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最近在讀 KK 的《必然》,這本書比《失控》更加落地,而且,不得不說,老爺子對互聯網業態的轉變的觀察無人可敵。
他提出了很多新興互聯網的特征,其中第三章講的是 Flowing (流動)。他認為因為信息的流動性加強,所以可復制性也隨之而來,免費不可避免。比如電影、音樂、圖書放在網上,總會被盜版,只要信息在網上傳播,早晚被復制。
但是,有 8 種『比免費更好的特征』會是未來能夠產生商業價值的點,是不會因為可復制性就減弱的,反而會因為可復制性而加強。
我讀完 8 種特征,感覺醍醐灌頂。在國內甚至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產品或者服務。下面就用我自己的語言跟大家分享下。
1. Immediacy
用我的語言來說,就是比別人早得到的權利、時效性。
『我雖然能免費看,但是我想早看到?!?/p>
有的產品或者服務,早得到意味著能夠早享受,有時候可以比別人先行一步,有時候是對粉絲來說等不起,有時候甚至是高貴的象征。
特別貼切的例子就是愛奇藝之前搞出的那個大新聞。
愛奇藝買下盜墓筆記的網絡劇版權后在自己平臺獨家播放,是永久免費的,但是,非會員只能以一周一更的節奏觀看,付費會員則可以立刻看到全集。
對,就是這么一個小策略,開啟 VIP 看全集功能后 5 分鐘內,播放請求達到 1.6 億,開通會員請求破百萬。如果每個會員按年費 100 元算,這就是 1 個億的流水,即便是按月費 10 元算,也是千萬級的流水。
雖然很多人不懂,為什么這么多人就等不及,但這事兒就這么發生了。
再比如說,幾年前大家看電影,都習慣等盜版出來下高清。但現在呢?身邊的人都在討論大圣歸來、尋龍訣和老炮兒的時候,你能忍住不先去電影院感受下嗎?
2. Personalization
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差異化服務。
『我雖然能免費關注信息和接受服務,但我想要針對我的、更個性化的?!?/p>
到處可見的推薦系統是最基本的一種形式。你會發現,很多 APP 中你看到的頁面、得到的東西跟別人都不一樣。他們越來越懂你。
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已經開始出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關注的很多提供免費咨詢又有收費服務的行業專家。
比如你關注了某個產品經理專家,每天看他的文章、讀他的專欄,都是免費的,但這些都是很普適的內容。他在你心中是一個品牌式的存在了。當你有很特殊的、很差異化的問題,比如在產品經理這條職場路上的規劃,就很想跟他咨詢,即使是付費也無所謂。
這也是 在行出現的背景。大家對免費信息的接受習以為常,也慢慢開始有了付費咨詢獲得個性化服務的習慣。
3. Interpretation
就是售后服務、技術支持,或者說增值服務。
『我雖然能免費使用和體驗,但我想要更好、更多的服務』
KK 在書中提到的是美國比較常見的醫藥和基因測序的服務,大意是購買的花費正在變得很小,而后續的支持和維護將會是主要的付費環節。
旅游也是比較典型的一種。原本的交通費用、景點費用可能很便宜,但途中要是希望得到導游解說、希望在途中得到更多服務,就要花費更多。
嚴格來說這樣的服務在中國很少。不過延展一下增值服務的概念, QQ 承載的各種 VIP 服務、游戲承載的各種購買道具的服務,其實也都是屬于免費+增值的模式。
4. Authenticity
也就是品質保障、體驗保障。
『我雖然能免費獲得糟糕的體驗,但我愿意付費獲得更優質的體驗?!?/p>
過去大家也習慣用免費軟件,即使有感染病毒的風險、有找到真正靠譜版本的時間精力成本,也無所謂。
但現在不同了,大家愿意在某些虛擬物品上付費獲得 VIP 的身份,能使軟件的質量得到保障。就算能通過越獄后各種折騰,讓手機能用上盜版的 APP,很多人也更愿意花些錢在 App Store 買正版了。
再說到電影。盜版電影的畫面質量低劣、有各種廣告字幕、也有內容的缺失,而正版的電影則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誰都愿意花少量的錢在購買視頻網站的會員上,看電影仍然是免費的,買的是品質保障。
過去的盜版電影:
現在的正版電影:
5. Accessibility
這個中文版本翻譯成『獲取權』,真是夠爛…其實 KK 想表達的意思是『更容易獲取和使用』。
『我雖然可以免費自己整理和存儲它們,但我更希望隨時隨地方便地獲取它們?!?/p>
許多云端的服務和各種訂閱的服務,都是針對這一點。我不需要攜帶很多東西、不需要處理很多信息,而是購買完你的服務后,就可以隨時查閱和下載。
音樂類產品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蝦米音樂買了會員,除了保證剛才提到的『品質』,更重要的是我不需要下載存儲了,不需要放到 iPod 和硬盤里面整理,而是隨時都能用 APP 在線聽。
電子書也是一樣。紙質書買完,跟賣家的交易環節就結束了。而電子書買完,賣家(Kindle、多看)還會幫你存儲副本,供你隨時下載、隨時查看。
6. Embodiment
就是實體化,或者說免費內容的周邊。
『我雖然可以免費享受他們的服務,但我想看到和感受真實的他們。』
我們可以把實體化理解成免費服務延伸出來的各種周邊經濟。比如電競游戲是免費的,但看現場的 Dota 比賽可能需要買門票;在網上看 SNH48 的表演是免費的,但參加他們的演唱會也需要付費。
在國內,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羅輯思維和吳曉波的團隊。他們的公眾號、網上的視頻節目都是免費的,但他們線下的演講卻特別昂貴。
7. Patronage
也就是打賞、贊助。
『我雖然可以免費成為他們的粉絲,但我喜歡能夠付費表達我的贊賞和喜愛。』
如果說實體化是粉絲經濟的一個側面,那打賞和贊助就是真正從粉絲的喜愛中創收了。除了剛剛提到的羅輯思維和吳曉波,普通的網紅也可以利用新浪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的打賞功能來盈利。
另外,風靡全國的各種視頻直播平臺的主播,從來沒有哪個是收費才能觀看的,而是免費觀看中,依賴粉絲的打賞。這里是《人物》的一篇報道:《秀場姑娘》。
這樣的例子能舉很多,就不在這贅述了。
圖片摘自《人物》的文章《秀場姑娘》
8. Discoverability
就是可發現性,或者說引導、推薦、發現。
『我雖然可以免費自己篩選信息,但我希望能夠付費讓別人幫我篩選和推薦?!?/p>
這是嫁接在免費服務之上的。新聞是免費的、視頻是免費的、音樂是免費的,各種信息都是免費的,但是在這么多海量的信息里面,發掘出真正對『我』有價值的信息,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事。
今日頭條的躥紅,知乎日報、豆瓣一刻、MONO、即刻、豌豆莢一覽以及最美應用這樣的 APP,就是戳中了這個痛點。同樣戳中這個痛點的還有無數雨后春筍一樣出現的導購應用,比如禮物說。
這是一個很大的趨勢。幾年前大家的理解還是信息越多越好,還是大而全的門戶網站最有價值;現在大家的理解是,誰能幫我選出最優質的內容和最關心的信息,才是最有價值的。
說完了。希望能幫到你。
#專欄作家#
劉飛,嘟嘟美甲聯合創始人,錘子科技產品經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豆瓣《最好的時代:可能是最真誠的創業日記》作者。文能提筆抒騷情,武能切圖畫交互。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這看的很舒服 ?? ??
分析的很貼切,消耗性比較下行,服務才是王道
概況的很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