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解構行業或領域發展到不同階段的普遍規律
不同行業總是可以被分為這幾大類: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用點通俗的話解釋一下:
- 資本密集型:有更多的錢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 知識密集型:有更多聰明且合適的人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 勞動密集型:有更多的勞動力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早期的互聯網時代,三大門戶、搜索引擎、電子商務、QQ這些在最早期的時候,都算是知識密集型的產品,需要跟更多聰明且合適的人來把事情做出來,即越是新技術噴薄而出的早期,由于這時候空白領域很多,知識密集型的產品越有優勢。比如現在我們來看VR、AR、新能源,都是新技術呼之欲出,而這個時候,越是知識密集型即能夠做出1.0產品的東西的團隊越是有更大的勝算。
同樣的類比可以放到200年前的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近代的計算機科技革命、工業4.0革命也是一樣。
當一個領域或行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來到成熟期,則是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并立的驅動。由于早期的很多空白領域都被填補,資本密集的產品越多,模式創新不足以支撐強悍的商業模式和壁壘。這個時候,有更多的錢占領更大的市場和樹立競爭壁壘,在渠道和推廣上打敗競爭對手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美團、滴滴和攜程,分別在千團大戰、慘烈的O2O叫車大戰和在線旅游市場爭奪戰中勝出,實現了階段性戰爭勝利。
百度、騰訊這種知識密集型的產品,也玩起資本運作,通過各種資本運作方式卡位,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互聯網行業里獲得更多利益,這也是必然的趨勢。
而中國的“互聯網+”、“+互聯網”方興未艾,某種意義上也是給勞動密集型或低維知識密集插上高維知識和資本的翅膀。我們發現,其實“互聯網+”就是高維打低維的降維戰(殲滅戰,比如互聯網行業下沉)、而“+互聯網”就是低維升高維的增維戰(自我革命),這里主要的變量是勞動和資本,知識是早期的驅動力。
一個技術發展到了中后期或者完全成熟期,其實對于很多東西大家都懂了、沒有那么新鮮了,也都知道要具備什么樣的知識和需要什么樣的人力支撐。這個時候,當大家在這個層面的差異化競爭成本越來越低,資本密集型的領域對頂層規劃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資本層面的運作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生死,而競爭成本的越來越高也傾向于最后干掉這個競爭成本轉而形成某種意義的利益壟斷,這個邏輯是符合資本利益最大化的邏輯的。
再來聊聊壟斷,壟斷在某種上其實是好事情,減少無意義的、甚至惡性的競爭,讓少數幾家企業掌握市場的定價權,有精力去改良產品和形成新的服務。當然,如果因為壟斷而形成了壟斷價格,惡意收購等反市場的行為,這個時候,其實是更加完善的市場機制要去解決的事情,無論是來自于國家的還是組織的。
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勞動密集型都是因為稀缺而此消彼長的。以勞動和知識可以分別以藍領和白領來表示,中國的用工荒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勞動型和知識型此消彼長的結果,更多勞動型轉換為了知識型或者更多的人選擇成為知識型。
新技術如物聯網、車聯網、VR、AR、3D打印、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東西,一旦成熟,它們都很可能會把現有格局打的稀爛,但究竟是什么樣的其實大家都不清楚,而這個時候由于稀缺的是知識,所以知識密集型的崛起是必然。
當一個行業到了規則、玩法成熟的時候,人力的邊際成本和收益都可以算出來,那就是勞動密集型以及為了獲得更多的人力從而又是一個資本密集的活兒(資本運作能力)。
當技術成熟、模式壁壘和差異化競爭成本極低的時候,就必然會成為資本密集的大戰,爭奪渠道、推廣資源并搶奪更多的市場,資本大戰一觸即發。
早期看不清的時候,靠知識;中期看清了,靠模式(知識定義的維度)、差異化(知識)和渠道(資本、勞動);到了后期,還沒進場的就別進來了,這個時候靠資本(除非你就是資本寡頭)。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王懿Lucien(微信公眾號:jishugou)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