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陌生人社交編年史:孤獨感,荷爾蒙,千億市值的風口與旋渦

6 評論 17768 瀏覽 97 收藏 32 分鐘

全球陌生人社交行業風起云涌,各大社交產品動作不斷?;厥走^去,展望未來,陌生人社交二十余年的發展史,它似乎一直處在旋渦之中,又一直飛在風口之上。

國內:

  • 探探、Soul等多款交友App頻頻被下架,監管不斷趨緊,一時間風聲鶴唳;
  • 映客以8500萬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積目”,發力陌生人社交市場;
  • 陌陌陸續發布了4款新社交產品,以矩陣化戰略向“中國版Match Group”的目標邁進……

海外:

  • Tinder宣布將面向新興市場推出Tinder Lite,以東南亞為起點進軍亞太地區;
  • Google推出社交工具“鞋帶”,Facebook推出“暗戀”功能,巨頭們布局陌生人社交的步伐似乎一刻也未停歇;
  • MICO將品牌升級成MICO WORLD,強化了其全球化屬性,繼續在中東、印度這些異域國度默默吸金……

約炮,色情,違規……陌生人社交始終伴隨各種各樣的爭議,但又不斷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入場者。旋渦之下,風口之上,這門荷爾蒙生意已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

  1. 1995-1997年:Match.com誕生,陌生人社交萌芽;
  2. 1998-2008年:中國婚戀網站的黃金十年(伴隨論壇交友的興與落);
  3. 2009-2010年:LBS社交萌芽,“附近的人”開始出現;
  4. 2011-2014年:移動互聯網時代,陌生人社交井噴(陌陌、Tinder、Bumble、探探、MICO);
  5. 2015-2018年:娛樂化,矩陣化,陌生人社交的商業爆發期;
  6. 2018年至今:風口再起,未來可期。

一、1995-1997年:Match.com等誕生,陌生人社交從美國萌芽

1995年4月,約會交友網站Match.com上線,開創了陌生人交友的先河。

Match的創始人是Gary Kremen及Peng T. Ong。1999年,它被美國IAC公司收購,直至現在。

盡管經歷了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變遷,Match依然在這個行業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已發展為旗下擁有多個交友約會產品的集團Match Group。

在Match誕生的20年后,IAC將旗下多款約會交友軟件打包整合進Match Group。

2015年11月19日,Match Group在納斯達克上市。

Match Group旗下約會交友品牌

如圖可見,當下美國最大的約會App Tinder也隸屬于Match Group。Match Group甚至還在2012年購買了中國相親網站珍愛網20%的股份。

Match.com誕生之后的兩年,美國陸續出現了一些約會交友平臺。如1997年上線的猶太人交友社區JDate。JDate致力于為猶太男女提供交友及約會的機會,到今天依然是猶太世界里主流的交友平臺之一。

現在回頭去看Match,會發現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從那個時候起,美國人尋找伴侶的方式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改變。

斯坦福的社會學家團隊指出,截至90年代,美國平均五對異性戀情侶中,就有一對是在辦公室認識的,但這個數字在近20年來已經下跌到10%。與之相對的是,他們從網絡成功找到對象的幾率,從1995的2%躍升至2017年的39%。

通過互聯網結交為朋友、戀人、夫妻,這樣的形式以美國為起點,從1995年起開始在全球逐漸蔓延。幾乎是緊隨其后,在另一個互聯網大國——中國,在線陌生人社交也初現雛形。

二、1998-2009年:中國婚戀網站的黃金時代

在缺乏date文化的中國市場,“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曾被大眾普遍認同。在早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陌生人社交局限于婚戀相親網站。

婚戀相親網站聚焦于促成現實婚姻,不算典型的“社交”,且隨著其商業模式的發展,線下元素過于濃重,因而并不那么“互聯網”。所以我們姑且把婚戀網站視為中國陌生人社交的雛形:

