善的處理好盈利與用戶體驗的平衡,才有未來可言。

2. 從時間視角來看:創新與運營管理的協同

時間視角是說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視野不能只局限于當下的發展,還要考慮到以后的運營,可能出現的狀況等。

很多新入局者往往只注重產品、服務、模式上的創新,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新型道路,這一點是沒錯,但在一個巨頭從零一步步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要經歷過風吹雨打的,這種吹打不僅僅在產品上,還在于運營管理上。

就比如滴滴在出事之后,內部人員反思時也表示企業在發展過程太過專注于產品,而ofo前段時間也被曝出內部貪污的消息,其創始人戴維之前也是剛畢業的“牛犢”,產品模式上有驚艷的地方,卻缺乏運營經驗。

所以說真正要做大做強就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當下的時間點,往長遠看運營管理同樣是重中之重。像回收寶創始人何帆曾經也和同事一起從0到1做成過一家上市企業,這種當家管理者的資深經驗就是現在回收寶在運營管理上的優勢,團隊協作能力無疑是業內最為頂尖的。

3. 從邊緣視角來看:第三只眼睛看行業

邊緣視角其實就是由于自身所處位置的緣故,往往容易錯誤估計自己、對手和行業的情況,有些“當局者清,旁觀者迷”的味道。

置身于一個行業內部,往往會將更偏向于重視自己企業的即得利益,思考的是如何打敗眾多的競爭對手,這樣本身就是把自己的格局局限了,注定無法成為一個可以領導行業的獨角獸企業。

現有的像“閑魚小站X回收寶”、手機回收ATM等組合模式與技術的成功開發,實質上都是為了解決整個行業現狀中過程麻煩、成交率低的現象以及信用、風控等方面的問題。

這就是一種把視野放到行業邊緣去審視行業的痛點,再由此客觀的審視自己的發展方向,這種經營思維下,企業會更多地重視內生增長,不斷打下日后發展壯大的地基建筑,才能使自己根基穩固。

所以說對于3C回收行業而言,以巨頭為背景的平臺、手機廠商自己的平臺等不同派系的玩家其實都有機會,后來者能否成長關鍵在于誰能夠用這三種視角審視自己。

未來,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聯動,從新品銷售開始,到一定時間進行相關推送,吸引和鼓勵人們去賣閑置品,進行回收或者以舊換新,最后再二手售賣,新品市場與二手市場聯合起來形成一種了良性循環,這或許才是未來電子回收平臺發展的終極形態。

#專欄作家#

劉志剛,微信:13124791216;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江湖(ID:VIPIT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36氪/鈦媒體等多家專欄特約撰稿人,TMT領域深度報道。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