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那些想回又不敢回國的硅谷人

3 評論 5746 瀏覽 5 收藏 12 分鐘

本人在美國讀書4年,在硅谷科技公司工作4年??梢运愕蒙弦粋€資深海歸。幾年后我選擇了回國加入國內互聯網的大潮,許多人非常不理解我的行為,為什么要選擇回國?

每天早上9點起床,一看早上沒有會議,繼續刷半個小時手機;懶懶散散地開著車到公司已經快十點了,慢慢吃個有機的健康早餐;點開郵箱,看一下任務列表,刷刷刷開始工作。

午飯時間和同事們聊聊股票,聊聊下周去哪爬山滑雪。下午回到工位,看看手上的活,想想自己什么時候能夠升職,盤算怎么樣做出更大的impact。

一轉眼晚上下班,堵在101高速上,耳邊放著迷離的音樂,看著朦朧的燈光,你漸漸陷入了沉思…

硅谷的互聯網人生活是許多人羨慕的,沒有996的體制,沒有帝都的霧霾,每個人似乎都生活得很安逸。

但我深深的意識到,這背后依然有一大群人,有著一顆想回又不敢回國的心。

我身邊的硅谷人,大部分都就職于Google,Facebook,微軟,亞馬遜等知名互聯網公司,他們大部分有著很高的學歷背景(清北上交復旦),也都十分有才華。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在從事著與其能力相比比較簡單的工作,比如有個朋友曾經是學校績點排名第一的學霸,卻在公司里寫著測試用例;清華的本博高材生,也是在每天在改著報錯頁面的UI代碼……許多朋友在和我抱怨得不到成長的同時,每天依然做著重復的工作。

其實國內互聯網近幾年的快速崛起,潛移默化地撩撥著許多硅谷人的內心。大家都知道國內發展得很快,國內或許對國人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擔心著國內競爭激烈的市場態勢環境,擔心自己無法適應國內的企業文化環境,擔心失去美國的各種福利。

當然每個人選不選擇回國,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素。此文希望以比較中立客觀的角度分析一些共性問題的本質,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認知。

為什么Facebook,Google這些大公司愿意請“高材生”做“簡單活”?

上文提到,Facebook,Google等公司的人才戰略決定了他們要盡可能在市場上找到最優秀的人才。但隨著公司規模的發展,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做影響力最大的事情,就注定了一些人才需要做一些與能力不相匹配的“簡單”工作。但是算下來公司ROI依然是正向的,因為這些公司的邊際效益很高。

舉個例子,假設你在Facebook負責改造一個非常簡單的二級頁面,這個事情假設能影響到1%的DAU用戶,以Facebook的體量,就算只有1%,也切切時時每天影響了上千萬的互聯網用戶。

產出的價值真真切切為公司帶來了很大的價值,所以Facebook愿意花費幾十萬美金的價格請一個工程師,TA所帶來的價值肯定遠遠超出TA的成本。

但是如果你身在一個只有上千萬DAU用戶的公司,你肯定要做出更大的業績才足以覆蓋你的成本,這也是比較客觀的事實。

美國至今為止依然是互聯網發展的中心,所以回國的你大概率會加入一家規模更小的公司,這時候就要求你提供/做出比原來工作scope更大的事情。

其實大公司跳小公司也是同樣的邏輯,這對每個人也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的能力沒有足夠的彈性,回國/選擇小公司的確不太合適。

你能不能“hold”住國內的企業?

