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市場三要素:勢能、負荷、場域(二)
知識服務是知識服務者與知識消費者共同構建的一個學習生態,知識服務者與消費者也是知識服務市場的兩大核心角色,單純的分析服務者或消費者都未免以偏概全。這里將其作為一個整體,按照知識學習的閉環流程來分析,梳理出核心的三大要素,即學習勢能、知識負荷與學習場域。本文為第二部分,enjoy~
下面將分別予以詳細介紹:
- 學習勢能(為什么學:WHY/WHEN):認知、價值觀、情緒
- 知識負荷(學什么:WHAT):熵值小、路徑短、吸收快
- 學習場域(如何更好的學:HOW):具身環境、交互網絡、學習深度
二、知識負荷
知識負荷是指在知識傳遞過程中,所傳遞知識的復雜性,和學習者獲取以及消化吸收知識的難易程度。
知識的共享和傳播就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知識的傳遞是以各種信息為載體的,是隨著信息的傳遞而傳遞的。各種知識以信息的形式由知識擁有者向知識接受者傳遞,達到知識擁有者與知識接受者之間的知識傳播,這是知識傳授的基本過程。
這里把知識負荷分內以下幾項,資源的優質程度(熵值大?。?、獲取渠道的便捷度(路徑長短)、消化吸收速率(吸收快慢),以下將分別對各項目標予以分別介紹。
1. 信息/知識熵值大小
此熵值大小不是用來描述信息論中信息概率不確定性的大小,而是借助物理世界熵的本源定義,即用來描述物質的混亂無序的程度,熵減即是物質越結構化越有序的一種狀態。這里用熵值大小來指代信息或知識所描述的世界本源規律的結構化程度,熵值越小,代表知識信息越有序、越結構化、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就越清晰越簡潔越全面。
人類科學發展史就是人類所掌握的信息或知識熵值不斷減小的過程,從天圓地方到宇宙大爆炸,從上帝造人到生物演化,從刀耕火種到信息科技,人類對世界的了解和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前進和擴展著。而教育就是在傳承人類的認知精華,為師者所講授內容知識熵值的大小,就代表了其在該問題或領域的認知度與專業度。
真實、準確、反應客觀規律,不是主觀經驗,而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客觀知識規律。好的老師首先是對內容負責,經得起客觀的實踐檢驗。其次在真實準確的基礎上要看知識的結構化程度,以及知識的層次和深度。
比如學習經濟學,會講解經濟學理論和概念是一個層次,用經濟學理論靈活闡釋現實問題是另一個層次,將經濟學理論和數學、物理學、社會學等其他理論融會貫通,總結出底層邏輯,并用該底層邏輯闡釋社會生活中的更廣泛問題,則是上升到智慧的層次。
層次的不同,核心是認知結構化水平的差異,概念是點狀,靈活應用則是網狀。除了直接授課,知識熵值的大小還更多的體現在對學生問題的解答和交流上,熵值低的高手在知識的場景性和開放性的理解和應用上顯然更得心應手,也更容易讓學生觸類旁通。
2. 信息/知識路徑長短
知識負荷變革的方向之一,是努力降低因篩選和獲取吸收某類知識內容而產生的時間和精力成本,縮短獲取路徑。也就是知識的易得程度,這是一種顯性成本,因為它衡量的是知識獲取方為了獲取知識,所需要付出的時間、金錢與精力,以及知識服務方所期待的報酬與回報。
知識的生產、流通、傳播都是屬于知識供給側,傳統這種供給側流程都有中心化機構如出版社等把控,傳統出版社是把知識匯集成書與讀者發生連接,更高效率的方式是人與生產知識者直接連接,降低知識流轉時間、提升知識流通效率。
未來會把整個知識服務和連接流程解構,瞬時交互,瞬時傳播,彼此賦能,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知識負荷。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知識變現的自媒體便是某種形式的解構結果。
這里將知識獲取路徑解構為以下三個部分,分別是學習門檻最小化、學習效率最大化、學習方式便捷化。
- 學習門檻最小化:費用、時間及精力成本的降低,如降低傳統學習門檻、等級、制度、費用等等;
- 學習效率最大化:快速互聯,學習者與授課者、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交流互通的便捷性,提升連接的效率及質量;
