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如何創新?我們可能需要一套反共識的方法論

2 評論 4962 瀏覽 20 收藏 18 分鐘

本文以反共識為討論主題,分析了什么是反共識的定義、原理、機制,以及反共識的案例與應用。

對我來說,李善友教授的辦學理念讓我印象深刻,他的理念立足于哲科思維,教會每個學員最底層的創新邏輯,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句黑話——“通過第一性原理,跨越非連續性,實現第二曲線”。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我們都有自身的思維遮蔽性,在第一條曲線內,這種思維對我們是有益的,而一旦遭遇非連續性,這種思維慣性則會使我們陷入囚徒困境,也就是教授口中常說的人類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們身邊無時不刻不在遭遇著各種各樣的變化和非連續性,經過一年的學習和升級,我似乎又找到了另外一條創新路徑,本文將以影響我最深遠的創新思維模型——“反共識”作為核心主旨,通過描述其原理和運行機制,結合真實案例分析,探究其應用實踐及使用邊界,試圖更好的將該模型“種”在腦子中。

何謂反共識?

1. 定義

“反共識”創新思維模型,主要是應用于人們在遇到瓶頸之后,找尋破局點的一種思維方式。應用諸如國家政策調控,企業增長乏力,個人職業瓶頸等場景中,也即我們混沌通常講的遭遇“非連續性窘境”。

2. 原理

其底層的邏輯奇點來自于王東岳老師的哲學世界觀【遞弱代償】的啟發,愈原始愈簡單的物種其存在度愈高,愈后衍愈復雜的物種其存在度愈低,并且存在度呈一個遞減趨勢,這其實就是一個非?!胺垂沧R”的洞見,同時也給予了我們一種“大尺度”看問題的思考方式。

3. 運行機制

它的整體運行機制來自于引言中提到的混沌黑話“通過第一性原理,跨越非連續性,實現第二曲線”,但是這句話太過于抽象,我用自己的話語重新轉述一遍:

“一切事物背后發展起來一定有道理,而且背后有且僅有一個動力因。如果你找不到這個動力因的話,請按照大尺度的時間維度,看這個事物發展起來的軌跡,這樣便于你找到最核心的本質問題,也是發現第一性原理的方式。而一旦你想創新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循序這個動力因,找到當前大家普遍共識但是違背這個常理但卻正確的反向思考方式,然后跟著這股思脈堅定地執行下去!”

這句話中包含兩個層次的反,第一種層次的“反”是反你的動力因,也即打破固有的邏輯奇點,第二種層次的“反”是沿著同樣的邏輯奇點反你的推導方式,或者說是反你的執行做法。

反共識案例

1. 物理學發展史-“反”邏輯奇點

這里不得不提到三個在物理學上有重要貢獻的人:亞里斯多德,牛頓,愛因斯坦。

亞里斯多德認為靜止是物體的一個天然的秉性,即使當前物體在運動,最終也會停下來,靜止才是物體最本質的狀態。

而牛頓破除了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奇點,他認為物體天生具有慣性,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它才會停止下來,這在當時世界是一個極度“反共識”的觀點,但在現今被世人們廣泛認可,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這一反共識的啟發來源于“原子論”。

而愛因斯坦接著又破除了牛頓另外一個邏輯奇點-引力,創造了他的廣義相對論,牛頓認為引力是和物體質量相關的,質量越大的物體,引力就越大,能吸引周邊的其他物體,而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說的是一個大質量的物體會造成周圍的時空場彎曲,在彎曲的時空場內,物體一旦運動起來,就要遵循最小作用力原則,跑最短路徑,看起來就像有個引力存在一樣,比如在一個蹦嘣床上放一個大鉛球,這個鉛球很重,會把床壓得凹陷下去,然后把另一個小球拋在了床上,這顆小球就會開始繞著鉛球轉了起來。他的這一反共識啟發來源于休謨的《時政主義哲學》,對于一切不能由感官直接探知的東西到底是否存在發出挑戰。

綜上所訴,我們看到這些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就是通過不斷的反共識,在層次一中不斷打破人家的邏輯奇點,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的創新和發展。