許多人會擔心國內的企業工資會比不上硅谷的公司,但是當匹配上了,又會擔心里面會不會有什么貓膩,其實本質上就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我還聽很多人擔心什么國內很多人會把你的技能學過來然后就把你拋棄了,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種擔心。

首先,如果你懂的技能是比較淺層次的,那應該做的是把認知加深。我就拿算法舉個例子,其實大部分牛逼的算法都是開源的,很多思想也是廣泛流傳于業界的。如果你只是知道這個算法本身,其實并不算你有了核心技能,而是要理解算法背后的數學本質和其所配套的系統架構。

許多人知道算法,也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出來。因為這背后還有團隊對算法的理解,要不斷調優,對不同量級和情景進行不同架構的適配,才有可能真正執行起來。就好像同樣一件事情,就算給出比較明確的指令,給A做和給B做,做出來的效果也是很不一樣的。

所以只要有實力的人,到了哪里都一樣到處被人搶,如果還沒達到那個水平,就盡快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其實國外大公司是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的。只不過很多同學第一份工作就是國外的大公司,很多東西都覺得是理所當然。

我有個Google的好朋友,之前在Google負責廣告推薦系統,回國加入大廠,工作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環節和之前都很不一樣,隨便把一些關鍵的環節改成Google的模式就有很大的提升效果。

所以在平時工作中,千萬不要忽視那些“理所應當”的細節,這些“細節”很有可能是公司長期積累迭代沉淀下來的精華。如果你能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本質,或許就能本質上提高你的認知。

從自身發展的角度來談

再說一下世界的趨勢。2013年,全球市值最高的美國互聯網公司有13家,中國是3家;2018年,美國這個數字變成了12家,中國是8家。

貿易戰日益加劇,中美關系日益緊張。種種的這一切都表明了中國科技力量的快速崛起,美國對于中國的崛起表現出了更強烈的焦慮和不安,我相信這個趨勢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延續下去。

中國互聯網科技行業將在很多層面上逐漸超越美國,短期內的起起伏伏都不重要,要以更長遠的眼光來判斷趨勢。如果趨勢真的是這樣,我們更應該加入到這個浪潮之中,順勢而為,畢竟許多時候趨勢比個人努力會更為重要。

再從個人發展的層面而言。以后的高級人才,大概率是更多元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給大家帶來的認知是: 人才對技能應該更加專業化。所以爸媽給我們的教育都是:學好一個硬本領,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其實,隨著社會各行業的高速發展和融合,只掌握單一技能便能走遍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社會對人才技能的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這本質上是因為多元化的思維模型才能為企業提供更有效解決方案。

比如說你開一家餐廳,以前你只要做菜好吃就可以了。但是在當今時代,你還必須得學會如果營銷,如何洞察用戶心理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何用更科學的數據分析提高各環節效率。

從許多維度來說,國內提供的各維度思維能力鍛煉和空間更大。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國內的互聯網公司競爭更加激烈,你更有可能接觸到更多維度的思維鍛煉,你所接觸到的人的層次也是不一樣的。

對于國內外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切換,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我身邊的許多朋友,回國以后,的確切換了許多身份;你和他們交談,能明顯體會到他們認知和思維層面上的提高。

當然如果你是一個人才,無論在哪,你都一定會發光。其實我上面所說的,對一部分人來說不一定正確,只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判斷。未來的人才一定是更多元化國際化的,沒有哪一種選擇一定是正確的或者錯誤的,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這里做一個小預測,2019年末開始可能會有一波回國的小高潮,這可能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末帶來的人才流動趨勢。四五年前的移動互聯網頂峰時期吸引了大批人才涌向美國頂尖互聯網公司,這一波成熟的職業人將在這個節點作出關鍵性的職業生涯選擇。

如果有希望了解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硅谷人可以和我聯系,我可以分享更多我的經驗帶來更多的參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幫助。

最后,分享一句話送給大家:“你不斷地選擇改變。并不是為了被世界看見,而是為了看見整個世界?!?/p>

 

作者:Louis徐瑋;公眾號:Louis徐瑋 (ID:louisxuwei)

本文由 @Louis徐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從mountain view到陸家嘴,真不適應啊

    回復
  2. 做你喜歡的事情,喜歡你做的事情,就這么簡單 ??

    來自重慶 回復
  3. 你不斷地選擇改變。并不是為了被世界看見,而是為了看見整個世界—–贊同。

    與其執著于改變世界的大我,不如腳踏實地,完善小我。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