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考:為什么職場社交在國內做不起來?

1 評論 12233 瀏覽 20 收藏 4 分鐘

LinkedIn以在線職場社交平臺的產品形態取得的巨大成功并市值高達300億美元,使得在國內不斷出現其模仿者前赴后繼。然而很奇怪的事情是:沒有一個真正做起來的,其中包括早年的天際、若鄰、脈脈,也包括最近的脈脈、LinkedIn本土化產品領英、赤兔等等。并且,我們發現,這些產品在0到1的時候風生水起,但一旦突破了1,便開始迷失方向,增長乏力。

我們先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很多人前赴后繼要做職場社交呢?這得先回到招聘本身,招聘是一個低粘度、低門檻、水很深的行業,而簡歷的及時性和人才的動態意向都不是招聘這個低粘度的行為能夠很好且迅速收集的。這時候就必然有升維的需求,即考慮如何更高頻地捕獲人才的簡歷信息和意向從而提高招聘行業整體的效率并從中獲利。

國內一直沒有形成正式的職場社交文化:

  • 硬件方面:國內的信用體系并不完善,大量存在無法客觀的信用背書情況而充斥主觀性的過譽性自我評價;
  • 軟件方面:國內的中產階級群體并未崛起,故而形成良好的職場社交環境的人口基礎還沒有形成。

這些都使得人們的職場社交訴求變得過于投機和隨性,加之我們會發現職場社交軟件中充斥大量的獵頭、中介、銷售,這些人都是為了做一錘子買賣也加劇了投機和隨意性。大面上,大部分人加好友和接受好友申請都過于隨意,導致形成的社交圈子很快變成大部分人都不認識的情況,從而失去了更新個人信息和訪問的興趣。

另外還有一個本土特征加速了職場社交產品的增長乏力,那就是強大的騰訊社交產品帝國。在職場社交產品中沉淀出來的圈子和人脈關系很容易轉移到微信和QQ等社交產品中,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也使得職場社交產品變成了一個篩選優質人脈的工具從而使得其很難持續發展。

總的來說,職場社交產品在國內做不起來核心原因還在在于國內根本沒有形成正式的職場社交文化。每個人又過于隨意(投機)地去建立聯系而非正式且鄭重的,使得職場社交產品淪為人脈篩選工具(就算我們假設沒有微信、QQ這樣的產品,那也很有可能也會沉淀到每個人的手機通訊錄里面去,只不過可能沒有那么快)。這種國內的文化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所以,我也并不看好脈脈和赤兔。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王懿Lucien(微信公眾號:jishugou)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同身受,覺得脈脈里面的人充滿了投機。優質人脈無法沉淀,況且脈脈產品自身的設計也有問題。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