2. 互聯網媒體發展史-“反”執行做法

好,忘掉剛剛物理學那個古老的案例,讓我們把時間軸拉得稍微更近一些,互聯網的出現主要是解決信息傳播效率問題,那么我們沿著這個脈絡,來大尺度看看中國互聯網在媒體端這些年發生了什么。

早期的新浪網主要做的就是內容聚合,把一些紙媒,電視,雜志上的新聞軼事搬到互聯網上,做好分類和聚合給用戶們看,成為當時中國最火的新聞門戶網站。

而之后百度從新浪的一個小的功能模塊中抽離出來,搖身一變,首頁的一個搜索框成為了整個PC互聯網最大的中文檢索平臺,甚至還寫入了中文的漢語詞典,變成了搜索的代名詞,每天人們都在上面檢索著大量的信息,新浪原來的僅僅把內容聚合和分類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互聯網信息爆炸時代的需求了。

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又衍生出基于微信的公眾號平臺,用戶只需要關注或者訂閱,下次這個作者再有內容更新時,則會直接推送信息告知該用戶,連搜索都不需要搜索了。

而到了如今的AI時代,不得不提的一個產品名叫“今日頭條”,它的主要形態是根據用戶在平臺上瀏覽內容的行為,判斷其內容偏好,推薦喜歡看的內容,這比之前又更加精進了一步,反著做,從人找內容,變成了內容找人,你連關注的動作都不用做了。

為什么在不同的時代,解決同樣的問題,佼佼者們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大尺度的時間軸會給我們答案。你會發現某種趨勢,越往后時代走的企業越主動,讓用戶做的事情越少,信息傳遞的效率越高,這其中存在一個不變的規律就是“用戶需要更便捷”,而更底層的原因是“人性的懶惰和貪婪”,這才是最底層的動力因,平臺需要不斷的反著做,變被動為主動,因為用戶現有需求一旦被滿足,那么新的需求又會產生。

反共識的自身應用

對于我個人而言,學習的動力因在于“成效最大化”,原先我的學習方式和大部分人一樣,去聽課,去看書,但是之后會發現很多課聽完就忘了,筆記做完后久不翻閱。而在我深刻理解到“反共識”的意義之后,我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習的效果不在于你輸入了多少,而在于你輸出了多少!”。我們需要去進行刻意練習,將思維模型“種”在腦子里面,而不是簡單只做知識的搬運工,而現在的我身上也發生著兩大變化。

1. 思維之變

每次學習之后,監督自己將知識再加工,轉化成自己的,同時應用到現實中,每一周的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匯總和總結,不光要演說和寫作,還要真實應用,說出來是對知識的轉化,而做出來是對自己吸收效果的驗證。我的學習方式可能比較激進,我并不是為了去做學問而學習,而是為了去切實的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解決問題一定是有個流程和套路的,而它需要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論,也就是解決問題的思維“工具”,而什么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每個人生成能效最高的工具呢,這就是底層鍛造工具的鐵錘–“思維模型”,將學習拆解成2個動作–“學”和“習”,學高手的思維模型,練習自己的方法論。

2. 行為之變

①寫作——聽完課后開始寫作

l剛開始的時候作業寫得非常短,思維也沒有深度,大概200到500字就完事;

  • 之后完成了第一次迭代,力圖讓作業的分析更加具有多層次多視角的內容,逐步訓練自己表述結構化的能力,之后開始出現1500-2500字的作業;
  • 再之后完成了第二次迭代,讓內容結構化之余段落之間還需要富有邏輯性,逐漸每次作業的評分也獲得了上升,大約在4.5分左右;
  • 再之后完成了第三次迭代,是練習自己抓重點提煉核心的能力,也即把原先漫天大雪的2000余字的內容再縮減成500字左右能講清楚的事情;
  • 而最近第四次迭代,是訓練自己在短時間內抓重點的能力,也即課后的“限時作業”,倒逼自己在1小時內完成,只有經過這樣高強度的輸出訓練,我認為才能把思維模型內化到直覺系統中去。