- 學習方式便捷化:多元化學習場景的支持,如對學習者場景化、碎片化精力和時間的充分利用。
當代學習技術及互聯網的發展,就是不斷縮短普通大眾學習者與傳授者的連接路徑,從線下一對一的連接,到線上一對無數人的連接,從傳統課堂少數個體的連接到網絡自由互聯??梢哉f,未來任何有學習意愿的學習者,面臨的首要場景將不再是學習資源的短缺,也不是師資的短缺,而是自身時間、精力及自控力的短缺。
3. 信息/知識吸收快慢
心理學家把我們可能面對的學習內容分成了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即學習者頭腦中的知識體系及知識架構與所學知識內容的相關程度,相關值太高,代表自己越熟悉,這就屬于舒適區,學習起來則太容易。相關值太低,代表自己對知識越陌生,相應區域就屬于恐慌區,內容太難,想要學得該知識就要付出最大的學習能量,同等學習力下,學習效率就比較低。
所以最佳選擇是要在兩者中間一個特別小的學習區里學習,這對于你,是“最優學習區”。
從信息論的角度上來說,上面三個區域劃分,說的都是“舊信息”與“新信息”的配比。然而,這個配比多少合適呢?
相關值中等偏高的時候,難易相雜,熟悉的內容占多數,夾雜部分不熟悉的內容,這樣的學習內容學習質量最高。有個研究給出了一個神奇的答案,說這個問題有精確解:這個數值是15.87%。
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最理想的學習內容是熟悉的占到85%,不熟悉的占到15%,這個時候的學習效果是最佳的,吸收效率最高。最能觸發有深度的思考,調動思考的頻度。
自古以來,先賢的教育學習方式從來都是一對一的咨詢指導,老師針對每個學生的認知階段進行專屬的指導幫助??鬃拥茏尤?,學生的知識、智能、學習態度都各不相同。如顏回、子貢的接受能力較強,像高柴、曾參的智力較差。但經孔子的教育,最終都成為孔子最好的學生。
所以,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個體的認知階段及問題能否得到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是故選老師不在于選貴的、高大上的,更重要的是選合適的,能對學生的學習階段及水平能夠了如指掌并能提供針對性的指導。
以上的85%原則的運用就是基于老師對學生學習及認知水平的掌握和了解,并在其基礎上提供適合學生的85%的熟悉的內容,把15%不熟悉的內容夾雜在熟悉內容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這是真正優秀的老師的不二法門。
如得到薛兆豐的經濟學課,把高深專業的商學院經濟學課通過通俗易通的萃取提煉,把經濟學內容依據大眾認知水平融匯到85%的最佳學習區中,將經濟學課以最通俗易通的解釋和說明傳授給大眾,目前已經成為得到最受歡迎的課程系列之一。
同上,得到就是利用這樣的邏輯,邀請行業專家名師,打磨課程內容完成在線授課,將內容打磨至大眾認知內容85%的最佳水平,即同時滿足了熵值小、路徑短、易吸收三個要素。將知識負荷降低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得到課程之所以能火爆網絡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是基于目前日益碎片化世界的學習需求,人們的時間及精力都極其的稀缺,相對應人們學習過程對知識負荷的要求會越來越低。當你想要學習某一知識主題,無論是選擇閱讀一本書,還是在線聽課、學習網絡課程,還是參加主題講座、培訓班、訓練營,學習活動的知識負荷越低,學習吸收效率就會越高。
相對應的,作為教育機構及知識服務者來說,首先是努力打造所教授內容的干貨度、精品度,降低知識內容的熵值。采用多種方式讓老師或內容體系與學生進行多方位的互動和接觸,降低傳播路徑;最后一定要做好自身定位,研究好用戶群的用戶畫像、知識特征及認知等級,以85%原則做好內容及教授服務。
相關閱讀
本文由 @伍修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現在追您的文章比追小說都狂熱 ? 坐等您更新
明天會再更新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