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模式進化流程:樹模式、林模式、藤模式

1 評論 3285 瀏覽 46 收藏 7 分鐘

生態,是“生”而有“態”,無“生”則無“態”,這也就是蘋果和樂視的區別。

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已然給老氣橫秋的傳統經濟帶來了新氣息,很多新思維和方法蜂擁而出,新公司一并齊的生長,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也是層出不窮。搭臺唱戲,唱反附和,玩的就是創意,真還不假?;ヂ摼W從當初的電子商務到現在的社群、生態,一直都努力打造一個獨有的閉環,公司常有,但生態不常有,如何演變,也見證公司對商業模式的理解。

生態1.0:樹模式

大樹模式出現于傳統工業時代,主要表現是一個公司在某一個領域獨樹一幟,例如寶潔在日用品行業,諾基亞在通信行業,沃爾瑪在零售行業一樣。

它們都是傳統經濟社會中的獨角獸,這類公司形成的客觀條件是工業化的規模生產,主觀原因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完成對資本的的積累,是力量型擴張的典范。

盈利模式主要用見長的行業經驗打造品類盈利,通常不跨界,只做行業唯一,形成大樹效應。例如寶潔公司,它們的市場侵略政策就是品類為王,消費者討厭海飛絲,高高興興買了飄柔,還覺得沙宣也不錯,然后寶潔就笑了。

樹模式的成功是基于信息不對稱和工業高度流水線化的結果,在傳統工業中非常值得大書特書,但這種模式在今天來說不算是真正的生態,更多是品牌為王。

既然說了生態,就把它當成1.0版本的原始生態,叫有生態命,但無生態福,因為半路殺出個互聯網,驟然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樹模式經久建造的品牌理念已經完全不適應了,更年期已到。

生態2.0:林模式

林模式可以說是生態的進一步實踐者,這類公司一般是橫跨多個領域,從跨行業變成了跨產業,每個領域可能互不聯系,但都有可能成為資本復加的三千弱水之一。

目前的阿里、小米等互聯網企業就是林模式典型的代表,通過資本手段進行收購、合作來打造強大的資源網。這種成林的投資策略是絕對符合互聯網對規模和速度的追求,主觀上來講,互聯網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同樣也降低了技術獲取的成本,在都有九陽神功秘籍的情況下,誰練功勤勞誰獲勝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客觀來說互聯網公司以輕資產模式居多,會比傳統企業有更重的危機意識,互聯網思維就是不進則退,沒有止步不前一說,所以這種情況下,誰的朋友多誰的路就多,誰長久的可能性就會越大,而今天互聯網經濟中,敵人的概念越來越不明顯,利益面前,熱血澎湃的愛國主義蕩然無存,朝敵夕友的局面比比皆是,一拍即合,抱團而取暖,其盈利模式也是各自為政,擺攤賣貨,無非逢年過節,禮尚往來,借地宣傳,互惠互利而以。

總的來說,林模式是資本更加難以掌控復雜經濟社會而催生的適應模式,它更應該叫做資本生態。

生態3.0:藤模式

藤模式是以一個入口為基準,打造頸口效應,然后通過這個頸口,慢慢擴張為一個可以掌控的生態。這就好比是一株藤植物,枝葉繁茂,覆蓋面積很大,但這些枝葉的營養都要從根部獲取,盡管葉子能獨自進行光合作用,但沒有根所有的葉子都會枯萎。

藤模式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控制著營養的輸送,做的最好的當屬蘋果公司,其ios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模式。藤模式產生的客觀原因是互聯網低成本多樣性導致的低質量與無安全感,打造頸口過濾網,降低消費者的時間成本,主觀上來說藤模式是公司文化的體現,是決心和實力的體現,它所服務的對象是終端消費者,而林模式遙密林蒼挺,卻各自生而有道,自獲營養,并不是真正彼此血緣相連的生態網。

藤模式盈利一般是基于頸口處往下的部分,而且盈利巨大,前期積累下來的信息資源會對后期帶來更多的盈利點。

藤模式將會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它的意義在于以消費者為終極需求對象,構建了一個良性的環境,消費者喜歡、信任、有安全感,這才是生態,桃園雖小,但安居樂業,亂世雖大,卻民不聊生。

總結:

傳統工業樹模式已經不奏效了,于是阿里小米開始種植竹林,但竹林不能形成共享營養生態,因為它是基于資本而走到一起的“酒肉朋友”,如果魅族有一天不行了,優酷絕對是束手無策、隔岸觀火。

真正的生態是剛需生態,一切產業都會圍繞你的底層頸口運作,沒有這個頸口制約點,上游產業也就沒有意義,同樣資本進入上游產業也就沒有意義,在生態3.0中,資本必須通過頸口才能得到回報,更多的利益會在這個頸口處印證,也基于這個生態頸口的效應,資本不在盲目,會與市場達到一個理性的平衡點。

最后說一句,生態,是“生”而有“態”,無“生”則無“態”,這也就是蘋果和樂視的區別。

 

作者:楊旸

原文地址:http://www.pintu360.com/article/32969.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可以介紹下嘛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