  • 1998年5月,珍愛網的前身——中國交友中心在深圳成立,這是中國首家婚戀交友網站;
  • 2003年10月,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讀研二的“小龍女”龔海燕,在宿舍創辦了世紀佳緣;
  • 2004年5月,投行出身的李松和熊志強收購了中國交友中心,將其改版并起名為珍愛網;
  • 2005年5月,目睹數百位父母替兒女相親場面后,田范江、錢江、慕巖共同創建了百合網;
  • 2007年7月,有緣網的前身紅豆網上線,由董艦創立,次年開始從WAP端切入。

自此,中國在線婚戀的幾個主要玩家集結完畢,開始了長達數年的爭奪。雖然在2005年之后,同類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比如嫁我網、愛情公寓、絕對100、中國紅娘網等等,但都沒有能進入第一梯隊。

與創業者的熱情相對應,這個市場在當時也備受資本追捧。

2004年-2007年,僅珍愛網、百合網、嫁我網、世紀佳緣幾家,就獲得了超過5000萬美元投資,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金額。

2004-2007年幾家婚戀網站的融資情況 / 數據來源:艾瑞

經歷了從1998年到2008年長達十年的漫長摸索,包括世紀佳緣、百合網、有緣網、珍愛網在內的市場競爭格局形成。雖然火熱一時,但婚戀網站還是陷入了發展瓶頸,并沒有走向更大的未來:

  • 2015年12月,世紀佳緣從美國退市,與百合網打包合并上市國內新三板;
  • 2017年11月,珍愛網在借殼上市失敗后,把自己賤賣給了太盟投資集團;
  • 2018年8月,有緣網在排隊兩年之后,撤回了IPO申請。

由于模式局限、經營過重、盈利方式單一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婚戀網站的故事就這樣悄然落幕。(反觀西方市場,由于約會文化和付費習慣等因素,美國的Match、英國的Badoo等交友約會網站在這個時期都在穩步發展。)

另外,在婚戀網站混戰的同時,中國的論壇交友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巔峰到平淡的發展:

1997年,貓撲上線;1998年,西祀胡同上線;1999年,天涯上線;2005年,校內網、豆瓣上線;2008年,開心網上線;如果把早期的QQ也算作陌生人社交,它也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1997-2008年誕生的交友論壇

無論如何,聊天、陪伴、約會,并不一定與婚姻有關。在21世紀的頭十年,網絡交友成為被越來越多人認可的一種交友方式。專注的、定制化的陌生人交友產品,在用戶的需求之下呼之欲出。

三、2009-2010年:LBS社交萌芽,“附近的人”出現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的服務,依托移動設備實現。

LBS首先從美國發展起來,起源于以軍事應用為目的所部署的全球定位系統。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定位為核心功能的應用開始廣泛出現,陌生人社交就是其中的一種場景。

隨著LBS的普及,以“附近的人”為主要功能的陌生人社交產品開始陸續出現。

2009年,鄭偉杰和他的團隊研發了飄信,用戶可以在產品中定義自己的社交圈子范圍,通過地理位置結交周圍的朋友。

飄信并沒有存活太久,2012年就停止了運營。不過在大洋彼岸,與飄信同年誕生的一款產品卻取得了成功。

2009年,基于用戶地理位置的手機社交服務網站Foursquare在美國上線,短時間內注冊用戶規模便超過100萬,到兩年后則達到了750萬。這種全新的服務體驗給陌生人社交市場帶來了新的商機。

Foursquare很快成為移動互聯網業界、媒體、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并掀起了一股模仿熱潮。美國本土涌現出了Loopt、Bright Kite、Yelp、Where、Gowalla和Booyah等LBS社交網絡服務商,中國則出現了陌生人社交市場的一個重要玩家——陌陌。

四、2011-2014年:移動互聯網時代,陌生人社交井噴

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和普及,移動互聯網時代悄然到來。加上LBS、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陌生人社交行業瞬間變得性感。

從2011年開始,移動互聯網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平臺級的陌生人社交產品,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各式各樣的形態。

2011-2014年上線的主要陌生人社交產品

1. 2011年,陌陌:中國第一款“約炮神器”