②實戰——將思維模型運用于實戰場景

  • 應用李叫獸–“需求三角”的思維模型去進行用戶需求分析;
  • 應用洪蘭教授–“系統1系統2”的思維模型去進行產品設計;
  • 應用自我總結–“公式化模型”去進行項目管理;
  • 應用張麗俊老師–“楊三角”進行人員管理;
  • 應用程浩老師–“MVP模型”去進行產品迭代;
  • 應用李楠老師–“上癮模型”去設計具體的運營活動;
  • 應用善友教授–“單一要素最大化模型”去進行公司內部戰略創新。

反共識的邊界及注意事項

反共識思維并不是指所有的東西都要反著來,而是要基于第一性原理,基于那些一直不變的規律上進行“反”,這種思維如果操作不當,就會適得其反,反而會害了自己。

1. 原則錯誤–反共識并非反常識

反生物鐘:互聯網時代,尤其是我們80,90后面臨著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常常熬夜加班到凌晨之后,然后第二天倒頭睡到十點再去公司,美其名曰夜晚效率高,殊不知對抗“生物鐘”,其實是在戕害自己的身體,或許你早已深切體會,按時休息,準點吃飯,精力就會綽綽有余;一旦違背則力不從心,生物鐘長期紊亂可引發超重,抑制免疫力,誘發2型糖尿病、癌癥等多種疾病。這種反共識,其實缺乏自制力,放縱自我的表現。

2. 執行錯誤–反共識需要三環驗證

雖然歷史上大多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等都是反共識的,但是成就他們背后的是另一批千千萬萬反共識失敗的人,要知道每一次創新有99%的幾率都是失敗的。所以當自己要采取措施時,需要被驗證的,這種驗證方式叫做三環驗證,也即直覺,邏輯,事實。直覺是調用自己的感性系統,通過以往經驗去進行快速判斷,而邏輯則是調用自己的理性系統,通過第一性原理進行二次的邏輯推演,最后事實是基于客觀世界的呈現(如數據的變化),一件事情真正到了直覺、邏輯和數據三環中間的那個交集,才是大概率會成功的創新,也是值得投入全力去做的事情。

古代《周易》中就有所論道“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在人生最高點的時候要時刻注意風險,在最低谷的時候也不要垂頭喪氣,“反共識”既有可能是最高效的創新,也有可能是最快速的消亡,通過三環驗證,謹慎的ALL IN,如果未來的風險不確定性太高,則可以嘗試用MVP(最小可行性產品)式的進行漸進性的創新,逐步迭代到反共識的終極形態。

寫在最后,一個玩笑性的猜想

在目前的世界觀中,我們在網上進行瀏覽,點擊,購買等行為產生的各種數據,對于我們個人而言其實是價值不高的,所以我們也未過多關注,頂多有時候我們會被未知的陌生電話給侵擾,開始關注信息的隱私性。

而未來如果世界觀開始發生反轉,我們公民的數據所有權意識建立后,則會使得整個市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不屬于那些巨頭,而屬于我們這些實實在在創造行為和數據的互聯網公民。

目前互聯網大佬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收益,核心原因是他們賺了用戶數據的價差。而這一過程對于用戶而言就是個黑匣子,用戶給互聯網企業創造了數據;同時企業拿這些數據,去訓練大數據算法,做推薦系統,服務更多的人和企業進行變現。這已然是進行了商用,但是企業卻從不需要給用戶付費或者是分成,所以這也是為什么互聯網企業主打免費牌去吸引用戶,所以這也是為什么互聯網企業可以去做補貼,促進用戶在平臺上繼續留存,可能這一部分錢本來就是該給用戶而沒給的。

未來不可知,馬云爸爸說,阿里有最大的資產是數據,而當未來基于價值交換的“區塊鏈”技術成熟之后,可能誰擁有的數據越多,反而變成了最大的負債,我非常期待行業中有這樣“反共識”的黑天鵝出現,O(∩_∩)O哈哈~

謝謝大家的閱讀~~~

#專欄作家#

囧囧有神,微信公眾號:jspvisio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8年度最受歡迎】專欄作家,起點學院導師,成均館大學企業講師,混沌大學創新翰林。10年互聯網經驗,產品運營專家,Team Leader。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嗯 寫的好 有收獲~ ??

    來自上海 回復
    1. 謝謝支持

      回復