2011年8月,陌陌第一個版本上線,定位為一款基于地理位置、滿足用戶陌生人社交需求的移動產品。

走心還是走腎,這是關于陌生人社交產品與生俱來的爭議點。而早期的陌陌,在定位上無疑選擇了后者。

以認識附近的人為切入點,陌陌抓住了很多男男女女的神經。這種近在咫尺的誘惑,成就了陌陌的荷爾蒙生意。

“約炮神器”陌陌的用戶量一路飆升:2012年1月28日,陌陌用戶達到100萬。半年之后,2012年8月1日,陌陌用戶突破1000萬。當年12月,陌陌用戶突破2000萬。三個月之后,這個數字達到了3000萬。

而這個時間節點上,曾經相繼推出附近的人、漂流瓶、搖一搖功能的微信,已經開始轉頭去搞朋友圈和微信公眾號去了。

經過兩年多的快速擴張,根基漸穩的陌陌開始尋求品牌上的轉型。2014年5月,陌陌推出十四張“洗白”海報文案,力辯自己不是“約炮神器”,強調興趣交友的屬性,同時在畫風上直懟微信。

陌陌2014年推出的廣告海報 / 圖片來自網絡

2015年,陌陌還請賈樟柯拍攝了一支廣告,講述三個年輕人通過陌陌找到同好的故事。

雖然后期為了挽回品牌形象,陌陌耗費了大量的力氣與成本。不過回過頭來看,陌陌當初的選擇也無可厚非,它畢竟在夾縫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事實上,陌陌從一出生就面臨著炮火的洗禮。當時的國內社交市場,騰訊QQ和新浪微博風頭正盛,人人網的活躍度依舊很強,米聊和微信也已經初露鋒芒。在后續的發展中,微信迅速崛起,米聊和人人網幾乎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微博也在沖擊中幾近殞命。

另外,陌生人社交本來就屬于一種較為敏感的情感需求。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膨脹和野蠻增長,整個行業甚至都被掛上了“約炮”的標簽——Tinder也不例外。

2. 2012 年,Tinder:滑動匹配交友開創者

“他長了一張讓人想左劃的臉?!痹诿绹?,這句話可以表達對一個人顏值的否定。

2012年,Sean Rad和Justin Mateen創立了Tinder,開創了“左滑右滑”交友產品的先河。

面對異性照片,左滑無感,右滑喜歡。彼此喜歡則配對成功,接下來就可以聊天了。

圖源:UX四神湯

2012年9月的開學季,Tinder在南加州大學的校園里發布。不到一個禮拜,下載量達到4000,成為校園的當紅話題。兩位創始人于2013年被Forbes選為 “30-Under-30”。

不少人分析,簡單的互動界面是Tinder成功的關鍵因素。從注冊、登陸階段開始,Tinder就力求簡化用戶的“工作”,成為用Facebook賬號登陸的先驅。登陸后設置位置、性別、照片,然后就可以開始約了。

另外,這種模式還降低了人們對于“被拒絕”的恐懼。Tinder只顯示配對成功的對象,看不到拒絕你或已被你拒絕的對象,這無疑會讓人非常輕松??梢哉f,Tinder在產品設計和用戶心理洞察上都做得極為出色。

經歷了六年多的發展,Tinder已經成為歐美國家最受歡迎的約會交友軟件。目前,Tinder的日活超過1000萬,每天產生200億次滑動,完成16億次匹配,每周幫助用戶實現100萬次約會。

通過Tinder尋找伴侶和約會,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方式。Tinder的成功,也讓“滑動配對”成為后來無數的陌生人社交產品效仿的模式,Bumble、探探、MICO都有此功能。

3. 2014年,Bumble:一場撕逼大戰催生的女性向交友平臺

說起來有些狗血,Tinder和Bumble曾有過一段糾結的歷史。

Bumble的創始人兼CEO Whitney Wolfe Herd曾是Tinder的高管,也是Tinder的聯合創始人Justin Mateen的前女友。

2014 年 6 月,Whitney表示她的前老板兼前男友 Mateen持續對她進行辱罵和威脅,公司還剝奪了她聯合創始人的頭銜。她一怒之下起訴了Mateen,最終Mateen被迫辭職。

除了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Whitney還打算從商業上與Tinder抗衡。她于2014年離開Tinder并推出了Bumble,承諾為女性提供更安全的約會體驗。

Bumble采用了另外一種方式:讓女性率先行動。該應用的特點是需要女性首先采取行動,發出第一條信息。憑借獨有的切入點,Bumble獲得了大批女性用戶的歡迎。

對于交友平臺而言,女性用戶無疑是更加值錢的,能夠帶來7倍于其數量的男性用戶。2016、2017兩年,Bumble的下載量增長了570%。根據分析公司App Annie的數據,2017年,Bumble已成為美國下載量第三大的約會應用。

Match Group曾向Bumble提出了4.5億美元的收購報價,但被Bumble拒絕了。有人說,是Whitney一手改變了約會動力的基調。Bumble的成功無疑為陌生人交友產品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4. 2014年,MICO:土豪也寂寞

陌生人社交從2011年開始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在歐美和中國市場大獲成功。但似乎很少有人意識到,在保守、內斂的世俗社會里,線上的陌生人交友需求反而更加旺盛——MICO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

2014年,在中國互聯網公司扎堆出海的時期,一款叫MICO的產品上線,它的第一站便是阿拉伯世界。

在中東國家,在街上搭訕這樣的場景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線下的娛樂方式也非常匱乏?,F實生活中,他們比中國人更加保守,這也意味著他們更加迫切地需要線上社交。

另外一點不容忽視的是,中東是一片土豪遍地的富庶之地,是互聯網產品吸金的優選市場。

MICO最初的模式類似于陌陌,基于LBS的社交,可以結交附近的人,因此被不少媒體稱為“海外版陌陌”。后來MICO加入了類似Tinder的滑動配對功能。

另外,基于其全球化屬性,MICO附帶了“全球漫游”和“即時翻譯”這樣的功能。

MICO產品界面 / 圖源:Google Play

關于MICO的創始人,并沒有非常清晰的資料。已知的信息是,其產品和技術的核心團隊來自騰訊和微博,而市場與運營的負責人則來自中興和華為。

“本地化”或許是MICO致勝的關鍵。許多美國產品風靡全球,但在不同地區的本地化方面并不會下什么功夫,一般來說都是僅做語言版本的翻譯。

MICO則不同。因為其創始團隊的海外基因濃重,在中東、北非、東南亞這些國家工作或生活過多年,所以針對不同地區和文化做了深度的本地化。

比如,中國或美國的產品的界面顯示都是以左端為起點,而阿拉伯用戶則更習慣把內容都放在右端。這些細節上的“適配”,迎合了很多當地用戶。

目前,MICO在全球的下載量超過1.5億,在中東、東南亞、印度等地區做到了頭部。這也足以說明,陌生人社交,在全球的各個角落、在各種文化氛圍中,都是一種剛性需求。

五、2014-2018年:娛樂化,矩陣化,陌生人社交的商業爆發期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并不一定是耍流氓,但不以賺錢為目的的產品則一定是。

社交流量是為最值錢的流量,這是一種普遍的認知,但陌生人社交也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有清晰的賺錢門道。

2014年-2017年,陌生人社交產品在商業化探索上逐步成熟,迎來了營收的爆發,不少產品也實現了資本化。

1. Match Group:矩陣化戰略和付費會員制

如果從商業的角度來看,Match Group是這個行業里毫無爭議的老大。

2015年11月,Match Group在納斯達克上市,并在上市后加快了發展的步伐,也在資本市場得到了持續認可,目前的市值已超過210億美元。

Match Group通過矩陣化的戰略占領市場。從1999年Match.com被IAC收購后,IAC開始把多款約會交友軟件打包整合進Match Group,并持續地進行新產品的研發,以及收購和投資。

目前,Match Group旗下有超過7個交友約會產品,這還不包括其投資、持股的產品。

Match Group的主要營收來源是會員付費與廣告,其中會員付費占了絕大部分。以Match整體估值中的權重占2/3的Tinder為例,不難看出其強大的吸金能力。

Tinder的付費會員服務包括會員(Tinder Plus)和黃金會員(Tinder Gold)兩種。

Tinder Plus的功能包括無限點贊次數、每月一次排名靠前的機會、選擇可見對象(如只對贊過的人可見)、在全球范圍內任意配對、無廣告等等。而Tinder Gold除了擁有以上的基本會員功能外,還可以查看喜歡你的人,從而實現快速匹配。

Tinder Plus的費用是9.99美元/月,Tinder Gold的費用是14.99美元/月。在美國,Tinder Plus對于30歲以上的用戶,費用高達19.99美元/月。在英國,28歲或以上的用戶每月收費14.99英鎊。

Tinder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付費用戶為470萬,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0萬,其出色的貨幣化表現成為MatchGroup股價上漲的最大助推因素。Tinder還曾一度力壓Netflix和糖果粉碎傳奇,榮登美國iOS暢銷榜第一的位置。

Tinder曾面臨Hinge的低價競爭,后者的會員費用為每月7美元。不過在2018年,財大氣粗的Match Group對Hinge進行了收購,將其矩陣化戰略貫徹到底。

2019年第一季度,Match Group的平均付費用戶數增至860萬,增長了16%;收入增長約14%,至4.646億美元,高于預期。

圖源:Match Group官網

去年5月,Facebook宣布將推出約會功能,當天MatchGroup股價爆跌22%,連帶其母公司IAC Corp股價也下跌了17.7%。但是第二季度財報發布后,Match Group用實力證明了自身盈利能力,股價逐步拉升。

2. 陌陌:“用視頻認識我”

美國玩家Match早在幾年前就找到了會員付費這條商業路徑。但在中國,會員訂閱的付費模式幾乎是在近一兩年間,才剛剛在愛奇藝等視頻產品里顯現了可行性。

那么陌陌們是怎么活下來的?

起初,陌陌也曾效仿過Tinder,試圖通過會員收費盈利。但即便加上廣告和游戲收入,陌陌依然虧損。2014年,陌陌凈虧損增加了近兩倍,僅在2015年第一季度勉強實現了盈利。

2014年12月,陌陌登錄納斯達克,此后陌陌開始了對產品大刀闊斧的改革,在6.0版本經歷了35次的版本迭代后,陌陌終于找到了另一條實現商業化突破的路徑——直播。

2015年第三季度,陌陌邀請少數事先選定的歌手舉行現場直播音樂會。2016年,陌陌推出直播,向所有用戶開放視頻直播平臺。

2017年第一季度,直播業務的營收增至2.126億美元,陌陌獲得了8120萬美元的凈利潤。

至此,“視頻”成為陌陌新的關鍵詞,“用視頻認識我”的廣告語一時間鋪天蓋地。

2017年陌陌海報 / 圖源:陌陌官方微博

現在看來,社交產品走向泛娛樂化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選擇。按照陌陌CEO唐巖的說法,一個社交產品,如果只有功能性的應用,而沒有內容消費場景,肯定是行不通的。

事實上,當時國內外大多數陌生人社交產品都是以“約會”為核心的功能性產品,這些產品的宣傳語就是非常明顯的體現:

“約朋友的朋友” – Hinge“每天只有一個高質量約會APP” – Coffee Meets Bagel“需要用領英遞交申請排隊才能進入的約會APP” – The League“逼女生先跟你說話的約會APP” – Bumble

不難看出,這些產品以促成現實中的約會為第一目的,力求從線上遷移到線下,這與互聯網思維中搶占用戶時長的理論似乎背道而馳。

如何把用戶留在平臺上,讓他們在平臺上聊天、陪伴、娛樂,以及消費?基于這樣的思考,一批平臺逐漸向泛娛樂進化,比較典型的,除了陌陌,還有“海外版陌陌”MICO。

3. MICO:陌陌+Tinder?

與從炮火之中突圍的陌陌非常相似,獨立生長的MICO從一開始就非常務實。

重運營型產品的海外拓展,沒有金湯匙,就只能想盡一切辦法自我造血。Tik Tok 2018年在海外拓展中燒掉12億美金,這是MICO這樣的創業團隊想也不敢想的。

在完成了早期的用戶積累后,2017年,MICO和直播產品Kitty Live完成合并打通,加入直播、短視頻、游戲等一系列娛樂功能,隨后迎來收入的爆發。

SensorTower發布的2019年Q1中國App海外收入榜

通過核心的社交屬性沉淀用戶關系,通過各個娛樂模塊提供內容和消費場景,在海外新興市場,MICO走通了陌陌的模式,實現了低成本、強留存、高時長,以及營收的快速增長。2018年5月,MICO宣布實現規?;?。

“社交+娛樂”的路徑已被驗證,那么“娛樂+社交”是否可行?事實上,2016年開始出海的許多直播平臺,都在隨后的一兩年嘗試過向陌生人社交轉型,但鮮有成功者。

這不難理解。交友之后一起娛樂,是非常自然的一個過程,在女性相對稀缺的交友平臺,直播從一定程度上達成了一名女性同時與多名男性社交的結果。

反之則不然。直播平臺的用戶目的明確,即觀看直播內容,直播產品的第一入口也不可能滿足社交需求。直播平臺強行社交,這種逆向的結合注定會無疾而終。

在盈利快速增長的同時,MICO也在進一步深化其社交功能,加入滑動匹配的功能,并將其放在第一級別,帶來的結果是會員付費營收占比的不斷增加。

不難看出,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會員付費模式近兩年逐漸成熟。陌陌在2018年收購了探探,除了矩陣化布局,陌陌也在豐富自己的盈利模式。

六、2018-2019年:風口再起,未來可期

風似乎又吹了起來,從2018年開始。

2018年初,主打“心靈社交的”Soul獲得了DST領投的B輪融資。在這家曾經投出了snapchat、探探等明星社交產品的基金指引下,Soul獲得了不少VC和大廠的青睞。

2018年末,上線一個月的“音遇”,拿到紅杉資本和高榕資本等投資的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相看”也獲得2億元融資。

寒冬之下的國內市場,資本對陌生人社交賽道依然充滿信心。有人說,陌生人社交的第四個風口來了,而這股風今年還在持續。

4月,快手全資收購圖片投票社交軟件“蝦頭”,進一步布局陌生人社交。陌陌在連續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后,又在7月剛剛上線了社交產品“瞧瞧”。在港上市的映客,近日宣布以8500萬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社交平臺“積目”……

雖然色情、違規、不安全等負面聲音不絕于耳,但這個行業似乎始終充滿著生命力。

當微信里充滿了領導、同事、七大姑、八大姨,人們在朋友圈里也開始活得規行矩步。熟人世界里無處排遣的孤獨感,無處安放的荷爾蒙,無處消解的壓抑和好奇,滋生了陌生人社交這個千億級別的市場。是剛需還是偽命題?答案不言自明。

縱觀陌生人社交二十余年的發展史,它似乎一直處在旋渦之中,又一直飛在風口之上。

往前看,全球陌生人社交的未來格局,仍充滿未知的變數。盡管Match、陌陌、MICO等早期玩家已各自割據一方,但這是一個并不局限于巨頭生態的行業,新的模式隨時可能引發顛覆性的效應。

 

本文由 @燕七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如何不被禁才是重點

    來自廣東 回復
  2. 昨天點開你的文章,沒有來得及看。等我今天知道Match Group時。。。 ?? 哎,昨晚Match Group的股價漲了百分之24.。。

    來自四川 回復
  3. 基于興趣的陌生人社交我覺得蠻有市場的

    來自北京 回復
  4. 寫得很棒
    發現兩次文字錯誤
    1、【女性向交友平臺】應該是【女性交友平臺】
    2、【社交流量是為最值錢的流量】應該是【社交流量是最為值錢的流量】

    來自山東 回復
  5. 看看這些社交產品的發展歷史,深有感觸。受教了

    來自北京 回復
  6. 一直看好的陌生人社交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